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特低渗油藏74块由于储层渗透低,采用常规大井距开发采收率较低,在深入开展油藏精细地质研究、渗流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实施水质软化精细处理配套工艺,油水井增产增注配套工艺攻关,分井区采取同步注水、早期注水、优化压裂以及极限小井距注水开发,使得油藏有效动用率提高18%,有效改善了特低渗透难动用油藏开发效果。
[关键词]特低渗 小井距 注水效果
中图分类号:TE3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2-0030-01
五号桩油田桩74块是典型的特低渗透难动用油藏,由于储层渗透率低,束缚水饱和度高,非均质性严重等原因,常规井距开发过程中地层压力下降快,注水压力传导慢,油井受效困难,开发效果相对较差,油藏平均单井日产油2.0吨/天,综合含水64%,采油速度小于0.5%,标定采收率为15%。为了较好地开发动用桩74块,近年来在深入开展油藏精细地质基础研究、渗流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强化水质改造和增产增注工艺配套技术攻关,积极探索小井距开发试验,取得了一定成效和初步认识。
1.开采简历及开采特征
桩74块自1982年投入试采,初期由于原油高含蜡、高凝固点以及压裂等各种工艺技术不过关等特点,无法正常试采,1993年进行小井距注水开发试验获得成功,使得桩74块得到整体动用。1996年单元最高日产油水平达438t/d,年产油13.67×104t,由于储层特低渗透、地层能量下降快等原因,产量逐年下降,2002年年产油降至4.47×104t。2002年在桩74-10-2井区实施小井距注水开发实验。表现出的开采特征是自然产能低,自然能量开采递减大,采收率低;油层物性差,注水开发需要克服一定的启动压力梯度;天然微裂缝的存在,增加了注水开发的难度。
2.小井距试验及开发效果分析
桩74块由于储层特低渗透,常规大井距开发,350-450m,开发过程中地层压力下降快,注水压力传导慢,油井受效困难,加之储层非均质严重,开发效果相对较差,具体表现为“注不进、采不出、见水即水淹”的特点。为此,进行了小井距注水开发的探索和实践。先是在桩74块桩74-试1井区建立140-240m注采小井距、桩59井区建立了160-250m注采小井距、桩74-10-2井区建立了150-180m小井距、桩59-斜30井区建立边距125m角距175m的极限注采小井距,多类型小井距注水开发实验有效打破了特低渗油藏动用差的难题。
桩74-试1井组:该井组于1993年小井距注水开发,通过缩小注采井距,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注采井距140-240m,井组初期日油能力67t/d,日注水平80m3/d,注采比0.8-1.1,井组连续4年日油能力保持在30t/d以上,采油速度保持在3.0%以上。
桩59井区:该井区2007年建产能并实施早期注水和同步注水,当年转注2口井,注采井距150-250m,增加水驱动用储量79万吨,累积注水2.22万立方米,注采对应率100%。水井超前同步注水,对应油井配合压裂见显著效果。桩74-15-14井累注水7320m3后,井距150m的桩深4井实施压裂,3mm油嘴自喷58天,日油能力由压裂前2.1吨增加到20吨。
桩59-斜30实验井组:该实验井组2008年规划动用储量11万吨,油井3口,水井1口,边距125m角距175m,反九点法井网。水井累计注水0.2410万立方米,月注采比1.6,累注采比0.12。井组初期日油能力25.8吨,综合含水50.7%,目前日油能力10.1吨,综合含水36.5%,动液面2406m。阶段看井组平均单井产能低,渗流能力仍较差,能量严重供给不足,注水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桩74块自1993年采取小井距注水开发以来,油藏开发效果总体表现为:油藏递减幅度明显减缓,由1997-1998年的35%-45%下降到目前的21.5%-23%;油水井开井率由61.1%上升到80%;水驱采收率由10.1%上升到15%;储量有效动用率由52.0%上升到68.3%。
3.結论
小井距注水开发区基本解决了水井“注不进”问题,加密后水井启动压力及注水压力明显降低,水井启动压力由加密前的35.08MPa下降到加密后的30.2MPa,平均油压由加密前的35.6MPa下降到加密后的32MPa,水井的注入能力得到改善。基本解决了油井“采不出”问题,加密后地层压力回升,由加密前的28.9MPa上升到35.7MPa,动液面由2100m上升至1606m,油藏能量得到有效补充。平均单井日液由试验前的日液5.6t/d,日油2.1t/d,上升到日液10.4t/d,日油4.2t/d。
[关键词]特低渗 小井距 注水效果
中图分类号:TE3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2-0030-01
五号桩油田桩74块是典型的特低渗透难动用油藏,由于储层渗透率低,束缚水饱和度高,非均质性严重等原因,常规井距开发过程中地层压力下降快,注水压力传导慢,油井受效困难,开发效果相对较差,油藏平均单井日产油2.0吨/天,综合含水64%,采油速度小于0.5%,标定采收率为15%。为了较好地开发动用桩74块,近年来在深入开展油藏精细地质基础研究、渗流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强化水质改造和增产增注工艺配套技术攻关,积极探索小井距开发试验,取得了一定成效和初步认识。
1.开采简历及开采特征
桩74块自1982年投入试采,初期由于原油高含蜡、高凝固点以及压裂等各种工艺技术不过关等特点,无法正常试采,1993年进行小井距注水开发试验获得成功,使得桩74块得到整体动用。1996年单元最高日产油水平达438t/d,年产油13.67×104t,由于储层特低渗透、地层能量下降快等原因,产量逐年下降,2002年年产油降至4.47×104t。2002年在桩74-10-2井区实施小井距注水开发实验。表现出的开采特征是自然产能低,自然能量开采递减大,采收率低;油层物性差,注水开发需要克服一定的启动压力梯度;天然微裂缝的存在,增加了注水开发的难度。
2.小井距试验及开发效果分析
桩74块由于储层特低渗透,常规大井距开发,350-450m,开发过程中地层压力下降快,注水压力传导慢,油井受效困难,加之储层非均质严重,开发效果相对较差,具体表现为“注不进、采不出、见水即水淹”的特点。为此,进行了小井距注水开发的探索和实践。先是在桩74块桩74-试1井区建立140-240m注采小井距、桩59井区建立了160-250m注采小井距、桩74-10-2井区建立了150-180m小井距、桩59-斜30井区建立边距125m角距175m的极限注采小井距,多类型小井距注水开发实验有效打破了特低渗油藏动用差的难题。
桩74-试1井组:该井组于1993年小井距注水开发,通过缩小注采井距,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注采井距140-240m,井组初期日油能力67t/d,日注水平80m3/d,注采比0.8-1.1,井组连续4年日油能力保持在30t/d以上,采油速度保持在3.0%以上。
桩59井区:该井区2007年建产能并实施早期注水和同步注水,当年转注2口井,注采井距150-250m,增加水驱动用储量79万吨,累积注水2.22万立方米,注采对应率100%。水井超前同步注水,对应油井配合压裂见显著效果。桩74-15-14井累注水7320m3后,井距150m的桩深4井实施压裂,3mm油嘴自喷58天,日油能力由压裂前2.1吨增加到20吨。
桩59-斜30实验井组:该实验井组2008年规划动用储量11万吨,油井3口,水井1口,边距125m角距175m,反九点法井网。水井累计注水0.2410万立方米,月注采比1.6,累注采比0.12。井组初期日油能力25.8吨,综合含水50.7%,目前日油能力10.1吨,综合含水36.5%,动液面2406m。阶段看井组平均单井产能低,渗流能力仍较差,能量严重供给不足,注水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桩74块自1993年采取小井距注水开发以来,油藏开发效果总体表现为:油藏递减幅度明显减缓,由1997-1998年的35%-45%下降到目前的21.5%-23%;油水井开井率由61.1%上升到80%;水驱采收率由10.1%上升到15%;储量有效动用率由52.0%上升到68.3%。
3.結论
小井距注水开发区基本解决了水井“注不进”问题,加密后水井启动压力及注水压力明显降低,水井启动压力由加密前的35.08MPa下降到加密后的30.2MPa,平均油压由加密前的35.6MPa下降到加密后的32MPa,水井的注入能力得到改善。基本解决了油井“采不出”问题,加密后地层压力回升,由加密前的28.9MPa上升到35.7MPa,动液面由2100m上升至1606m,油藏能量得到有效补充。平均单井日液由试验前的日液5.6t/d,日油2.1t/d,上升到日液10.4t/d,日油4.2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