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中国画

来源 :中国书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kaoy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西京,1946年生,陕西西安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委员,陕西省文联副主席、美术家协会主席,西安中国画院院长、美术家协会主席,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西北大学、云南大学、西安美术学院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等职。国家一级美术师。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等称号。多次在全国各地及海外举办个人展览,并获得国际奖项及称号多种。曾在国内外报刊、杂志发表作品五千余幅,出版作品集、论文集等六十余种。
  王西京年长我许多,早在2 0世纪八九十年代,他的名字就被我所熟知,总拿他做榜样,时间愈久,我对他的景仰愈深。
  王西京身上有一种长者的气质。他是个性情中人,很慷慨,很仗义,很有责任感,为集体的事情勇于付出,敢于担当。他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做了很多工作,为陕西省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功不可没。
  人的性情有多面,王西京也不例外,他既有敦厚的一面,也有率性的一面,这从他不同时期的作品风貌中也能反映出来。
  王西京的画经历了一个蜕变的过程。他早期的作品,继承了当时陕西地区画家群体所倡导追寻的路数-极为注重塑造形象,画面显得很厚重、很严谨。但如果厚重与严谨过了头,有时画面又难免会显得有点“僵”,这是当时困扰许多画家的一个问题。那时王西京主攻主题性创作,面对这一问题他却有着自己的想法,他既追求厚、重、大的画面感,追求一种金石味,使作品散发出一种浓浓的史诗气质,又将笔调放松下来。那个时期他创作出了一批极有分量的作品,画出了时代的强音,体现出一个画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就这一点来说,他无愧于“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后来,王西京又创作出了一批古代题材的作品,作品风貌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不再以追求严谨、厚重为唯一目的,笔触变得轻灵、潇洒起来,形成了一种放松、自然、感性的画风。他寻找到了中国画画理上的本质意趣,也寻找到了适合中国画表达的语汇范畴,这其中充满了画理的因素。


  x
  中国画的写意有别于西方现实主义绘画所追求的那种塑造性。我们的中国画也走过追求现实主义画风的路子,追求过那样的主题性,如同写一部小说,小说里需要塑造一个个活生生的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王西京早期作品就属于这一类范畴,他后来的古代题材作品在气质上,则更接近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学意蕴,他的作品是诗意的中国画。他将笔墨抽象化,不拘泥于以前的探索成果,更注重形象整体的造型意识,更追求画的率性、自然、抽象、浑然、气韵、趣味等因素,在此基础上的夸张、变形也恰是来自他对中国画写意精神的把握和深入理解。他的笔墨表达非常自如,笔墨在他那里,已不仅仅是技巧,更是“物之象”与“心之迹”的浑融契合,他找到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比如人物画中衣纹的处理,不同于工笔画中一根一根真实衣纹的交代,写意人物画要在整体的疏密、笔墨的干湿区别和大节奏上进行把握。画面有的地方笔墨比较浑然,不交代得很清楚,线条十根八根不多,一根两根不少。这时,王西京总能处理得恰如其分,将整个画面的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好,特别是他在处理背景跟人物的关系上,横涂纵抹,挥洒自如,而又能做到气势连贯,实践着“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的艺术理想。比如他的作品《司马迁》,只是用淡淡的线,就能将司马迁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他将书法的运笔律动感节奏流畅地运用于绘画之中,让作品形成了一股生动明朗的气息,迂回流转的“气”萦绕画中,传达出人的饱满的内在精神。又如《钟馗醉酒》,墨色淋漓中的变形构成了一派抽象的写意意趣,醉酒的钟馗那一瞬间的憨态被捕捉得活灵活现。王西京尽情释放着自己的艺术想象,以当代人的视角赋予了人物更加立体、鲜活的性情。凭着在画理上的透彻理解,凭着性灵中的才情与敏锐的艺术感受力,王西京以率性的笔墨展现着自己过人的才华和特殊的禀赋。
  王西京随意的一些小品画,也让我非常欣赏。它们属于诗性的抒发,是从他内心迸发出的情感性描绘,画得相当自由且自然。无论画面形式、构图,都是性情流露的成熟状态。有人说这是画家用纯真的感情语言织成的“心画”,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此外,他画面题字的笔法和他绘画的笔致风貌也是完全一体的,所谓书画一如,王西京的字与画均表现了他的真性情,他画画,更画心。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今天的许多人物画作品,常在写实与变形的风格之间摇摆,往往很难看。而王西京很善于利用变形来宣发形象情绪,抒发自己对笔下人物的理解,画里透着一股很儒雅的书卷气,他心中的形象总是那样潇洒率性。
  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王西京选择了历史题材,选择了历史人物作为艺术上的表达媒介,对他来说,历史人物更适合笔墨的抒发。我们常说他继承传统,而他所承续的是一种“创造性的传统”。一说到传统,人们往往会想到已有的样式,比如说人物画,就想到任伯年,其实,早在唐以及唐以前的绘画中就有“创造性的传统”这样一个理念了。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非常准确地说明了中国画的一个大的传统概念—先从内心里对自然有所认识,再来创造。在陆机的《文赋》中也提到:“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朝”和“夕”都说的是文学上的文采。“朝”指的是很早以前的,即传统;“夕”指的也是传统。“谢朝华于已披”说的是对传统已有的东西,我敬而远之,不去重复人家;“启夕秀于未振”说的是传统中还没有表达的,我要抓住,要再创造,再表达,这即是“创造性传统”。王西京就是抓住了传统所没有表达过的点,将它再创作、再表达,形成了目前我们看到的这样一种风貌。
  我认为,在当代人物画界,王西京是有着开派贡献的。他树立了自己独特鲜明的个人绘画风格,体现出了民族特色。他不遗余力地延续着中国传统书画的实践,兢兢业业地拓展着中国绘画艺术的表现空间,而在创新求变之后,他的绘画中最能打动人心的,依然是那些最富东方传统艺术特征、气质和生命力的东西。他自如地在古今融会、中西结合的时代文化语境中体察宇宙万物,洞察生命气象,释放笔墨性情,这使他的作品有了一种新时代的大家风范。
其他文献
编者按:由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主办的“笔墨新体——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学术提名展”于2015年2月1日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幕。参加此次展览的艺术家共20名,他们是崔振宽、周彦生、王涛、郭全忠、龙瑞、王西京、何水法、赵建成、苗再新、范扬、张志民、赵卫、杨晓阳、林容生、李孝萱、纪连彬、张江舟、何加林、卢禹舜、贾广健。“笔墨新体”展是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的常设性展览,此展览以中国画现代性建构的视
期刊
络腮大胡子、齐肩卷发,身材魁梧、豪爽伟岸的漳州人沈惠文绝对是“异类”,在庸凡小气之人眼中,其艺术高蹈奇崛的品质绝对是一座雄山。他是位有着坎坷而传奇的艺术经历的艺坛才俊。  沈惠文,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即以一手地道的王铎书风名动书坛,而后又博涉傅山、徐渭、祝枝山诸家,气局更趋宏阔。至90年代后期,他毅然舍流溯源,假汉末大草之祖张芝楷式,展开了塑造自我的宏阔征途。  执拗拘泥,永远也无法进入自我的
期刊
尹沧海是近年涌现的颇具功力与个人独特面貌的中国画家,他的学习途径与道路值得深思,他的作品虽未至尽善尽美,但亦令人刮目。  我们首先浏览一下他的作品。从题材上讲,涵盖了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三大领域。细细观来,包含了现实人物、佛道鞍马、神灵怪异、名山大川、仙山琼阁、异域风光、花鸟虫鱼、果蔬案头、祥禽瑞兽等几乎所有范畴的题材。其涉足之广泛在当前鲜有人可比。再从绘画的手法来看,有工细巧密的一路“密体”,
期刊
张世刚,1958年生于辽宁海城。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培训中心教授,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鞍山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出版有《张世刚书画作品》《中国代表书法家·张世刚卷》《张世刚书法作品集》等。曾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评为“德艺双馨”书法家,辽宁省书法家协会评为“优秀书法家”,辽宁省文联评为“辽宁文艺之星”。  世刚自幼便对写字产生浓厚兴趣,这一点很重要。成年以后涉足于书道,
期刊
清末至民国初年,在中国社会的剧烈动荡变革中,当时中国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国家博物馆”清宫收藏的历代书画珍玩,在隆隆的枪炮声中纷纷散佚宫外,流向民间,其数量与质量都是空前绝后、无与伦比的。此时社会上充斥着各种身份的古董收藏者与古董掮客,不论东洋人还是西洋人,都觊觎着清宫旧藏之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纷纷扰扰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的几十年间,战火中的民国收藏风气日盛,官僚、贵族、士绅、名流、军阀、文
期刊
读者为什么翻开这部书?读者想看到什么?读者会看到什么?  每位作者精心完成一部著述,出版之际,总会这么提问。那么《傅抱石绘画研究(1949—1965)》一书该怎么回答这三个问题?  大约十年前,万新华开始了对傅抱石的全面考察。2004年为纪念傅氏百年诞辰而完成《傅抱石的中国美术史论研究》,率先开启傅氏的专门研究。五年后,于2009年完成《傅抱石艺术研究》,该书的基本框架:著述篇及绘画篇,分由美术史
期刊
了解中国画,你必须知道好的标准,而不只是满足于分辨不同的笔法和皴法。笔画就像句子,组成一个形式。我们现在说的是内在的特质,就是你必须熟悉每一个艺术家的个人笔墨、他们特别的用笔,每一个画家都有自己的笔法。你要多看画,眼晴的训练是靠着视觉经验的深度,你必须特别注意笔墨。最后,我相信你要真正抓住笔墨的真意的话,你就需要自己实验用笔。为什么我只看倪瓒所画的一角就可以认出他的作品呢?因为我已经沉迷于他的画中
期刊
中国古典美学在评价艺术作品时,会将它们分成不同的“品”。因此,中国古典艺术批评通常也被称为“品评”。所谓品评就是给艺术家和艺术品分出高低优劣。比如,常见的有“逸、神、炊能”四品。这四品中逸品最高,能品最低。不过,还有一种品评,不做高低优劣的裁判。比如,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我们并不能说首品“雄浑”比末品“流动”要高。在黄钺《二十四画品》、杨景曾《二十四书品》和徐上瀛《溪山琴况》中,我们可以看到同
期刊
1986年3月23日和25日的《人民日报》对题为“当代中国绘画所面临的挑战”的学术研讨会做了报道。此次研讨会由中国两个最主要的艺术机构:北京中国画研究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联合主办。《人民日报》的文章指出中国绘画面临着三个“挑战”,或曰“当前的危机”,即中国艺术传统的丧失、来自西方的影响,以及当今艺术领域的商业化和投机主义。研讨会还探讨了老一辈艺术家和青年艺术家间的冲突,传承中国艺术传统所面临的困境,
期刊
生命起源于水,我们的先民大都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资源。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也许都有大河情结,但每个人的体验和记忆又都有其特殊的一面。我出生于陕西临潼,靠近渭河,又在灞河边长大,对于河,我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和眷恋。上小学的时候,我每天从灞河的石桥上走过,要走很长时间,站在河堤上极目远眺,感到视野开阔—灞上的千年往事,李白诗里那夹杂着豪迈与忧伤的尘封岁月如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