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西京,1946年生,陕西西安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委员,陕西省文联副主席、美术家协会主席,西安中国画院院长、美术家协会主席,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西北大学、云南大学、西安美术学院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等职。国家一级美术师。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等称号。多次在全国各地及海外举办个人展览,并获得国际奖项及称号多种。曾在国内外报刊、杂志发表作品五千余幅,出版作品集、论文集等六十余种。
王西京年长我许多,早在2 0世纪八九十年代,他的名字就被我所熟知,总拿他做榜样,时间愈久,我对他的景仰愈深。
王西京身上有一种长者的气质。他是个性情中人,很慷慨,很仗义,很有责任感,为集体的事情勇于付出,敢于担当。他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做了很多工作,为陕西省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功不可没。
人的性情有多面,王西京也不例外,他既有敦厚的一面,也有率性的一面,这从他不同时期的作品风貌中也能反映出来。
王西京的画经历了一个蜕变的过程。他早期的作品,继承了当时陕西地区画家群体所倡导追寻的路数-极为注重塑造形象,画面显得很厚重、很严谨。但如果厚重与严谨过了头,有时画面又难免会显得有点“僵”,这是当时困扰许多画家的一个问题。那时王西京主攻主题性创作,面对这一问题他却有着自己的想法,他既追求厚、重、大的画面感,追求一种金石味,使作品散发出一种浓浓的史诗气质,又将笔调放松下来。那个时期他创作出了一批极有分量的作品,画出了时代的强音,体现出一个画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就这一点来说,他无愧于“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后来,王西京又创作出了一批古代题材的作品,作品风貌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不再以追求严谨、厚重为唯一目的,笔触变得轻灵、潇洒起来,形成了一种放松、自然、感性的画风。他寻找到了中国画画理上的本质意趣,也寻找到了适合中国画表达的语汇范畴,这其中充满了画理的因素。
x
中国画的写意有别于西方现实主义绘画所追求的那种塑造性。我们的中国画也走过追求现实主义画风的路子,追求过那样的主题性,如同写一部小说,小说里需要塑造一个个活生生的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王西京早期作品就属于这一类范畴,他后来的古代题材作品在气质上,则更接近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学意蕴,他的作品是诗意的中国画。他将笔墨抽象化,不拘泥于以前的探索成果,更注重形象整体的造型意识,更追求画的率性、自然、抽象、浑然、气韵、趣味等因素,在此基础上的夸张、变形也恰是来自他对中国画写意精神的把握和深入理解。他的笔墨表达非常自如,笔墨在他那里,已不仅仅是技巧,更是“物之象”与“心之迹”的浑融契合,他找到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比如人物画中衣纹的处理,不同于工笔画中一根一根真实衣纹的交代,写意人物画要在整体的疏密、笔墨的干湿区别和大节奏上进行把握。画面有的地方笔墨比较浑然,不交代得很清楚,线条十根八根不多,一根两根不少。这时,王西京总能处理得恰如其分,将整个画面的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好,特别是他在处理背景跟人物的关系上,横涂纵抹,挥洒自如,而又能做到气势连贯,实践着“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的艺术理想。比如他的作品《司马迁》,只是用淡淡的线,就能将司马迁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他将书法的运笔律动感节奏流畅地运用于绘画之中,让作品形成了一股生动明朗的气息,迂回流转的“气”萦绕画中,传达出人的饱满的内在精神。又如《钟馗醉酒》,墨色淋漓中的变形构成了一派抽象的写意意趣,醉酒的钟馗那一瞬间的憨态被捕捉得活灵活现。王西京尽情释放着自己的艺术想象,以当代人的视角赋予了人物更加立体、鲜活的性情。凭着在画理上的透彻理解,凭着性灵中的才情与敏锐的艺术感受力,王西京以率性的笔墨展现着自己过人的才华和特殊的禀赋。
王西京随意的一些小品画,也让我非常欣赏。它们属于诗性的抒发,是从他内心迸发出的情感性描绘,画得相当自由且自然。无论画面形式、构图,都是性情流露的成熟状态。有人说这是画家用纯真的感情语言织成的“心画”,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此外,他画面题字的笔法和他绘画的笔致风貌也是完全一体的,所谓书画一如,王西京的字与画均表现了他的真性情,他画画,更画心。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今天的许多人物画作品,常在写实与变形的风格之间摇摆,往往很难看。而王西京很善于利用变形来宣发形象情绪,抒发自己对笔下人物的理解,画里透着一股很儒雅的书卷气,他心中的形象总是那样潇洒率性。
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王西京选择了历史题材,选择了历史人物作为艺术上的表达媒介,对他来说,历史人物更适合笔墨的抒发。我们常说他继承传统,而他所承续的是一种“创造性的传统”。一说到传统,人们往往会想到已有的样式,比如说人物画,就想到任伯年,其实,早在唐以及唐以前的绘画中就有“创造性的传统”这样一个理念了。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非常准确地说明了中国画的一个大的传统概念—先从内心里对自然有所认识,再来创造。在陆机的《文赋》中也提到:“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朝”和“夕”都说的是文学上的文采。“朝”指的是很早以前的,即传统;“夕”指的也是传统。“谢朝华于已披”说的是对传统已有的东西,我敬而远之,不去重复人家;“启夕秀于未振”说的是传统中还没有表达的,我要抓住,要再创造,再表达,这即是“创造性传统”。王西京就是抓住了传统所没有表达过的点,将它再创作、再表达,形成了目前我们看到的这样一种风貌。
我认为,在当代人物画界,王西京是有着开派贡献的。他树立了自己独特鲜明的个人绘画风格,体现出了民族特色。他不遗余力地延续着中国传统书画的实践,兢兢业业地拓展着中国绘画艺术的表现空间,而在创新求变之后,他的绘画中最能打动人心的,依然是那些最富东方传统艺术特征、气质和生命力的东西。他自如地在古今融会、中西结合的时代文化语境中体察宇宙万物,洞察生命气象,释放笔墨性情,这使他的作品有了一种新时代的大家风范。
王西京年长我许多,早在2 0世纪八九十年代,他的名字就被我所熟知,总拿他做榜样,时间愈久,我对他的景仰愈深。
王西京身上有一种长者的气质。他是个性情中人,很慷慨,很仗义,很有责任感,为集体的事情勇于付出,敢于担当。他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做了很多工作,为陕西省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功不可没。
人的性情有多面,王西京也不例外,他既有敦厚的一面,也有率性的一面,这从他不同时期的作品风貌中也能反映出来。
王西京的画经历了一个蜕变的过程。他早期的作品,继承了当时陕西地区画家群体所倡导追寻的路数-极为注重塑造形象,画面显得很厚重、很严谨。但如果厚重与严谨过了头,有时画面又难免会显得有点“僵”,这是当时困扰许多画家的一个问题。那时王西京主攻主题性创作,面对这一问题他却有着自己的想法,他既追求厚、重、大的画面感,追求一种金石味,使作品散发出一种浓浓的史诗气质,又将笔调放松下来。那个时期他创作出了一批极有分量的作品,画出了时代的强音,体现出一个画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就这一点来说,他无愧于“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后来,王西京又创作出了一批古代题材的作品,作品风貌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不再以追求严谨、厚重为唯一目的,笔触变得轻灵、潇洒起来,形成了一种放松、自然、感性的画风。他寻找到了中国画画理上的本质意趣,也寻找到了适合中国画表达的语汇范畴,这其中充满了画理的因素。
x
中国画的写意有别于西方现实主义绘画所追求的那种塑造性。我们的中国画也走过追求现实主义画风的路子,追求过那样的主题性,如同写一部小说,小说里需要塑造一个个活生生的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王西京早期作品就属于这一类范畴,他后来的古代题材作品在气质上,则更接近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学意蕴,他的作品是诗意的中国画。他将笔墨抽象化,不拘泥于以前的探索成果,更注重形象整体的造型意识,更追求画的率性、自然、抽象、浑然、气韵、趣味等因素,在此基础上的夸张、变形也恰是来自他对中国画写意精神的把握和深入理解。他的笔墨表达非常自如,笔墨在他那里,已不仅仅是技巧,更是“物之象”与“心之迹”的浑融契合,他找到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比如人物画中衣纹的处理,不同于工笔画中一根一根真实衣纹的交代,写意人物画要在整体的疏密、笔墨的干湿区别和大节奏上进行把握。画面有的地方笔墨比较浑然,不交代得很清楚,线条十根八根不多,一根两根不少。这时,王西京总能处理得恰如其分,将整个画面的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好,特别是他在处理背景跟人物的关系上,横涂纵抹,挥洒自如,而又能做到气势连贯,实践着“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的艺术理想。比如他的作品《司马迁》,只是用淡淡的线,就能将司马迁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他将书法的运笔律动感节奏流畅地运用于绘画之中,让作品形成了一股生动明朗的气息,迂回流转的“气”萦绕画中,传达出人的饱满的内在精神。又如《钟馗醉酒》,墨色淋漓中的变形构成了一派抽象的写意意趣,醉酒的钟馗那一瞬间的憨态被捕捉得活灵活现。王西京尽情释放着自己的艺术想象,以当代人的视角赋予了人物更加立体、鲜活的性情。凭着在画理上的透彻理解,凭着性灵中的才情与敏锐的艺术感受力,王西京以率性的笔墨展现着自己过人的才华和特殊的禀赋。
王西京随意的一些小品画,也让我非常欣赏。它们属于诗性的抒发,是从他内心迸发出的情感性描绘,画得相当自由且自然。无论画面形式、构图,都是性情流露的成熟状态。有人说这是画家用纯真的感情语言织成的“心画”,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此外,他画面题字的笔法和他绘画的笔致风貌也是完全一体的,所谓书画一如,王西京的字与画均表现了他的真性情,他画画,更画心。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今天的许多人物画作品,常在写实与变形的风格之间摇摆,往往很难看。而王西京很善于利用变形来宣发形象情绪,抒发自己对笔下人物的理解,画里透着一股很儒雅的书卷气,他心中的形象总是那样潇洒率性。
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王西京选择了历史题材,选择了历史人物作为艺术上的表达媒介,对他来说,历史人物更适合笔墨的抒发。我们常说他继承传统,而他所承续的是一种“创造性的传统”。一说到传统,人们往往会想到已有的样式,比如说人物画,就想到任伯年,其实,早在唐以及唐以前的绘画中就有“创造性的传统”这样一个理念了。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非常准确地说明了中国画的一个大的传统概念—先从内心里对自然有所认识,再来创造。在陆机的《文赋》中也提到:“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朝”和“夕”都说的是文学上的文采。“朝”指的是很早以前的,即传统;“夕”指的也是传统。“谢朝华于已披”说的是对传统已有的东西,我敬而远之,不去重复人家;“启夕秀于未振”说的是传统中还没有表达的,我要抓住,要再创造,再表达,这即是“创造性传统”。王西京就是抓住了传统所没有表达过的点,将它再创作、再表达,形成了目前我们看到的这样一种风貌。
我认为,在当代人物画界,王西京是有着开派贡献的。他树立了自己独特鲜明的个人绘画风格,体现出了民族特色。他不遗余力地延续着中国传统书画的实践,兢兢业业地拓展着中国绘画艺术的表现空间,而在创新求变之后,他的绘画中最能打动人心的,依然是那些最富东方传统艺术特征、气质和生命力的东西。他自如地在古今融会、中西结合的时代文化语境中体察宇宙万物,洞察生命气象,释放笔墨性情,这使他的作品有了一种新时代的大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