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有网友在微博上说,她从来不给女儿讲《海的女儿》这种经典童话,认为这种童话有矮化女性的倾向。
同时,她更对王子公主式童话持反对意见。在她的观念中,爱情绝不是皆大欢喜这一种结果,女孩子如果长期接受这样的信息,会对以后的爱情观产生负面影响。
我们很多人在小时候都读过《安徒生童话》,对《海的女儿》都印象深刻。
为了能与王子相爱,海的女儿不惜忍受着剧痛,变成人的形状。王子没有和她结婚,她还有机会变回原来的模样。但她放弃活下去的机会,在王子婚礼前一天变成泡沫。
这个为爱牺牲、敢爱敢恨的故事,以前一直被人极力称颂。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变得多元,不一样的声音渐渐冒出来。这位不给女儿讲《海的女儿》的网友,就是其中的代表。
就在这位网友以前,有人对安徒生童话作品提出质疑,比如《丑小鸭》宣扬了“出身论”和“血统论”。
昔日陪伴我们成长的童话作品,就这样被扣上一顶顶不光彩的帽子。
这条微博发布以后,我身边确实有一些年轻的妈妈,响应这位网友的号召,不再给孩子讲安徒生童话。不仅如此,她们的眼神中满是忧虑,仿佛以前给孩子讲过这些故事,就如同给孩子灌了毒药。
童话真有这么可怕吗?
首先要肯定这样的质疑。因为公众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看待某个问题的视角也不像以往那样单一。一部文学作品,本身就可以从很多个角度进行解读。
譬如这篇《海的女儿》,既可以从为爱奉献、不惜牺牲自己这样正面的角度解读,也可以从反面理解,告诫年轻人在恋爱时不能一时冲动,过分追求虚幻的爱情,以失去自我为代价追逐爱情,势必会在最终尝到苦果。
以前我们都把注意力放在正面的解读上,现在人们对于爱情有了更多清醒的认识,这是时代的进步。
但是僅凭一部作品有负面因素,就彻底否定进而回避这部作品,这是非常不理智的行为。
存在即合理。这篇《海的女儿》发表于1837年,至今已过去将近200年,享誉海内外,可以说影响了很多代人。
童话,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多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曲折的情节,反映生活以及为人处世的理念。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某些童话作品中难免存在糟粕和不合理之处。但是,这些不能掩盖一部优秀童话作品闪耀的光芒。
作为有辨别能力的家长,聪明的做法不是回避这些作品,而是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童话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进而树立正确的理念。
为什么这位网友会对一篇童话如此排斥?除了作品本身的原因,这位家长的内心存有深深的焦虑情绪。
焦虑,是这个时代很多人的心理问题。职场中的激烈竞争,快节奏的生活,都会导致焦虑情绪在人群中蔓延。
我曾参加过一个亲子绘画训练营,讲课的是一位外籍教师。她没有给孩子们讲过多的绘画技巧,而是充分调动孩子的想象力,让他们在白纸上自由作画。
孩子们开始作画,一旁的家长却不那么安分。他们开始指挥孩子画什么内容,使用什么颜料,对于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轻易地加以否定。
上文中这位不给女儿讲《海的女儿》的网友,内心是极度焦虑的。她看到了童话中的消极因素,以为只要女儿接触到,就会造成不可逆的后果。
同理,那些逼迫孩子放弃兴趣爱好、逼迫孩子在各类辅导班中奔波的家长,也同样被焦虑情绪裹挟。学业竞争确实存在,不努力肯定会在竞争中落败,但是神经始终高度紧张,没有一丝放松时间,成天生活在竞争恐惧和焦虑中的孩子,长大以后回望这段童年经历,会做何感想?
其实,童话中传递最多的理念,就是爱,对父母的爱、对家人的爱、对陌生人的爱、对大自然的爱。童话把爱的光芒,播撒在每个孩子的灵魂深处。
那位网友的做法,等于剥夺了孩子学习爱的机会。一个不懂得去爱别人的人,又怎么会得到别人的爱?心中无爱的孩子长大以后,肯定会引发诸多心理问题。
人的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人的成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说吃到第七张饼才饱,就抱怨前面六张饼白吃了。
毒草不在安徒生童话中,而在焦虑的家长心里。克制好内心过分焦虑的情绪,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这才是一个明智家长的选择。
【编辑:潘金瑞】
同时,她更对王子公主式童话持反对意见。在她的观念中,爱情绝不是皆大欢喜这一种结果,女孩子如果长期接受这样的信息,会对以后的爱情观产生负面影响。
我们很多人在小时候都读过《安徒生童话》,对《海的女儿》都印象深刻。
为了能与王子相爱,海的女儿不惜忍受着剧痛,变成人的形状。王子没有和她结婚,她还有机会变回原来的模样。但她放弃活下去的机会,在王子婚礼前一天变成泡沫。
这个为爱牺牲、敢爱敢恨的故事,以前一直被人极力称颂。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变得多元,不一样的声音渐渐冒出来。这位不给女儿讲《海的女儿》的网友,就是其中的代表。
就在这位网友以前,有人对安徒生童话作品提出质疑,比如《丑小鸭》宣扬了“出身论”和“血统论”。
昔日陪伴我们成长的童话作品,就这样被扣上一顶顶不光彩的帽子。
这条微博发布以后,我身边确实有一些年轻的妈妈,响应这位网友的号召,不再给孩子讲安徒生童话。不仅如此,她们的眼神中满是忧虑,仿佛以前给孩子讲过这些故事,就如同给孩子灌了毒药。
童话真有这么可怕吗?
首先要肯定这样的质疑。因为公众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看待某个问题的视角也不像以往那样单一。一部文学作品,本身就可以从很多个角度进行解读。
譬如这篇《海的女儿》,既可以从为爱奉献、不惜牺牲自己这样正面的角度解读,也可以从反面理解,告诫年轻人在恋爱时不能一时冲动,过分追求虚幻的爱情,以失去自我为代价追逐爱情,势必会在最终尝到苦果。
以前我们都把注意力放在正面的解读上,现在人们对于爱情有了更多清醒的认识,这是时代的进步。
但是僅凭一部作品有负面因素,就彻底否定进而回避这部作品,这是非常不理智的行为。
存在即合理。这篇《海的女儿》发表于1837年,至今已过去将近200年,享誉海内外,可以说影响了很多代人。
童话,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多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曲折的情节,反映生活以及为人处世的理念。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某些童话作品中难免存在糟粕和不合理之处。但是,这些不能掩盖一部优秀童话作品闪耀的光芒。
作为有辨别能力的家长,聪明的做法不是回避这些作品,而是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童话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进而树立正确的理念。
为什么这位网友会对一篇童话如此排斥?除了作品本身的原因,这位家长的内心存有深深的焦虑情绪。
焦虑,是这个时代很多人的心理问题。职场中的激烈竞争,快节奏的生活,都会导致焦虑情绪在人群中蔓延。
我曾参加过一个亲子绘画训练营,讲课的是一位外籍教师。她没有给孩子们讲过多的绘画技巧,而是充分调动孩子的想象力,让他们在白纸上自由作画。
孩子们开始作画,一旁的家长却不那么安分。他们开始指挥孩子画什么内容,使用什么颜料,对于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轻易地加以否定。
上文中这位不给女儿讲《海的女儿》的网友,内心是极度焦虑的。她看到了童话中的消极因素,以为只要女儿接触到,就会造成不可逆的后果。
同理,那些逼迫孩子放弃兴趣爱好、逼迫孩子在各类辅导班中奔波的家长,也同样被焦虑情绪裹挟。学业竞争确实存在,不努力肯定会在竞争中落败,但是神经始终高度紧张,没有一丝放松时间,成天生活在竞争恐惧和焦虑中的孩子,长大以后回望这段童年经历,会做何感想?
其实,童话中传递最多的理念,就是爱,对父母的爱、对家人的爱、对陌生人的爱、对大自然的爱。童话把爱的光芒,播撒在每个孩子的灵魂深处。
那位网友的做法,等于剥夺了孩子学习爱的机会。一个不懂得去爱别人的人,又怎么会得到别人的爱?心中无爱的孩子长大以后,肯定会引发诸多心理问题。
人的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人的成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说吃到第七张饼才饱,就抱怨前面六张饼白吃了。
毒草不在安徒生童话中,而在焦虑的家长心里。克制好内心过分焦虑的情绪,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这才是一个明智家长的选择。
【编辑: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