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基础性作用,是培养学生语言意识和语文素养的初始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保证语文教学的高质量,能够为学生将来的语言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教学语言的锤炼,突出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形成风格的小学语文语言艺术,其实质是体现教学语言的知识性、趣味性,追求简洁优美而又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语言 语言艺术
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是要求学生熟悉一定的语言知识,掌握熟练运用母语的能力,奠定人际交往最为基本的语言规范,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世界、融入世界的窗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语文学习已经不仅仅只是语言的学习,还包括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以及教会学生感悟语言文化的科学方法。小学生正处于接触语言知识的基础阶段,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的养成将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提炼语言,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对学生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
一、小学语文语言艺术探微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搭建师生交流的高效平台
师生之间的交流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基本途径,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构建更为和谐师生关系的纽带。教师讲解教学内容需要以语言为载体,恰当的、优美的语言能够提升内容传达的准确性,营造优美的教学意境,还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也会因此而提升注意力,产生学习、探究的欲望。教师时刻转换语言风格,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个性化的教学语言,有效克服了传统教学的枯燥性和单调性。
2.有利于增强小学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便是识文断字,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完成词汇、句式的学习,并使其具备基本的应用能力。教师注重语言艺术的运用,实质便是使学生耳濡目染,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小学语文教学忽视了语言艺术的重要性。教师通常采取一种固定的教学方法,不善于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由于教师教学语言的忽视,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也鲜有发生,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水平难以提高。
教师具备了高超的语言运用技巧后,便能够及时调整教学语言,用语言艺术的感染力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示范作用。实践证明,语言艺术的运用将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富有趣味性,师生之间的互动也会更加频繁,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必然被充分激发出来。
二、小学语文语言艺术的特点分析
1.体现艺术美
教学语言的运用遵循基本的规律和原则,当教师对教学语言的运用十分熟练后,就会在无形中突出艺术美,感染每一个学生。教师运用教学语言的场景大多是以口语化为主,要求教师的口语化教学也应体现艺术美,使学生领略到语言的魅力。对语文教师来说,教学语言的运用应建立更为严格的标准,要具备审美性,还要富有内涵和思想。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美还体现在利用优美精确的语言为学生营造学习情境。另外,在组织教学语言时,教师还要突出语言的逻辑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2.体现情感态度
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具有启蒙意义,因而尤其注重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和积极乐观的情感态度。小学教师在使用教学语言时除了包含基本的语文知识外,还应体现自己的情感态度,明确地告诉学生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帮助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语文学习必然会接触到很多的课文和课外读物,文字背后是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这些文章时即是探究语言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体味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倾向。要顺利完成上述学习任务,教师必须要优化教学语言,运用教学语言时能够传递潜在的情感态度。
例如在学习《坐井观天》一文时,这篇课文为学生们讲了一则寓言故事,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告诉小学生不能自高自大,要拥有长远的眼光,不要被眼前的事物局限了自己的视野,要善于从更加广阔的视角看待事物。教师在教这篇课文时应使用带有明显倾向性的教学语言,向学生表明自己的情感态度,使学生无形中形成正确的认识观。
3.体现形象性
小学语文教学应充分照顾到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理解小学生在语言表达、接受水平和知识理解等方面的不足,使用更加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学科知识。从具体操作流程来看,教师要对难度较大的课文提炼中心思想,再将其转化为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语言,使学生既能完成学习任务,又能感受到形象化教学语言的魅力。教学语言的形象性还表现在教师善于利用肢体语言,将口头语言难以表达的意思形象化地表现出来,极大地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例如在学习《找春天》一文时,学生起初不明白“春天怎么找”、“春天到底是什么”,小学生通常会发出很多不可思议的问题。此时,语文教师就需要使用形象化的教学语言,告诉学生“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你找到了一片刚长出嫩芽的树叶,或者找到了一朵盛开着的鲜花,那就是要找的春天”,形象化的教学语言使学生明白了“找春天”就是去发现各种蓬勃生长的美好事物。
4.体现小学生的接受习惯
如上文所述,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情感取向等和成年人不同,他们不具备成熟完备的知识结构,因而对很多事物难以形成准确的认识。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教学语言时尊重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體现小学生的接受习惯。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语言艺术的运用对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提升教学语言的艺术性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既要注重知识性,也要注意激趣,在保证语言运用规范的前提下,努力创新,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灵活调整教学语言的运用方法,最终优化整个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万少敏.对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索[J].赤子(中旬),2013,08:317.
[2]严欣.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转变[D].浙江师范大学,2010.03:101.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语言 语言艺术
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是要求学生熟悉一定的语言知识,掌握熟练运用母语的能力,奠定人际交往最为基本的语言规范,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世界、融入世界的窗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语文学习已经不仅仅只是语言的学习,还包括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以及教会学生感悟语言文化的科学方法。小学生正处于接触语言知识的基础阶段,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的养成将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提炼语言,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对学生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
一、小学语文语言艺术探微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搭建师生交流的高效平台
师生之间的交流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基本途径,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构建更为和谐师生关系的纽带。教师讲解教学内容需要以语言为载体,恰当的、优美的语言能够提升内容传达的准确性,营造优美的教学意境,还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也会因此而提升注意力,产生学习、探究的欲望。教师时刻转换语言风格,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个性化的教学语言,有效克服了传统教学的枯燥性和单调性。
2.有利于增强小学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便是识文断字,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完成词汇、句式的学习,并使其具备基本的应用能力。教师注重语言艺术的运用,实质便是使学生耳濡目染,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小学语文教学忽视了语言艺术的重要性。教师通常采取一种固定的教学方法,不善于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由于教师教学语言的忽视,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也鲜有发生,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水平难以提高。
教师具备了高超的语言运用技巧后,便能够及时调整教学语言,用语言艺术的感染力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示范作用。实践证明,语言艺术的运用将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富有趣味性,师生之间的互动也会更加频繁,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必然被充分激发出来。
二、小学语文语言艺术的特点分析
1.体现艺术美
教学语言的运用遵循基本的规律和原则,当教师对教学语言的运用十分熟练后,就会在无形中突出艺术美,感染每一个学生。教师运用教学语言的场景大多是以口语化为主,要求教师的口语化教学也应体现艺术美,使学生领略到语言的魅力。对语文教师来说,教学语言的运用应建立更为严格的标准,要具备审美性,还要富有内涵和思想。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美还体现在利用优美精确的语言为学生营造学习情境。另外,在组织教学语言时,教师还要突出语言的逻辑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2.体现情感态度
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具有启蒙意义,因而尤其注重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和积极乐观的情感态度。小学教师在使用教学语言时除了包含基本的语文知识外,还应体现自己的情感态度,明确地告诉学生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帮助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语文学习必然会接触到很多的课文和课外读物,文字背后是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这些文章时即是探究语言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体味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倾向。要顺利完成上述学习任务,教师必须要优化教学语言,运用教学语言时能够传递潜在的情感态度。
例如在学习《坐井观天》一文时,这篇课文为学生们讲了一则寓言故事,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告诉小学生不能自高自大,要拥有长远的眼光,不要被眼前的事物局限了自己的视野,要善于从更加广阔的视角看待事物。教师在教这篇课文时应使用带有明显倾向性的教学语言,向学生表明自己的情感态度,使学生无形中形成正确的认识观。
3.体现形象性
小学语文教学应充分照顾到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理解小学生在语言表达、接受水平和知识理解等方面的不足,使用更加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学科知识。从具体操作流程来看,教师要对难度较大的课文提炼中心思想,再将其转化为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语言,使学生既能完成学习任务,又能感受到形象化教学语言的魅力。教学语言的形象性还表现在教师善于利用肢体语言,将口头语言难以表达的意思形象化地表现出来,极大地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例如在学习《找春天》一文时,学生起初不明白“春天怎么找”、“春天到底是什么”,小学生通常会发出很多不可思议的问题。此时,语文教师就需要使用形象化的教学语言,告诉学生“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你找到了一片刚长出嫩芽的树叶,或者找到了一朵盛开着的鲜花,那就是要找的春天”,形象化的教学语言使学生明白了“找春天”就是去发现各种蓬勃生长的美好事物。
4.体现小学生的接受习惯
如上文所述,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情感取向等和成年人不同,他们不具备成熟完备的知识结构,因而对很多事物难以形成准确的认识。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教学语言时尊重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體现小学生的接受习惯。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语言艺术的运用对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提升教学语言的艺术性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既要注重知识性,也要注意激趣,在保证语言运用规范的前提下,努力创新,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灵活调整教学语言的运用方法,最终优化整个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万少敏.对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索[J].赤子(中旬),2013,08:317.
[2]严欣.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转变[D].浙江师范大学,2010.0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