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国家大力提倡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充分发挥教育的深入性、广泛性等优点,积极探索在中小学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实践活动的途径,在非遗的保护中提倡教育先行的方针,这样不仅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良好的保护与传承,也更加丰富当地校园文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小学;实践
近年来,全国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教育领域的传承逐步重视起来,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在教育领域的保护与传承成了教育工作者努力方向之一。笔者通过衡山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实践研究的调查,了解到目前部分中小学或多或少都组织开展开始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实践活动,虽然有一点成效,但还有许多问题。因此笔者认为,要想更好的体现现代学校教育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作用,就必须从教材、师资、课程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出新的途径。
1.衡山地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所说的衡山地区是包括了现在衡阳市的衡山县、衡东县以及南岳区这片区域。衡山地区从晋朝开始到现在有着1000多年的历史,因其境内有南岳衡山得名。上千年的文化沉淀,使得衡山地区有着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统计现在衡山地区共有9大类6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世界级1项、国家级1项、省级3项、市级5项,县级14项。
2.衡山地区中小学音乐课教育现状
2.1地域广,音乐教育差异明显
衡山縣东与衡东县相连,辖区多为山地地形,因此有些地方的学校教学软硬件相对较好,而山区里的学校的教学条件较差,尤其是音乐课程有些就没有办法正常开课,更别说开展相关艺术实践活动,因此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差异非常明显。
2.2语言文化的差异
衡山虽然是一个行政县,但是因为地理环境的影响,前山与后山、村与村之间语言差异明显,正是因此,不同村落的人民对待不同的非遗文化观点也自然有差异,因此想要开展同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困难。
2.3音乐教育现状:
3.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中小学校教育的问题与困境
3.1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观念薄弱
学校教育是民族艺术发展与传播的重要场所,但是从上表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笔者调查衡山大部分学校,音乐课的开展并不能完全保证,而且受到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音乐课开设只与中考有关的内容。中小学教育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
3.2音乐师资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情况来看,虽然经过几年的建设,现在大部分中小学都是专业的本科音乐老师,但是这些科班出身的老师来自各个地方,而且在大学期间也没有开设的有关非遗的相关课程,自然身为教师的他们也不能因地制宜的开展相关实践活动。还有一些学校师资配比不够,最基本的艺术活动都难展开。
3.3无相关教材与课程
当地中小学的音乐课主要还是以唱歌课、音乐欣赏课为主,老师与学生完全的被动,有部分老师还存在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所教的内容,不能根据学生喜好情况和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自然缺乏课程的条理性、完整性,尤其在当地非遗内容引入课堂方面就更加的缺乏。
4.岳北山歌在当地中学音乐课堂的实践研究
岳北山歌在当地学校开展实践操作中,总结出一些可以操作与借鉴的经验:
4.1转变观念,树立民族文化意识
首先就是要转变观念,树立起民族价值观,不管是管理者还是教育的实施者都应该倡导,当地教育应该承担起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责任,树立将本土音乐文化渗入中学音乐课堂理念,增强学习及传承本土音乐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在充分领会新课改精神下,树立起教改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大局观。
4.2 提取文化精髓,编写本土音乐教材
衡山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类众多,那么不可能所有的都能编成教材进行课堂教学,首先要做的就是从这些种类繁多的文化遗产中,找出有代表性的、内容形式相近的、生活中可以经常接触到的、和便于操作的,进行筛选、整合。其次就是相关教学用书的编写,我们能做的就是以湘艺版音乐教材为标准,在各个教学环节结合衡山地区非文化遗产的形式与音乐特点,在音乐教师、民间艺人、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尝试编写适合当地大多数中小教学使用的教材,以便开展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
4.3 加强教师培训
这里所讲的师资培训不单单是学校老师送到相关文化部门去学习相关非遗知识,而是“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师资培训,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定期开展相关培训,让一些传承人给老师讲授相关知识和一些具体的示范,提高音乐教师本身的音乐素养、本土音乐的熟知程度及音乐创编能力。其次教育行政部门也可组织有条件的中小学骨干音乐教师以本土音乐进音乐课堂为主题,研究探讨,共同推动衡山地区非遗教育的发展。还有也要对相关“艺人”进行再教育,不仅要把他们请进校园给学生现场展示,更要提高他们传授“手艺”的能力,以便促进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4.4 开发校园艺术实践活动、参与校外艺术实践活动 笔者所在的学校虽然开展一部分的文艺活动,但是从活动的质与量上都还不够,可以尝试创建艺术团体,在课余时间、节日或特殊时间组织文艺活动。另外就是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当地一些有关非遗文化的演出活动中,让学生亲身去了解并展示当地的民间艺术,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教育。
综上所述,衡山地区的中小学在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保护和传承发展开发中小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衡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中小学进行的艺术实践的开展不仅仅是那一个部门的责任,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任务,这就要求政府、社会、学校共同努力把我们民族的传统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俊.关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建设的思考[J].人民音乐,2004(3):15-18.
[2]乔晓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学教育和民族文化资源整合[J].美术研究,2003(1).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小学;实践
近年来,全国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教育领域的传承逐步重视起来,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在教育领域的保护与传承成了教育工作者努力方向之一。笔者通过衡山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实践研究的调查,了解到目前部分中小学或多或少都组织开展开始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实践活动,虽然有一点成效,但还有许多问题。因此笔者认为,要想更好的体现现代学校教育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作用,就必须从教材、师资、课程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出新的途径。
1.衡山地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所说的衡山地区是包括了现在衡阳市的衡山县、衡东县以及南岳区这片区域。衡山地区从晋朝开始到现在有着1000多年的历史,因其境内有南岳衡山得名。上千年的文化沉淀,使得衡山地区有着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统计现在衡山地区共有9大类6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世界级1项、国家级1项、省级3项、市级5项,县级14项。
2.衡山地区中小学音乐课教育现状
2.1地域广,音乐教育差异明显
衡山縣东与衡东县相连,辖区多为山地地形,因此有些地方的学校教学软硬件相对较好,而山区里的学校的教学条件较差,尤其是音乐课程有些就没有办法正常开课,更别说开展相关艺术实践活动,因此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差异非常明显。
2.2语言文化的差异
衡山虽然是一个行政县,但是因为地理环境的影响,前山与后山、村与村之间语言差异明显,正是因此,不同村落的人民对待不同的非遗文化观点也自然有差异,因此想要开展同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困难。
2.3音乐教育现状:
3.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中小学校教育的问题与困境
3.1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观念薄弱
学校教育是民族艺术发展与传播的重要场所,但是从上表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笔者调查衡山大部分学校,音乐课的开展并不能完全保证,而且受到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音乐课开设只与中考有关的内容。中小学教育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
3.2音乐师资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情况来看,虽然经过几年的建设,现在大部分中小学都是专业的本科音乐老师,但是这些科班出身的老师来自各个地方,而且在大学期间也没有开设的有关非遗的相关课程,自然身为教师的他们也不能因地制宜的开展相关实践活动。还有一些学校师资配比不够,最基本的艺术活动都难展开。
3.3无相关教材与课程
当地中小学的音乐课主要还是以唱歌课、音乐欣赏课为主,老师与学生完全的被动,有部分老师还存在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所教的内容,不能根据学生喜好情况和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自然缺乏课程的条理性、完整性,尤其在当地非遗内容引入课堂方面就更加的缺乏。
4.岳北山歌在当地中学音乐课堂的实践研究
岳北山歌在当地学校开展实践操作中,总结出一些可以操作与借鉴的经验:
4.1转变观念,树立民族文化意识
首先就是要转变观念,树立起民族价值观,不管是管理者还是教育的实施者都应该倡导,当地教育应该承担起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责任,树立将本土音乐文化渗入中学音乐课堂理念,增强学习及传承本土音乐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在充分领会新课改精神下,树立起教改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大局观。
4.2 提取文化精髓,编写本土音乐教材
衡山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类众多,那么不可能所有的都能编成教材进行课堂教学,首先要做的就是从这些种类繁多的文化遗产中,找出有代表性的、内容形式相近的、生活中可以经常接触到的、和便于操作的,进行筛选、整合。其次就是相关教学用书的编写,我们能做的就是以湘艺版音乐教材为标准,在各个教学环节结合衡山地区非文化遗产的形式与音乐特点,在音乐教师、民间艺人、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尝试编写适合当地大多数中小教学使用的教材,以便开展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
4.3 加强教师培训
这里所讲的师资培训不单单是学校老师送到相关文化部门去学习相关非遗知识,而是“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师资培训,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定期开展相关培训,让一些传承人给老师讲授相关知识和一些具体的示范,提高音乐教师本身的音乐素养、本土音乐的熟知程度及音乐创编能力。其次教育行政部门也可组织有条件的中小学骨干音乐教师以本土音乐进音乐课堂为主题,研究探讨,共同推动衡山地区非遗教育的发展。还有也要对相关“艺人”进行再教育,不仅要把他们请进校园给学生现场展示,更要提高他们传授“手艺”的能力,以便促进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4.4 开发校园艺术实践活动、参与校外艺术实践活动 笔者所在的学校虽然开展一部分的文艺活动,但是从活动的质与量上都还不够,可以尝试创建艺术团体,在课余时间、节日或特殊时间组织文艺活动。另外就是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当地一些有关非遗文化的演出活动中,让学生亲身去了解并展示当地的民间艺术,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教育。
综上所述,衡山地区的中小学在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保护和传承发展开发中小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衡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中小学进行的艺术实践的开展不仅仅是那一个部门的责任,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任务,这就要求政府、社会、学校共同努力把我们民族的传统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俊.关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建设的思考[J].人民音乐,2004(3):15-18.
[2]乔晓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学教育和民族文化资源整合[J].美术研究,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