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向我们所经历的这个伟大时代致敬,这是《大江大河》的核心表达。”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董事长、制片人侯鸿亮在《大江大河》开播发布会上说道。在他看来,改革开放是抡向时代的一把斧子,一代代人披荆斩棘才有了现在的生活,“这部戏跟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所有创作者都是有感而发。”
《大江大河》改编自阿耐同名小说,剧集围绕改革开放初期宋运辉、雷东宝、杨巡等人不同的奋斗历程,全景展现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中的中国经济、社会生活,深度揭示历史转型时期平凡人物的不同命运,向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该剧于12月10日起每晚19:30登陆东方卫视、北京卫视。
真实细节还原年代
12月3日,东方卫视举行了《大江大河》媒体看片会,影厅内,当剧中人物情至浓时,观众席不时传来啜泣声。放映结束后,该剧浓郁的年代感和准确的细节塑造令记者们交口称赞。
“王凯(饰演 宋运辉)在大太阳下背《人民日报》社论的时候,背得越久,他衣服上汗渍的面积越大。”一位记者感嘆;“王凯每背一遍,都会在地上写正字计数,他脚下是石子地,而不是当下很多年代剧里会出现的水泥地。”另一位记者也颇有感触。
重视细节——这是“正午出品”的特征之一,在《大江大河》拍摄过程中,如何通过细节准确反映时代,再现改革开放40年生活的变迁,是制作团队的一大挑战。
首先是拍摄地的选择。接到任务后,导演孔笙等主创跑了全国很多地方,最终选定安徽马鞍山作为主要拍摄基地。因为当地有钢厂,钢厂中有一家比较老的化工厂,没有完全实现现代化。剧中王凯等人从小生活的农村,大部分场景是剧组自己搭建的。“现在的变化太大了,找一些老村子也不适合,只能以它们为参考,再找地方复制出来。”孔笙说。
随着剧中时间推移,场景也随之变换。如杨烁饰演的雷东宝所在的小雷村,这个小山村的房子从土坯房变成砖房再变成楼房,房子在变、瓦在变,路也在变,美术团队需要不停翻新场景。因此,小雷村的戏基本都是顺拍,这样可以为美术团队留出更多时间。
在拍摄现场,孔笙天天和服装组、道具组“吵架”,因为有些服装、道具一看就不对。“《大江大河》虽然是年代剧,但剧中的时代很多人都经历过,哪怕有一处细节不真实,大家都能一眼发现。”剧组的很多工作人员年纪较轻,不知道七八十年代的乡村和城镇面貌如何,因此孔笙一再要求他们多看资料。
“40年前的生活,就好像在眼前一样。”孔笙相信这一点能让观众有所感触,“我们希望观众看了片子以后,可以觉得这是我们那时候的事儿,我们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找到人物的感觉
拍摄前,孔笙曾对侯鸿亮说:“这次我一个明星都不用,就找最适合人物的演员。”但最终他还是参考了侯鸿亮的意见,确定了王凯、杨烁、董子健、童瑶这一主演阵容。
“我们都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观众。站在导演的角度,可以根据角色特征去找相应的演员,但作为制片人,我希望能通过明星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戏。”侯鸿亮表示,选择王凯、杨烁等人主演是综合考虑市场因素、人物适合度以及演员自身能力的结果。
“宋运辉身上有一股书生气质,略显文弱;雷东宝是个粗汉;个体户杨巡人很机灵,而且书中描写他也是一个小个儿。”孔笙认为,王凯、杨烁、董子健三人外形、气质都很契合角色。“当然,他们首先得是一个好演员,在创作上有非常认真的态度,这是我们比较看重的一点。”用侯鸿亮的话说,剧中的几位主演都不会在意演员形象,可以把所有东西都打碎。
为了准备宋运辉这个角色,王凯减重14斤。“我看过照片,那个时代的人基本都是嘬腮的,而且黝黑黝黑的。”在一次采访中,王凯说道。宋运辉的故事从他19岁考上大学开始讲起,瘦弱的身形也能更好地诠释主人公的少年时代。此外,孔笙还让王凯戴上了一副眼镜,“破坏”他的外化形象。侯鸿亮开玩笑说,是导演“嫌弃”王凯长得太好看了。
“(造型)我们会考虑年轻观众,但人物的真实性更重要。40多集的戏,观众是被人物和故事吸引的,他们慢慢会觉得这不是王凯,而是宋运辉。我觉得杨烁以后出门不会再被人喊‘小包总’了,而是‘东宝书记’。”孔笙说。
为了找到那个年代人物的状态和感觉,王凯经常询问父母年轻时的生活状态、心理状态,他们的经历、生活和爱情。“我能够通过父母跟我说起那段历史、回忆青春时眼中的光彩,揣摩他们年轻时候的状态,找到感觉。”此外,王凯也参考了很多当时的黑白照片、纪录片等影像资料。
在采访中,有记者提出,剧中人物台词太“正”了,让人感觉不是很日常。对此,孔笙表示,这正是他们对那个时代人物的理解之一。“改革开放初期,突然说国门打开了,中国的未来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个人都会有种很兴奋的状态。观众可能会觉得人物说话提着气儿干什么,但我们想要的就是那个劲儿。”在孔笙看来,作品要抓住一个主线,那个劲儿才能提起来,不在于某个人物,而是整部戏的气场。
对话制片人侯鸿亮、导演孔笙:要对得起喜欢我们的观众
《综艺报》:观众对“献礼”两个字有着固化的印象,怎么掌握大格局、大利益和触动人心之间的平衡?孔笙:我觉得真诚很重要,要先看你自己是否被感動了。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是我们经历过的,我刚工作的时候,工资21块钱,那时候我们叫“21大毛”,再联想到今天,特别有感触。用真诚的态度做这件事,我觉得应该能打动观众。
《综艺报》:正午阳光最近的几部剧口碑都不错,但收视表现一般,二位会担心《大江大河》的收视率吗?
侯鸿亮:我们的强项在口碑(笑)。有时候我们真的是尽力了,但每部戏的结果并不能预知。《大江大河》应该没问题,我们真的希望年轻人能够喜欢这部剧。不光是收视,我希望这部剧也能获得比较好的点击量。
孔笙:网络上,这段时间的戏剧作品古装题材偏多,观众突然看到《大江大河》也许会有新鲜感。
《综艺报》:剧中人物说话都带着那个时代的劲儿,小说也是那个时代的青春文学,这部剧如何吸引当代年轻人,情感联结点在哪儿?
孔笙:我们先把年轻人的爸爸妈妈吸引过来,让他们把孩子拉到身边说:“你们看看,当年爸爸妈妈是怎么过来的。”(笑)
其实也不是,创作还是要尊重原著的气质,既然写了这么大格局的故事,我们就要认真对待,而非有意迎合。不同题材可能有不同的受众群体,我们在制作时也会有所侧重,但总体气质是不变的,我们还是愿意做更正剧范儿一点的东西。要先把电视的观众拽住,再通过这部分观众的口碑将年轻人拉进来。
侯鸿亮:观众群体慢慢在缩小,原因还是因为没有真正好看的剧。年轻人都喜欢看偶像剧吗?不见得。他们只是观剧要求比较高,因为他们是看着美剧、英剧、日剧、韩剧成长起来的,他们希望国内的影视制作水准能够相应提高。不管哪个类型的作品,只要尊重观众的智商,就会被接受。如果这部戏能让年轻观众了解那段他们不熟悉的历史,我觉得就可以了。
现在的文艺作品一定是百花齐放的。中国人口众多,我们都享受着人口红利,任何一个专业、任何一个类型,只要把戏做到最好,就可以获得足够的观众。讲到1978年—1988年那段历史,不知道你们如何想象,你们还有新的方式让年轻人喜欢吗?荧屏上,很多电视剧让1978年—1988年那个年代的人穿上了2018年的西装,让他们用2018年的方式谈恋爱,这样年轻人就会喜欢吗?我觉得这不是迎合年轻人的问题,是智商的问题,是专业度的问题。荧屏上充斥着这样的电视剧,我觉得这就是问题。
我们的团队在做这部剧的时候,大家都很努力,但有时还是达不到导演的要求。为什么?因为导演要求的不是行活儿。真实、准确、真诚,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挺难的,我们只能尽力去做。有一部分观众喜欢,我们就很欣慰,其他观众不喜欢,也很正常。文艺是百花齐放的,我们要对得起喜欢我们的那部分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