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的教师一直是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这篇文章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如今,每个学校和教师都非常重视教学的有效性,但在课堂教学中,却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的也很辛苦,老师和学生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追求有效课堂做起,让我们的老师从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策略和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等有效的教学行为做起。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扮演的角色是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上好每一节课,更重要的是怎样使我们的课堂效率更高即课堂有效,使我们的学生能真正学到知识,更好的运用知识。
内涵分析/途径分析/实践
一、有效性教学的内涵分析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的不懈追求。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所谓有效,主要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讲授完内容或教的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既是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二、教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途径分析
(一)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教学情境就其广义来说,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说,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全课,也可以是课的开始、课的中间或课的结束。在传统课程的教学中,课堂教学强调以教学大纲为纲,以教材为本,课堂教学过程中基本以教材安排的内容和顺序进行,学生以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教师基本不需或很少创设与教材不同的教学情境,因而,创设教学情境在传统课程的条件下还不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专业能力。新课程的实施,课程功能和目标的调整,使传统教学模式面临着变革。基于问题情境,以问题研究为平台的建构性教学成为课堂教学主流,教师的“创设教学情境能力”也随之成为重要的教师专业能力。
(二)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作为教师,我们应在尊重个性差异的基础上追求班级整体的发展和提高。因而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主体,明确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1、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构建过程。教学中如果不能抓住教材所蕴含的兴趣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就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安排教学内容,科学地设计。
2、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心理条件
教师的情绪决定课堂的气氛,课堂气氛又影响着学生的情绪,而学生的情绪则直接关系到他们是否会主动参与课堂。教师应当是幽默风趣的,善于和学生打成一片;教师应当是真诚的,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是朋友;教师应当在孩子获得成功时,毫不吝啬地加以表扬,不要担心他们会因此骄傲;在孩子碰到挫折困难时,为他们加油鼓劲而不是火上浇油。只有师生之间心理相容,感情真挚,学生才回会对教师更加尊重,对教师的教学也更易接受,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精神饱满、充满自信、和蔼可亲。这样,学生就能在轻松、愉快和亲切的气氛中保持积极的情感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思维清晰,反应敏捷,获取知识当然也就能够更为迅速和有效。
3、制定不同梯度的达成目标,使不同基础的学生主动参与
一个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参差不齐的,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承认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得到提高与发展。在实际的课堂中慢的学生有时题目还没看明白,快的学生就已经做好了。时间长了,这部分慢的学生就会产生挫败感,总感觉跟不上,学习很吃力,继而产生厌学心理。因而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梯度的达成目标,使学生特别是后进生主动参与活动成为可能。这样既能保证后进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得以顺利的完成题目,获得成功的体验;又能在同一的时间里培养优等生的能力,不至于早早完成练习,干举着手,无所事事。
4、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阵地,打开主动参与的口子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它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首先是为学生的自身学习创造了机会。学生通过交流思想和各种学习,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其次是全员参与,活跃课堂气氛。在学习小组中,学生之间是平等的,解除了思想上原有的约束,学生能更好地、更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5、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促使学生全面参与
我们都喜欢被人表扬,得到别人的赞美。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应当积极捕捉孩子身上的优点,加以鼓励。在班级中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引导学生从合作学习、课堂展示、课堂检测、作业完成情况等各方面评价自己和他人,促使学生全面参与。
参考文献:
[1]王峰.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5(3).
[2]刘羽.浅谈教师如何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J].大庆社会科学,2005(4).
[3]王芳.浅析学校德育教育的以人为本[J].前进,2012(1).
内涵分析/途径分析/实践
一、有效性教学的内涵分析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的不懈追求。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所谓有效,主要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讲授完内容或教的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既是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二、教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途径分析
(一)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教学情境就其广义来说,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说,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全课,也可以是课的开始、课的中间或课的结束。在传统课程的教学中,课堂教学强调以教学大纲为纲,以教材为本,课堂教学过程中基本以教材安排的内容和顺序进行,学生以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教师基本不需或很少创设与教材不同的教学情境,因而,创设教学情境在传统课程的条件下还不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专业能力。新课程的实施,课程功能和目标的调整,使传统教学模式面临着变革。基于问题情境,以问题研究为平台的建构性教学成为课堂教学主流,教师的“创设教学情境能力”也随之成为重要的教师专业能力。
(二)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作为教师,我们应在尊重个性差异的基础上追求班级整体的发展和提高。因而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主体,明确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1、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构建过程。教学中如果不能抓住教材所蕴含的兴趣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就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安排教学内容,科学地设计。
2、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心理条件
教师的情绪决定课堂的气氛,课堂气氛又影响着学生的情绪,而学生的情绪则直接关系到他们是否会主动参与课堂。教师应当是幽默风趣的,善于和学生打成一片;教师应当是真诚的,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是朋友;教师应当在孩子获得成功时,毫不吝啬地加以表扬,不要担心他们会因此骄傲;在孩子碰到挫折困难时,为他们加油鼓劲而不是火上浇油。只有师生之间心理相容,感情真挚,学生才回会对教师更加尊重,对教师的教学也更易接受,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精神饱满、充满自信、和蔼可亲。这样,学生就能在轻松、愉快和亲切的气氛中保持积极的情感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思维清晰,反应敏捷,获取知识当然也就能够更为迅速和有效。
3、制定不同梯度的达成目标,使不同基础的学生主动参与
一个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参差不齐的,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承认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得到提高与发展。在实际的课堂中慢的学生有时题目还没看明白,快的学生就已经做好了。时间长了,这部分慢的学生就会产生挫败感,总感觉跟不上,学习很吃力,继而产生厌学心理。因而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梯度的达成目标,使学生特别是后进生主动参与活动成为可能。这样既能保证后进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得以顺利的完成题目,获得成功的体验;又能在同一的时间里培养优等生的能力,不至于早早完成练习,干举着手,无所事事。
4、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阵地,打开主动参与的口子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它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首先是为学生的自身学习创造了机会。学生通过交流思想和各种学习,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其次是全员参与,活跃课堂气氛。在学习小组中,学生之间是平等的,解除了思想上原有的约束,学生能更好地、更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5、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促使学生全面参与
我们都喜欢被人表扬,得到别人的赞美。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应当积极捕捉孩子身上的优点,加以鼓励。在班级中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引导学生从合作学习、课堂展示、课堂检测、作业完成情况等各方面评价自己和他人,促使学生全面参与。
参考文献:
[1]王峰.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5(3).
[2]刘羽.浅谈教师如何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J].大庆社会科学,2005(4).
[3]王芳.浅析学校德育教育的以人为本[J].前进,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