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出重头戏。作文教学改革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要想使作文教学有成效,就要使学生乐于动笔,爱上习作。本文从三个方面具体论述怎样提高农村孩子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农村;小学;习作教学;激趣;开源;授法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施行,作文教学愈来愈成为目前语文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困扰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特别是农村小学的习作教学。每到作文课,学生们抓耳挠腮,冥思苦想,老师们看了也很着急。实际上,学生作文最大的困难不是不会写,而是觉得没什么可写,提不起兴趣。如何使学生爱上作文,就成了我们教师一直思考与探索的课题。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个人认为农村小学阶段习作教学应注重激趣、开源、授法,逐步营造习作氛围,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一、激趣——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1.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作文是要求学生把自己熟悉的、领会的事情写出来,正如《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题材只有建立在学生熟悉的生活基础上,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农村具有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如山川田野、风土人情、农家生活等等,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从孩子们感兴趣的事情入手。
2.选好命题,强化兴趣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命题能大大激发学生的热情,使他们有一种写作的冲动。出作文题目时,力求从学生的心理和生活实际出发,仅可能把题目出得活一些,避免大而空的写作题目,以拨动学生的心弦,诱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二、开源——开发学生的写作“资源”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指出:“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课本。”“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流不息。”小学作文是训练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的东西表达出来,要让他们作文有内容、有话说,要“言之有物”。这“物”就是作文的“源”,它取决于学生的知识积累。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物可写,教师就应从以下几方面来作好学生作文的开“源”工作。
1.充分利用教材优势,强化词语积累 农村小学生呆在学校的时间相对较长,也可以说学生认识外部世界的时间多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课堂时间,所以教师首先要抓住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的作用,使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我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指导多读多背。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配备一本摘录本,让学生把课文的好词好句摘录到本子里,随摘随背,做到笔记、脑记相结合。这样,学生的语言库存量越丰富,说话或写作文时就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时做出恰当的选择,准确地调用词句,从而组合出生动、形象而又具有美感的话语来。
2.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所谓实践出真知,任何真理都必须在实践中显示它的优势。同样的,作文教学也是如此。学生熟记下的优美词汇只有在实际生活或习作中运用出来,才能成为他们自己的东西,否则将只会成为一堆毫无意义的记忆组。
学生的活动是以班集体为主,因此我认为农村小学的教师应当不断丰富班队内容,为学生提供写作机会。班队活动内容越丰富,学生动笔的机会和创新机会也就越多。如:班干部竞选活动、成语擂台赛、心有灵犀一点通、拔河比赛、小记者采访活动、讲故事比赛、贴鼻子活动等等。教师应抓住这些机会让学生进行习作练习。
三、授法——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
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需要经过:模仿、再造和创造三个阶段。再造是介于模仿和创造之间的第二阶段,一方面依赖于他人提供的范例和样式,一方面又必须渗透进自己的主观因素,从而有一定的创造性成分。小学阶段的作文对于整个作文能力的形成来说,就处于再造阶段,因此写作方法的指导就显得尤为的重要了。
1.学会使用习作资源,读写结合 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习作的资源,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抓住契机。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主要形式有:①文尾续写式。②多向改写式。③图文转换式。④创造模仿式。
2.学会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巴浦洛夫有句著名的座右铭:“观察、观察、再观察”。生活是海,作文是船,船只有航行在生活的海洋里,才能扬帆远航。只有学会观察生活,观察得细,观察得深,作文才能左右逢源,言之有序,妙笔生花。
虽然,,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不尽人意,但“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我们教师坚持以“农”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结合阅读教学恰当地进行写作知识的传授和写作训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切实做到“激趣、开源、授法”,必然走上习作教学的阳光大道。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大乌江小学564400)
关键词:农村;小学;习作教学;激趣;开源;授法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施行,作文教学愈来愈成为目前语文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困扰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特别是农村小学的习作教学。每到作文课,学生们抓耳挠腮,冥思苦想,老师们看了也很着急。实际上,学生作文最大的困难不是不会写,而是觉得没什么可写,提不起兴趣。如何使学生爱上作文,就成了我们教师一直思考与探索的课题。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个人认为农村小学阶段习作教学应注重激趣、开源、授法,逐步营造习作氛围,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一、激趣——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1.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作文是要求学生把自己熟悉的、领会的事情写出来,正如《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题材只有建立在学生熟悉的生活基础上,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农村具有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如山川田野、风土人情、农家生活等等,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从孩子们感兴趣的事情入手。
2.选好命题,强化兴趣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命题能大大激发学生的热情,使他们有一种写作的冲动。出作文题目时,力求从学生的心理和生活实际出发,仅可能把题目出得活一些,避免大而空的写作题目,以拨动学生的心弦,诱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二、开源——开发学生的写作“资源”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指出:“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课本。”“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流不息。”小学作文是训练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的东西表达出来,要让他们作文有内容、有话说,要“言之有物”。这“物”就是作文的“源”,它取决于学生的知识积累。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物可写,教师就应从以下几方面来作好学生作文的开“源”工作。
1.充分利用教材优势,强化词语积累 农村小学生呆在学校的时间相对较长,也可以说学生认识外部世界的时间多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课堂时间,所以教师首先要抓住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的作用,使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我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指导多读多背。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配备一本摘录本,让学生把课文的好词好句摘录到本子里,随摘随背,做到笔记、脑记相结合。这样,学生的语言库存量越丰富,说话或写作文时就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时做出恰当的选择,准确地调用词句,从而组合出生动、形象而又具有美感的话语来。
2.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所谓实践出真知,任何真理都必须在实践中显示它的优势。同样的,作文教学也是如此。学生熟记下的优美词汇只有在实际生活或习作中运用出来,才能成为他们自己的东西,否则将只会成为一堆毫无意义的记忆组。
学生的活动是以班集体为主,因此我认为农村小学的教师应当不断丰富班队内容,为学生提供写作机会。班队活动内容越丰富,学生动笔的机会和创新机会也就越多。如:班干部竞选活动、成语擂台赛、心有灵犀一点通、拔河比赛、小记者采访活动、讲故事比赛、贴鼻子活动等等。教师应抓住这些机会让学生进行习作练习。
三、授法——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
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需要经过:模仿、再造和创造三个阶段。再造是介于模仿和创造之间的第二阶段,一方面依赖于他人提供的范例和样式,一方面又必须渗透进自己的主观因素,从而有一定的创造性成分。小学阶段的作文对于整个作文能力的形成来说,就处于再造阶段,因此写作方法的指导就显得尤为的重要了。
1.学会使用习作资源,读写结合 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习作的资源,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抓住契机。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主要形式有:①文尾续写式。②多向改写式。③图文转换式。④创造模仿式。
2.学会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巴浦洛夫有句著名的座右铭:“观察、观察、再观察”。生活是海,作文是船,船只有航行在生活的海洋里,才能扬帆远航。只有学会观察生活,观察得细,观察得深,作文才能左右逢源,言之有序,妙笔生花。
虽然,,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不尽人意,但“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我们教师坚持以“农”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结合阅读教学恰当地进行写作知识的传授和写作训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切实做到“激趣、开源、授法”,必然走上习作教学的阳光大道。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大乌江小学56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