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状
我对我校的部分初一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早上起床要人催的占93%, 上学要爸妈接送的占63%,课外要玩电脑游戏或打游戏的占67%, 主动帮助干家务的仅占12.8%,去商店要大人陪同者占43.9%,乘车主动让座者占18.4 %,57%的学生对自己在学校、家庭、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地位、责任很不明确。
调查内容是多方面的, 结论也是显而易见的: 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多数在成长过程中被无限迁就和放纵,缺乏纪律和约束,缺乏组织和集体的观念,娇气、感情脆弱、缺乏心理承受力、不愿意接受批评等等。中学生的责任感都到哪里去了呢?
责任感淡薄的原因分析
一是社会风气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各种社会思潮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学生。社会上出现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严重地腐蚀着中学生的心灵。中学生价值观日益现实化和极端个人化。受社会上“拜金风潮”的影响,部分学生产生读书无用的念头,甚至有一位同学问我:“老师,读书读不好有什么关系,现在柯桥最有钱的老板都只是小学生啊!”出生在富裕家庭的学生情况尤其如此,影响所及,也使其他学生认为“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这种只知追求物质利益,追求个人享乐的风气,极易造成社会责任感的缺乏。
二是学校教育的缺位。现在的中学教育虽说是素质教育, 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仍脱离不了中考这个硬道理。学生每日两点一线从学校到家里, 甚至越来越多的学校搞封闭式教学,更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成为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其结果也造成中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缺乏接触和了解社会的机会,这样势必造成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缺失。
途径和方法
1.就家庭而言。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素质。责任感教育是家庭情感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孩子的责任心是父母责任心的折射。父母富于责任心的言谈、举止会被子女模仿、认同、内化,从而对其责任感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要从自己的事做起。当前,有些孩子做事缺乏责任心,在家做“小皇帝”,父母、祖父母都围着“小皇帝”转,甚至出现了“6 1”的生活模式: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围绕着一个“小皇帝”转,这样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如:学习用品乱摆,起床后被子不叠;书包像杂货袋……最后都由父母收拾、整理,这些都是孩子不负责的具体表现。如果孩子从小有这种不负责的不良习惯,长大了走上工作岗位,势必影响其工作质量。因此,父母对孩子必须严格要求,作好功课后,有责任整理好学习用品;起床后,要有整理床上用品的责任,有收拾自己房间的责任等等。
2.就学校而言。可以从以下两点努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第一,加强学生责任情感的教育。责任感作为心理品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养成离不开情感调控。情感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倾向与选择,责任感反映人们的内在倾向,正是个体的情感与责任感的倾向性大致相同,才使情感同样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一般说来,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会有与其相适应的积极的责任感。责任感需要情感的唤醒与激活,情感影响甚至决定一个人责任感的扬抑。教师应善于运用需要原则、期望原则、价值目标和激励手段,引导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热情,因为热情是一种稳定、持久、深厚的情感,也是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健全人格的必要因素。它能培养学生健全的理智、豁达的态度,教育学生学会思考生活。总之,情感教育是达到责任感内化的有效方式。第二,开展学生责任行为的养成活动。责任感的培养,不仅要提高认识,增强自觉性,而且应该在校内外的实践活动中加强行为训练,使责任感通过活动得以强化。
首先学校要创设条件让学生以组织的方式多参加校内外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走出校园,投身社会。其次老师组织的时候要多方面地考虑学生的层次和结构,分配不同的任务,通过一系列社会公益活动、野外考察、社会见习、旅游参观等开阔学生眼界,拓展学生认识空间,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这—系列的活动中得以强化,从而增强信心,增强责任感。再者,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自己的主动性地位和不可缺少的角色,从而更增强了责任感。
3.就社会而言。个体品德的形成是社会生活提供的外在因素与主体需要的相互作用逐步实现的,因此,当代中学生责任心的培养与社会环境的优化是息息相关的。社会是比家庭和学校更大的塑造人的熔炉,所以我们必须努力营造一个尽责为荣、不负责任为耻的社会舆论氛围,采用大众传媒和个人的口语方式,对组织、个人的行为进行褒贬评价,从而使责任感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县实验中学教育集团瓜渚湖校区)
我对我校的部分初一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早上起床要人催的占93%, 上学要爸妈接送的占63%,课外要玩电脑游戏或打游戏的占67%, 主动帮助干家务的仅占12.8%,去商店要大人陪同者占43.9%,乘车主动让座者占18.4 %,57%的学生对自己在学校、家庭、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地位、责任很不明确。
调查内容是多方面的, 结论也是显而易见的: 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多数在成长过程中被无限迁就和放纵,缺乏纪律和约束,缺乏组织和集体的观念,娇气、感情脆弱、缺乏心理承受力、不愿意接受批评等等。中学生的责任感都到哪里去了呢?
责任感淡薄的原因分析
一是社会风气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各种社会思潮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学生。社会上出现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严重地腐蚀着中学生的心灵。中学生价值观日益现实化和极端个人化。受社会上“拜金风潮”的影响,部分学生产生读书无用的念头,甚至有一位同学问我:“老师,读书读不好有什么关系,现在柯桥最有钱的老板都只是小学生啊!”出生在富裕家庭的学生情况尤其如此,影响所及,也使其他学生认为“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这种只知追求物质利益,追求个人享乐的风气,极易造成社会责任感的缺乏。
二是学校教育的缺位。现在的中学教育虽说是素质教育, 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仍脱离不了中考这个硬道理。学生每日两点一线从学校到家里, 甚至越来越多的学校搞封闭式教学,更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成为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其结果也造成中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缺乏接触和了解社会的机会,这样势必造成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缺失。
途径和方法
1.就家庭而言。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素质。责任感教育是家庭情感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孩子的责任心是父母责任心的折射。父母富于责任心的言谈、举止会被子女模仿、认同、内化,从而对其责任感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要从自己的事做起。当前,有些孩子做事缺乏责任心,在家做“小皇帝”,父母、祖父母都围着“小皇帝”转,甚至出现了“6 1”的生活模式: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围绕着一个“小皇帝”转,这样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如:学习用品乱摆,起床后被子不叠;书包像杂货袋……最后都由父母收拾、整理,这些都是孩子不负责的具体表现。如果孩子从小有这种不负责的不良习惯,长大了走上工作岗位,势必影响其工作质量。因此,父母对孩子必须严格要求,作好功课后,有责任整理好学习用品;起床后,要有整理床上用品的责任,有收拾自己房间的责任等等。
2.就学校而言。可以从以下两点努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第一,加强学生责任情感的教育。责任感作为心理品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养成离不开情感调控。情感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倾向与选择,责任感反映人们的内在倾向,正是个体的情感与责任感的倾向性大致相同,才使情感同样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一般说来,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会有与其相适应的积极的责任感。责任感需要情感的唤醒与激活,情感影响甚至决定一个人责任感的扬抑。教师应善于运用需要原则、期望原则、价值目标和激励手段,引导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热情,因为热情是一种稳定、持久、深厚的情感,也是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健全人格的必要因素。它能培养学生健全的理智、豁达的态度,教育学生学会思考生活。总之,情感教育是达到责任感内化的有效方式。第二,开展学生责任行为的养成活动。责任感的培养,不仅要提高认识,增强自觉性,而且应该在校内外的实践活动中加强行为训练,使责任感通过活动得以强化。
首先学校要创设条件让学生以组织的方式多参加校内外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走出校园,投身社会。其次老师组织的时候要多方面地考虑学生的层次和结构,分配不同的任务,通过一系列社会公益活动、野外考察、社会见习、旅游参观等开阔学生眼界,拓展学生认识空间,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这—系列的活动中得以强化,从而增强信心,增强责任感。再者,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自己的主动性地位和不可缺少的角色,从而更增强了责任感。
3.就社会而言。个体品德的形成是社会生活提供的外在因素与主体需要的相互作用逐步实现的,因此,当代中学生责任心的培养与社会环境的优化是息息相关的。社会是比家庭和学校更大的塑造人的熔炉,所以我们必须努力营造一个尽责为荣、不负责任为耻的社会舆论氛围,采用大众传媒和个人的口语方式,对组织、个人的行为进行褒贬评价,从而使责任感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县实验中学教育集团瓜渚湖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