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工程实例。就以某工程1.8 m厚板转换层施工,简要的叙述了转换层钢筋混凝土厚板结构的施工技术。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厚板转换层施工技术
1.工程概况
该工程是一座多功能的综合性大厦,地上28层,地下1层,大屋面总高度为85.27 m,总建筑面积为51228 m2 ,第4层为1.8 m厚板转换层,将其上部5~28层的剪力墙结构体系转换成框架结构体系,见图1。转换层厚板的平面尺寸为1426 m2 ,钢筋重达863 t,混凝土总量为2627 m3 ,混凝土强度等级C40。
2. 施工方案
转换层厚板自重及施工荷载达到51.3 kN/m2,若采用常规的施工方法,施工该层梁板时,一、二层梁板支撑已拆除,仅仅靠下层楼板承受如此大的荷载势必会破坏下层结构,而采用分层卸载的方法则必须从地下室底板起搭设4层梁板支撑架,靠各层楼面的变形协调来传递扩散荷载,这样既不经济也不能保证结构楼板不产生开裂现象。经过分析比较和计算,确定采用叠合梁的原理转换厚板,即将转换板混凝土分两次浇筑,第一次浇筑0.8 m厚,待其强度增长达到90% 后再浇筑第二层1.0 m厚混凝土,利用第一层先浇板承受第二层后浇板的施工荷载,转换板的钢筋相应分两层绑扎。因此该层梁板施工需要解决的模板支撑系统、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施工、保护已完工的下部结构,以及梁板分两次浇筑施工缝处理的问题。
图1 转换层平面布置图
3. 施工方法
3.1 模板工程
模板支架采用扣件式钢管脚手架,钢管采用外径48 mm、壁厚3.5 mm的焊接钢管。立杆用3.6 m的整根钢管,中间不设接头,间距为0.5 m x0.5 m,立杆下满铺2.5 cm厚木板,水平方向拉杆设4道,并设剪刀撑。顶端横杆与立杆的扣件下加设1个扣件,以增大抗滑移能力。顶端横杆上放10cm×10cm木檩条,间距为40cm。模板采用竹节板。转换层的侧模用l4钢筋在相应位置与暗梁主筋拉接,横纵间距见图2、图3,外部与模板背楞固定。经验算,上述模板支撑体系满足第一步0.8 m厚混凝土的施工要求。
图2 先浇0.8 m厚混凝土侧板安装示意图
在转换层施工期间,二~三层的梁底支撑仍保留不拆除,四层梁板因混凝土龄期不到,模板支撑不拆除。本层梁板支撑在第一步0.8 m厚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在第二步1.0 m厚混凝土浇筑前,松开模板支撑顶端横杆与立杆的扣件进行卸荷,然后再全部上紧,以使第一步0.8 m厚混凝土板和模板支撑体系共同承受上部荷载。在第二步1.0 m厚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拆除全部模板及支撑。
图3 后浇1.0 m厚混凝土侧板安装示意图
3.2 钢筋工程
钢筋绑扎分两次完成,先绑扎下层0.8 m 范围内 32@110和 2O@200两层钢筋,待混凝土浇筑完并处理好上表面后再绑扎上部1.0 m范围内钢筋。转换厚板1.8 m高整板各层钢筋网片的固定,使用钢筋作立杆焊接形成间距1 m的架立网,作为各层钢筋的支撑体系。在0.95 m高位置增设 2@100双向钢筋网,以提高混凝土抗裂性,避免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引起混凝土开裂。
3.3 混凝土工程
(1)混凝土配合比配制。
转换层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提前进行试配,采用“三掺”技术,调整混凝土配合比。根据有关大体积砼工程实例资料表明,单方水泥每减少10kg,水化热可降低10℃以上,因此,减少水泥用量,是降低砼内部温度的有力措施之一。本工程水泥选用水化热低,凝结时间长,耐热性能好,适宜大体积砼的425#矿渣水泥,因为矿渣水泥比普硅水泥降低水化热约30%左右。同时掺入特密斯TMS-F型(粉)复合高效防水剂。该防水剂在保证相同强度的前提下,除替代的部分水泥外,还可节省水泥用量20%,同时对新拌砼具有很好的保坍作用,减水率达20%,与普通砼相比较,28d抗压强度可提高30~65%,且后期强度性能稳定。特密斯TMS-F型(粉)复合高效防水剂的水化作用,使得砼在早期产生大量钙矾石,砼产生微膨胀,从而补偿了砼的收缩,增加砼的抗裂能力;此外使用该防水剂能降低早期水化热,提高耐久性、粘结力。
为了降低混凝土浇筑时温度,混凝土拌制采用深井水,并在水中加入冰块,降低混凝土出料时温度。同时降低水泥水化时产生热量。
混凝土细骨料选用粗、中砂,含泥量<3%。碎石选用最大粒不超过25mm连续级配的优等品,含泥量<1%。砂率控制在44%以内,水灰比控制在0.48以下,混凝土的入泵坍落度控制在140—160mm,混凝土总含碱量不大于3 kg/m3 。
(2)混凝土施工缝的处理。
为使转换板的整板的承载性能不因混凝土分两次浇筑而下降,必须在两浇筑层结合面采取特殊处理措施,来保证两层混凝土板协同工作。经设计认可,插入Φ16钢筋,伸入上下层砼600mm,间距400mm,成“梅花形”布置。同时采用预留坑槽:在先浇层板上表面留设间距1 m呈梅花形布置的混凝土坑槽,槽深为100 mm,平面边长300 mm,通过预埋木盒来实现。
混凝土表面处理:对先浇层板混凝土上表面。在混凝土初凝前涂刷一道高效缓凝剂即界面剂,混凝土终凝后立即用水冲洗即可露出表面石子,下次混凝土浇筑前再充分水润。
(3)混凝土的浇筑。
采用泵送商品混凝土,使用插入式振捣器分层捣实混凝土。通过检测第一步0.8 m厚混凝土浇筑时留置的同条件养护试件的强度,判定混凝土是否达到设计强度等级,以确定第二步1.0 m厚混凝土的浇筑日期。
(4)混凝土测温。
测温点布置必须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垂直方向:在距砼表面10cm以及砼中间部位分别布置三个测温点。水平方向:分别在距边缘1m和中间部位布置。测温工具的选用:采用JDC-2型便携式建筑电子测温仪。测温线布置:用钢筋将测温线固定好,传感器距离钢筋端部10cm,不得与钢筋接触,将钢筋另一端与上层钢筋固定好以后,将引出线收成一束,穿入管中,固定在横向钢筋下引出,以免浇筑时受到损伤。 测温制度:在砼升温保持阶段,2-3h测温一次,在温度下降阶段,4-8小时测温一次。
(5)大体积砼温度控制参数:
砼的浇筑温度不得超过28℃;砼内部与表面的温度之差不得超过25℃,砼的温度骤降不得超过10℃。
(5)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在顶板的表面覆盖塑料薄漠,和两层湿草帘。在外侧的钢模板表面覆盖,一层薄膜和两层草帘,内侧面的钢模板上覆盖两层草帘,板侧面挂草袋(或麻袋)进行浇水养护,使其保持湿润。根据各相关部位埋设的测温点,显示的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如果砼内部升温较快,表面保温效果不好,砼内部与表面温度之差有可能超过控制值时,及时增加保温层厚度。当昼夜温差较大或天气预报有暴雨袭击时,现场准备足够的保温材料,并根据气温变化趋势以及砼内部温度监测结果及时调整保温层厚度。
4.结论分析
(1)施工实践证明,采用叠合梁法原理将转换板混凝土分两次浇筑,很好地解决了厚板的施工荷载传递问题,同时将第一次与第二次浇筑的施工缝做成梅花形布置坑槽,解决了混凝土叠合面的抗剪承载力问题。
(2)测温数据显示,转换层混凝土施工期间,第一次浇筑时间为2005年3月3日至3月5日、第二次浇筑时间为2005年3月21日至3月23日。环境温度为13℃~25℃,混凝土入模温度为19℃~23.3℃,混凝土中心最高温度为60.5℃~63.3℃。低于预控极限75℃;最大温升为35℃~41℃,低于预控极限值45℃;内表温差最大值为24.1℃~24.7℃,表外温差最大值为23.5℃~24.4℃,远低于预控极限值30℃,温差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实践证明混凝土配合比设計达到了低水化热温升的预期目的。
(3)混凝土28d抗压强度试验报告显示,试块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等级的120%~140% ,均值128%。试验结果表明,按设计配合比配制的混凝土强度完全满足设计要求,质量稳定。
(4)1.8 m厚板转换层混凝土浇筑2个月后(收缩基本已完成),经现场全面检查1~4层楼板(包括转换层)未发现可见裂缝。
4结束语
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的跨度和承受的竖向荷载均很大,致使它的截面尺寸高而大,混凝土的连续浇捣施工强度大,施工过程比较复杂,有一定的难度。基于以往高层建筑转换层的施工实践,本文以该工程1.8 m厚板转换层施工为例,阐述钢筋混凝土厚板转换层结构的施工技术。该工程转换层施工,采用叠合梁原理、设钢筋网、改善混凝土品质、施工缝处理、有效解决厚板施工荷载传递和抗裂问题,以达到控制转换层整体质量的效果。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厚板转换层施工技术
1.工程概况
该工程是一座多功能的综合性大厦,地上28层,地下1层,大屋面总高度为85.27 m,总建筑面积为51228 m2 ,第4层为1.8 m厚板转换层,将其上部5~28层的剪力墙结构体系转换成框架结构体系,见图1。转换层厚板的平面尺寸为1426 m2 ,钢筋重达863 t,混凝土总量为2627 m3 ,混凝土强度等级C40。
2. 施工方案
转换层厚板自重及施工荷载达到51.3 kN/m2,若采用常规的施工方法,施工该层梁板时,一、二层梁板支撑已拆除,仅仅靠下层楼板承受如此大的荷载势必会破坏下层结构,而采用分层卸载的方法则必须从地下室底板起搭设4层梁板支撑架,靠各层楼面的变形协调来传递扩散荷载,这样既不经济也不能保证结构楼板不产生开裂现象。经过分析比较和计算,确定采用叠合梁的原理转换厚板,即将转换板混凝土分两次浇筑,第一次浇筑0.8 m厚,待其强度增长达到90% 后再浇筑第二层1.0 m厚混凝土,利用第一层先浇板承受第二层后浇板的施工荷载,转换板的钢筋相应分两层绑扎。因此该层梁板施工需要解决的模板支撑系统、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施工、保护已完工的下部结构,以及梁板分两次浇筑施工缝处理的问题。
图1 转换层平面布置图
3. 施工方法
3.1 模板工程
模板支架采用扣件式钢管脚手架,钢管采用外径48 mm、壁厚3.5 mm的焊接钢管。立杆用3.6 m的整根钢管,中间不设接头,间距为0.5 m x0.5 m,立杆下满铺2.5 cm厚木板,水平方向拉杆设4道,并设剪刀撑。顶端横杆与立杆的扣件下加设1个扣件,以增大抗滑移能力。顶端横杆上放10cm×10cm木檩条,间距为40cm。模板采用竹节板。转换层的侧模用l4钢筋在相应位置与暗梁主筋拉接,横纵间距见图2、图3,外部与模板背楞固定。经验算,上述模板支撑体系满足第一步0.8 m厚混凝土的施工要求。
图2 先浇0.8 m厚混凝土侧板安装示意图
在转换层施工期间,二~三层的梁底支撑仍保留不拆除,四层梁板因混凝土龄期不到,模板支撑不拆除。本层梁板支撑在第一步0.8 m厚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在第二步1.0 m厚混凝土浇筑前,松开模板支撑顶端横杆与立杆的扣件进行卸荷,然后再全部上紧,以使第一步0.8 m厚混凝土板和模板支撑体系共同承受上部荷载。在第二步1.0 m厚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拆除全部模板及支撑。
图3 后浇1.0 m厚混凝土侧板安装示意图
3.2 钢筋工程
钢筋绑扎分两次完成,先绑扎下层0.8 m 范围内 32@110和 2O@200两层钢筋,待混凝土浇筑完并处理好上表面后再绑扎上部1.0 m范围内钢筋。转换厚板1.8 m高整板各层钢筋网片的固定,使用钢筋作立杆焊接形成间距1 m的架立网,作为各层钢筋的支撑体系。在0.95 m高位置增设 2@100双向钢筋网,以提高混凝土抗裂性,避免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引起混凝土开裂。
3.3 混凝土工程
(1)混凝土配合比配制。
转换层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提前进行试配,采用“三掺”技术,调整混凝土配合比。根据有关大体积砼工程实例资料表明,单方水泥每减少10kg,水化热可降低10℃以上,因此,减少水泥用量,是降低砼内部温度的有力措施之一。本工程水泥选用水化热低,凝结时间长,耐热性能好,适宜大体积砼的425#矿渣水泥,因为矿渣水泥比普硅水泥降低水化热约30%左右。同时掺入特密斯TMS-F型(粉)复合高效防水剂。该防水剂在保证相同强度的前提下,除替代的部分水泥外,还可节省水泥用量20%,同时对新拌砼具有很好的保坍作用,减水率达20%,与普通砼相比较,28d抗压强度可提高30~65%,且后期强度性能稳定。特密斯TMS-F型(粉)复合高效防水剂的水化作用,使得砼在早期产生大量钙矾石,砼产生微膨胀,从而补偿了砼的收缩,增加砼的抗裂能力;此外使用该防水剂能降低早期水化热,提高耐久性、粘结力。
为了降低混凝土浇筑时温度,混凝土拌制采用深井水,并在水中加入冰块,降低混凝土出料时温度。同时降低水泥水化时产生热量。
混凝土细骨料选用粗、中砂,含泥量<3%。碎石选用最大粒不超过25mm连续级配的优等品,含泥量<1%。砂率控制在44%以内,水灰比控制在0.48以下,混凝土的入泵坍落度控制在140—160mm,混凝土总含碱量不大于3 kg/m3 。
(2)混凝土施工缝的处理。
为使转换板的整板的承载性能不因混凝土分两次浇筑而下降,必须在两浇筑层结合面采取特殊处理措施,来保证两层混凝土板协同工作。经设计认可,插入Φ16钢筋,伸入上下层砼600mm,间距400mm,成“梅花形”布置。同时采用预留坑槽:在先浇层板上表面留设间距1 m呈梅花形布置的混凝土坑槽,槽深为100 mm,平面边长300 mm,通过预埋木盒来实现。
混凝土表面处理:对先浇层板混凝土上表面。在混凝土初凝前涂刷一道高效缓凝剂即界面剂,混凝土终凝后立即用水冲洗即可露出表面石子,下次混凝土浇筑前再充分水润。
(3)混凝土的浇筑。
采用泵送商品混凝土,使用插入式振捣器分层捣实混凝土。通过检测第一步0.8 m厚混凝土浇筑时留置的同条件养护试件的强度,判定混凝土是否达到设计强度等级,以确定第二步1.0 m厚混凝土的浇筑日期。
(4)混凝土测温。
测温点布置必须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垂直方向:在距砼表面10cm以及砼中间部位分别布置三个测温点。水平方向:分别在距边缘1m和中间部位布置。测温工具的选用:采用JDC-2型便携式建筑电子测温仪。测温线布置:用钢筋将测温线固定好,传感器距离钢筋端部10cm,不得与钢筋接触,将钢筋另一端与上层钢筋固定好以后,将引出线收成一束,穿入管中,固定在横向钢筋下引出,以免浇筑时受到损伤。 测温制度:在砼升温保持阶段,2-3h测温一次,在温度下降阶段,4-8小时测温一次。
(5)大体积砼温度控制参数:
砼的浇筑温度不得超过28℃;砼内部与表面的温度之差不得超过25℃,砼的温度骤降不得超过10℃。
(5)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在顶板的表面覆盖塑料薄漠,和两层湿草帘。在外侧的钢模板表面覆盖,一层薄膜和两层草帘,内侧面的钢模板上覆盖两层草帘,板侧面挂草袋(或麻袋)进行浇水养护,使其保持湿润。根据各相关部位埋设的测温点,显示的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如果砼内部升温较快,表面保温效果不好,砼内部与表面温度之差有可能超过控制值时,及时增加保温层厚度。当昼夜温差较大或天气预报有暴雨袭击时,现场准备足够的保温材料,并根据气温变化趋势以及砼内部温度监测结果及时调整保温层厚度。
4.结论分析
(1)施工实践证明,采用叠合梁法原理将转换板混凝土分两次浇筑,很好地解决了厚板的施工荷载传递问题,同时将第一次与第二次浇筑的施工缝做成梅花形布置坑槽,解决了混凝土叠合面的抗剪承载力问题。
(2)测温数据显示,转换层混凝土施工期间,第一次浇筑时间为2005年3月3日至3月5日、第二次浇筑时间为2005年3月21日至3月23日。环境温度为13℃~25℃,混凝土入模温度为19℃~23.3℃,混凝土中心最高温度为60.5℃~63.3℃。低于预控极限75℃;最大温升为35℃~41℃,低于预控极限值45℃;内表温差最大值为24.1℃~24.7℃,表外温差最大值为23.5℃~24.4℃,远低于预控极限值30℃,温差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实践证明混凝土配合比设計达到了低水化热温升的预期目的。
(3)混凝土28d抗压强度试验报告显示,试块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等级的120%~140% ,均值128%。试验结果表明,按设计配合比配制的混凝土强度完全满足设计要求,质量稳定。
(4)1.8 m厚板转换层混凝土浇筑2个月后(收缩基本已完成),经现场全面检查1~4层楼板(包括转换层)未发现可见裂缝。
4结束语
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的跨度和承受的竖向荷载均很大,致使它的截面尺寸高而大,混凝土的连续浇捣施工强度大,施工过程比较复杂,有一定的难度。基于以往高层建筑转换层的施工实践,本文以该工程1.8 m厚板转换层施工为例,阐述钢筋混凝土厚板转换层结构的施工技术。该工程转换层施工,采用叠合梁原理、设钢筋网、改善混凝土品质、施工缝处理、有效解决厚板施工荷载传递和抗裂问题,以达到控制转换层整体质量的效果。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