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岁月荏苒,当年吟唱这一曲《小燕子》而红遍大江南北的电影明星王丹凤,今年已经87岁高龄了。淡出影坛几十年,原本以为大家会渐渐忘记当年的“沪港四大女星”(其他三位分别是李丽华、周璇、白光),没想到观众始终念念不忘这位受人尊敬的艺术家,一致公认的美人儿,这让王丹凤多少有点惊讶,甚至感动,“真的想不到。再次感谢观众们对我的支持。”如今,深居简出的王丹凤在上海陕南村的家中安度晚年,与丈夫柳和清一起,享受着属于两人的晚晴岁月。
王丹凤一生感情顺利、家庭幸福,丈夫柳和清是著名摄影家、当年上海滩国泰影业公司老板柳中亮的公子。王丹凤登上银幕后,质朴无华的表演征服了无数观众,同时也征服了柳和清。1951年元旦,一对佳人永结秦晋。此后,无论是王丹凤走红的日子,还是“文革”中受迫害被迫改行当缝纫工的痛苦时刻,柳和清一直是王丹凤的精神支柱。如今,他们度过了整整60年风雨同舟相濡以沫的浓情岁月,一个甲子的“钻石婚”堪称影坛佳话。
“丹凤和我年纪都大了,什么都看淡了。尤其是这些年来,几乎拒绝一切采访。更何况,她是个不善言辞的人。”柳和清说起自己的爱妻,言语中充满着爱意。
因戏结缘
“其实,丹凤不是她的原名。”据柳和清介绍,祖籍宁波的王丹凤原名王玉凤,只因从小喜爱艺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她的邻居,“合众影片电影公司”的基本演员舒丽娟带着年轻的王玉凤来到片场,正逢导演朱石麟拍摄《龙潭虎穴》,王玉凤应邀试了试镜,竟然特别出彩。于是,在朱石麟的鼓励下,她决定投身影业。“玉凤的名字叫不响,又很拗口,这样吧,我建议你改个名,就叫王丹凤吧,既响亮,又有意义,丹凤朝阳嘛。”朱石麟一句话,从此,中国影坛一颗耀眼明星冉冉升起。
从《新渔光曲》、《红楼梦》到被誉为“中国版魂断蓝桥”的《青青河边草》,王丹凤的演技不断提高,知名度也渐渐上升,各大媒体竞相报道,玉照时不时登上杂志封面……王丹凤面对着的,是一个又一个光环。身处花花世界、纸醉金迷,王丹凤却始终洁身自好。在她的身上,没有绯闻八卦,没有名利纠葛,生性低调的她除了演戏,生活中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看电影和话剧。也正因此,以戏为媒,王丹凤结识了当时身为金城大戏院总经理的柳和清。“那时候金城大戏院常常上演话剧,编剧、导演都是田汉、费穆、洪深、黄佐临、朱端钧等第一流的大家。丹凤很喜欢看话剧,觉得对自己的表演有帮助。于是在朋友的介绍下,我们就这样认识了。”
虽然柳家是上海电影界的望族,大批优秀的电影人才都出自国泰影业公司,甚至连大名鼎鼎的周璇都是柳中亮的干女儿,可那时,王丹凤却并不是国泰的签约演员。与现在所传闻的“很多电影公司为了保证票房而拉拢明星”不同,柳和清自认识王丹凤的那一刻起,就被她的美丽、善良与正派所吸引。两人的恋爱谈了好几年,“那时候长辈们都很支持我们。甚至有位亲戚直接来找我,问我和丹凤为什么谈了7年的恋爱至今不肯结婚,严厉地责问我是不是想玩玩的。哈哈。”其实,两人的感情生活一直很幸福,不同于一般的公子哥儿,柳和清是个细心、体贴的绅士,对于自己和王丹凤的感情,始终出于保护的目的,因而格外低调、谨慎,正所谓“闺中甜蜜事,少与外人知”。加之两人平时工作都十分繁忙,因而恋爱谈了很久,却迟迟没有结婚。
影坛佳偶
1949年,新成立不久的香港长城电影制片公司向王丹凤发来诚挚的邀请,王丹凤先后在香港拍摄了6部影片。值得一提的是,在《锦绣天堂》一片中,王丹凤有幸与自己当年最崇拜的影后胡蝶亲密合作,从中受益良多。
1950年,王丹凤与陶金、刘琼、韩非等人,作为香港电影剧团的成员,前往广州进行慰问解放军演出。在广州这座被誉为“祖国南大门”的城市里,王丹凤看到了1949年后人们无比喜庆的崭新精神风貌,也看到了一个百废待兴,欣欣向荣的新时代的来临。解放军艰苦朴素的作风,更是给年仅25岁的王丹凤极大的震动。紧接着,王丹凤又留在广州参加了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会议,在学习过程中,王丹凤看到了新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和光辉前景。“归去来兮”,此时此刻的王丹凤,究竟还在等什么呢?谜底揭晓于同年11月,随着柳和清的到来,王丹凤终于幸福地牵着未婚夫的手,愉快而兴奋地回到了阔别已久的上海,投入了新中国的怀抱。难怪有人说,这是“爱国和爱情双双召唤的结果”。
回沪后,王丹凤与柳和清开始忙碌地筹备两人的婚礼。1951年元旦这一天,王丹凤与柳和清在相爱长达7年之久后,喜结秦晋之好。1月15日出版的《青青电影》杂志,特意用了整整两个版面的图文,完整报道了王丹凤和柳和清在上海逸园大酒店举行结婚典礼的详细经过。婚礼隆重而热烈,上海电影界的著名导演、演员和工商界的老板及朋友都亲临祝贺。有趣的是,“文革”之后,退休了的柳和清决定前往香港投亲定居,当一切都安顿好了之后,却由于当年的结婚证被毁于浩劫之中,以至于王丹凤居然无法以妻子的身份同赴香港。最终,还是一位热心的电影爱好者提供了这份杂志,才解决了王丹凤的签证问题。而这段因缘巧合,也说明王丹凤的影迷丝毫不亚于今日之粉丝。
相濡以沫
虽说婚后的生活是美满幸福的,从1951年到1956年,四个如花似玉的小千金相继呱呱坠地,让王丹凤享受了为人母的幸福与快乐。然而,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心爱的电影事业。受到进步同行的影响,1952年12月,王丹凤欣然加入到了新组建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在此之前,私营电影厂先公私合营后又并入国营,丈夫柳和清已经担任上影厂宣传科长,专职摄影,还参与创办了闻名遐迩的《上影画报》。而王丹凤自加入上影厂之后,依旧为广大影迷奉献自己的作品,她被评为深受观众喜爱的“22大明星”之一,相继拍摄了《桃花扇》、《家》、《女理发师》、《护士日记》等诸多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1958年,“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时期,毛主席号召“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王丹凤随上影厂几百演员与行政人员一起,前往上海北郊的新桥公社下放务农,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当时厂里决心很大,甚至把每个人的户口都迁了过去。谈起这段往事,柳和清笑眯眯地说道:“丹凤一开始不理解,还哭了鼻子。最后还是服从组织,我们一起到了农村。”虽然从外表洋气、光鲜亮丽的大明星,一下子变成粗布花衣、挽着裤腿、挑上扁担、插起秧苗的农民,可王丹凤并没有埋怨,反而很快适应了农村生活。原因很简单,无论甜蜜还是辛苦,丈夫柳和清始终陪伴在她的身旁,让她感到安心、温暖。
下过农村,去过缅甸,受过毛主席的接见,还进过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总理的家门……王丹凤这样一位成名于旧社会的大明星,在新中国又赢得如此高的声誉,“文革”中自然是“罪责难逃”的了。不巧柳和清因出身问题也在上影厂“靠边站”,那么正好就近,夫妻双双常被拉在一起批斗。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王丹凤竟成了“国民党党员”,那可是个了不起的重大线索,重大突破。造反派于是抓住不放,穷追猛打,连续审讯,要她招出谁是她的“入党介绍人”,最后她甚至还被“红卫兵”們以莫须有的罪行,诬陷为“美蒋特务”、“国际间谍”,以致不实的恶讯流传香港,影坛旧知们误以为她被处决,莫不为之悲愤难抑……在这段艰难岁月中,王丹凤虽然苦闷压抑,却并不偏激,在丈夫的鼓励下,她每天一大早就来到电影厂,和大家一起扫垃圾、学毛选、听训话、写交待。直到1968年,在秋风萧瑟、严冬将临的时候,王丹凤被赶到奉贤“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改造。
王丹凤一生感情顺利、家庭幸福,丈夫柳和清是著名摄影家、当年上海滩国泰影业公司老板柳中亮的公子。王丹凤登上银幕后,质朴无华的表演征服了无数观众,同时也征服了柳和清。1951年元旦,一对佳人永结秦晋。此后,无论是王丹凤走红的日子,还是“文革”中受迫害被迫改行当缝纫工的痛苦时刻,柳和清一直是王丹凤的精神支柱。如今,他们度过了整整60年风雨同舟相濡以沫的浓情岁月,一个甲子的“钻石婚”堪称影坛佳话。
“丹凤和我年纪都大了,什么都看淡了。尤其是这些年来,几乎拒绝一切采访。更何况,她是个不善言辞的人。”柳和清说起自己的爱妻,言语中充满着爱意。
因戏结缘
“其实,丹凤不是她的原名。”据柳和清介绍,祖籍宁波的王丹凤原名王玉凤,只因从小喜爱艺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她的邻居,“合众影片电影公司”的基本演员舒丽娟带着年轻的王玉凤来到片场,正逢导演朱石麟拍摄《龙潭虎穴》,王玉凤应邀试了试镜,竟然特别出彩。于是,在朱石麟的鼓励下,她决定投身影业。“玉凤的名字叫不响,又很拗口,这样吧,我建议你改个名,就叫王丹凤吧,既响亮,又有意义,丹凤朝阳嘛。”朱石麟一句话,从此,中国影坛一颗耀眼明星冉冉升起。
从《新渔光曲》、《红楼梦》到被誉为“中国版魂断蓝桥”的《青青河边草》,王丹凤的演技不断提高,知名度也渐渐上升,各大媒体竞相报道,玉照时不时登上杂志封面……王丹凤面对着的,是一个又一个光环。身处花花世界、纸醉金迷,王丹凤却始终洁身自好。在她的身上,没有绯闻八卦,没有名利纠葛,生性低调的她除了演戏,生活中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看电影和话剧。也正因此,以戏为媒,王丹凤结识了当时身为金城大戏院总经理的柳和清。“那时候金城大戏院常常上演话剧,编剧、导演都是田汉、费穆、洪深、黄佐临、朱端钧等第一流的大家。丹凤很喜欢看话剧,觉得对自己的表演有帮助。于是在朋友的介绍下,我们就这样认识了。”
虽然柳家是上海电影界的望族,大批优秀的电影人才都出自国泰影业公司,甚至连大名鼎鼎的周璇都是柳中亮的干女儿,可那时,王丹凤却并不是国泰的签约演员。与现在所传闻的“很多电影公司为了保证票房而拉拢明星”不同,柳和清自认识王丹凤的那一刻起,就被她的美丽、善良与正派所吸引。两人的恋爱谈了好几年,“那时候长辈们都很支持我们。甚至有位亲戚直接来找我,问我和丹凤为什么谈了7年的恋爱至今不肯结婚,严厉地责问我是不是想玩玩的。哈哈。”其实,两人的感情生活一直很幸福,不同于一般的公子哥儿,柳和清是个细心、体贴的绅士,对于自己和王丹凤的感情,始终出于保护的目的,因而格外低调、谨慎,正所谓“闺中甜蜜事,少与外人知”。加之两人平时工作都十分繁忙,因而恋爱谈了很久,却迟迟没有结婚。
影坛佳偶
1949年,新成立不久的香港长城电影制片公司向王丹凤发来诚挚的邀请,王丹凤先后在香港拍摄了6部影片。值得一提的是,在《锦绣天堂》一片中,王丹凤有幸与自己当年最崇拜的影后胡蝶亲密合作,从中受益良多。
1950年,王丹凤与陶金、刘琼、韩非等人,作为香港电影剧团的成员,前往广州进行慰问解放军演出。在广州这座被誉为“祖国南大门”的城市里,王丹凤看到了1949年后人们无比喜庆的崭新精神风貌,也看到了一个百废待兴,欣欣向荣的新时代的来临。解放军艰苦朴素的作风,更是给年仅25岁的王丹凤极大的震动。紧接着,王丹凤又留在广州参加了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会议,在学习过程中,王丹凤看到了新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和光辉前景。“归去来兮”,此时此刻的王丹凤,究竟还在等什么呢?谜底揭晓于同年11月,随着柳和清的到来,王丹凤终于幸福地牵着未婚夫的手,愉快而兴奋地回到了阔别已久的上海,投入了新中国的怀抱。难怪有人说,这是“爱国和爱情双双召唤的结果”。
回沪后,王丹凤与柳和清开始忙碌地筹备两人的婚礼。1951年元旦这一天,王丹凤与柳和清在相爱长达7年之久后,喜结秦晋之好。1月15日出版的《青青电影》杂志,特意用了整整两个版面的图文,完整报道了王丹凤和柳和清在上海逸园大酒店举行结婚典礼的详细经过。婚礼隆重而热烈,上海电影界的著名导演、演员和工商界的老板及朋友都亲临祝贺。有趣的是,“文革”之后,退休了的柳和清决定前往香港投亲定居,当一切都安顿好了之后,却由于当年的结婚证被毁于浩劫之中,以至于王丹凤居然无法以妻子的身份同赴香港。最终,还是一位热心的电影爱好者提供了这份杂志,才解决了王丹凤的签证问题。而这段因缘巧合,也说明王丹凤的影迷丝毫不亚于今日之粉丝。
相濡以沫
虽说婚后的生活是美满幸福的,从1951年到1956年,四个如花似玉的小千金相继呱呱坠地,让王丹凤享受了为人母的幸福与快乐。然而,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心爱的电影事业。受到进步同行的影响,1952年12月,王丹凤欣然加入到了新组建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在此之前,私营电影厂先公私合营后又并入国营,丈夫柳和清已经担任上影厂宣传科长,专职摄影,还参与创办了闻名遐迩的《上影画报》。而王丹凤自加入上影厂之后,依旧为广大影迷奉献自己的作品,她被评为深受观众喜爱的“22大明星”之一,相继拍摄了《桃花扇》、《家》、《女理发师》、《护士日记》等诸多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1958年,“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时期,毛主席号召“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王丹凤随上影厂几百演员与行政人员一起,前往上海北郊的新桥公社下放务农,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当时厂里决心很大,甚至把每个人的户口都迁了过去。谈起这段往事,柳和清笑眯眯地说道:“丹凤一开始不理解,还哭了鼻子。最后还是服从组织,我们一起到了农村。”虽然从外表洋气、光鲜亮丽的大明星,一下子变成粗布花衣、挽着裤腿、挑上扁担、插起秧苗的农民,可王丹凤并没有埋怨,反而很快适应了农村生活。原因很简单,无论甜蜜还是辛苦,丈夫柳和清始终陪伴在她的身旁,让她感到安心、温暖。
下过农村,去过缅甸,受过毛主席的接见,还进过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总理的家门……王丹凤这样一位成名于旧社会的大明星,在新中国又赢得如此高的声誉,“文革”中自然是“罪责难逃”的了。不巧柳和清因出身问题也在上影厂“靠边站”,那么正好就近,夫妻双双常被拉在一起批斗。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王丹凤竟成了“国民党党员”,那可是个了不起的重大线索,重大突破。造反派于是抓住不放,穷追猛打,连续审讯,要她招出谁是她的“入党介绍人”,最后她甚至还被“红卫兵”們以莫须有的罪行,诬陷为“美蒋特务”、“国际间谍”,以致不实的恶讯流传香港,影坛旧知们误以为她被处决,莫不为之悲愤难抑……在这段艰难岁月中,王丹凤虽然苦闷压抑,却并不偏激,在丈夫的鼓励下,她每天一大早就来到电影厂,和大家一起扫垃圾、学毛选、听训话、写交待。直到1968年,在秋风萧瑟、严冬将临的时候,王丹凤被赶到奉贤“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