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今年的青岛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马鸿冰代表带来了47条建议。报到当天,他刚一露面就被一些眼尖的媒体记者发现,接着就破围了起来,大家都想知道他今年又会提哪些建议议案,又带来了什么样的民声。已经年过花甲的马鸿冰在市区两级人大的热情挽留下,在退休之后又找到了一份“工作”:“专职代表”。他成立了“代表工作室”,联系群众,接待市民前来反映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敢“扛”问题
被称之为“马大炮”
不用出示证件,也不需要登记,走进青岛大学高职学院的大门,只要一提马鸿冰代表工作室,传达室的师傅会立即告诉你,去1号楼206室。办公室的布置很简单,一间办公室从中隔断,外间用于接听热线电话,内间是与来访者沟通交流的地方。
人大代表马鸿冰退休前是青岛大学高职学院的一名教师,退休后他继续履行自己的人大代表职责,组织创办了人大代表工作室,青岛大学高职学院为他免费提供了一间办公室和几件办公家具,电脑、空调等是几位市人大代表捐赠的。参与这里工作的有全国、省、市、区人大代表共计26人,来自社会各界的联络员40余人,他们每人每月要在这里值班一天。另外,平时在这里帮助工作的志愿者还有律师、大学生、退休市民等。因为敢于为百姓“扛”问题,经常为接手的难题向政府部门“叫板”,被群众亲切地称之为“马大炮”。
从2008年4月挂牌以来,人大代表工作室的代表们一直在奔走忙碌着,对海泊河污水处理进行调研:对全市12个基层人民法院、检察院进行走访;对青岛市以及省内外7家精神病院进行实地调查;对社会养老、水上野生动物保护、市花耐冬推广等问题进行调查……
代表专职工作室要努力把代表接待和信访区别开来,信访主要是反映单一个体的问题,而人大代表专职工作室应反映民生大事、难事。代表专职工作室由马鸿冰主要联系,王林、顾少民等代表也参与联系。每年由30多名联络员所提的建议集中在市里召开代表大会前一月,即每年12月召开全体成员讨论大会,再将这些建议分发下去,作为代表会议期间提建议的素材,这样让代表眼睛看得远了,耳朵伸得“长”了,提的建议更切合实际、价值更高了。
对于人大代表工作室这一新生事物,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陈维民认为,中国的人大代表与国外的议员不同,国外的议员是专职的,中国的人大代表是兼职的。兼职使人大代表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往往会遇到力不从心的问题。马鸿冰代表工作室无疑是人大代表履职的一种创新,工作室还增进了社会和谐,为人大代表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提供了一个平台。
初闻事由觉得这是个大问题
在今年的人代会上,马鸿冰提出了包括食品安全、医疗卫生、城市建设、市容管理、蓝色经济等涵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建议47条,其中有一条是他已经连续奔走多年的,那就是改扩建市精神卫生中心。
“精神卫生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对青岛市的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已带来了较大影响。因精神疾病造成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和对卫生资源的消耗已上升到各类疾病因素首位。”马鸿冰告诉记者,他几年前就开始关注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建设问题。2005年青岛市精神疾病流行病学最新调查报告显示,青岛市居民各精神疾病的发病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民各类精神疾病、心理障碍总患病率已达到17.4%,重性精神病人的肇事肇祸率为74.64%,致残率为15.4‰这表明精神类疾病已成为严重危害广大市民健康的常见病和流行病。
马鸿冰了解到,青岛市的精神卫生资源则相对短缺,根据卫生部下发的精神卫生发展纲要,专科病床、专业人员数量和基本建筑规模相差甚远。特别是市精神卫生中心的现状,更是无法满足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得知这种情况之后,他就坐不住了,人大代表的职责告诉他,他要去看一看,查一查,现在青岛精神卫生中心的情况到底怎么样。
实地调研更感责任重大
马鸿冰单独或和其他人大代表一起,多次来到位于青岛市南京路北段的市精神卫生中心,看到拥挤在周围民居中的病房楼,马鸿冰皱起了眉头。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的负责人告诉他,医院的5层门诊病房综合大楼是1998年建的,3层后勤服务楼是1988年建的,3层心理咨询中心楼是1982年建的,另外的3层行政办公楼则是1978年建的,这就是医院的全部“家当”了。
在床位上,1998年的编制床位370张,目前实际开放650张,年接诊病人8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3000余人次,每年的床位使用率都接近110%。1998年编制人员370人,现有职138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21人,占82.5%,行政后勤人员51人,占13.06%。因中心一直重视医疗服务质量,近年来承担了大量社会公益职能,职工工作量已经超负荷,自身的身心健康状况都不容乐观。
奔走呼吁连续多年提建议
了解到这种情况后,马鸿冰就开始了为呼吁扩建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奔走之路。“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的扩建,从2007年以来一直受到许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高度关注,已成为历年‘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建议和提案,我和其他市人大代表对此问题调研2年,写出四个调研报告,提出一个建议,一个议案,参加了全国专家论证会,但是项目进展情况仍然不是很满意。”马鸿冰告诉记者,在人大代表的努力下,有关市领导多次到该院进行实地调研和视察。市政府、市卫生局已经将市精神卫生中心的改扩建列上日程,也多次进行专题研究和调研,但时至今日,原来位于该院之后的三医、公共卫生中心、妇儿二期项目都已经落实或部分落实,该院的项目仍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让代表们非常焦急。
2009年,马鸿冰等到了一个好消息,国务院就地市级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基础建筑下发了重要文件,拟投资19亿元人民币,在全国改扩建500所专业精神卫生机构。在山东省,省财政决定对精神卫生机构专项投资9600万进行改扩建,现在已经有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日照、临沂等6个地市的精神卫生机构率先完成了扩建或者改建。
“相对于青岛市经济、社会方面在全省的龙头地位,和精神卫生专业在全省的领先水平,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床位设置、人员编制等已经远远落后于兄弟地市。”马鸿冰说,他抱着“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决心,今年又提出了这条建议。当然,这两年市精神卫生中心改扩建项目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对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改扩建三条路径,包括原地改造、异地重建、与民政系统优抚医院整合,进行了调研和论证。对相关地块进行了规划和土地审验,并已经完成《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扩建规划设计方案》,他希望下一步,青岛市政府加快确定市精神卫生中心改扩建项目方案,市发改委也能加快立项。让这个关系到青岛800万市民精神健康的项目能够尽快启动。
敢“扛”问题
被称之为“马大炮”
不用出示证件,也不需要登记,走进青岛大学高职学院的大门,只要一提马鸿冰代表工作室,传达室的师傅会立即告诉你,去1号楼206室。办公室的布置很简单,一间办公室从中隔断,外间用于接听热线电话,内间是与来访者沟通交流的地方。
人大代表马鸿冰退休前是青岛大学高职学院的一名教师,退休后他继续履行自己的人大代表职责,组织创办了人大代表工作室,青岛大学高职学院为他免费提供了一间办公室和几件办公家具,电脑、空调等是几位市人大代表捐赠的。参与这里工作的有全国、省、市、区人大代表共计26人,来自社会各界的联络员40余人,他们每人每月要在这里值班一天。另外,平时在这里帮助工作的志愿者还有律师、大学生、退休市民等。因为敢于为百姓“扛”问题,经常为接手的难题向政府部门“叫板”,被群众亲切地称之为“马大炮”。
从2008年4月挂牌以来,人大代表工作室的代表们一直在奔走忙碌着,对海泊河污水处理进行调研:对全市12个基层人民法院、检察院进行走访;对青岛市以及省内外7家精神病院进行实地调查;对社会养老、水上野生动物保护、市花耐冬推广等问题进行调查……
代表专职工作室要努力把代表接待和信访区别开来,信访主要是反映单一个体的问题,而人大代表专职工作室应反映民生大事、难事。代表专职工作室由马鸿冰主要联系,王林、顾少民等代表也参与联系。每年由30多名联络员所提的建议集中在市里召开代表大会前一月,即每年12月召开全体成员讨论大会,再将这些建议分发下去,作为代表会议期间提建议的素材,这样让代表眼睛看得远了,耳朵伸得“长”了,提的建议更切合实际、价值更高了。
对于人大代表工作室这一新生事物,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陈维民认为,中国的人大代表与国外的议员不同,国外的议员是专职的,中国的人大代表是兼职的。兼职使人大代表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往往会遇到力不从心的问题。马鸿冰代表工作室无疑是人大代表履职的一种创新,工作室还增进了社会和谐,为人大代表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提供了一个平台。
初闻事由觉得这是个大问题
在今年的人代会上,马鸿冰提出了包括食品安全、医疗卫生、城市建设、市容管理、蓝色经济等涵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建议47条,其中有一条是他已经连续奔走多年的,那就是改扩建市精神卫生中心。
“精神卫生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对青岛市的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已带来了较大影响。因精神疾病造成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和对卫生资源的消耗已上升到各类疾病因素首位。”马鸿冰告诉记者,他几年前就开始关注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建设问题。2005年青岛市精神疾病流行病学最新调查报告显示,青岛市居民各精神疾病的发病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民各类精神疾病、心理障碍总患病率已达到17.4%,重性精神病人的肇事肇祸率为74.64%,致残率为15.4‰这表明精神类疾病已成为严重危害广大市民健康的常见病和流行病。
马鸿冰了解到,青岛市的精神卫生资源则相对短缺,根据卫生部下发的精神卫生发展纲要,专科病床、专业人员数量和基本建筑规模相差甚远。特别是市精神卫生中心的现状,更是无法满足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得知这种情况之后,他就坐不住了,人大代表的职责告诉他,他要去看一看,查一查,现在青岛精神卫生中心的情况到底怎么样。
实地调研更感责任重大
马鸿冰单独或和其他人大代表一起,多次来到位于青岛市南京路北段的市精神卫生中心,看到拥挤在周围民居中的病房楼,马鸿冰皱起了眉头。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的负责人告诉他,医院的5层门诊病房综合大楼是1998年建的,3层后勤服务楼是1988年建的,3层心理咨询中心楼是1982年建的,另外的3层行政办公楼则是1978年建的,这就是医院的全部“家当”了。
在床位上,1998年的编制床位370张,目前实际开放650张,年接诊病人8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3000余人次,每年的床位使用率都接近110%。1998年编制人员370人,现有职138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21人,占82.5%,行政后勤人员51人,占13.06%。因中心一直重视医疗服务质量,近年来承担了大量社会公益职能,职工工作量已经超负荷,自身的身心健康状况都不容乐观。
奔走呼吁连续多年提建议
了解到这种情况后,马鸿冰就开始了为呼吁扩建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奔走之路。“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的扩建,从2007年以来一直受到许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高度关注,已成为历年‘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建议和提案,我和其他市人大代表对此问题调研2年,写出四个调研报告,提出一个建议,一个议案,参加了全国专家论证会,但是项目进展情况仍然不是很满意。”马鸿冰告诉记者,在人大代表的努力下,有关市领导多次到该院进行实地调研和视察。市政府、市卫生局已经将市精神卫生中心的改扩建列上日程,也多次进行专题研究和调研,但时至今日,原来位于该院之后的三医、公共卫生中心、妇儿二期项目都已经落实或部分落实,该院的项目仍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让代表们非常焦急。
2009年,马鸿冰等到了一个好消息,国务院就地市级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基础建筑下发了重要文件,拟投资19亿元人民币,在全国改扩建500所专业精神卫生机构。在山东省,省财政决定对精神卫生机构专项投资9600万进行改扩建,现在已经有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日照、临沂等6个地市的精神卫生机构率先完成了扩建或者改建。
“相对于青岛市经济、社会方面在全省的龙头地位,和精神卫生专业在全省的领先水平,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床位设置、人员编制等已经远远落后于兄弟地市。”马鸿冰说,他抱着“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决心,今年又提出了这条建议。当然,这两年市精神卫生中心改扩建项目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对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改扩建三条路径,包括原地改造、异地重建、与民政系统优抚医院整合,进行了调研和论证。对相关地块进行了规划和土地审验,并已经完成《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扩建规划设计方案》,他希望下一步,青岛市政府加快确定市精神卫生中心改扩建项目方案,市发改委也能加快立项。让这个关系到青岛800万市民精神健康的项目能够尽快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