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4月17—19日,我市开展了“农村初中青年教师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基于本次的经历和收获,就我所展示的《黄河颂》一课特做出了以下分析。
一、本案例的意义和价值
(一)理论意义:《黄河颂》的教学设计采取了“语文主题学习”的形式。
主题学习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的一种学习方式,围绕某一主题进行学习和探索,围绕主题所组织的不仅有学习的既定内容,还有和主题密切相关的拓展内容。以活动、专题及解决问题等方式作为学习的主轴。
本课的设计,通过“听、读、品、拓、写”等方式实现了人文主题“爱国情怀”。
(二)应用价值:平泉市根据主题学习的理念和具体学情走出了一条适宜学生发展的“真情语文主题学习”之路,就《黄河颂》而言,应用价值具体体现如下:
1.主题的选择和品悟。
传统的语文教学,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太多,所以学生学得累。“真情语文主题教学”则每课选择一个主题,小切点,深挖掘,一点点的积累并结合拓展阅读和写作训练培养学生听所读写等多方面的语文能力,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这一课我将主题定位“滔滔黄河水,悠悠中華情”,顺应单元人文主题,激发中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主题挖掘、品析上则通过听、诵感悟主题;结合字、词、句涵泳品味的形式品析主题;再结合拓展阅读升华主题;写作训练落实主题。
这样的设计实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拓展阅读。
在《黄河颂》的教学设计中,我采取了“一篇带多篇”的形式,链接了《倾听黄河》《奔腾吧,黄河》两篇类文欣赏,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量,使黄河的形象在学生们的心中更丰富,爱国情感更炽烈,并会结合本课品词析句的方法来鉴赏课外文学作品。
拓展阅读长期应用在教学中,同学们的文学视野将会更开阔,知识储备将更雄厚,进而为语言表达、写作打好更坚实的基础。
3.写的融入。
在“写”这一环节中我引导他们抒真情、写实感,不矫揉造作,达到以读促写的效果。
具体实施中,启发同学们结合本课的收获和自身的体验以“我心中的黄河”为题进行创作,可以是诗歌、一段文字,书写内心的情怀。他们有的写出了连续的三个描绘黄河的四字词语,有的写出了很工整又有气势的排比句,有的同学则结合本文学到的写作方法写出了情感充沛、文采斐然的诗歌,我都为之赞叹。多种形式的写作训练调动了学生乐于表达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写,愿意写,能写得更好。
4.真情的渗透。
“用情读”“敞开说”“动情展”“真情写”是我们平泉市真情语文主题学习的最大亮点。紧紧围绕“读、析、练、写、展”五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渗透着真情,这样的设计使学生读得“多情”,析得“多情”,写得“多情”,背得“多情”,使语文课堂更加充满激情,充满语文味儿,回归语文的本真。
我认为这是教学过程中我与其他选手最大的也是最骄傲的不同之处。
(三)省内外同类研究现状述评:
1.省内关于《黄河颂》 的研究现状。
省评优课中,常刚老师以“象征”的写作手法为主题贯串整个课堂,结合背景理解黄河的象征意义;通过对比阅读的方法,感悟诗歌借助象征含蓄表达情感的写法;运用象征手法仿写、创写小诗。充分的挖掘了象征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并加以运用。
具体教学过程中,又通过换字换词来引导学生体味文中精当贴切的语言,感受黄河的形象。内容充实,步步深入,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宏观的整体环节设计,细节的精细化处理匠心独运,令人惊叹。
2.省外《黄河颂》研究现状。
吉林省耿爱军老师的设计则侧重于传统的模式,稳扎稳打。朗读课文--感受文美(自由朗读,并交流感兴趣的部分探讨如何读出感情);理解诗意——美读诗歌(采取师生合作的方式对诗题、朗诵词、歌词、情感都进行了挖掘);激发情感——主题升华(介绍了写作背景,对主题进行了挖掘)。
在具体的课堂中,他注重了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深层次的品析,感受诗歌中体现的英雄气魄和爱国情感。
(四)本案例的创新之处:
在本堂课的设计中我以“滔滔黄河水,悠悠中华情”为轴心,所有的设计环节均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其中,朗读是本课的一个亮点,课堂之初播放了名家的朗诵视频,音画结合,磅礴的画面和大气的朗读让同学们对黄河的形象有了初步的感知。趁热打铁,我在听读之后就与同学们展开分工合作朗读。这时黄河的形象,诗人的情感在学生的心中已经有了很全面很深刻的印象。核心环节品词析句分析黄河形象体味诗人情感,这一过程中我仍旧指导同学们真情展读,真情品味,更好的欣赏文学作品。拓展阅读和写作上也贯穿了朗读,真情展、真情写。、
二、案例研究内容、目标、思路(包括研究视角、研究方法)
(一)案例研究内容:品味《黄河颂》中的爱国情怀
(二)案例研究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文章内容。
2.能通过关键词句品悟语言文字并体会情感。
3.学会结合自身体会和本课中学到的方法进行创作。
(三)案例研究思路:
本着以课标的基本理念和本单元的主题“家国情怀”为依据,以本课的特点与“真情语文主题学习”的方式为切入点,以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和体悟诗人情感为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原则来开展本课的教学。
具体体现为:真情朗读感受黄河形象;细细品读品味黄河的形象及其象征的民族精神;主题链接将黄河精神延伸到课外加深学生的爱国激情;落笔成章寄语黄河书写爱国情怀。 1.研究视角:我主要针对学情视角来研究。
现实中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的目标太多、学习内容太杂以至于学得不深、记得不牢、体会得不透。同时读得“少情”,写得“缺情”,背得“无情”,造成许多语文课堂乏味少趣。因此,在教学中围绕“主题”“真情”设计课堂教学十分必要。
2.研究方法。
经典文献法,查阅经典文献,锁定本诗的文学价值所在,并揣摩名家用主题语文的形式处理进行教学的方法、实施过程和效果。
实践行动法,结合“教什么”与“怎么教”“教成怎样的效果”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并反思改进。
三、总结和反思
这是一次令人难忘的做课经历,当我拿到《黄河颂》这一课的时候,内心是无比焦灼甚至是近于崩溃的,这样的一篇大气磅礴的诗歌在教学中实在是困难重重。
就我个人而言,此前一直认为自己音色不好又是一个女教师,根本不能把《黄河颂》的大气磅礴之感在课堂中凸显出来,又何谈把爱国之情引出来呢?这是第二难。
一堂精彩的课程应是独具匠心又有实效性的,怎样的设计《黄河颂》这堂课既能让学生爱学又能有充实的收获呢?这是第三难。
对于这重重的困难,我采取了“逢山开道,遇水搭桥”的策略。也因此有了很大的收获。
在朗读上我下了一番大功夫,反复听名家诵读,钻研重音、停连、节奏、情感的变化,咨询优秀教师朗读技巧,反复训练,力求做好示范和朗读指导。凭借这一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大胆的采取了多种朗读形式,克服了胆怯心理,做出了示范朗读,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了指导,本节课的朗读教学,得到了多位专家老师的好评。我觉得这是最大的收获。
经过对文本、教参、课标的反复研究和几次集体备课,设计出了一条兼顾“读——析——练——写——展”于一体的设计思路,这样的设计使本堂课内容更加充实,同时也使學生的听说读写思多方面得到了训练和提高,使语文课堂更彰显了几分语文味。这样的设计理念是我的第二大收获。
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对于文本的解读和主旨的挖掘不够深入,“滔滔黄河水”这一环节分析的较为透彻,同学们能够通过具体的字、词、句来品味黄河的形象。在“悠悠爱国情”的处理上,我结合了相关写作背景引导同学们感受黄河形象在抗战期间象征着中华民族,从而来感受浓浓的爱国情。但是对 “情”的解读还是不够深入的,我想在这里加上这样的两个小环节一定会处理更好。
补充环节1: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你如何理解她的一往无前,无坚不摧,汹涌澎湃的?
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感受黄河作为母亲河,在儿女受人欺凌之时的愤怒与咆哮,从而体会中华民族的热血豪情与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补充环节2:再出示几个抗战期间彰显民族精神的英雄事例,个人的、集体的。
这样设计后,再带着感受读“悠悠爱国情”的相关段落,相信学生会“吃得更饱、吃得更好”。
作为一个青年教师,我深知自身经验不足,还需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也明白教学之路任重而道远,荆棘密布,但我坚定地相信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改进,一定会呈现出一个又一个更精彩更充实的语文课堂,未来的路我将砥砺前行,争取发挥自身的能量成长为一个更优秀的语文教师,让桃李芬芳四溢!
一、本案例的意义和价值
(一)理论意义:《黄河颂》的教学设计采取了“语文主题学习”的形式。
主题学习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的一种学习方式,围绕某一主题进行学习和探索,围绕主题所组织的不仅有学习的既定内容,还有和主题密切相关的拓展内容。以活动、专题及解决问题等方式作为学习的主轴。
本课的设计,通过“听、读、品、拓、写”等方式实现了人文主题“爱国情怀”。
(二)应用价值:平泉市根据主题学习的理念和具体学情走出了一条适宜学生发展的“真情语文主题学习”之路,就《黄河颂》而言,应用价值具体体现如下:
1.主题的选择和品悟。
传统的语文教学,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太多,所以学生学得累。“真情语文主题教学”则每课选择一个主题,小切点,深挖掘,一点点的积累并结合拓展阅读和写作训练培养学生听所读写等多方面的语文能力,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这一课我将主题定位“滔滔黄河水,悠悠中華情”,顺应单元人文主题,激发中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主题挖掘、品析上则通过听、诵感悟主题;结合字、词、句涵泳品味的形式品析主题;再结合拓展阅读升华主题;写作训练落实主题。
这样的设计实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拓展阅读。
在《黄河颂》的教学设计中,我采取了“一篇带多篇”的形式,链接了《倾听黄河》《奔腾吧,黄河》两篇类文欣赏,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量,使黄河的形象在学生们的心中更丰富,爱国情感更炽烈,并会结合本课品词析句的方法来鉴赏课外文学作品。
拓展阅读长期应用在教学中,同学们的文学视野将会更开阔,知识储备将更雄厚,进而为语言表达、写作打好更坚实的基础。
3.写的融入。
在“写”这一环节中我引导他们抒真情、写实感,不矫揉造作,达到以读促写的效果。
具体实施中,启发同学们结合本课的收获和自身的体验以“我心中的黄河”为题进行创作,可以是诗歌、一段文字,书写内心的情怀。他们有的写出了连续的三个描绘黄河的四字词语,有的写出了很工整又有气势的排比句,有的同学则结合本文学到的写作方法写出了情感充沛、文采斐然的诗歌,我都为之赞叹。多种形式的写作训练调动了学生乐于表达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写,愿意写,能写得更好。
4.真情的渗透。
“用情读”“敞开说”“动情展”“真情写”是我们平泉市真情语文主题学习的最大亮点。紧紧围绕“读、析、练、写、展”五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渗透着真情,这样的设计使学生读得“多情”,析得“多情”,写得“多情”,背得“多情”,使语文课堂更加充满激情,充满语文味儿,回归语文的本真。
我认为这是教学过程中我与其他选手最大的也是最骄傲的不同之处。
(三)省内外同类研究现状述评:
1.省内关于《黄河颂》 的研究现状。
省评优课中,常刚老师以“象征”的写作手法为主题贯串整个课堂,结合背景理解黄河的象征意义;通过对比阅读的方法,感悟诗歌借助象征含蓄表达情感的写法;运用象征手法仿写、创写小诗。充分的挖掘了象征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并加以运用。
具体教学过程中,又通过换字换词来引导学生体味文中精当贴切的语言,感受黄河的形象。内容充实,步步深入,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宏观的整体环节设计,细节的精细化处理匠心独运,令人惊叹。
2.省外《黄河颂》研究现状。
吉林省耿爱军老师的设计则侧重于传统的模式,稳扎稳打。朗读课文--感受文美(自由朗读,并交流感兴趣的部分探讨如何读出感情);理解诗意——美读诗歌(采取师生合作的方式对诗题、朗诵词、歌词、情感都进行了挖掘);激发情感——主题升华(介绍了写作背景,对主题进行了挖掘)。
在具体的课堂中,他注重了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深层次的品析,感受诗歌中体现的英雄气魄和爱国情感。
(四)本案例的创新之处:
在本堂课的设计中我以“滔滔黄河水,悠悠中华情”为轴心,所有的设计环节均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其中,朗读是本课的一个亮点,课堂之初播放了名家的朗诵视频,音画结合,磅礴的画面和大气的朗读让同学们对黄河的形象有了初步的感知。趁热打铁,我在听读之后就与同学们展开分工合作朗读。这时黄河的形象,诗人的情感在学生的心中已经有了很全面很深刻的印象。核心环节品词析句分析黄河形象体味诗人情感,这一过程中我仍旧指导同学们真情展读,真情品味,更好的欣赏文学作品。拓展阅读和写作上也贯穿了朗读,真情展、真情写。、
二、案例研究内容、目标、思路(包括研究视角、研究方法)
(一)案例研究内容:品味《黄河颂》中的爱国情怀
(二)案例研究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文章内容。
2.能通过关键词句品悟语言文字并体会情感。
3.学会结合自身体会和本课中学到的方法进行创作。
(三)案例研究思路:
本着以课标的基本理念和本单元的主题“家国情怀”为依据,以本课的特点与“真情语文主题学习”的方式为切入点,以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和体悟诗人情感为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原则来开展本课的教学。
具体体现为:真情朗读感受黄河形象;细细品读品味黄河的形象及其象征的民族精神;主题链接将黄河精神延伸到课外加深学生的爱国激情;落笔成章寄语黄河书写爱国情怀。 1.研究视角:我主要针对学情视角来研究。
现实中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的目标太多、学习内容太杂以至于学得不深、记得不牢、体会得不透。同时读得“少情”,写得“缺情”,背得“无情”,造成许多语文课堂乏味少趣。因此,在教学中围绕“主题”“真情”设计课堂教学十分必要。
2.研究方法。
经典文献法,查阅经典文献,锁定本诗的文学价值所在,并揣摩名家用主题语文的形式处理进行教学的方法、实施过程和效果。
实践行动法,结合“教什么”与“怎么教”“教成怎样的效果”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并反思改进。
三、总结和反思
这是一次令人难忘的做课经历,当我拿到《黄河颂》这一课的时候,内心是无比焦灼甚至是近于崩溃的,这样的一篇大气磅礴的诗歌在教学中实在是困难重重。
就我个人而言,此前一直认为自己音色不好又是一个女教师,根本不能把《黄河颂》的大气磅礴之感在课堂中凸显出来,又何谈把爱国之情引出来呢?这是第二难。
一堂精彩的课程应是独具匠心又有实效性的,怎样的设计《黄河颂》这堂课既能让学生爱学又能有充实的收获呢?这是第三难。
对于这重重的困难,我采取了“逢山开道,遇水搭桥”的策略。也因此有了很大的收获。
在朗读上我下了一番大功夫,反复听名家诵读,钻研重音、停连、节奏、情感的变化,咨询优秀教师朗读技巧,反复训练,力求做好示范和朗读指导。凭借这一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大胆的采取了多种朗读形式,克服了胆怯心理,做出了示范朗读,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了指导,本节课的朗读教学,得到了多位专家老师的好评。我觉得这是最大的收获。
经过对文本、教参、课标的反复研究和几次集体备课,设计出了一条兼顾“读——析——练——写——展”于一体的设计思路,这样的设计使本堂课内容更加充实,同时也使學生的听说读写思多方面得到了训练和提高,使语文课堂更彰显了几分语文味。这样的设计理念是我的第二大收获。
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对于文本的解读和主旨的挖掘不够深入,“滔滔黄河水”这一环节分析的较为透彻,同学们能够通过具体的字、词、句来品味黄河的形象。在“悠悠爱国情”的处理上,我结合了相关写作背景引导同学们感受黄河形象在抗战期间象征着中华民族,从而来感受浓浓的爱国情。但是对 “情”的解读还是不够深入的,我想在这里加上这样的两个小环节一定会处理更好。
补充环节1: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你如何理解她的一往无前,无坚不摧,汹涌澎湃的?
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感受黄河作为母亲河,在儿女受人欺凌之时的愤怒与咆哮,从而体会中华民族的热血豪情与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补充环节2:再出示几个抗战期间彰显民族精神的英雄事例,个人的、集体的。
这样设计后,再带着感受读“悠悠爱国情”的相关段落,相信学生会“吃得更饱、吃得更好”。
作为一个青年教师,我深知自身经验不足,还需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也明白教学之路任重而道远,荆棘密布,但我坚定地相信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改进,一定会呈现出一个又一个更精彩更充实的语文课堂,未来的路我将砥砺前行,争取发挥自身的能量成长为一个更优秀的语文教师,让桃李芬芳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