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现在,中国共产党对于其双重转型的使命在逻辑上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内容上有了更加丰富的拓展。通过改革开放,中国与世界之间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我们可以更加自信地回答世界向何处去、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关键词】改革 双重转型 历史逻辑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改革开放是一场全新的伟大实践。而改革开放的实践是从学习中开始的。中国人民善于学习外来文明中一切先进、有用的东西,官方在学习,民间也在学习。这两种学习都不可小视。中国乡镇企业的奇迹,是我们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在实践中学习和创新的产物,一度撑起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需要思考如何通过革命的方式走出资本主义的世界。苏联是在封闭的条件下尝试着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走了一条曲折甚至错误的道路。中国在学习苏联的过程中,曾经走过弯路,从毛泽东时代开始,我们就进行反思,也纠正了一些错误。但与苏联一样处于封闭的条件下,那个时候的中国在大的方面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过来。不过,无论是苏联的实践,还是新中国的前期实践,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邓小平同志深刻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如果能够把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很多过去不能干的事情都可以尝试去干。如此一来,很多旧的框框被突破了,很多新的东西被创造出来。通过改革开放,中华民族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学习力和创造力,经济和社会领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奇迹为什么不会在别的发展中国家出现?因为其他国家都不具备中国共产党在基层所建立的组织,正是这些强大的基层组织,才支持了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如果没有这些基层组织,仅仅依靠单个的农户,在市场中只能成为输家。民营企业的发展、国有企业的转型背后也有类似的逻辑。一些人只是看到了市场的积极作用,而没有看到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地发展市场经济,为什么没有取得中国这样的发展呢?这是因为市场化的经济不仅需要组织的力量弥补它的不足,而且需要组织的力量让市场变得更好,而中国共产党所积累下的组织因素是市场经济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最可靠保证。如果我们因为不自信而盲目听信了别人的看法,那就等于自废武功。现在的中国共产党人已经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的特征,这是对改革开放前后历史的深入思考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对改革开放所依赖之政治基础的深刻认识。
然而,如何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呢?解决这个问题既要依靠对改革开放经验的总结,又要依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未来走向的准确把握。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一般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也不同于苏联的发展模式,更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既要实现现代化,又要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这是一种双重转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这种双重转型的准确表达,十八届三中全会在讲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时,一方面讲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另一方面讲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告诫全党,要不忘初心,不忘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承诺。在马克思那里,这种初心就是一个,那就是“人类解放”。这是全世界马克思主义者所共同拥有的初心,大家都相信人类最终会进入一个“自由人联合体”的世界。不过,这是一个终极的目标,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人类都在探索之中。对于具体历史阶段和具体国家来说,还有适合于该阶段和该国家的初心,这种初心既要与终极目标相一致,又要适合一时一地的特点。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把自己的初心概括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心”,是中国共产党的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思考人类发展问题,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這个概念既是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概念的当代运用,又与中国“天下为公”的传统理念一脉相承,更呼应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向往。它一经提出,就广受好评,并被写进了联合国重要文件,应该说,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念对世界文明所作出的一大贡献,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组成部分。这说明我们不仅对本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有了成功的经验,而且对全人类的发展方向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并且越来越具有话语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出了新的理念,展示出了新的气象,这种理念和气象既包含了现代化的内容,又包含了社会主义的内容,然而它又与过去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显得不大一样,能够更好地代表未来的方向。
西方国家的一些学者和政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甚了解,他们以固有偏见来理解中国不断发展的实践和思想。同时,也有很多国家的学者和有识之士,渐渐能够理解中国的实践和发展不仅不是对其他国家的威胁,而是其他国家的机遇,中国的实践和发展对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重大的利好,相信有这样理解和认知的外国人士数量上会越来越多。
如果其他国家的人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越来越深,而我们的广大党员干部干部却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上,那是说不过去的,而且是比较危险的。不仅党员领导干部,还有其他群体,尤其是新兴阶层,都要以更加认真的态度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譬如说,我们的企业家群体,尤其是民营企业家群体,不能将自身的发展视为社会主义的反向运动,要从思想根源上认识到自己的企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必要组成部分,要使自己的企业始终行进在有益于人民、有益于国家的发展方向上。这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一个自觉自为的过程,只有这样,一个企业家的人生才会显示出更大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现在,中国共产党对于其双重转型的使命在逻辑上有了更加合理的认识,在内容上有了更加丰富的展开,通过改革开放,中国与世界之间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我们可以更加自信地回答世界向何处去、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有足够的耐心让国内外的人民更好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气象,认识其包容与开放的特性。在此过程中,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知识分子如何更好地加强研究工作,中国的媒体工作者如何更好地加强传播工作,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同时,也是大有可为的事业。
(作者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①潘维:《农民与市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②刘德厚:《广义政治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
责编/姜成 美编/李祥峰
【关键词】改革 双重转型 历史逻辑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改革开放是一场全新的伟大实践。而改革开放的实践是从学习中开始的。中国人民善于学习外来文明中一切先进、有用的东西,官方在学习,民间也在学习。这两种学习都不可小视。中国乡镇企业的奇迹,是我们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在实践中学习和创新的产物,一度撑起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需要思考如何通过革命的方式走出资本主义的世界。苏联是在封闭的条件下尝试着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走了一条曲折甚至错误的道路。中国在学习苏联的过程中,曾经走过弯路,从毛泽东时代开始,我们就进行反思,也纠正了一些错误。但与苏联一样处于封闭的条件下,那个时候的中国在大的方面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过来。不过,无论是苏联的实践,还是新中国的前期实践,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邓小平同志深刻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如果能够把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很多过去不能干的事情都可以尝试去干。如此一来,很多旧的框框被突破了,很多新的东西被创造出来。通过改革开放,中华民族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学习力和创造力,经济和社会领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中国奇迹”背后的组织力量
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奇迹为什么不会在别的发展中国家出现?因为其他国家都不具备中国共产党在基层所建立的组织,正是这些强大的基层组织,才支持了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如果没有这些基层组织,仅仅依靠单个的农户,在市场中只能成为输家。民营企业的发展、国有企业的转型背后也有类似的逻辑。一些人只是看到了市场的积极作用,而没有看到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地发展市场经济,为什么没有取得中国这样的发展呢?这是因为市场化的经济不仅需要组织的力量弥补它的不足,而且需要组织的力量让市场变得更好,而中国共产党所积累下的组织因素是市场经济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最可靠保证。如果我们因为不自信而盲目听信了别人的看法,那就等于自废武功。现在的中国共产党人已经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的特征,这是对改革开放前后历史的深入思考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对改革开放所依赖之政治基础的深刻认识。
然而,如何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呢?解决这个问题既要依靠对改革开放经验的总结,又要依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未来走向的准确把握。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一般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也不同于苏联的发展模式,更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既要实现现代化,又要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这是一种双重转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这种双重转型的准确表达,十八届三中全会在讲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时,一方面讲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另一方面讲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新思想与更广阔的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告诫全党,要不忘初心,不忘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承诺。在马克思那里,这种初心就是一个,那就是“人类解放”。这是全世界马克思主义者所共同拥有的初心,大家都相信人类最终会进入一个“自由人联合体”的世界。不过,这是一个终极的目标,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人类都在探索之中。对于具体历史阶段和具体国家来说,还有适合于该阶段和该国家的初心,这种初心既要与终极目标相一致,又要适合一时一地的特点。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把自己的初心概括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心”,是中国共产党的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思考人类发展问题,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這个概念既是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概念的当代运用,又与中国“天下为公”的传统理念一脉相承,更呼应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向往。它一经提出,就广受好评,并被写进了联合国重要文件,应该说,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念对世界文明所作出的一大贡献,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组成部分。这说明我们不仅对本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有了成功的经验,而且对全人类的发展方向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并且越来越具有话语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出了新的理念,展示出了新的气象,这种理念和气象既包含了现代化的内容,又包含了社会主义的内容,然而它又与过去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显得不大一样,能够更好地代表未来的方向。
西方国家的一些学者和政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甚了解,他们以固有偏见来理解中国不断发展的实践和思想。同时,也有很多国家的学者和有识之士,渐渐能够理解中国的实践和发展不仅不是对其他国家的威胁,而是其他国家的机遇,中国的实践和发展对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重大的利好,相信有这样理解和认知的外国人士数量上会越来越多。
如果其他国家的人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越来越深,而我们的广大党员干部干部却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上,那是说不过去的,而且是比较危险的。不仅党员领导干部,还有其他群体,尤其是新兴阶层,都要以更加认真的态度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譬如说,我们的企业家群体,尤其是民营企业家群体,不能将自身的发展视为社会主义的反向运动,要从思想根源上认识到自己的企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必要组成部分,要使自己的企业始终行进在有益于人民、有益于国家的发展方向上。这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一个自觉自为的过程,只有这样,一个企业家的人生才会显示出更大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现在,中国共产党对于其双重转型的使命在逻辑上有了更加合理的认识,在内容上有了更加丰富的展开,通过改革开放,中国与世界之间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我们可以更加自信地回答世界向何处去、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有足够的耐心让国内外的人民更好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气象,认识其包容与开放的特性。在此过程中,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知识分子如何更好地加强研究工作,中国的媒体工作者如何更好地加强传播工作,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同时,也是大有可为的事业。
(作者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①潘维:《农民与市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②刘德厚:《广义政治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
责编/姜成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