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使他们在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从体验领悟达到理解和掌握,进而形成能力。
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一、把数学知识还原为生活情境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此,我在教学中努力创设现实生活情境,使书本上的数学知识还原为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素材,提供充分的信息,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思考等活动去体验和获取相关的知识。
例如,教学“万以内数的加法”时,可设计这样一个环节:把商场内的一些大宗商品的标价展示出来,让学生选买两件最喜爱的商品,算一算要多少钱。这样,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生活中常发生的问题,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然后通过归纳、抽象、概括、建立数学模型、形成知识和技能。而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有利于培养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去观察和分析生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又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可设计这样一些练习:①利用钟面的两根针的转动,形成大小不同的角;②请学生把剪刀、雨伞等实物图中的角涂颜色。这样两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角在生活中的存在,也自然激发了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知识的兴趣。
二、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
教师在课堂上应善于创设应用数学知识的情境,给学生更多实践活动的机会,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就理解得更全面、准确、深刻,实际应用的能力也就越强。
例如,教学“利息的计算”一课时,在巩固练习中补充了有关贷款知识后,出示一题:李大爷前几年把20000元钱存入银行,定期三年,年利率为2.7%,眼看在2002年元月20日就要到期,可所住的房屋要集资,急需钱用,如果现在取出这笔钱,根据规定只能按活期算利息,李大爷左右为难,该怎么办呢?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帮李大爷出主意,从而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整节课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
又如,教学“比和比例”一课时,在教完新知后,组织学生到操场上,运用正、反比例知识,测出学校旗杆的高度。旗杆又高又直,如何测量?大多数同学连连摇头,少数同学在窃窃私语:有的提出爬上去量,有的提出锯倒后量,有的提出用可拉动的绳子量旗台到旗杆顶部滚轴的高度……怎么办呢?这时教师取来一根竹竿,笔直插在旗杆旁。此时阳光灿烂,旗杆、竹竿并排直立着,杆影和竿影立现。教师提问:竹竿长和竹竿的影长有什么关系?你能据此测出旗杆的高度吗?学生们马上运用所学的比例知识悟出了“竹竿长∶竿影长=旗杆长∶杆影长”,算出了旗杆的高度。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生活现象中提取素材,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而产生学好数学的兴趣,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三、走出课堂,在社会实践中学数学用数学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光靠教材和40分钟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要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建立大教学观,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社会,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发展智力。
例如,学习了求“平均数”一课后,要求学生回家调查今年头五个月的用水吨数,填入统计表中,并算出自己家这几个月平均每月大约用水多少吨。学生用刚学的平均数的知识调查计算自己家用水的情况,还知道了要节约每一滴水,体现了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运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
又如,在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课后,让学生在十字路口用画“正”字法收集车辆流量数据,然后根据收集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分析制成的统计图,从中了解社会的发展情况、人民的生活水平等,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经常在社会中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把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用数学思维去审视,用数学方法去解决,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在社会中发现、挖掘数学知识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通过实践,可使学生直接体验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引入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一、把数学知识还原为生活情境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此,我在教学中努力创设现实生活情境,使书本上的数学知识还原为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素材,提供充分的信息,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思考等活动去体验和获取相关的知识。
例如,教学“万以内数的加法”时,可设计这样一个环节:把商场内的一些大宗商品的标价展示出来,让学生选买两件最喜爱的商品,算一算要多少钱。这样,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生活中常发生的问题,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然后通过归纳、抽象、概括、建立数学模型、形成知识和技能。而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有利于培养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去观察和分析生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又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可设计这样一些练习:①利用钟面的两根针的转动,形成大小不同的角;②请学生把剪刀、雨伞等实物图中的角涂颜色。这样两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角在生活中的存在,也自然激发了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知识的兴趣。
二、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
教师在课堂上应善于创设应用数学知识的情境,给学生更多实践活动的机会,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就理解得更全面、准确、深刻,实际应用的能力也就越强。
例如,教学“利息的计算”一课时,在巩固练习中补充了有关贷款知识后,出示一题:李大爷前几年把20000元钱存入银行,定期三年,年利率为2.7%,眼看在2002年元月20日就要到期,可所住的房屋要集资,急需钱用,如果现在取出这笔钱,根据规定只能按活期算利息,李大爷左右为难,该怎么办呢?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帮李大爷出主意,从而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整节课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
又如,教学“比和比例”一课时,在教完新知后,组织学生到操场上,运用正、反比例知识,测出学校旗杆的高度。旗杆又高又直,如何测量?大多数同学连连摇头,少数同学在窃窃私语:有的提出爬上去量,有的提出锯倒后量,有的提出用可拉动的绳子量旗台到旗杆顶部滚轴的高度……怎么办呢?这时教师取来一根竹竿,笔直插在旗杆旁。此时阳光灿烂,旗杆、竹竿并排直立着,杆影和竿影立现。教师提问:竹竿长和竹竿的影长有什么关系?你能据此测出旗杆的高度吗?学生们马上运用所学的比例知识悟出了“竹竿长∶竿影长=旗杆长∶杆影长”,算出了旗杆的高度。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生活现象中提取素材,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而产生学好数学的兴趣,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三、走出课堂,在社会实践中学数学用数学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光靠教材和40分钟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要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建立大教学观,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社会,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发展智力。
例如,学习了求“平均数”一课后,要求学生回家调查今年头五个月的用水吨数,填入统计表中,并算出自己家这几个月平均每月大约用水多少吨。学生用刚学的平均数的知识调查计算自己家用水的情况,还知道了要节约每一滴水,体现了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运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
又如,在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课后,让学生在十字路口用画“正”字法收集车辆流量数据,然后根据收集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分析制成的统计图,从中了解社会的发展情况、人民的生活水平等,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经常在社会中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把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用数学思维去审视,用数学方法去解决,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在社会中发现、挖掘数学知识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通过实践,可使学生直接体验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引入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