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自卫战”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W88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
  国面临的网络信息安全挑战越来越严重。
  近年来,从“震网门”、“火焰门”、“棱镜门”到微软停止XP升级服务,全球范围的严重网络事件频发,发达国家长期垄断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信息安全隐患频频暴露。
  信息安全关乎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社会稳定。中央日前成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正是因应当前形势的重大举措。
  补上核心短板
  核心信息技术和装备是保障国家安全和信息安全的重要基石。近年来,在“核高基”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下,国产关键软硬件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就喜人。
  但是,中国产业创新能力不足,技术路径依赖国外,核心信息技术和重大装备供给能力不足,国外技术和产品长期主导国内市场和关键应用的局面,尚未有根本性改变,国家基础通信网络设施、党政军机关和关系国计民生的命脉领域等重要信息系统大多基于国外的关键基础软硬件,被入侵、被渗透、被控制的安全风险严峻,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中央处理器、操作系统、数据库、高端服务器、核心通信网络设备、关键信息安全产品以及重要应用系统,是与信息安全紧密相关的核心信息技术和重大装备,其自主发展能力和应用水平事关信息安全的根本,加快核心信息通信技术装备在国家基础信息网络设施、重要信息系统中的国产化应用替代,是打牢信息安全大厦根基、增强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提高产业自主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
  所以,我们要立足于现有产业基础,明确核心信息技术重大装备发展和信息安全保障的战略目标。
  我们要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力争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关键产品和知识产权的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骨干企业具备与跨国企业在国内外市场同台竞争的能力,构建起以国产CPU和操作系统为核心、以全国产整机为牵引的自主产业生态体系,核心信息技术产品和信息安全服务的供给能力全面满足国内应用需求,通过强化产业安全保障信息安全,彻底摆脱国外技术和产品长期主导国内市场和关键应用的不利局面,确保国家信息安全能够得到可靠的、坚实的保障。
  如何确保国家信息安全
  立足于全面保障信息安全的国家战略需求,统筹核心信息技术和重大装备的发展。
  必须发挥国家战略引领作用,从国家层面统筹部署信息产业核心技术装备的创新发展,强化政府引导,推动机制创新;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广泛调动行业用户积极性,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着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全面提高系统集成化、一体化的应用能力,以应用为纽带,以整机和系统为牵引,加快党政机关和重要行业的推广应用步伐,提高应用水平和服务保障能力;加快全产业链协同部署,力争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应用推广和安全保障等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着力从根本上解决信息产业供给能力不足瓶颈,全面提升中国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要立足自主创新,加快突破自主核心关键技术。
  加大研发投入,统筹政府资源,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为导向,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立足自主创新,集中力量突破CPU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整机、信息安全、通信网络关键设备等核心技术;抓住全球技术和产业格局加速变革的历史机遇,积极谋划部署云计算、大数据、下一代网络等新架构、新技术、新模式、新应用,力争谋取产业发展的主动权、主导权。立足于全面突破核心关键技术,为信息安全提供坚强的基础保障。
  要提高国产软硬件的一体化集成应用能力,重点开展整机、系统适配技术的联合攻关。
  发挥中国整机厂商的技术、生产、市场和品牌优势,以龙头整机厂商为牵头,整合产学研用的力量,集成上、下游软硬件厂商资源,集中力量攻克基于国产CPU、基础软件的系统适配和集成应用技术,提高安全可控关键软硬件的整体适配能力,全面满足党政军和能源、电信、金融等重要行业的核心业务需求。
  加快国产关键软硬件推广应用,不断深化应用层次。
  提高系统集成能力,以安全可控产品的整体集成为应用方向,在党政军领域率先应用国产核心信息技术和重大装备,逐步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加快推广应用,力争在国家基础网络设施中实现核心网络节点的中高端设备全国产化替代,通过应用不断提高产品成熟度、可靠性、安全性,增强系统整体集成应用和协同运行水平,全面提高一体化集成应用和服务保障能力。
  要加快全产业链部署,不断完善产业生态体系。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竞争已经不是单纯的技术、单一产品的竞争,而是演化为生态体系的竞争。
  产学研用深度结合,军民深度融合,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以安全可控的CPU、操作系统为核心,集聚CPU、基础软件、整机、系统集成、应用开发、测试验证、产业联盟等产业链上下游力量,打造整机产品、关键应用软件、周边设备构建的自主产业生态体系,构筑安全可控、适用好用的信息技术平台。
  推进机制体制创新,强化制度保障。
  完善和健全各项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完善政府采购、政府首购等政策;建立和完善安全评估、安全审核、监督管理、安全问责等制度;完善安全规范和标准,为自主核心技术装备发展、信息安全保障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强化政府各部门间的协同,形成政府资源的整合力。
其他文献
在  货币政策操作过程中,央行判断货币政策操作方向和强度的办法有四种:第一,观察就业是否已充分实现,即失业率是否已降至自然失业率之下;第二,观察物价涨幅是否超过目标涨幅;第三,观察货币供应量及其增速的变化,辅之以观察物价和就业数据的变化;第四种方法是观察银行同业市场的利率变动,辅之以观察货币、物价和就业数据的变化。  上述四项观察指标,统称为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中介目标,或名义总需求的监测指标。  
期刊
当  前中国所面对的经济形势,可以用国内“三期叠加”和国际“规则大战”来形容。  “三期叠加”指中国宏观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阶段,长短期因素同在,总量与结构原因共生,宏观经济面临很大的下行压力。  “规则大战”则是WTO多边贸易体制步履维艰,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如火如荼大行其道,美国货币量化宽松政策自行收放,全然不顾及对他国的冲击。  为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
期刊
201  0年-2020年是中国经济关键的十年,将面临如何迈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应加快金融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步伐,为顺利跨越这关键的十年提供动力和保障。未来,推动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有五个重要举措。  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未来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框架,大致的蓝图应为上面是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市场,底下是区域性股权市场和券商柜台市场,共同形成一个“正金字塔”。在这几个层次之下的,是上万家PE
期刊
改  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存在着信贷市场价格管制与数量管制、市场进入与退出障碍、资金跨境双向流动严格限制等诸多约束,成为金融继续深化发展的障碍。  依循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于金融改革的指导精神,在人口、土地等要素红利日渐消退的背景下,新一轮金融改革需坚持以下几点,才能有效助力中国经济发展。  重新审视四大关系  新一轮金融改革需要重新审视政府与市场、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
期刊
做  大证券业,对于经济社会的最明显贡献,就是提高直接融资比例。  中国早在1996年就提出要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在上世纪90年代,商业银行转制不久,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不良资产率处于较高水平,即使在1999年到2000年期间剥离出1.4万亿元的不良资产,4家国有银行2002年的不良贷款余额仍高达1.8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6.62%。而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则可以起到分散和转移风险的作用。  如今,中
期刊
金  融即资金融通,有很多细分专业,按我的划分包括十大领域,分别是银行、证券、保险、期货、信托、基金、融资租赁、消费信贷、外汇经纪和民间金融。  加强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不仅需要深化改革,同样需要加强立法。  我对此有四点建议。第一,证券法立法范围应该拓展。证券法是1998年出台的规范证券发行与交易关系的法律。目前的证券法所规范的仅限于股票债券等少部分证券。随着证券种类与范围的拓展,许多新
期刊
中  国互联网金融快速崛起,已经形成了以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为主要模式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互联网金融监管要坚持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并重的原则,支持互联网金融创新、规范和健康发展,通过市场参与主体提供多层次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满足社会公众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首先要鼓励金融创新,构建包容金融创新的监管体系。引导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发挥好主力军作用,加快互联网信息技术在金融服
期刊
由  于长期政企不分,铁路系统曾经被称为“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2013年3月,“堡垒”终于被打破,铁道部一分为三,新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和国家铁路局,并将拟订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  目前,铁路改革还远未完成。将原铁道部一分为三,只是在组织形式上初步实现了政企分开。至少还应该考虑如何在铁路行业建立合理的结构、引入竞争、实现有效监管等问题。  当前重点是尽快建立科学的监管体
期刊
2014  年,国际经济环境错综复杂,国内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关键是要从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入手,在有利于长远发展的方面着力,统筹协调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关系,促进多重目标相互契合,增强合力,形成正能量,努力实现更高效率、更高效益的经济发展。  在稳增长方面,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确保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  总体上中国经济内生动力仍然不足,稳
期刊
2013  年3月1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其中,交通运输部统筹规划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发展,呼吁多年的交通运输大部门制改革终于启幕。  又逢全国两会,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国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组建进展如何,面临怎样的难点,交通运输如何谋划好未来的发展?《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为此独家专访了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  整合之路  杨传堂开门见山地告诉记者,“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