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业时代的快节奏鞭打着教育无形间走向了急功近利与粗糙急躁,更绑架了老师和学生的自由与幸福。但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浸润,是润如细无声的过程,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精耕细作式的等待与理解。如同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所以,教书育人,需要慢下来。
【关键词】教育;慢的艺术;心灵觉悟;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善。”——《飞鸟集》泰戈尔
在这个世界上,有哪一种职业能像老师一样,在育人的这个问题上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老师的本职就是教书育人,而且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满怀的热情培养的对象还是那么具有无限可塑性的鲜活的生命,这是一件多么神圣而幸福的事情啊!在这个世界上,有哪一类人能像老师一样一天天见证着一个个多彩的生命茁壮成长,经历花季雨季,绽放出最美的年华?这是一个蕴含着付出、期待与惊喜的幸福过程啊!但是,扪心自问,我们真的感受到这种幸福了吗?
我们每天都在焦虑、急躁,甚至消极、懈怠乃至绝望。我们每天都在抱怨为什么學生拖交作业或不交作业;我们每天都在困惑为什么如此简单的知识学生也学不会;我们每天都在严厉地指责学生为什么这么笨,考试都不及格;我们每天都在担忧时间太短,课程太多,考试太难。我们每天都被功利化的教育和家长、社会对“高分”的迫切期待压得喘不过气来。教育在应试的道路上离素质教育越来越远,学生的所有学习时间被安排,教师的个性化课堂被模式化,教育教学活动被绑架,让师生很难有主动选择的余地,很难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更难有自由发展的舞台。教育的急功近利、粗糙浮躁的背后,其实是教育本质的失落。教育越来越功利化,师生之间那份真挚的情谊和默契,早已被功利化稀释得面目全非,我们早已失掉了作为教师的那份光荣与自豪,也悄然失落了作为教师所必须的教育精神。
所以,教育需要慢下来。
“教育是需要慢下来的艺术”,张文质先生对此有过详尽而精辟的论述:“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有时候我们简直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有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也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保护和帮助他。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也许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的边界意识,同时要有乐观的态度、积极恰当的行动能力。”
人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心灵的觉悟更是一个过程。教育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而应该是人的心灵觉悟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对人生意义的觉悟。这就决定了教育是一件长期、艰难、复杂的工作。它本身只能是“慢的”,操之过急可能使教育变得粗糙、生硬,甚至误人子弟。对每个生命的耐心、包容、理解、成全,其实就是教育所应有的最基本的立场。慢教育,是生命化教育课题的一个重要理念。教育不是工业,不是流水线,不是标准化,不是制造一个又一个模式化的零件;教育应该是农业,农业是生态化、多元化、季节的、有时令的、有成长规律的,是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学会用生态的多元的包容的观点来看待我们的孩子,即使孩子犯了错也是他们的一种成长,有谁不是在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中渐渐成熟和成长的呢?我们何必如此苛求孩子们?
揠苗助长的故事,我们常常讲给学生听,但我们何尝不是在犯同样愚蠢的错误?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即使对同样的知识和道理,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也会有不同的解读与体会。那么,我们为什么总是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和技法都传授给学生,甚至课上时间不够还要加班加点?难道谁能说学生走出校门以后就不再学习了吗?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初中阶段各有五百多节,我们为什么总要把所有的知识都急于在一节课上灌输给学生呢?这不过是我们的一节课,可我们为什么总是要把它当作“最后的晚餐”?急于求成的心态往往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被扼杀,学习潜能也就此被埋没。我们常常为自己“满堂灌”而沾沾自喜;为一节课讲了多少题,做了多少考试而颇有成就感,殊不知我们早已成为了扼杀学生潜能的刽子手。
教学过程从来都是知识和精神的探险,“40分钟”的旅程短暂而艰难,我们应该带着“好的教育理念”进课堂,而不是“好课的标准”进课堂,一切外在于师生生命、情感、知识、经验的“标准”都是靠不住的。一位优秀的教师即使在公开教学时,他关注的中心也应该是,让每一位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安全感、放松感和成就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更为积极、健康的参与学习,而不是作秀与表演——学生已经聪明地看清楚一切都是虚的、假的——应该使课堂复归它的“原初”,生命能够进入更为本真的状态。
还原教育慢的艺术,我们需要放远眼光、放宽心胸、放正心态:从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发展为制高点,理解、包容孩子们一生成长的曲折与复杂,尊重学生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差异性,放下急功近利的自私心态,用水滴石穿的耐性,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用细致与细腻,舒缓紧张的节奏;用“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润泽多彩的生命。
让我们可以有一天“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她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她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参考文献
[1]泰戈尔.新月集飞·鸟集[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2010.
[2]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4]叶圣陶.叶圣陶随笔—生活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编辑:马梦杰)
【关键词】教育;慢的艺术;心灵觉悟;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善。”——《飞鸟集》泰戈尔
在这个世界上,有哪一种职业能像老师一样,在育人的这个问题上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老师的本职就是教书育人,而且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满怀的热情培养的对象还是那么具有无限可塑性的鲜活的生命,这是一件多么神圣而幸福的事情啊!在这个世界上,有哪一类人能像老师一样一天天见证着一个个多彩的生命茁壮成长,经历花季雨季,绽放出最美的年华?这是一个蕴含着付出、期待与惊喜的幸福过程啊!但是,扪心自问,我们真的感受到这种幸福了吗?
我们每天都在焦虑、急躁,甚至消极、懈怠乃至绝望。我们每天都在抱怨为什么學生拖交作业或不交作业;我们每天都在困惑为什么如此简单的知识学生也学不会;我们每天都在严厉地指责学生为什么这么笨,考试都不及格;我们每天都在担忧时间太短,课程太多,考试太难。我们每天都被功利化的教育和家长、社会对“高分”的迫切期待压得喘不过气来。教育在应试的道路上离素质教育越来越远,学生的所有学习时间被安排,教师的个性化课堂被模式化,教育教学活动被绑架,让师生很难有主动选择的余地,很难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更难有自由发展的舞台。教育的急功近利、粗糙浮躁的背后,其实是教育本质的失落。教育越来越功利化,师生之间那份真挚的情谊和默契,早已被功利化稀释得面目全非,我们早已失掉了作为教师的那份光荣与自豪,也悄然失落了作为教师所必须的教育精神。
所以,教育需要慢下来。
“教育是需要慢下来的艺术”,张文质先生对此有过详尽而精辟的论述:“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有时候我们简直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有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也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保护和帮助他。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也许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的边界意识,同时要有乐观的态度、积极恰当的行动能力。”
人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心灵的觉悟更是一个过程。教育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而应该是人的心灵觉悟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对人生意义的觉悟。这就决定了教育是一件长期、艰难、复杂的工作。它本身只能是“慢的”,操之过急可能使教育变得粗糙、生硬,甚至误人子弟。对每个生命的耐心、包容、理解、成全,其实就是教育所应有的最基本的立场。慢教育,是生命化教育课题的一个重要理念。教育不是工业,不是流水线,不是标准化,不是制造一个又一个模式化的零件;教育应该是农业,农业是生态化、多元化、季节的、有时令的、有成长规律的,是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学会用生态的多元的包容的观点来看待我们的孩子,即使孩子犯了错也是他们的一种成长,有谁不是在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中渐渐成熟和成长的呢?我们何必如此苛求孩子们?
揠苗助长的故事,我们常常讲给学生听,但我们何尝不是在犯同样愚蠢的错误?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即使对同样的知识和道理,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也会有不同的解读与体会。那么,我们为什么总是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和技法都传授给学生,甚至课上时间不够还要加班加点?难道谁能说学生走出校门以后就不再学习了吗?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初中阶段各有五百多节,我们为什么总要把所有的知识都急于在一节课上灌输给学生呢?这不过是我们的一节课,可我们为什么总是要把它当作“最后的晚餐”?急于求成的心态往往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被扼杀,学习潜能也就此被埋没。我们常常为自己“满堂灌”而沾沾自喜;为一节课讲了多少题,做了多少考试而颇有成就感,殊不知我们早已成为了扼杀学生潜能的刽子手。
教学过程从来都是知识和精神的探险,“40分钟”的旅程短暂而艰难,我们应该带着“好的教育理念”进课堂,而不是“好课的标准”进课堂,一切外在于师生生命、情感、知识、经验的“标准”都是靠不住的。一位优秀的教师即使在公开教学时,他关注的中心也应该是,让每一位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安全感、放松感和成就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更为积极、健康的参与学习,而不是作秀与表演——学生已经聪明地看清楚一切都是虚的、假的——应该使课堂复归它的“原初”,生命能够进入更为本真的状态。
还原教育慢的艺术,我们需要放远眼光、放宽心胸、放正心态:从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发展为制高点,理解、包容孩子们一生成长的曲折与复杂,尊重学生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差异性,放下急功近利的自私心态,用水滴石穿的耐性,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用细致与细腻,舒缓紧张的节奏;用“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润泽多彩的生命。
让我们可以有一天“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她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她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参考文献
[1]泰戈尔.新月集飞·鸟集[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2010.
[2]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4]叶圣陶.叶圣陶随笔—生活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