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秋天的季节里谈荷花,总令人感觉况味萧索。在中国的古典文化艺术中,荷花已经物化为一种东方性的审美理想,荷与水墨的结合也成为一个特定的中国画样式。
近现代以来,中国人画荷的兴趣丝毫没有减少,最为人们熟知的是八大山人与齐白石,荷花对于他们而言,是最能表达自我精神内核的物象。
对于陆春涛,也是如此,他在不断地拓展荷花的表达疆域。所以选择荷花,在于它的东方审美的天然性,更在于它对于画家自我表达的最大可能性。
陆春涛画了多年荷花,“荷塘”对他不只是一个题材,而直接是水墨本身——具象、抽象与表现,自由变化,漫漫铺陈,构成了他以荷塘为意象的水墨王国。
从瓶花到荷塘
陆春涛,出生于上海崇明岛,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美术专业。很小的时候,他就对连环画和屋檐、灶头上的风俗画感兴趣,一边看一边涂鸦。读书以后,拜花鸟名家钱行健为师,系统学习了传统中国画。这样的学习经历对他的影响是,传统的中国画技法给他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另一方面,对水墨艺术的理解也被局限在传统的模仿与再现中。
绘画艺术,同时具有再现性与表现性。对于水墨的表现性的认识,是到了2000年以后,之前他画的多为传统的山水与花鸟。从2003年至今,他的语言形式经过了三个阶段:瓶花系列、“荒谷”系列、“荷塘”系列。
在此,要交待一下中国水墨画发展的大环境:20世纪80年代之后,特别是“85新潮”之后,受西方艺术观念的全面冲击,一些艺术家转向所谓实验水墨、抽象水墨的尝试,一种将传统中国画与西方艺术元素嫁接在一起的方式流行起来。
进入到2000年以后,随着当代艺术在中国轰轰烈烈的发展,之前那种对中国画的探索和尝试不免浅薄。于是,大家开始了更深入地思考,在整个当代艺术的语境下,水墨艺术应该如何革新、如何表达。大家开始真正思考什么是水墨的当代性内涵和形式,以及如何建构。
大概从2003年起,陆春涛开始自觉地寻找绘画的表现性,他把这种尝试性的探索转变为系统性的创作,于是有了“瓶花”系列,在这种中西融合的绘画表达中,他找到了自由感,从那时起他开始了当代水墨艺术的探索。
在“瓶花”系列中,陆春涛有意地将移植的花卉景物局部放大到正常物体的数倍,表现出一种强有力的冲击视觉的构图特征。在这个过程中,他在努力挣脱传统给他造成的束缚,将他所强调的视觉元素提炼出来为我所用。
他说,“选择画瓶花,也许是因为潜意识里还认为自己是一个花鸟画家,而在瓶花创作中得到了那种抒情过程的满足的同时,儿时在我心底烙下深深印记的海边,以及秋后的芦草、荒谷等时常浮现于脑海。于是在2008年开始出现了江边系列、荒谷系列”。这个时期,我们看他的画面语言,表达越发自由奔放,他开始大胆地尝试形式、样式的变化,对西方抽象艺术也有所借鉴。
到了2009年之后的“荷塘”系列,是艺术家对水墨艺术的进一步思考,借荷塘之韵来传递水墨精神的内核。他解释说,荷塘系列与以前作品最大的不同,在于希望探讨真实自然存在与内心意象表达之间的关系。
荷叶田田无穷意
评论家李小山曾经给陆春涛写过一篇文章,说他是,“一只脚跨出了传统的门槛,另一只脚在传统的门槛里就是不出来。”这句话用来形容艺术家曾经的一个创作阶段,还是很中肯的。
水墨的根性,是他一直以来都很敬畏的,他所追求的时代性也是建立在水墨的根性之上的。他认为:水墨画再宽泛,也是中国水墨、中国画,中国画在整个艺术领域里有它的特殊性,其中最重要的核心并不是笔墨,而是一种精神,我个人追求的,是我理解的中国水墨的东方性,即所谓的民族性。
严格意义上说,陆春涛的荷塘系列属于彩墨,可以明显地看出来是借鉴了西画的色彩,他力求达到一种水墨与色彩之间的融合。在具体的画面上,他特别讲究用笔用墨,有时候因为色彩用得比较重,他会对黑颜色加以强调使画面呈现一种水墨的效果;他还很注重画面里的线条,以及画面是否能传达出一种东方的韵味和感觉,总体上或者从思想上没有背离中国画传统。
虽然他的“荷塘”是从传统而来,但是在形式上却呈现出完全迥异的样式。他的画面一般处理得比较满,色彩肌理也比较厚,笔下的荷叶、荷花都采用大小不等的墨块、色块和线条组合起来,这种相对独立的墨块、色块又有着内在视觉上的节律,形成一种坚实的、饱满的视觉效果。
中国画的最高境界还是意境。陆春涛的方法是色彩,水墨中融入色彩,并吸取了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特点。他的水墨艺术语言极具空间感,画面是大块、大块的黑色,但并不觉得压抑,墨块与墨块之间冲撞出一种蓬勃的张力。
在艺术语言成熟之后,陆春涛也获得了学术界与市场的认可,在各种国内外水墨大展上常常可以看到他的作品。特别是近几年,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如新加坡、意大利、瑞士、美国……都可以见到陆春涛的作品,并且受到了各地艺术同仁的认可。
今年12月,他又将携新作来京,在北京银泰中心举办个人新作品鉴会。在北京的秋天欣赏海上的“荷塘”,不再是留得枯荷听雨声,他带来了荷花的色彩与活力,更带来了荷花的和光同尘的现代气息。我们拭目以待。
近现代以来,中国人画荷的兴趣丝毫没有减少,最为人们熟知的是八大山人与齐白石,荷花对于他们而言,是最能表达自我精神内核的物象。
对于陆春涛,也是如此,他在不断地拓展荷花的表达疆域。所以选择荷花,在于它的东方审美的天然性,更在于它对于画家自我表达的最大可能性。
陆春涛画了多年荷花,“荷塘”对他不只是一个题材,而直接是水墨本身——具象、抽象与表现,自由变化,漫漫铺陈,构成了他以荷塘为意象的水墨王国。
从瓶花到荷塘
陆春涛,出生于上海崇明岛,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美术专业。很小的时候,他就对连环画和屋檐、灶头上的风俗画感兴趣,一边看一边涂鸦。读书以后,拜花鸟名家钱行健为师,系统学习了传统中国画。这样的学习经历对他的影响是,传统的中国画技法给他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另一方面,对水墨艺术的理解也被局限在传统的模仿与再现中。
绘画艺术,同时具有再现性与表现性。对于水墨的表现性的认识,是到了2000年以后,之前他画的多为传统的山水与花鸟。从2003年至今,他的语言形式经过了三个阶段:瓶花系列、“荒谷”系列、“荷塘”系列。
在此,要交待一下中国水墨画发展的大环境:20世纪80年代之后,特别是“85新潮”之后,受西方艺术观念的全面冲击,一些艺术家转向所谓实验水墨、抽象水墨的尝试,一种将传统中国画与西方艺术元素嫁接在一起的方式流行起来。
进入到2000年以后,随着当代艺术在中国轰轰烈烈的发展,之前那种对中国画的探索和尝试不免浅薄。于是,大家开始了更深入地思考,在整个当代艺术的语境下,水墨艺术应该如何革新、如何表达。大家开始真正思考什么是水墨的当代性内涵和形式,以及如何建构。
大概从2003年起,陆春涛开始自觉地寻找绘画的表现性,他把这种尝试性的探索转变为系统性的创作,于是有了“瓶花”系列,在这种中西融合的绘画表达中,他找到了自由感,从那时起他开始了当代水墨艺术的探索。
在“瓶花”系列中,陆春涛有意地将移植的花卉景物局部放大到正常物体的数倍,表现出一种强有力的冲击视觉的构图特征。在这个过程中,他在努力挣脱传统给他造成的束缚,将他所强调的视觉元素提炼出来为我所用。
他说,“选择画瓶花,也许是因为潜意识里还认为自己是一个花鸟画家,而在瓶花创作中得到了那种抒情过程的满足的同时,儿时在我心底烙下深深印记的海边,以及秋后的芦草、荒谷等时常浮现于脑海。于是在2008年开始出现了江边系列、荒谷系列”。这个时期,我们看他的画面语言,表达越发自由奔放,他开始大胆地尝试形式、样式的变化,对西方抽象艺术也有所借鉴。
到了2009年之后的“荷塘”系列,是艺术家对水墨艺术的进一步思考,借荷塘之韵来传递水墨精神的内核。他解释说,荷塘系列与以前作品最大的不同,在于希望探讨真实自然存在与内心意象表达之间的关系。
荷叶田田无穷意
评论家李小山曾经给陆春涛写过一篇文章,说他是,“一只脚跨出了传统的门槛,另一只脚在传统的门槛里就是不出来。”这句话用来形容艺术家曾经的一个创作阶段,还是很中肯的。
水墨的根性,是他一直以来都很敬畏的,他所追求的时代性也是建立在水墨的根性之上的。他认为:水墨画再宽泛,也是中国水墨、中国画,中国画在整个艺术领域里有它的特殊性,其中最重要的核心并不是笔墨,而是一种精神,我个人追求的,是我理解的中国水墨的东方性,即所谓的民族性。
严格意义上说,陆春涛的荷塘系列属于彩墨,可以明显地看出来是借鉴了西画的色彩,他力求达到一种水墨与色彩之间的融合。在具体的画面上,他特别讲究用笔用墨,有时候因为色彩用得比较重,他会对黑颜色加以强调使画面呈现一种水墨的效果;他还很注重画面里的线条,以及画面是否能传达出一种东方的韵味和感觉,总体上或者从思想上没有背离中国画传统。
虽然他的“荷塘”是从传统而来,但是在形式上却呈现出完全迥异的样式。他的画面一般处理得比较满,色彩肌理也比较厚,笔下的荷叶、荷花都采用大小不等的墨块、色块和线条组合起来,这种相对独立的墨块、色块又有着内在视觉上的节律,形成一种坚实的、饱满的视觉效果。
中国画的最高境界还是意境。陆春涛的方法是色彩,水墨中融入色彩,并吸取了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特点。他的水墨艺术语言极具空间感,画面是大块、大块的黑色,但并不觉得压抑,墨块与墨块之间冲撞出一种蓬勃的张力。
在艺术语言成熟之后,陆春涛也获得了学术界与市场的认可,在各种国内外水墨大展上常常可以看到他的作品。特别是近几年,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如新加坡、意大利、瑞士、美国……都可以见到陆春涛的作品,并且受到了各地艺术同仁的认可。
今年12月,他又将携新作来京,在北京银泰中心举办个人新作品鉴会。在北京的秋天欣赏海上的“荷塘”,不再是留得枯荷听雨声,他带来了荷花的色彩与活力,更带来了荷花的和光同尘的现代气息。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