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画一体”教学法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其视之有物、闻之有声,在诗情画意中完成绘画创作。这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出示范例———讲解范例———儿童模仿———教师讲评的教学模式,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思维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创设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学习情境,诗画整合中育情感、增智能、练思维,有效推动了学生的多元发展。那么,我们该如何有效开展小学美术诗画一体教学呢?
一、设置情境,营造诗画合一的教学氛围
营造轻松、活泼的诗画教学氛围是开展诗画一体教学的重要前提,没有师生间的平等对话、交流或共同参与的氛围,也就不能取得诗画一体教学的理想效果。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儿童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教学情境,形成各种趣味诗画游戏,使传统教学中无法或难以表达的内容,以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画面予以呈现,在轻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共同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好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诗画鉴赏能力。
例如,教“水墨画动物”时,我向学生出示了明代徐渭的《黄甲传胪图》,配上《题画蟹》的诗句:“稻熟江村蟹正肥,双螯如戟挺青泥,若教纸上翻身看,应见团团董卓脐”。读着诗句,学生开始理解了诗句中的含义:秋高稻熟,江村蟹肥。虽然画中螃蟹双螯如戟,挺立在青泥之上,一副凶猛的样子,但是如果把它翻过身来,画到纸上,却见到了圆圆的、鼓鼓的像董卓一般的脐。再结合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学生也就能明白作者是指桑骂槐,意为讽刺权贵。因而也就能理解作者为何以浓淡参化的水墨凸出蟹壳,以干笔焦黑画出坚硬而锋锐的蟹腿和双螯。
二、依诗作画,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古人云:“诗堪入画乃称妙。”中国的诗与画关系是极其密切的,王维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代表人物,诗配画和画配诗及画上题诗、自画自题,收到了很好的画龙点睛的效果,已成为普遍的诗画创作的美的形式和标准。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把诗变成一幅画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所学的诗词进行自主建构,随着诗歌情节的发展,把语言文字变为自己心中的美景,这不仅实现了学科领域间的整合,也能育情感、增智能、练思维、学本领。
例如,在学习了小学语文第六册“古诗两首”之后,我在班上以小组形式开展了“我为古诗作画”的教学活动。黄鹂、白鹭、翠柳、青天、雪峰、船只,以及画中人物的凭窗远眺,都得到了一一展示,学生们用缤纷的色彩将对诗句的理解绘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用线条、颜色来表现出一派愉悦的景象。
通过依照古诗作画,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不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体会诗歌内在的结构美,也在课程的整合间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了美术,学生凭借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用线条、颜色再现了古诗的画面美,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这也正是《美术课程标准》要求的“要重视课内、课外多种学习途径的结合,重视学校课程和更广泛的社会实践的结合”的要求。
三、为画题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观画、读画,看明白画所表达的意义后为画题诗,不仅可以表现出画面静止的瞬间,也可以走出画面的限制,结合原画作的创作背景,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以诗的语言表意抒情。学生只要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画就行。教师也可以适当给予点拨,做到为画选恰当的诗,整体上做到画中意,笔端情。
例如,在欣赏徐悲鸿的《奔马图》时,我让学生在课后搜集有关“马”的诗句,并选择一首合适的诗句。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李白的《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等朗朗上口的诗句都被一一提及。同时,我也让根据自己的作品配诗,如画春天美景的时候,就有学生画了一幅雨后桃花,并配上诗句:“桃花依旧笑春风,嫩蕊商量细细开”。通过为画题诗,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在“诗画合一”的教学方法中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鉴赏能力,有效催生了学生的诗意和绘画的灵感。
“诗画合一”的教学方式是新课改倡导的新的美术教学方法,它颠覆了传统的美术教学方法,深受学生的喜爱,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师要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思维的特点,积极营造良好的诗画氛围,设计灵活多变的诗画合一的课型,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提高自己的诗画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推动学生的多元发展。
一、设置情境,营造诗画合一的教学氛围
营造轻松、活泼的诗画教学氛围是开展诗画一体教学的重要前提,没有师生间的平等对话、交流或共同参与的氛围,也就不能取得诗画一体教学的理想效果。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儿童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教学情境,形成各种趣味诗画游戏,使传统教学中无法或难以表达的内容,以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画面予以呈现,在轻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共同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好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诗画鉴赏能力。
例如,教“水墨画动物”时,我向学生出示了明代徐渭的《黄甲传胪图》,配上《题画蟹》的诗句:“稻熟江村蟹正肥,双螯如戟挺青泥,若教纸上翻身看,应见团团董卓脐”。读着诗句,学生开始理解了诗句中的含义:秋高稻熟,江村蟹肥。虽然画中螃蟹双螯如戟,挺立在青泥之上,一副凶猛的样子,但是如果把它翻过身来,画到纸上,却见到了圆圆的、鼓鼓的像董卓一般的脐。再结合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学生也就能明白作者是指桑骂槐,意为讽刺权贵。因而也就能理解作者为何以浓淡参化的水墨凸出蟹壳,以干笔焦黑画出坚硬而锋锐的蟹腿和双螯。
二、依诗作画,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古人云:“诗堪入画乃称妙。”中国的诗与画关系是极其密切的,王维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代表人物,诗配画和画配诗及画上题诗、自画自题,收到了很好的画龙点睛的效果,已成为普遍的诗画创作的美的形式和标准。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把诗变成一幅画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所学的诗词进行自主建构,随着诗歌情节的发展,把语言文字变为自己心中的美景,这不仅实现了学科领域间的整合,也能育情感、增智能、练思维、学本领。
例如,在学习了小学语文第六册“古诗两首”之后,我在班上以小组形式开展了“我为古诗作画”的教学活动。黄鹂、白鹭、翠柳、青天、雪峰、船只,以及画中人物的凭窗远眺,都得到了一一展示,学生们用缤纷的色彩将对诗句的理解绘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用线条、颜色来表现出一派愉悦的景象。
通过依照古诗作画,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不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体会诗歌内在的结构美,也在课程的整合间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了美术,学生凭借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用线条、颜色再现了古诗的画面美,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这也正是《美术课程标准》要求的“要重视课内、课外多种学习途径的结合,重视学校课程和更广泛的社会实践的结合”的要求。
三、为画题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观画、读画,看明白画所表达的意义后为画题诗,不仅可以表现出画面静止的瞬间,也可以走出画面的限制,结合原画作的创作背景,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以诗的语言表意抒情。学生只要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画就行。教师也可以适当给予点拨,做到为画选恰当的诗,整体上做到画中意,笔端情。
例如,在欣赏徐悲鸿的《奔马图》时,我让学生在课后搜集有关“马”的诗句,并选择一首合适的诗句。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李白的《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等朗朗上口的诗句都被一一提及。同时,我也让根据自己的作品配诗,如画春天美景的时候,就有学生画了一幅雨后桃花,并配上诗句:“桃花依旧笑春风,嫩蕊商量细细开”。通过为画题诗,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在“诗画合一”的教学方法中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鉴赏能力,有效催生了学生的诗意和绘画的灵感。
“诗画合一”的教学方式是新课改倡导的新的美术教学方法,它颠覆了传统的美术教学方法,深受学生的喜爱,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师要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思维的特点,积极营造良好的诗画氛围,设计灵活多变的诗画合一的课型,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提高自己的诗画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推动学生的多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