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标背后的故事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aabb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家打击贪腐力度的加大,人们举报不法官员的热情和勇气被激发出来,纷纷通过各种渠道揭露贪官污吏的真面目,其中,互联网成为最为便捷和高效的举报平台,受众广、传播快,消息一出,举国皆知,涉事的人想封口都来不及。那么,在没有互联网的古代,群众是怎么举报腐败官员的呢?
  路标— 诽谤木— 华表
  今天,当你走在大街上,抬头就能看见指示方向的路标。路标的前身就是中国早期的举报箱。要是从头说起的话,那就要回到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了。
  在远古的尧舜时代,人们为了解决交通出行问题,往往在十字路口立根木头柱子,刻上记号,这样,从外地来的人就能辨明方向,不至于迷路。慢慢地,这种早期的路标发展出了新的功能。
  这些柱子都立在咽喉要道上,人流量大,来来往往的人非常多,于是,如果有人想对当权者提意见,或者有什么不满、抱怨,乃至想爆料,举报不法官吏,就会把问题刻在柱子上,公之于众。消息一传开,引起了广泛关注,事情就会得到解决了。这种办法跟现在的互联网“爆料”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靠信息的快速传播制造爆炸性新闻,引起当权者的注意。于是,路标兼举报箱(木)就这样出现了,古代称为“诽谤木”。这里的诽谤不是造谣中伤、诬告陷害的意思,而是提批评意见、揭发检举的意思。
  这种诽谤木一直到晋代的时候还有,不过当时叫“表木”了。我们现在常见的装饰性建筑——华表,就是源自这种表木。所谓的表木,首先是路标,然后在柱子上面增加一块横板,跟我们现在路标的样子很相似。这块横板的作用是记事,当然也可以供大家爆料用,想举报某某官员的话,半夜没人时候搭把梯子,把内幕刻到表木上端的横板上。
  举报箱的专设与演变
  到了南北朝的时候,梁武帝萧衍为了方便民众举报贪官污吏,畅通言路,推出了一项措施,就是在诽谤木的旁边装一个木匣,叫作“谤木函”,老百姓的举报信、意见书都可以投进去,由工作人员收集整理后呈交。从此,举报箱跟路标就开始分离了。
  其实,举报箱并不是梁武帝的首创,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当时,魏国主政大臣李悝为了方便大家举报,设计了一种举报箱,叫作“蔽竹”。这种东西可能是一节竹子,也可能是竹筒状的陶器,上端有个小口,举报信(当时的书写工具还是竹简)从这个小口投进去。为了保护举报人,避免打击报复,这种举报箱都是放在比较偏僻的小巷里。
  到了汉代,颍川太守赵广汉在治理地方的过程中,发现豪强恶霸欺压百姓、横行乡里,可是老百姓畏惧他们的势力,敢怒不敢言。他为此非常烦恼,怎么能让大家积极踊跃地检举揭发豪强地主们的不法行为,打击这些地方恶霸呢?这一日,赵太守正在为此事烦恼,目光忽然被家里的储钱罐吸引住了。
  这种储钱罐当时叫“缿筩(xiàng tǒng)”,跟李悝发明的“蔽竹”差不多,有陶的,也有竹子做的。竹子做的形状估计就跟“蔽竹”一样,是个竹筒,上面开个小口,把铜钱投进去,许进不许出;如果是陶的,也可能是我们见过的储钱罐的形状,就是腹大口小。赵太守眼前一亮,当时就有了主意。他吩咐手下的工作人员收集一批这样的储钱罐,悬挂在城门口或者交通要道、闹市街头,同时张贴告示,让大家积极举报豪强地主的劣迹,并承诺对举报人的身份严格保密。这一招果然奏效,很快就收集了大量有力的线索,赵太守顺藤摸瓜,对这些不法之徒进行了严厉打击。
  武则天:给予举报人“特殊待遇”
  从战国的李悝到汉代的赵广汉再到南北朝梁武帝,举报箱经历了从陶到竹再到木头的材质演变,从偏僻角落走上通衢大道、城门闹市,成为人们举报不法行为的重要途径。
  古代举报箱发展到巅峰,结构最复杂、最精致,材质也最贵重的,是武则天的“铜匦(guǐ)”。“铜匦”是一个方形的铜匣,四面都有门,门的颜色不一样,名字和功能也不一样。
  东面的门叫“延恩”,是青色的,青色象征着皇恩浩荡,推行仁政,臣民如果想歌功颂德或者请求皇帝给自己加官进爵,就把信件投进这个门;南面的门叫“招谏”,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忠诚正直,臣民要是想批评国家的政策,向皇帝进谏,就投进这个门;西面的门叫“申冤”,是白色的,白色象征公正廉洁,想申冤、举报贪官污吏之类的,自然是从此门入了;北面的门叫“通玄”,是黑色的,黑色是智慧的象征,如果你夜观天象,发现星辰异变或者遇到什么稀奇古怪的事儿,察觉到不好的兆头以及关乎国防建设、军事行动的机密事项,就可以把文书投进这个门里。
  由此可见,武则天设计的这个举报箱是煞费苦心,外形精致,色彩缤纷,工艺复杂,功能丰富,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如果能够保存下来,一定是价值不菲的文物。这个高档举报箱就放在宫殿上或者宫门外,接收臣民上书。为了管理这个举报箱,武则天还专门组建了一个机构,叫作“匦使院”。举报箱能有这样的待遇,算是极品了。
  武则天时期对举报人的支持和保护力度是非常大的。根据规定,举报人的身份不能随便打听,就算举报的情况子虚乌有,也不能追究举报人的责任,那些举报有功的人还会封官。如果是从外地来首都举报的,还要给配备交通工具,国家管饭。伙食标准还不低,叫作“供五品食”,就是按照五品官的标准供给饭食:“每日细米二升,面二升三合,酒一升半,羊肉三分,瓜两颗,盐、豉、葱、姜、葵、韭之属各
  有差。”
  但是,武则天的这些举措,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试想一下,举报没有任何风险,就算是举报不实都不需要承担责任,而且有公车坐、好吃好喝伺候着,说不定还能落个一官半职,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还不让众人挤破头啊!
  事实确实如此,很多人借机诬告陷害,打击异己,武则天时期著名的酷吏来俊臣就写过一本书,叫《告密罗织经》,是一本告密入门指南,专门教大家如何罗织罪名、陷害对手。
  当然,这是在武则天特殊时期才有的情况。唐朝的法律还是禁止诬告陷害他人的,惩罚的措施是“诬告反坐”。如果诬告别人的话,一经查实,就要按照诬告的罪名处罚诬告人。而且,写匿名信也是违法的,轻则打五十大板,重则流放两千里。
  朱元璋:为举报人开辟“绿色通道”
  在举报这个问题上,武则天还不是最“给力”的,最能为举报者撑腰打气的人是草根皇帝朱元璋。按照朱元璋发布的最高指示,对于那些不法官吏,老百姓可以直接把他们捆起来,押送到京城来,交给皇帝治罪。可是,这样一来就有一个问题。按照当时的法律,老百姓出门是要有官府签发的通行证的,但是,这些押着父母官进京的人谁给他们签发通行证啊?好在朱元璋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下令对于这些胆大包天的“刁民”一律放行,没有通行证,守卫关口的人也不得阻拦。
  皇帝这么支持,老百姓的胆子自然大了起来。常熟县的百姓陈寿六一干人等就把一个叫顾英的贪官给绑了,押送到京城,向朱元璋举报。朱元璋非常高兴,慷慨地赏赐他们,免除三年的劳役。为了保护这些举报人,他还特意警告当地的官员,要是有打击报复的行为,一律抄家灭门。
  纵观古代的举报措施,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就是如何在举报人和被举报人之间保持权利的平衡。过于偏袒其中任何一方,都会导致不良后果:要么是不法行为得不到有效的揭露和打击,要么是举报人公报私仇、诬告陷害。在当前大规模的反贪浪潮中,打击报复举报人和个别举报人挟私报复、举报不实的情况都时有发生。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举报制度的精心设计,权利和责任统一,既要精确打击,又要避免误伤;既鼓励对不法行为的大胆揭露,又不给宵小之徒以可乘之机。
  资料卡片
  在古代,举报不仅仅是一种公民权利,甚至是一项法律义务。按照唐朝的法律,如果发现谋反、大逆不道的罪行而不举报的话,是要处以死刑的,轻点的也要流放两千里。对于盗窃、杀人这些普通罪行不举报,或者不举报邻里的犯罪行为,上司不举报下属的罪行,也是违法犯罪行为,要受到相应的处罚。
其他文献
俗语为什么拥有如此生命力?因为它既饱含了中国特色的哲理思维,而且具备中国文字的独有美感。  首先,俗语非常喜欢用“对比”手法,造成跌宕感。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个和一个,形成数量上的对比;地位低微的皮匠和智慧非凡的诸葛亮,形成形象上的对比;组合起来的效果,就是打破心理定势,留下深刻印象。当然,皮匠本来是“裨将”(副将),在流传过程中慢慢走了样,但这种“讹误”,恰恰说明人们也是“文似看山
期刊
俗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大多创造于民间,流传于民间,言简意赅,常常幽默风趣,充满智慧。我们从孩提时代起,就能从身边人那里听到很多有趣的俗语。这些俗语常常是充满教育意义的,由于生动好记,往往不像笼统说教那样面目可憎,让人更易愉快地接受。俗语中包含着的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也就潜移默化地进入心中。比如,第一次离家出远门,老人就爱叮嘱:“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在家千日好,出门事事难。”这是提
期刊
有一正必有一反—— 细心的你可能早已留意到一个现象:有时候,俗语似乎正说反说都可以。  比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歌颂宁死不屈的铮铮气节;可是又有“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劝人不要做无谓的牺牲,保存实力来日再战。还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劝人向善;可是又有“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似乎是劝人别那么老实?这边刚说“皇帝女儿不愁嫁”,那边就针锋相对“酒香也怕巷子深”。刚提出“忍一时风平浪静”,
期刊
兵者,国之大事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选自《计篇》)  孙子说:战争是
期刊
三国时期,诸葛亮在北伐中原前给后主刘禅上的《出师表》,塑造出诸葛亮近乎完美的道德人物形象,给我们很多思想启示:  忠——中国传统观念的价值标准是做人要忠诚,要厚道,讲究“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讲究“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讲究“士为知己者死”。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本来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但为了蜀国的兴盛,二十一年白天晚上睡不
期刊
《孙子兵法》为什么会受到重视和推崇?  《孙子兵法》又称《孙子》,是我国最杰出、影响最大的一部军事著作。作者孙武,春秋时期齐国人,具体生卒年月已不可考,大约与孔子同时期,被后世尊称为孙子。孙武曾带着《兵法》十三篇从齐国来到南方的吴国,经吴国重臣伍子胥的推荐,深受吴王阖闾赏识,任命为大将。此后,孙武同伍子胥共同辅助吴王治军,使吴国“西破强楚,入郢(楚国国都),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吴王霸主地位因此确
期刊
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也过去了75年。百年沧海桑田,世界今非昔比。然而,人们对百年之内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难以忘却,国际史学界围绕一战、二战出版了多部重量级著作。讲史离不开论今,两次世界大战究竟给予我们哪些教训和启示?  20世纪留给人类最深刻的教训是战争,尤其是帝国主义为争夺世界权力而发动的战争;留给人类最值得珍视的价值是和平,是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帝国
期刊
一个时期的人名一般带有这个时期的特点,也可以叫作“时代的烙印”。拿我们身边的人来说吧,解放初期出生的人,有不少叫“解放”“建国”“和平”的;抗美援朝期间出生的,既有小“抗美”,又有小“援朝”。宋朝人的名字也很有特点,在不同的阶段,有明显的不同。  宋朝建立之初,那些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名臣将帅大都是从五代过来的,而五代是个只讲军功的尚武时代,所以他们名字大都比较直白有力。翻开《宋史》看,石守信、高怀
期刊
亚太经合组织的21个成员就好比是21只大雁,“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今天我们聚首雁栖湖,目的就是加强合作、展翅齐飞,书写亚太发展的新愿景。  今年是亚太经合组织成立25周年。亚太经合组织的25年,也是亚太发展繁荣的25年。亚太经合组织见证了亚太发展的历史成就,亚太发展也赋予亚太经合组织新的使命。  —习近平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第一阶段会议上的讲话  
期刊
“官不修衙,客不修店”是流传千年的古训。为官者执掌人民赋予的权利,享受人民给予的俸禄,应该“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为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让老百姓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福祉。而官衙是办公的地方,基本的工作条件具备即可,没有必要追求豪华气派。从治国理政这个角度看,“官不修衙”现在依然没有过时,是我们应该继续弘扬并长期坚守的官箴。  一、“官不修衙”是厉行勤俭节约的内在要求  “官衙”在当代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