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中,交通事业也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压力,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道路桥梁施工建设就成为社会关注重点,而在道路桥梁施工过程中,路基施工技术应用的合理性则会对整个工程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一定要确保路基施工技术应用的合理性,最大程度促进路基施工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引言
在道路桥梁工程中,路基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路基的施工质量决定道路桥梁工程的整体质量。因此路基施工中,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严格控制各个施工工序,不断提高施工质量水平,从而提高公路的整体质量,为人们的安全出行提供保障。
一、公路工程路基施工常见问题
1.1路基的沉陷
路基的沉陷是我国公路路基施工当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之一,导致路基沉陷的原因主要有四个:一是施工所用的材料质量较差或者是碾压的压实度不够;二是在公路路基施工时土壤质量没有达到要求,如冬季施工时土壤冰冻而到了夏季就会变得湿软,减弱强度;三是在公路路基施工时的各个阶段因为自然原因或者是施工进度慢等原因造成的路基沉陷;四是路基含水量问题,如原地层土含水量过高或有地下水泉等,使路基常年浸泡在水中,将填筑土料中的较细小颗粒排除路基体外,使路基空隙变大造成沉陷。
1.2纵向的裂缝
纵向裂缝是公路工程路基施工中另外一个常见问题,造成纵向裂缝的原因主要也有三个:一是在路基施工填筑阶段时,填筑的宽度与要求不符,或者是进行碾压时没有按照规范进行碾压,造成镶边下沉,进而出现纵向裂缝;二是因为在公路工程路基施工时,在对植被或者是软土处理时并没有将淤泥全部清理,进而造成公路路基的强度不足,出现纵向裂缝;三是因为路段本身为半填半挖类型,却没有用分层的方式填筑压实相邻地方,导致纵向裂缝。
二、公路工程路基施工质量控制技术
2.1路基开挖技术
针对不同的公路特点,在路基开挖时所需要注意的事项,所选择的方法也各有不同。如公路本身长度较短,那么就可以采取横挖的方法,一次性达到要求的深度;对于路堑较长的公路,可以采取纵挖的方法;针对公路超长路堑,可以采取分段纵挖法。
2.2路基排水技术
路基排水技术是公路工程路基施工质量控制技术之一,公路工程在长时间的使用当中,路基经过雨水的侵蚀容易软化,发生滑坡或者是垮塌这样具有危害性的情况,特别是对于雨水较多的区域,这种排水技术尤为必要。
路基排水技术大体可分为两种,即地面排水设计和地下排水設计,地面排水设计时将路基范围内的水排除到路基范围之外,以免这些水下渗影响到路基主体或者是形成排水沟、侧沟这样的路基边坡。地下排水设计指的是依托地质条件与水文在地下一定深度用来疏干或者引出地下水,让路基保持干燥,增强稳固能力。
2.3路基边坡控制
在通常情况下,路基边坡设计较高,能够让路基的稳定性有所增强。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地形、地貌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并不能盲目地使边坡增高,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才行。如对于巷口位置进行路基施工时,主线立交填筑高度大于5m,土质为吹填砂,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填土的高度已经在设计要求之上,那么就应该对公路路基进行吹填砂的处理。在自然横坡陡于1∶5时,需要确保设计要求完成宽度大于1m的2%~4%的内倾台阶,用来防止路基滑动。一般情况下,路基边坡坡度应该比设计坡度高一些,路基坡度最大值的具体数值可以利用地基和路基设计参数计算求得,然后进行具体合理的施工。
2.4路基压实控制
路基的压实技术,就是通过一系列手段保证公路路基的压实度。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进行提升,保证土壤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并且严格控制填料的含水量,压实作业的实施应该在填料含水量处于最佳的阶段。在压实过程中,其顺序选择普遍应该遵循先慢后快、先轻后重的原则,压实遍数的选择应该参照试验路段的压实工作进行最后的决定,对于施工成本和土体结构的考虑,压实次数不宜过多。可以采用分层控制填土的方法,按照频率对各层压实度进行检查,规范为2000m2抽检4处,需要施工单位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并且监理单位也要履行自己的职责,在工程当中,特别是对填挖结合处、施工结合处等位置要进行重点的监督,同时,针对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主观因素,做好思想工作,对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及时地解决。
2.5路基填筑技术
路基填筑技术对于整个公路的强度和稳定性有着很大的关系。首先,强度低于路基的填料一定要做出慎重的选择,通常情况下,路基的填料包括了开山土、砂砾和含水量符合要求的素土,这些土必须是塑性指数合格的土,像冻土、沼泽土不能够使用,而对于塑性指数较大的粘土,通常也不适用。而不同性质的土不能混填,同类填料累计的厚度最好小于0.5m,针对不连续作业工作段,应该按照衔接处1∶1坡度分层留台阶,对于一起填筑的路段,应进行分层且交错的衔接,搭接的长度应该大于2m。材料运输时可以将我国某公路路基填筑作为例子,在运输阶段,该工程采用后八轮运输车每车15m3进行计算,设置了6×8的灰线网格,在每个网格都防治填筑材料,铺开后保证了厚度为30cm,而后按照从前到后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填筑材料放置,之后进行检测与碾压工作。也就是说,路基的填筑对于之后的压实有着重大的影响,需要对材料选择以及填筑步骤进行科学的规划。
2.6路基防护手段
路基的防护手段对于整个公路在施工完成后的使用质量和使用寿命有着重大的影响,它的防护主要是针对雨水和风沙等自然危害,可以利用土工隔栅对沿河公路路基进行防护,也可以利用聚酯类或者是聚氨酯对边坡进行防护,这样可以将水浪的冲击程度进行一定程度的削弱,对于包括沿河公路的大部分公路,都可以采用种植树木的方法减少雨水与风沙的危害程度,这样还可以有助于公路周围环境的绿化。
三、公路工程路基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3.1施工准备阶段和施工材料控制
在公路工程路基的施工准备阶段,首先应该建立相对完善的基础质量控制体系,对于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特点进行详细地分析,然后对基础质量控制体系进行补充。并且要对路基的放样测量予以足够的重视,既要标出像路堤坡脚、边沟这样的各位置桩,也要对填料土样进行试验检测。施工材料的控制要求在公路工程路基施工过程中,对材料有着完善的管理体系,有着科学的管理手段,依照路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且规范的施工材料,并且参照成本,对施工材料进行控制。
3.2施工技术和控制点的科学设置
公路工程路基施工单位需要将技术交底的管理工作做好,需要对技术方案、工艺流程进行控制,进而确保整体公路工程路基的完成质量。而在对路基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时,需要使用科学的设置质量控制点,相应的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需要针对这些控制点进行科学的检测与监控,将这些检测结果形成记录单,施工单位要建立完成的质量控制信息数据库。
四、结束语
路基作为道路桥梁施工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会对整个工程质量造成影响,同时也是路面和主题工程基础,会和各个部分相互连接在一起,直接承载着行车过程中所产生的荷载。因此,一定要对路基施工加强重视。
参考文献:
[1]余珊珊,王刚.高速公路路基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分析[J].交通世界,2017(33):28-29.
[2]王彬.公路路基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分析[J].交通世界,2017(32):43-44.
[3]程海舰.高速公路路基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32):133.
[4]刘小锋.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要点分析及质量控制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29):113.
[5]龙梦南.浅谈高标准公路路基施工的技术要点与质量控制对策[J].江西建材,2017(17):122.
关键词: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引言
在道路桥梁工程中,路基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路基的施工质量决定道路桥梁工程的整体质量。因此路基施工中,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严格控制各个施工工序,不断提高施工质量水平,从而提高公路的整体质量,为人们的安全出行提供保障。
一、公路工程路基施工常见问题
1.1路基的沉陷
路基的沉陷是我国公路路基施工当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之一,导致路基沉陷的原因主要有四个:一是施工所用的材料质量较差或者是碾压的压实度不够;二是在公路路基施工时土壤质量没有达到要求,如冬季施工时土壤冰冻而到了夏季就会变得湿软,减弱强度;三是在公路路基施工时的各个阶段因为自然原因或者是施工进度慢等原因造成的路基沉陷;四是路基含水量问题,如原地层土含水量过高或有地下水泉等,使路基常年浸泡在水中,将填筑土料中的较细小颗粒排除路基体外,使路基空隙变大造成沉陷。
1.2纵向的裂缝
纵向裂缝是公路工程路基施工中另外一个常见问题,造成纵向裂缝的原因主要也有三个:一是在路基施工填筑阶段时,填筑的宽度与要求不符,或者是进行碾压时没有按照规范进行碾压,造成镶边下沉,进而出现纵向裂缝;二是因为在公路工程路基施工时,在对植被或者是软土处理时并没有将淤泥全部清理,进而造成公路路基的强度不足,出现纵向裂缝;三是因为路段本身为半填半挖类型,却没有用分层的方式填筑压实相邻地方,导致纵向裂缝。
二、公路工程路基施工质量控制技术
2.1路基开挖技术
针对不同的公路特点,在路基开挖时所需要注意的事项,所选择的方法也各有不同。如公路本身长度较短,那么就可以采取横挖的方法,一次性达到要求的深度;对于路堑较长的公路,可以采取纵挖的方法;针对公路超长路堑,可以采取分段纵挖法。
2.2路基排水技术
路基排水技术是公路工程路基施工质量控制技术之一,公路工程在长时间的使用当中,路基经过雨水的侵蚀容易软化,发生滑坡或者是垮塌这样具有危害性的情况,特别是对于雨水较多的区域,这种排水技术尤为必要。
路基排水技术大体可分为两种,即地面排水设计和地下排水設计,地面排水设计时将路基范围内的水排除到路基范围之外,以免这些水下渗影响到路基主体或者是形成排水沟、侧沟这样的路基边坡。地下排水设计指的是依托地质条件与水文在地下一定深度用来疏干或者引出地下水,让路基保持干燥,增强稳固能力。
2.3路基边坡控制
在通常情况下,路基边坡设计较高,能够让路基的稳定性有所增强。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地形、地貌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并不能盲目地使边坡增高,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才行。如对于巷口位置进行路基施工时,主线立交填筑高度大于5m,土质为吹填砂,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填土的高度已经在设计要求之上,那么就应该对公路路基进行吹填砂的处理。在自然横坡陡于1∶5时,需要确保设计要求完成宽度大于1m的2%~4%的内倾台阶,用来防止路基滑动。一般情况下,路基边坡坡度应该比设计坡度高一些,路基坡度最大值的具体数值可以利用地基和路基设计参数计算求得,然后进行具体合理的施工。
2.4路基压实控制
路基的压实技术,就是通过一系列手段保证公路路基的压实度。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进行提升,保证土壤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并且严格控制填料的含水量,压实作业的实施应该在填料含水量处于最佳的阶段。在压实过程中,其顺序选择普遍应该遵循先慢后快、先轻后重的原则,压实遍数的选择应该参照试验路段的压实工作进行最后的决定,对于施工成本和土体结构的考虑,压实次数不宜过多。可以采用分层控制填土的方法,按照频率对各层压实度进行检查,规范为2000m2抽检4处,需要施工单位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并且监理单位也要履行自己的职责,在工程当中,特别是对填挖结合处、施工结合处等位置要进行重点的监督,同时,针对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主观因素,做好思想工作,对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及时地解决。
2.5路基填筑技术
路基填筑技术对于整个公路的强度和稳定性有着很大的关系。首先,强度低于路基的填料一定要做出慎重的选择,通常情况下,路基的填料包括了开山土、砂砾和含水量符合要求的素土,这些土必须是塑性指数合格的土,像冻土、沼泽土不能够使用,而对于塑性指数较大的粘土,通常也不适用。而不同性质的土不能混填,同类填料累计的厚度最好小于0.5m,针对不连续作业工作段,应该按照衔接处1∶1坡度分层留台阶,对于一起填筑的路段,应进行分层且交错的衔接,搭接的长度应该大于2m。材料运输时可以将我国某公路路基填筑作为例子,在运输阶段,该工程采用后八轮运输车每车15m3进行计算,设置了6×8的灰线网格,在每个网格都防治填筑材料,铺开后保证了厚度为30cm,而后按照从前到后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填筑材料放置,之后进行检测与碾压工作。也就是说,路基的填筑对于之后的压实有着重大的影响,需要对材料选择以及填筑步骤进行科学的规划。
2.6路基防护手段
路基的防护手段对于整个公路在施工完成后的使用质量和使用寿命有着重大的影响,它的防护主要是针对雨水和风沙等自然危害,可以利用土工隔栅对沿河公路路基进行防护,也可以利用聚酯类或者是聚氨酯对边坡进行防护,这样可以将水浪的冲击程度进行一定程度的削弱,对于包括沿河公路的大部分公路,都可以采用种植树木的方法减少雨水与风沙的危害程度,这样还可以有助于公路周围环境的绿化。
三、公路工程路基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3.1施工准备阶段和施工材料控制
在公路工程路基的施工准备阶段,首先应该建立相对完善的基础质量控制体系,对于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特点进行详细地分析,然后对基础质量控制体系进行补充。并且要对路基的放样测量予以足够的重视,既要标出像路堤坡脚、边沟这样的各位置桩,也要对填料土样进行试验检测。施工材料的控制要求在公路工程路基施工过程中,对材料有着完善的管理体系,有着科学的管理手段,依照路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且规范的施工材料,并且参照成本,对施工材料进行控制。
3.2施工技术和控制点的科学设置
公路工程路基施工单位需要将技术交底的管理工作做好,需要对技术方案、工艺流程进行控制,进而确保整体公路工程路基的完成质量。而在对路基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时,需要使用科学的设置质量控制点,相应的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需要针对这些控制点进行科学的检测与监控,将这些检测结果形成记录单,施工单位要建立完成的质量控制信息数据库。
四、结束语
路基作为道路桥梁施工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会对整个工程质量造成影响,同时也是路面和主题工程基础,会和各个部分相互连接在一起,直接承载着行车过程中所产生的荷载。因此,一定要对路基施工加强重视。
参考文献:
[1]余珊珊,王刚.高速公路路基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分析[J].交通世界,2017(33):28-29.
[2]王彬.公路路基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分析[J].交通世界,2017(32):43-44.
[3]程海舰.高速公路路基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32):133.
[4]刘小锋.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要点分析及质量控制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29):113.
[5]龙梦南.浅谈高标准公路路基施工的技术要点与质量控制对策[J].江西建材,2017(1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