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百年老字号

来源 :高中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ac_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与影的极致运用、色彩与音乐的完美交融、深刻的内涵和悠远的意境,这是艺术电影的生命,更是法国电影人的挚爱。浪漫感性的法国人对他们的艺术文化从来都有着高傲的自信,所以你要问法国电影的特点是什么,他们一定会骄傲地告诉你:艺术。
  是的,电影原本就是光与影的艺术,原本就是真实生活的再现,从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法国的咖啡馆里放映了他们的日常情景片那天开始,法国人便对电影艺术有了自己根深蒂固的理解。当然,他们也有足够的底气这样固执,因为这里是电影的故乡,是电影新浪潮的发源地,是世界艺术电影的百年老字号。
  虽然在当今的世界电影业中,以市场票房为根本的好莱坞电影无疑成了最著名的电影梦工厂,但谁都不能忽视的是,法国电影始终以另外一种形态对好莱坞电影起到制衡作用。说到艺术电影,相信总有人会不自觉地绕开好莱坞,把视线转向欧洲,更确切地说是转向法国。艺术至上的观点让他们更注重电影的内涵,而不屑拍摄过于商业化的所谓大片。他们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情感世界和人物内心的表达。正是法国电影人的坚持和努力,才让喜欢欧洲电影的观众领略到了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电影的独特魅力。
  即使你没有看过《广岛之恋》《精疲力竭》《四百下》这些新浪潮之后的荣光之作,但《天使爱美丽》《放牛班的春天》《这个杀手不太冷》一定是让你津津乐道或者深深触动过你的,它们没有大场面的视觉盛宴,却用细腻的艺术表现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即使没有哪一部法国电影取得过像好莱坞大片那样的商业影响力,但这一丝也不影响它在影迷心中的地位。在好莱坞的全球攻略背景下,法国电影已成为民族电影独立与抗争的象征,法国则成为世界艺术电影寻梦与追梦的天堂。
  唯美如油画的视觉效果
  法国人的浪漫与文艺可以体现在任何一个细节中,比如法国电影中唯美的画面与丰富的色彩。他们追求完美,追求极致;他们将光与影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他们将色彩的语言运用得得心应手。色彩是最具感染力的沉默语言,法国电影人深谙此道,所以法国电影总会出现那些浓墨重彩的画面,让你感受扑面而来的艺术气息,更重要的是,它让你走进画卷一样的电影人生,能带你体验人物的爱恨情仇,轻而易举地感染你。
  经典的《红》《白》《蓝》三部曲可以说是提到色彩便条件反射似的出现在影迷脑海中的作品。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像个伟大的美术家一样让影片充满了色彩的整体象征。虽然这位导演是个波兰人,但象征着法国国旗三种颜色的电影三部曲让法国人都承认这就是一部地道的法国电影。自由、平等、博爱,这是三种颜色传达的理念。《蓝》里面多次出现的蓝色让观众跟着人物变得压抑而忧伤,当结尾湛蓝色的天空慢慢从银幕下方划出,女主角含泪平静地望向窗外时,观众也跟着她一起解脱了。同样,在《红》与《白》中,红色与白色亦是无处不在地暗示着导演的主题意图,让人深切感觉到色彩在电影中的奇妙作用。
  要说到像明信片和画卷一样的电影,也有人会想到那些画面美得近乎不真实的法国电影。艺术至上的法国电影人怎会放过每一个让电影更加动人的细节呢?色彩、光线、黑白与彩色的完美碰撞、浓郁与淡雅的极尽融合,都是法国电影最吸引人的。谁说视觉盛宴一定要有大场面呢?当好莱坞的人想尽办法为观众制造视觉冲击的时候,法国人只运用电影艺术最原始的元素,便能轻易向观众奉上属于他们的法式视觉盛宴。《碧海蓝天》里那淡蓝色的忧伤让生命、海洋、自由、梦想,成为引人深思的元素。《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面,当杀手为失去亲人的小女孩打开那扇希望之门的时候,一束明亮又温暖的光线映在了小女孩沾满泪水的脸庞上,那温暖的画面色彩让观众差一点忘却了小女孩几分钟之前的遭遇;《天使爱美丽》更不用说了,导演镜头下的巴黎简直是比明信片还美的世外桃源,把少女的悸动和憧憬幻化成一幕幕迷人的画卷,为观众营造了一个美好的奇想世界。
  在法国人心目中,精致的细节、深刻的内涵才是他们所追求的,因而,精致、精细、极致,造就了法国电影如画卷一般唯美的特色。
  阿司匹林一样的镇痛哲思
  如果你是法国文学的忠实阅读者,那么你就不太容易接受美国文学;同样,如果你看惯了好莱坞电影,那你也许就无法忍受法国电影的晦涩主题和缓慢发展的剧情。可这又怎样呢?高傲浸在骨子里的法国电影人才不会那么在意你的口味如何。他们只会把电影当成一个最纯粹的表达方式,在他们的影像中体现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哲学。没错,法国电影人喜欢深刻的东西,比如哲学。据说法国人从小就被要求对哲学有所研究,在法国的高考中,哲学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大项目。所以看法国电影,你也能感受到一些哲学元素的存在,不过电影大师们不会让它显得直白,而是将它巧妙地与电影融为一体,如影随形,就像蓝天必须有白云,沙滩必须有大海那样,一切都是天然存在的,和谐而美好。生死离别,艰辛苦乐,虽然这是每个人都习以为常的生活常态,但法国电影里却并不着力强化它们,反而常常被导演用很艺术的镜头语言弱化了。恰恰是这样有意无意的“弱化”使观众对电影本身产生更加深刻的思考和共鸣。比如2012年的电影《爱》,在面对生老病死和人生百态的时候,两个老人在全片中压根没有讨论过生死,更没有憧憬未来,但他们的每一个细微举动都牵动着另一半的心。导演用冷静的手法表现了这样揪心的爱情,没有渲染,没有煽情,却让观众深刻领悟到爱情的哲学。
  大导演吕克贝松说了,电影不是救世良药,而是一片阿司匹林。电影不能解救你的苦难人生,但法国电影人擅长用他们独有的手法让影片透出文艺哲思,然后用这样的哲思感染你、慰藉你、为你镇痛,就像古老的镇痛药阿司匹林那样。
  厚重又深刻的真文艺
  法国人为自己的本土文化而深深自豪,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法国电影特立独行的风格。当世界电影人都为蒙太奇而痴狂的时候,法国电影却仍然崇尚长镜头,所谓长镜头,是一种相对于蒙太奇的拍摄手法,它是真实的“一镜到底”,中间没有剪接。尽管蒙太奇语言很强大,但法国电影中普遍使用的长镜头让影片缓慢、悠长,一切真实得就像身边的人和事。真实、自然、不刻意煽情,这似乎是法国电影独立于世,不屈服更不谄媚的品质。   很多时候,法国艺术电影的配乐也是少而精妙的。或许,在一个足够艺术的时间、一个足够艺术的地点,真实自然的故事就会透出骨子里的文艺气息,这一切便足够了,需要渲染的文艺和情感,不是真正的文艺。因此法国电影有时候喜欢采用大量静默的长镜头,挑战着观众的耐性,也发酵着观众的情绪。这也体现了法国电影的另一个特点,正如法国人骨子里渗透的优雅气度一样,他们拍出来的电影也是一副慢吞吞的优雅姿态。
  法国的电影导演们都是特立独行的思考者,他们的电影总是深深刻着各自的个性烙印。但不要以为只为艺术而生的人都是偏执的笨蛋,假如观众不买导演的账,那么平衡艺术与观众趣味对他们来说也没那么难。比如2011年底上映的《触不可及》就选择了一个非常符合观众口味的题材,影片对普通人物的独特刻画深深打动了观众,观众们被这样可贵的跨越种族的友情所感动,不惜几番重入电影院温习这些不可多得的片段与情感。
  小清新算什么,那是法国电影人不屑的,厚重的人文气息和深刻的内涵才是他们专注的点,没有刻意营造的气氛、没有刻意渲染的情感、没有模式化的煽情,一切不刻意的电影,才是真正的法国文艺电影。
  幽默落在内心最软的地方
  电影界有这样一种说法,法国只有两种电影,一种是艺术片,一种是喜剧片,可见幽默喜剧在法国电影中的地位。在众多的法国电影中,喜剧电影自成一系,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经典法式幽默。
  法国人似乎很善于从生活中的小细节出发,找到人们内心最柔软的一个地方,在你觉得最感动的真情时刻,将喜剧演绎得别具特色。法国喜剧电影能够只用浅浅的幽默方式就能逗得观众欣笑不止。只在一个不经意的小细节中,几句简单的玩笑、夸张的面部表情和夸张的肢体动作配合起来,便显得相得益彰,让观众在嬉笑之余立刻就回忆起了自己生命中也有过的那些温情、幽默的时光,那些隐藏在幽默背后的温暖瞬间贯穿身心,激起共鸣。法国人的幽默当然不是周星驰式的无厘头搞笑,而是来源于最真实生活的,似乎幽默是法国人与生俱来的品质,是他们的本能,这便使得法国喜剧电影的光芒魅力四射。
  比如,经典法国喜剧片《虎口脱险》,它虽然是一部与战争有关的片子,但在这样的一部战争喜剧片中,喜剧才是重点,观众甚至丝毫感觉不到战争的激烈残酷。即使在这样的战争喜剧片中,丝毫嗅不出半点残酷激战的味道。它靠的是剧情、演员、风格和情节上的多重铺垫,获得立体喜剧效果,而不是单一的幽默。像《虎口脱险》这样的喜剧经典还有很多,《你丫闭嘴》《欢迎来北方》《我最好的朋友》等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幽默得不肤浅,看起来舒服又温馨。
其他文献
时至今日,时尚早已不仅仅是GUUCI、CHNEL、LOUIS VUTTON这些奢侈品的天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被运用到当今时尚圈。人们终于开始收回视野,关注自己本土的时尚元素。且不说众多中国女星多次在巴黎时装周上的行头如何,光网络上被曝光的汉服系列照和在国外街头穿戴汉服的奇女子,再到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卡通版中国汉代的服饰在不知不觉中已被人们追捧得火热。其实,追溯起中国完整的服装服饰制度,应该是在汉
期刊
向日葵看不到太阳也会绽放,生活看不到希望也要坚持。有些事情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了才会看到希望。  我认识某大学中文系的一位女老师惠子,她是我无话不说的朋友。惠子曾说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话:“向日葵看不到太阳也会绽放,生活看不到希望也要坚持。”  惠子家有一盆向日葵,为了求证她说的话的真实性,我特地去观察了向日葵的生长。书本上说,向日葵是向着太阳转的,没有太阳,向日葵是不会绽放的。可是,惠子家
期刊
长沙爱心坚守14年的“报亭爷爷”蔡宗义去世后,许多读者包括附近中小学的学生、家长、市民,甚至许多毕业后在外地读书的大学生,都自发前往悼念,在老人的报刊亭前摆上一束束鲜花,贴满留念的纸条,诉说着对老人的不舍和悼念。  一个普通的报亭老人,平凡到不少常来报刊亭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但他的骤然离世,却引来那么多人的哀思和悼念,老人身上有什么魔力,得到这么多非亲非故的市民,尤其得到许多青少年的喜爱?  据
期刊
拿到耶鲁大学的全额奖学金offer后,18岁的李思琳抱着自己的玩具小熊,像以前一样对它说:“咱们去耶鲁吧!”末了,又补充了一句——“这次是真的!”  4岁学钢琴,10岁推出首张原创童谣专辑《幸福》,11岁举家北上学习作曲,13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作曲系,18岁被耶鲁大学录取……这个女孩的人生总是令人艳羡的,而她人生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是自己的选择。  用音乐诠释的无限可能  李思琳虽然出生于音乐世
期刊
每个女孩儿都有一个公主梦,梦想着有一天能够一睁开眼就看到王子,我也不例外。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盯着欧洲地图看了一下午之后就有了想去德国转转城堡的念头。之后,一切便顺利成章地发生了,先是焦急地等待签证,然后开始制订旅行计划。因为想去的地方实在太多,因此忙得不可开交。我上网搜了很多实用的攻略备着,待签证办好之后,我便和老大一起上路了。德国留给我的记忆告诉我,有时,冲动时做的决定并非完全不正确,因为德国是
期刊
18岁那年春天,我在街上看到了一双红色的高跟鞋。鞋跟高高的、细细的,鞋面上还有一根长长的、窄窄的缀有蝴蝶结的带子。阳光照耀着它,泛着微微的光泽,仿佛它在朝我微微地笑着。那一刹那,我觉得它美艳无比。于是,我买下了它。回家后,我把它放在了床下的最深处。当时正在读高二的我如果穿高跟鞋,老师与父母一定是不允许的。因此,我生恐别人发现它。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多么渴望能穿上自己的红鞋子,听它如石崖流下的
期刊
夏季最炫搭,穿出你的fation style  赤橙黄绿青蓝紫, 无论流行趋势怎样转变,色彩都是永恒的主题。盛夏之际,花红柳绿,爱美的你怎能辜负了这好景色?利用好色彩,便能穿出自己的风格,同时也穿出了自信。每一季都有当季流行的时尚元素,不管是流行色、流行风格、还是流行款式,你知道今夏的流行趋势吗?  追随潮流元素,紧跟时尚的脚步。从2013年春寒料峭之时到夏季的流行元素越来越明朗。对于色系而言,荧
期刊
烟花三月的锦绣湘西于我仿似重逢的故人,如果说第一次来到凤凰是误入桃源的梦里相逢,那么第二次来到这美丽的风雨边城岂不是心甘情愿地再次沉迷?一路上,心里似乎总有一句话要冲出来——凤凰,我又来了。都说极美便不够真实,身在凤凰的人心似乎总会飘飘忽忽地想要寻到一丝真切,最终却落得一个幻如隔世的怅惘。其实,我寻觅的凤凰就隔着世事,千回百转地印在内心深处。  脚刚落到凤凰古城所在地的首府吉首,火车站前巨大的标牌
期刊
我是一名高二的学生,就读于中外合资的国际学校。这里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中产阶级以上家庭。学校实行严谨的男女分校制度,在转到国际学校之前我在公立重点高中上过高一,在那里接触的都是典型的好学生,聪明、勤奋。  那里最勤奋的要数我的好友“老男孩”。  离开公立高中后,我俩没断联系。“老男孩”偏好书信交流,在最近给我的信中说压力很大,成天学习,成绩不见提高,其实他的成绩很好,只是对自己要求很高。  有一天偶然
期刊
与热爱朝夕相处,这是音乐系对音乐考生最大的诱惑。也许过来人会说艺术之路远没有它的外表那么光鲜,但至少对还未进入专业院校系统学习音乐的高中生来说,音乐系的生活一定是神秘又美好的。这里的课堂乐声飞扬,这里的人们弹弹唱唱,一切都是感性的孩子梦寐以求的样子。这一切,足够让你们为之憧憬和奋斗了。  在采访了西北师大音乐学院的几位同学后,他们又一次向我们证明了一点:热爱面前,从来没有苦行僧。因为那些为热爱所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