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aofeng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维品质,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语言,发展思维,提升语文素养。那么,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下面,以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20课《棉花姑娘》课堂教学为例来谈谈。
   一、创设情景,培养批判性思维
   低年级的孩子都喜欢听故事,上课伊始,我对孩子们说:“我们先来听一个童话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棉花姑娘》。请小朋友们一边听故事,一边连线。”创造了良好的批判性思维的课堂气氛。
  在听故事之前,我请一位小朋友读学习单(一)第一题左边的词语。其他小朋友听听,你发现了什么?小朋友们很快就能发现,左边都是表示动物的词语。再请一位小朋友读右边的短语。小朋友们又发现这些短语都是写干什么的,我们要把左边小动物的词语与右边的它们分别会干什么的短语用连线的方式连起来。
   在学生完成听故事连线后,我又出示第二题“我会说”,和学生一起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棉花姑娘生病了,她请求燕子、青蛙和啄木鸟给自己治病,可是他们都没有帮上忙,最后七星瓢虫治好了她的病。
   顺应一年级的学生特点:喜欢听故事。让他们听故事能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根据所听的故事连线,则是发展学生认真倾听的能力、辨别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质疑问难,培养批判性思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质疑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基础。在课堂上,当有学生对同学或者老师发出不同的声音,提出质疑时,教师要积极回应,做出正确的引导。
   师:可是,有一天,棉花姑娘生病了,叶子上有许多可恶的蚜虫。(出示棉花姑娘生病的图片和蚜虫图)我们来听一听棉花姑娘的自述(动画视频)
   师:听了棉花姑娘的自述,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太可怕了!蚜虫让棉花姑娘生病了,它很坏。
   生:我不认为蚜虫坏。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蚜虫是吸取了棉花姑娘的营养,可是它要活命,这是它的生活方式呀。
   师:老师要表扬你!你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是的,对于蚜虫来说,吸取棉花的营养是它生活的方式,这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生存法则。可是对于棉花姑娘来说,这是一种怎样的行为?
   生:很残忍的,很可怕的行为。
   师: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这种行为是很——
   生:可恶的。
   课堂上,当学生都说“蚜虫坏”,连课本上也写的是“可恶的蚜虫”,而有学生质疑“我不认为蚜虫坏”。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适时提出“为什么这样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的见解:“蚜虫是吸取了棉花姑娘的营养,可是它要活命,这是它的生活方式呀。”但是,教师马上从另外一个角度给予提醒“站在棉花姑娘的角度来说呢?”这样,学生就能够再读文本,学会客观地、全面地、本质地看待问题,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三、发挥想象,培养批判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应注重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曾这样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一般情况下,学生和老师可能会采取编顺口溜或部件分析法的形式记忆这个“燕”字,而教师引导学生用想象的方法识记“燕”,“燕”就像一个舞动的精灵,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通过激发想象来发展学生的思维。
   四、分析对比,培养批判性思维
   对比分析是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能力之一。在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后,让学生口头表述:“因为(谁)只会捉
其他文献
中国大陆学者清华大学胡庚申于2004年出版了一本翻译理论专著(《翻译适应选择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将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功能,做了极为详尽的描述,可以说,他为翻译者找回了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具有的地位。这本书不论是对翻译理论来说,还是就翻译实践,或者译者的培育、训练来看,都有极大的贡献。笔者阅读之后,获益良多。现不揣简陋,将自己读书的一点理解和心得叙述于此。  本书第一章为引言,作
日本著名学者小森阳一多年来一直积极参与对日本右翼的批判运动,2004年,他追究裕仁天皇战争责任的著作《天皇的玉音放送》在中国翻译出版,成为当年的畅销学术书籍;同一年,他和大江健三郎、加藤周一等日本著名知识分子创办“九条会”,反对日本政府修改《日本国宪法》第九条(其内容为:明确规定日本永远放弃战争和武力、禁止国家保有一切军事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在日本社会引起了很大反响。2005年11月14日
作家的文采加训诂学家的眼界加愤青的心态等于《丧家狗:我读“论语”》。对于刚刚拜读的李零先生这部近著,我只能用这样一个等式来加以概括描述。  先说作家的文采。上海有个叫江晓原的教授写过一篇文章专门称赞李零先生文章写得好,结尾好像是说“为什么现在看《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因为李零先生已经不给它写稿了。”他们专业有交叉,互相读得比较多,但我并不认为这属于戏班子里的喝彩。《读书》读者减少的原因不得而知,但
议论文写作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也是落实“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有效路径之一。统编本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写作训练为“议论要有针对性”,“针对性”就是有的放矢,就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它不仅指向写作内容,议论要有一个明确的对象、具体的人或事,一种现象或社会事件等;也指向写作方法,不同的说理内容和言说对象决定着论证方法与思路的选择。   教材对“议论要有针对性”作了一般知识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受过初中教育的人都知道他写有《阿Q正传》、《孔乙己》、《祝福》等杰作,而且,通过几十年来收入语文教科书的文章《藤野先生》,知道他曾经学医。假如阅读范围更广一些,例如读过《呐喊·自序》和《朝花夕拾》中的几篇回忆文章,会知道鲁迅曾在海军学校就读,还学过几年采矿。那么,按照今天的分科法,鲁迅就是理工科出身了。但他学医的时间不足两年,后来并没有当医生或去做科学研究,而是成了文学
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在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过程方面,提示在一到两学期内安排18课时完成一部长篇小说阅读和一部学术著作阅读。然而问题接踵而来:教师在整本书阅读中的角色如何定位?一本书阅读下来学生需要建构起怎样的整本书阅读经验?如何监控和测评学生的实际阅读效果?下面以《边城》整本书读写教学为例,谈谈基于导控、层读与深度研写一体化的整本书读写教学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一
了解民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袁世凯“当选”终身大总统是对国会议员实施暴力威慑的产物。然而,今天很少有人知道,被许多西方法学家称赞为“象征着自由、正义、平等”的美国宪法,在当初批准生效的过程中也不乏暴力的干预。  在1787年5月到9月,4个月的时间里,制宪会议代表经过对弗吉尼亚方案、新泽西方案和康涅狄格妥协案的激烈讨论之后,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成文宪法。该宪法既坚持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又对诸多事务如国会
二十世纪的史学研究领域,中国文化史作为新兴的门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和钱穆的《中国文化史导论》作为早期的代表,已具有经典性意义。而近十年来文化史研究著作的不断涌现,无疑为这一领域拓开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诸多论述中,许结先生的《中国文化史论纲》(以下简称《论纲》)可谓别开生面,引人注目。  文化史内涵极为丰富,如何提挈把握,至为重要。这本42万字的《论纲》,共21章(即21个专
自启蒙以来,大写的历史(Histo-ry—His-story)(他——上帝——的故事),被小写的历史(history)(他的——人——的故事)所取代,历史首先是关乎具体人的叙事。但是,我们今天读的历史著作,还是太多从上帝全知视角观照下的宏大历史。朝代更替,帝王沉浮,制度变迁,时代演进。而人在历史大潮中是那么渺小,如沧海一粟。最近看到一部不同凡响的历史教科书,它从活生生的人物人手,从私人史切入公共史
长久以来,外交战略的理论化问题一直是摆在国际关系学者,尤其是战略学者面前的一个难题。一方面,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如肯尼斯·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确实可被视为外交理论的基础,但因为其模型专注于体系层面,将国家简化成同质单元,用单一的假设来说明国家所具有的各种利益和动机,难以起到对具体外交政策的解释和指引作用;另一方面,作为历史学分支的外交史研究在这方面虽有先天优势,却由于其不同于政治学的研究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