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文本“开口说话”——加强认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即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个体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形式,也是阅读教学活动的重头戏。因此,阅读教学必须强化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扎实地开展,让学生自读探究,每篇课文都应让学生充分地读,由表及里、步步深入,让学生以读为手段在文中“踩几个来回”。
这样,文本才会“开口”说话,静止的文字符号才能复活——变成有声有色的话语。这是对课文的认读过程,也是动用多种器官,使文字符号“言语化”、信息化的加工过程。
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时,针对一些同学不能体悟文章情感基调的现象,我这样引导:“同学们,课文开头只说‘宋庆龄上海的故居有两棵树’,而不直接说‘两棵樟树’,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话,想像一下,这是一种怎样的情境?为什么这样写?”学生又读课
文,终于体会到课文描写樟树的高贵,是借此来表现宋庆龄的品质的。学生再读课文时,自然能读出感染力,直至豁然明白以树比人的文章主旨。其效果不言而喻。
再如《北风和小鱼》一课的教学,就应自始至终贯穿读,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开始教师精心导入:1.听刮北风的录音。让学生联想说说听到什么?有什么感觉?2.喜欢小鱼吗?说说为什么喜欢?初读课文学生弄清内容后,老师再叫他们带着两个问题朗读全文:1、你想读哪一个自然段? 2、你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还不太明白? 接下来,引导学生读重点的句子,让他们联系上下文、观察实物、看挂图投影、演示、表演等方法有所侧重地理解。教师可以问:北风开始为什么‘得意’?后来又为什么‘非常得意’?它得意时的口气与动作和我们平常‘得意’时的表现一样吗?”边读边在脑海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把读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如“为什么小鱼不怕冷?”……读的方式也有变化,或自读,或齐读,或默读、或分组读、或引读。通过“得意”感悟北风的盛气凌人;通过“非常得意”感悟强暴者的过度自信和对强暴者的嘲弄;通过“捉迷藏”感悟弱小战胜强暴后的快活和对它的赞扬。这样两课时不到,学生“潜”入字里行间,就让“文本说话”,领会了课文丰满的整体图像。
二、用心灵去倾听一一指导边读边想、口诵心维
倾听需要一种定力,心浮气躁不行。不仅要听清同学的话语,更多的是要听清自己的话语。只有既会读,又会听——倾听自己读出的话,就像倾听知心朋友的娓娓诉说。这样,才能从中捕捉有用的信息,作出积极的心灵反映。如果只是傻读,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读什么,那还有什么效果呢?所以,必须静下心来,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朗朗上口,让别人和自己都能听清楚。
首先,要给每个学生充足读书的时间、自主思考的空间。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教学《西门豹》,一开始就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痛快不痛快?
2、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佩服不佩服?
3、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愤恨?
4.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同情?
5、课文中有没有什么使你觉得奇怪的?然后用半节课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读书。
支老师的精妙之处,在于其问题提得巧,而这个“包袱”抖落的分寸更是恰倒好处。他几个问题直接问在学生的内心感受上,把学习课文与学生的情感联系了起来,让学生去用心地倾听,使学生不再是冷漠的“读者”,而是事件的参与者,激发了学生对话的欲望。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提问为学生提供了思索、感觉、体会的空间,创造了情感、思维自主感受和发挥的余地。“充分感知,自主倾听”,这是落实自主的、独立的、创造性的阅读的基本条件,也是对话、交流的基础。
其次,开展积极的对话和讨论,让学生互相倾听,听自己、听同伴、听文本的。师生和生生合作是对话、交流的主要形式,能够让文本内容再现。我教学苏教版十二册《真情的回报》一课,设计了一张投影片:a、“……走了一家又一家,每一家都没有人应门。我急得快哭出来了。”b、“这是给你的圣诞礼物。”“你是我们遇到过的最好的送报人,”c、“诚实的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与爱意。”然后问学生:“1.我们读这三处课文,哪一处最打动自己,你能表演一下打动同学们吗?2.如果任选一处提问题,你最想提哪一个?你还有什么补充吗?3.哪句让你觉得惊心动魄?从中你学会了什么?”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学生亲眼看见特殊品格的人物展示的心路历程,似乎人物的形象随苦难而增大,学生也随人物一起增长,看见人物的情感是那么伟大崇高,自己也感到情感的伟大崇高。在对 话、交流过程中,“倾听”使阅读过程的空间向对话三方中师生的情感内核拓展。
【作者单位:灌云县白蚬乡赵跳小学 江苏】
阅读即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个体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形式,也是阅读教学活动的重头戏。因此,阅读教学必须强化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扎实地开展,让学生自读探究,每篇课文都应让学生充分地读,由表及里、步步深入,让学生以读为手段在文中“踩几个来回”。
这样,文本才会“开口”说话,静止的文字符号才能复活——变成有声有色的话语。这是对课文的认读过程,也是动用多种器官,使文字符号“言语化”、信息化的加工过程。
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时,针对一些同学不能体悟文章情感基调的现象,我这样引导:“同学们,课文开头只说‘宋庆龄上海的故居有两棵树’,而不直接说‘两棵樟树’,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话,想像一下,这是一种怎样的情境?为什么这样写?”学生又读课
文,终于体会到课文描写樟树的高贵,是借此来表现宋庆龄的品质的。学生再读课文时,自然能读出感染力,直至豁然明白以树比人的文章主旨。其效果不言而喻。
再如《北风和小鱼》一课的教学,就应自始至终贯穿读,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开始教师精心导入:1.听刮北风的录音。让学生联想说说听到什么?有什么感觉?2.喜欢小鱼吗?说说为什么喜欢?初读课文学生弄清内容后,老师再叫他们带着两个问题朗读全文:1、你想读哪一个自然段? 2、你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还不太明白? 接下来,引导学生读重点的句子,让他们联系上下文、观察实物、看挂图投影、演示、表演等方法有所侧重地理解。教师可以问:北风开始为什么‘得意’?后来又为什么‘非常得意’?它得意时的口气与动作和我们平常‘得意’时的表现一样吗?”边读边在脑海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把读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如“为什么小鱼不怕冷?”……读的方式也有变化,或自读,或齐读,或默读、或分组读、或引读。通过“得意”感悟北风的盛气凌人;通过“非常得意”感悟强暴者的过度自信和对强暴者的嘲弄;通过“捉迷藏”感悟弱小战胜强暴后的快活和对它的赞扬。这样两课时不到,学生“潜”入字里行间,就让“文本说话”,领会了课文丰满的整体图像。
二、用心灵去倾听一一指导边读边想、口诵心维
倾听需要一种定力,心浮气躁不行。不仅要听清同学的话语,更多的是要听清自己的话语。只有既会读,又会听——倾听自己读出的话,就像倾听知心朋友的娓娓诉说。这样,才能从中捕捉有用的信息,作出积极的心灵反映。如果只是傻读,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读什么,那还有什么效果呢?所以,必须静下心来,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朗朗上口,让别人和自己都能听清楚。
首先,要给每个学生充足读书的时间、自主思考的空间。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教学《西门豹》,一开始就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痛快不痛快?
2、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佩服不佩服?
3、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愤恨?
4.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同情?
5、课文中有没有什么使你觉得奇怪的?然后用半节课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读书。
支老师的精妙之处,在于其问题提得巧,而这个“包袱”抖落的分寸更是恰倒好处。他几个问题直接问在学生的内心感受上,把学习课文与学生的情感联系了起来,让学生去用心地倾听,使学生不再是冷漠的“读者”,而是事件的参与者,激发了学生对话的欲望。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提问为学生提供了思索、感觉、体会的空间,创造了情感、思维自主感受和发挥的余地。“充分感知,自主倾听”,这是落实自主的、独立的、创造性的阅读的基本条件,也是对话、交流的基础。
其次,开展积极的对话和讨论,让学生互相倾听,听自己、听同伴、听文本的。师生和生生合作是对话、交流的主要形式,能够让文本内容再现。我教学苏教版十二册《真情的回报》一课,设计了一张投影片:a、“……走了一家又一家,每一家都没有人应门。我急得快哭出来了。”b、“这是给你的圣诞礼物。”“你是我们遇到过的最好的送报人,”c、“诚实的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与爱意。”然后问学生:“1.我们读这三处课文,哪一处最打动自己,你能表演一下打动同学们吗?2.如果任选一处提问题,你最想提哪一个?你还有什么补充吗?3.哪句让你觉得惊心动魄?从中你学会了什么?”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学生亲眼看见特殊品格的人物展示的心路历程,似乎人物的形象随苦难而增大,学生也随人物一起增长,看见人物的情感是那么伟大崇高,自己也感到情感的伟大崇高。在对 话、交流过程中,“倾听”使阅读过程的空间向对话三方中师生的情感内核拓展。
【作者单位:灌云县白蚬乡赵跳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