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电切术后膀胱灌注吡柔比星预防腺性膀胱炎复发的疗效分析

来源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daol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腺性膀胱炎电切术后应用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化疗预防复发的疗效.方法 87例病理证实的腺性膀胱炎患者,44例经尿道电切术后行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A组),43例仅单纯电切治疗(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及观察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副反应.结果 随访3~54个月,平均36个月,A组7例复发,B组14例复发,两组总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吡柔比星主要副作用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结论 腺性膀胱炎电切术后应用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能明显减少腺件膀胱炎电切术后复发,且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

其他文献
B族Ⅰ型清道夫受体(SR-BⅠ)属于CD36超家族成员。作为高密度脂蛋白受体,能通过多种机制对动脉粥样硬化发挥保护效应。近年来,随着基因敲除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证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多见于慢性肾脏疾患,属临床难治性疾病之一,笔者从2005年2月-2008年12月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CRF患者30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取得尚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期刊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时,无再流现象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再通治疗的成功率。因此,改善心肌再灌注,减少无再流现象的发生率成为当今PCI治疗的新热点。本文
目的 探讨分泌性白细胞蛋白酶抑制因子( SLPI)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大鼠模型卵巢中的表达及生物学作用.方法 16只雌性Sprague-Dawley( 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各8只).实验组以胰岛素联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法建立SD大鼠的PCOS模型,正常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观察两组大鼠卵巢形态、动情周期等变化.测定血清黄体生成素、睾酮、胰岛素、雌激素.免疫组化法分析两组大鼠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但术后再狭窄仍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难题。本文从内皮细胞损伤和功能障碍与再狭窄的关系及改善
糖尿病足溃疡合并感染是涉及多学科的临床诊治难题.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发布了2012年《糖尿病足溃疡合并感染的临床诊治指南》.该指南列入了糖尿病足溃疡合并感染中常见问题和有争议的问题,采用问答的形式,从专家的角度,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提出意见和建议,从而使得该指南更富有实践性,更能被临床医务人员所操作。
糖尿病足溃疡感染的诊断依据是临床炎性表现,其感染严重程度分1~4级,常为多重需氧菌感染,厌氧菌可单独或联合作用.创面所处的环境、感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不同,其细菌学特点亦不同.糖尿病足溃疡感染需多学科综合治疗,包括外科治疗(清创、血管重建等)、使用抗生素或其他辅助治疗(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有效治疗多能控制感染、降低截肢率.所以,糖尿病足溃疡感染需要明确诊断、有效治疗,从而改善预后。
桥头跳车现象已经成为在公路使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质量通病.综合分析、研究、探讨产生桥头跳车的原因,以及在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及早提出防治处理措施,可以为我们的公路建设
糖尿病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率和致残率增高的最主要原因.血管内皮细胞是介于循环血液和管壁之间的第一道屏障,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病理生理联系尤为密切.蛋白激酶B(PKB)/
5%~10%的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而发生下肢感染、溃疡和(或)深部组织的损伤,进而增加了截肢、致残和致死的危险性.清创技术以逐步外科清创为原则,有把慢性伤口转变为急性伤口等作用.清创技术可分为机械性方法(如手术清创和蛆虫清创)和非机械性方法(如酶制剂和水凝胶),适用于不同的创面.清创应按照由外至里的步骤,直至出血或坚硬的地方.合理清创可减少糖尿病足溃疡的截肢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