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11月8日至27日,我们湖北省的9名校长,参加了中美两国教育部联合举办的“基础教育管理者领导能力建设项目”培训团,在美国俄亥俄州和威斯康辛大学接受了为期3周的校长培训。
此次教育之旅收获很大,我们不仅零距离接触到美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而且在培训和学习中通过深度接触、体验生活,获得了诸多感悟,视野得以开阔,思想受到启迪。
课程设置——面向全体,尊重差异
美国中学的课程设置与其教育目标是紧密结合的。美国中学教育关心的不是要培养多少精英,而是如何使学生受到普遍教育,也就是我们新课改倡导的“面向全体、尊重差异”。课程设置的宗旨是使学生知识结构合理,充分发挥潜能,培养学生特长,鼓励个性发展。课程分必修课(Required Courses)和选修课(Elective Courses)。必修课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学科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基本要求。选修课程丰富是美国学校的最大特征,它充分满足学生的兴趣志向,培养专业技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小学的教学要求比较灵活,教学内容和深度要求相对也低。低年级开设有电脑课、艺术课、体育课、图书馆课等,高年级则开设有语文、阅读、数学、社会科学、体育、电脑、图书馆、艺术等。在美国小学里家庭作业不多,但其形式多种多样,都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如画画、手工制作、读故事等,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启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思维。
初中必修课程有英语阅读、英语写作、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综合)、社会(相当于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综合实践活动、音乐、美术、体育等,另外还有选修课。
高中实行学分制,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取得毕业资格,获得毕业证书。必修课有语言写作、阅读、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必修课考试合格后,如果不上大学,可以去职业中心学习一种技能或者直接就业;如果上大学,还需要参加由州政府组织的ACT或SAT考试,取得报考大学的资格。选修课的设置五花八门,各校不同,由学区根据学校实际需要确定。
除了必修课和选修课之外,学校还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比如到医院、老年公寓、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机构进行义务服务,还要写社会服务方面的论文、做课题研究。通过接触各种职业,让学生受到学术、技能、社会意识同职业相结合的综合性教育,从而使青少年既可就业又能升学,不仅善于工作而且乐于工作,既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又具有劳动的责任感。
教学活动——让学生创造性地了解世界
在学校活动期间,我分别观摩了物理、化学、历史、语言、数学等学科的课堂教学。在物理课堂上,老师简要讲解之后,学生开始分组做实验,同学们非常认真地观察实验过程,记录数据,讨论、分析并形成结论,各自撰写实验小结。课堂气氛宽松、活跃、和谐,没有一个学生开小差。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注重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在这个方面,美国人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在教学活动中,他们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方式、材料等,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尽量少使用惩罚、奖励、竞爭等方式,目的就是减少外部压力,让学生个性得以张扬。试想,如果学生过分担心受处罚或批评,过分渴望奖励和表扬,就会影响内心的自由,从而阻碍创造性的发展。
美国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能够灵活运用教材,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强调创造性,并且非常注重实践,力图在学生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促进其智力发展,培养思考能力,提高学习能力。课堂上老师绝不会满堂灌,而是把重点、要点讲了,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原有的知识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得出新的、正确的答案。老师不让学生靠死记硬背来积累知识,而是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美国学校在教学中会按能力不同分组教学。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目学习。这种因材施教的方式,既能照顾到学生间的差异,又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美国教育最值得我们借鉴的是,他们把学校作为学生掌握本领的地方,这种本领就是创造性地了解周围的世界。
道德教育——融入生活,润物细无声
美国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美国人的祖辈来自许多不同的国家,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信仰。因此,美国特别注重对青少年进行公民教育,培养他们的“美国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意识。
美国人认为学校向学生传授伦理道德观念比传授学术知识更重要。青少年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包括信赖、敬重、责任、公平、关怀和公德等。“信赖”包括诚实、不欺骗、不偷窃、坚持真理、效忠国家、效忠家庭等;“敬重”包括尊重他人、宽容差异、举止礼貌、语言文明等;“责任”包括自控自律、可靠、干好本职工作等;“公平”包括照章办事、不存偏见、承认错误、悦纳建议等;“关怀”包括善良、宽恕、助人;“公德”包括合作、参与、睦邻、遵纪守法、尊老爱幼、保护环境等。这些内容是美国国会和各州政府共同认可的。
美国将学生的道德教育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生活过程中体验、完成及完善道德修养。一是遵循认知规律,不同年龄段选择不同的教育主题,注重道德体验和行为训练;二是贴近现实生活,注重内在因素,比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我们所走到的学校,在校园或教室,都会看到美国国旗、美国地图、州地图。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活动,如社区服务、参观科技馆、博物馆、艺术馆等。学生在活动中培养了爱国之心、爱人之心,学会了诚实、勇敢。
相比之下,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就存在着一些弊端,内容脱离学生个体的发展与实际需求,空洞、说教、呆板,学生不爱听,也听不懂,更谈不上内化为行为,只是死记硬背答案,通过考试罢了。道德教育是最忌讳灌输的,因为灌输往往含有强制性、封闭性,学生只能停留在背概念、规则上。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不确立,其道德认知就得不到发展,更谈不上道德水平的提高。
见闻与感悟一强烈的公民意识
在学习考察活动中,我们看到美国地广人稀,环境优美,生态保护很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美国人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民族精神。
不管走到哪里,随处可见美国国旗在飘扬。不仅所有机关和社会机构有,校园、教室有,而且家庭、商店、机场、停车场都有。万人体育馆里升旗时,所有的观众会不约而同地肃立致敬,没有人拍照,没有人讲话。这浓浓的国旗氛围是爱国最直接、最真实的写照。在餐馆、机场、街道等公共场所,感受到最多的是微笑、让道、排队,没有人拥挤、抢道。乘车出行时,我们看到美国虽然车辆特别多,但交通秩序井然有序。尤其是遇到校车和消防车时,驾车人都会主动靠边,让校车和消防车先行通过,充分展现了美国人良好的规则意识。这些细节让我们感受到美国的公民教育做得非常好。
在所走过的学校里,我们看到每一所学校都很注重文化建设,教学楼走廊挂满了镜框、奖杯、奖牌。镜框里有学生的手工作品、优秀校友的照片、历届校长的照片以及历届毕业生的集体照、学校球队的合影等。学校把每届学生的实践活动及各类竞赛的照片制作成纪念册,把学生在校的痕迹以图像形式保存下来。学校注重阅读,校园里到处是书籍,学生生活在书籍的海洋里。
美国公民的这种文明程度,源于他们对教育的重视。从总统到市民,全民重视教育,全民办教育,教育资源丰富,教育氛围浓厚,这一点应该是我们最需要学习的。新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高科技的发展决定了以人才取胜。因此,改革教育、培养新世纪人才应该成为我们应对新世纪竞爭的重点。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抓好教师队伍建设,落实好新课程改革,大力构建学校文化,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作者系湖北襄阳市致远中学校长,原载《襄阳晚报》)
(责任编校:白水)
此次教育之旅收获很大,我们不仅零距离接触到美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而且在培训和学习中通过深度接触、体验生活,获得了诸多感悟,视野得以开阔,思想受到启迪。
课程设置——面向全体,尊重差异
美国中学的课程设置与其教育目标是紧密结合的。美国中学教育关心的不是要培养多少精英,而是如何使学生受到普遍教育,也就是我们新课改倡导的“面向全体、尊重差异”。课程设置的宗旨是使学生知识结构合理,充分发挥潜能,培养学生特长,鼓励个性发展。课程分必修课(Required Courses)和选修课(Elective Courses)。必修课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学科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基本要求。选修课程丰富是美国学校的最大特征,它充分满足学生的兴趣志向,培养专业技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小学的教学要求比较灵活,教学内容和深度要求相对也低。低年级开设有电脑课、艺术课、体育课、图书馆课等,高年级则开设有语文、阅读、数学、社会科学、体育、电脑、图书馆、艺术等。在美国小学里家庭作业不多,但其形式多种多样,都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如画画、手工制作、读故事等,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启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思维。
初中必修课程有英语阅读、英语写作、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综合)、社会(相当于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综合实践活动、音乐、美术、体育等,另外还有选修课。
高中实行学分制,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取得毕业资格,获得毕业证书。必修课有语言写作、阅读、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必修课考试合格后,如果不上大学,可以去职业中心学习一种技能或者直接就业;如果上大学,还需要参加由州政府组织的ACT或SAT考试,取得报考大学的资格。选修课的设置五花八门,各校不同,由学区根据学校实际需要确定。
除了必修课和选修课之外,学校还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比如到医院、老年公寓、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机构进行义务服务,还要写社会服务方面的论文、做课题研究。通过接触各种职业,让学生受到学术、技能、社会意识同职业相结合的综合性教育,从而使青少年既可就业又能升学,不仅善于工作而且乐于工作,既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又具有劳动的责任感。
教学活动——让学生创造性地了解世界
在学校活动期间,我分别观摩了物理、化学、历史、语言、数学等学科的课堂教学。在物理课堂上,老师简要讲解之后,学生开始分组做实验,同学们非常认真地观察实验过程,记录数据,讨论、分析并形成结论,各自撰写实验小结。课堂气氛宽松、活跃、和谐,没有一个学生开小差。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注重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在这个方面,美国人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在教学活动中,他们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方式、材料等,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尽量少使用惩罚、奖励、竞爭等方式,目的就是减少外部压力,让学生个性得以张扬。试想,如果学生过分担心受处罚或批评,过分渴望奖励和表扬,就会影响内心的自由,从而阻碍创造性的发展。
美国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能够灵活运用教材,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强调创造性,并且非常注重实践,力图在学生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促进其智力发展,培养思考能力,提高学习能力。课堂上老师绝不会满堂灌,而是把重点、要点讲了,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原有的知识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得出新的、正确的答案。老师不让学生靠死记硬背来积累知识,而是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美国学校在教学中会按能力不同分组教学。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目学习。这种因材施教的方式,既能照顾到学生间的差异,又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美国教育最值得我们借鉴的是,他们把学校作为学生掌握本领的地方,这种本领就是创造性地了解周围的世界。
道德教育——融入生活,润物细无声
美国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美国人的祖辈来自许多不同的国家,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信仰。因此,美国特别注重对青少年进行公民教育,培养他们的“美国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意识。
美国人认为学校向学生传授伦理道德观念比传授学术知识更重要。青少年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包括信赖、敬重、责任、公平、关怀和公德等。“信赖”包括诚实、不欺骗、不偷窃、坚持真理、效忠国家、效忠家庭等;“敬重”包括尊重他人、宽容差异、举止礼貌、语言文明等;“责任”包括自控自律、可靠、干好本职工作等;“公平”包括照章办事、不存偏见、承认错误、悦纳建议等;“关怀”包括善良、宽恕、助人;“公德”包括合作、参与、睦邻、遵纪守法、尊老爱幼、保护环境等。这些内容是美国国会和各州政府共同认可的。
美国将学生的道德教育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生活过程中体验、完成及完善道德修养。一是遵循认知规律,不同年龄段选择不同的教育主题,注重道德体验和行为训练;二是贴近现实生活,注重内在因素,比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我们所走到的学校,在校园或教室,都会看到美国国旗、美国地图、州地图。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活动,如社区服务、参观科技馆、博物馆、艺术馆等。学生在活动中培养了爱国之心、爱人之心,学会了诚实、勇敢。
相比之下,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就存在着一些弊端,内容脱离学生个体的发展与实际需求,空洞、说教、呆板,学生不爱听,也听不懂,更谈不上内化为行为,只是死记硬背答案,通过考试罢了。道德教育是最忌讳灌输的,因为灌输往往含有强制性、封闭性,学生只能停留在背概念、规则上。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不确立,其道德认知就得不到发展,更谈不上道德水平的提高。
见闻与感悟一强烈的公民意识
在学习考察活动中,我们看到美国地广人稀,环境优美,生态保护很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美国人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民族精神。
不管走到哪里,随处可见美国国旗在飘扬。不仅所有机关和社会机构有,校园、教室有,而且家庭、商店、机场、停车场都有。万人体育馆里升旗时,所有的观众会不约而同地肃立致敬,没有人拍照,没有人讲话。这浓浓的国旗氛围是爱国最直接、最真实的写照。在餐馆、机场、街道等公共场所,感受到最多的是微笑、让道、排队,没有人拥挤、抢道。乘车出行时,我们看到美国虽然车辆特别多,但交通秩序井然有序。尤其是遇到校车和消防车时,驾车人都会主动靠边,让校车和消防车先行通过,充分展现了美国人良好的规则意识。这些细节让我们感受到美国的公民教育做得非常好。
在所走过的学校里,我们看到每一所学校都很注重文化建设,教学楼走廊挂满了镜框、奖杯、奖牌。镜框里有学生的手工作品、优秀校友的照片、历届校长的照片以及历届毕业生的集体照、学校球队的合影等。学校把每届学生的实践活动及各类竞赛的照片制作成纪念册,把学生在校的痕迹以图像形式保存下来。学校注重阅读,校园里到处是书籍,学生生活在书籍的海洋里。
美国公民的这种文明程度,源于他们对教育的重视。从总统到市民,全民重视教育,全民办教育,教育资源丰富,教育氛围浓厚,这一点应该是我们最需要学习的。新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高科技的发展决定了以人才取胜。因此,改革教育、培养新世纪人才应该成为我们应对新世纪竞爭的重点。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抓好教师队伍建设,落实好新课程改革,大力构建学校文化,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作者系湖北襄阳市致远中学校长,原载《襄阳晚报》)
(责任编校: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