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盐是人体所必需的,如果长时间不吃盐,会导致身体无力等各种疾病,我们熟知的《白毛女》,喜儿头发变白的原因除了长期穴居、精神紧张之外,就是长期无法获得食盐导致的。
《尚书·说命》有云:“若作和羹,尔惟盐梅”的记载,说明在商代人们就已经知道用盐做调味品。我国自古有“夙沙氏煮海为盐”的传说,夙沙氏是炎黄时代的一个部落,专以煮海盐为业,这也是中国盐业的开端,夙沙氏也被后人奉为盐宗。到目前为止的考古发掘证实,我国的先民大约在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学会了煮海水制盐,这与传说的时代大致相当。
盐的专营
也正是因为人生存离不开盐,从春秋战国时代,盐业之利就进入了统治阶级的视野。《管子》就记载,齐国拥有展渠之盐,三个月内卖给各国的盐可以获得成金11000斤。齐国也因为管子开始的政府对盐业的推动发展而获得了强大的国力,称雄于诸侯。管子也是第一个开始对食盐推行专卖的,虽然他给盐加的税很少,大致相当于一升盐加价一两钱的水准,但是已经能让齐国富甲天下。这一时期其他诸侯国并非专营,而是民间自由生产,官府收税。后来秦国搞商鞅变法,也看中了盐对于政府的巨大经济利益,于是把秦国的盐业税提高到过去的20倍,国民从此只能买昂贵的食盐,而秦国则由此获取了大量财富,为战国七雄的剧烈兼并战争提供了充足的经费。
也正是因为盐的重要性,同时生产工艺相对简单(理论上只需要一个煮海盐的铁锅就行了),跟利益的挂钩也更加明显。在西汉初期,中央和各诸侯王都是自己经营盐业,也允许私人经营盐业并征税,汉景帝时期发动七国叛乱的吴王就特别注意发展盐业来敛财。汉武帝时期北战匈奴南通交趾,军费开支猛增,国库支撑不住,开始正式将盐业纳入国家官营序列,归中央的大司农统一管理,主要的做法就是由官府组织民众生产,官府负责盐的销售和运输。敢私自制盐的人一旦被发现,不仅要没收制造工具,还要受“釱”左趾的刑罚(在左脚趾挂上6斤重的铁套),从这以后,中国的盐业开始了官营的历史。
盐业官营的变迁
汉武帝开始的盐业专营,一直到东汉光武帝时代才被废止,理由是官府垄断之后盐价上涨,私盐随之出现,导致国家的官营并不能带来很多收入,到汉光武帝时代由于东汉中央政府实力较弱,地方豪强崛起之后让中央的专营成了一纸空文,光武帝就又退回到允许民间制盐,中央只是在几个重要的产盐地区派遣收税的盐官。不过后来东汉政府财政吃紧,在汉章帝时期又恢复了盐业官营。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家各自占了一个盐业特产,魏国产池盐(盐湖),蜀国有井盐,吴国煮海盐。这时候就开始奠定了这三种盐的生产效率差异,公元223年东吴使节张温出使蜀国,赠礼海盐两担,而蜀国诸葛亮回礼是井盐两百担。井盐便于大规模生产的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蜀国的自贡井盐至今都是赫赫有名。当然大量使用井盐也有不好的地方,相比海盐,井盐的碘含量有点高,硫酸根、钙离子含量都低,长期食用容易造成人体微量元素不平衡,影响健康,后人推测蜀国后期人才凋零跟只食用井盐也有一些关系。
中国的盐业官营经过三国和两晋时期,或有反复,一直到唐代开元时期,才彻底确立了食盐的专营制度。到公元779年,官营盐业的利润已经高达600万贯,《新唐书》评论“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在巨大的利益面前,经过两宋的巩固,盐业的专营彻底固定了下来。
带血的私盐
与官府专营的盐相对出现的,就是私盐。早在汉武帝下令盐业专营的年代,私盐就出现了,而且屡禁不止。唐代开始确立盐业专营,相应的私盐贩卖也就猖獗起来。为此唐代的禁止私盐措施一直在加码,刚开始贩卖私盐1石以上杖20,后来变成了贩卖私盐2石以上就杀头,甚至出现了杀头太多被迫减轻刑罚的极端情况。
杀头都阻止不了私盐的泛滥,就是因为官府定制的盐价太高(唐代的盐价大约相当于秦国商鞅变法时期盐价的15倍,而前文说过,商鞅变法时候的盐税负担已经是20倍于过去),导致私盐的差价巨大,利润有利可图。而且由于盐法严苛,贩私盐跟刀头舔血差不多,亡命江湖的生涯锤炼出的私盐贩子战斗力极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王仙芝、黄巢等人以及元末农民战争的张士诚等等都是出身盐贩子。
到五代时期国家分裂,中央政府控制能力下降,贩私盐的就更多了,官府惩处私盐的力度达到了空前绝后的贩卖一斤就死刑,结果仍旧是这边杀那边贩。两宋之后对私盐的惩处逐步减弱,但是封建王朝的高压政策还是持续存在的,盐贩子也从最开始的一两人进化到几十人上百人甚至上千人的合伙聚众贩卖,贩卖的盐量也从起初的几十斤几百斤发展到动辄上万斤甚至数十万斤的巨量,這么大的利益足以趋动人多势众的盐枭在官府来查封时宁可选择武力对抗,成了彻底的武装贩运。
尽管私盐猖獗,我国普通百姓的食盐量还是极少的,盐价高昂催生的是被迫大量食用土盐,也就是盐碱地里拣块石头回去煮出咸味。红军长征时期,在遵义一带没收了大批当地军阀垄断的食盐,按照每人1斤~2斤的标准分发给当地的穷苦人,当地很多穷苦人通过这些盐,就朴素地认定了,这支红军是天下最好的队伍。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盐业历史一直伴随着食盐的紧缺,这种产盐多而老百姓却食盐不足的情况,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制盐工业化彻底推广铺开后,才彻底宣告终结。
(责编:石磐)
《尚书·说命》有云:“若作和羹,尔惟盐梅”的记载,说明在商代人们就已经知道用盐做调味品。我国自古有“夙沙氏煮海为盐”的传说,夙沙氏是炎黄时代的一个部落,专以煮海盐为业,这也是中国盐业的开端,夙沙氏也被后人奉为盐宗。到目前为止的考古发掘证实,我国的先民大约在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学会了煮海水制盐,这与传说的时代大致相当。
盐的专营
也正是因为人生存离不开盐,从春秋战国时代,盐业之利就进入了统治阶级的视野。《管子》就记载,齐国拥有展渠之盐,三个月内卖给各国的盐可以获得成金11000斤。齐国也因为管子开始的政府对盐业的推动发展而获得了强大的国力,称雄于诸侯。管子也是第一个开始对食盐推行专卖的,虽然他给盐加的税很少,大致相当于一升盐加价一两钱的水准,但是已经能让齐国富甲天下。这一时期其他诸侯国并非专营,而是民间自由生产,官府收税。后来秦国搞商鞅变法,也看中了盐对于政府的巨大经济利益,于是把秦国的盐业税提高到过去的20倍,国民从此只能买昂贵的食盐,而秦国则由此获取了大量财富,为战国七雄的剧烈兼并战争提供了充足的经费。
也正是因为盐的重要性,同时生产工艺相对简单(理论上只需要一个煮海盐的铁锅就行了),跟利益的挂钩也更加明显。在西汉初期,中央和各诸侯王都是自己经营盐业,也允许私人经营盐业并征税,汉景帝时期发动七国叛乱的吴王就特别注意发展盐业来敛财。汉武帝时期北战匈奴南通交趾,军费开支猛增,国库支撑不住,开始正式将盐业纳入国家官营序列,归中央的大司农统一管理,主要的做法就是由官府组织民众生产,官府负责盐的销售和运输。敢私自制盐的人一旦被发现,不仅要没收制造工具,还要受“釱”左趾的刑罚(在左脚趾挂上6斤重的铁套),从这以后,中国的盐业开始了官营的历史。
盐业官营的变迁
汉武帝开始的盐业专营,一直到东汉光武帝时代才被废止,理由是官府垄断之后盐价上涨,私盐随之出现,导致国家的官营并不能带来很多收入,到汉光武帝时代由于东汉中央政府实力较弱,地方豪强崛起之后让中央的专营成了一纸空文,光武帝就又退回到允许民间制盐,中央只是在几个重要的产盐地区派遣收税的盐官。不过后来东汉政府财政吃紧,在汉章帝时期又恢复了盐业官营。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家各自占了一个盐业特产,魏国产池盐(盐湖),蜀国有井盐,吴国煮海盐。这时候就开始奠定了这三种盐的生产效率差异,公元223年东吴使节张温出使蜀国,赠礼海盐两担,而蜀国诸葛亮回礼是井盐两百担。井盐便于大规模生产的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蜀国的自贡井盐至今都是赫赫有名。当然大量使用井盐也有不好的地方,相比海盐,井盐的碘含量有点高,硫酸根、钙离子含量都低,长期食用容易造成人体微量元素不平衡,影响健康,后人推测蜀国后期人才凋零跟只食用井盐也有一些关系。
中国的盐业官营经过三国和两晋时期,或有反复,一直到唐代开元时期,才彻底确立了食盐的专营制度。到公元779年,官营盐业的利润已经高达600万贯,《新唐书》评论“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在巨大的利益面前,经过两宋的巩固,盐业的专营彻底固定了下来。
带血的私盐
与官府专营的盐相对出现的,就是私盐。早在汉武帝下令盐业专营的年代,私盐就出现了,而且屡禁不止。唐代开始确立盐业专营,相应的私盐贩卖也就猖獗起来。为此唐代的禁止私盐措施一直在加码,刚开始贩卖私盐1石以上杖20,后来变成了贩卖私盐2石以上就杀头,甚至出现了杀头太多被迫减轻刑罚的极端情况。
杀头都阻止不了私盐的泛滥,就是因为官府定制的盐价太高(唐代的盐价大约相当于秦国商鞅变法时期盐价的15倍,而前文说过,商鞅变法时候的盐税负担已经是20倍于过去),导致私盐的差价巨大,利润有利可图。而且由于盐法严苛,贩私盐跟刀头舔血差不多,亡命江湖的生涯锤炼出的私盐贩子战斗力极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王仙芝、黄巢等人以及元末农民战争的张士诚等等都是出身盐贩子。
到五代时期国家分裂,中央政府控制能力下降,贩私盐的就更多了,官府惩处私盐的力度达到了空前绝后的贩卖一斤就死刑,结果仍旧是这边杀那边贩。两宋之后对私盐的惩处逐步减弱,但是封建王朝的高压政策还是持续存在的,盐贩子也从最开始的一两人进化到几十人上百人甚至上千人的合伙聚众贩卖,贩卖的盐量也从起初的几十斤几百斤发展到动辄上万斤甚至数十万斤的巨量,這么大的利益足以趋动人多势众的盐枭在官府来查封时宁可选择武力对抗,成了彻底的武装贩运。
尽管私盐猖獗,我国普通百姓的食盐量还是极少的,盐价高昂催生的是被迫大量食用土盐,也就是盐碱地里拣块石头回去煮出咸味。红军长征时期,在遵义一带没收了大批当地军阀垄断的食盐,按照每人1斤~2斤的标准分发给当地的穷苦人,当地很多穷苦人通过这些盐,就朴素地认定了,这支红军是天下最好的队伍。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盐业历史一直伴随着食盐的紧缺,这种产盐多而老百姓却食盐不足的情况,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制盐工业化彻底推广铺开后,才彻底宣告终结。
(责编:石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