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罪认罚从宽的类型化与制度体系的再梳理

来源 :比较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fml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罪认罚”在实体法、程序法、证据法及恢复性司法等不同的论域中具有不同的理论意涵,具体而言,可区分为四种不同类型的认罪认罚从宽,分别为:刑事实体法层面的认罪答辩、程序简约化层面的认罪答辩、作为证据补强的认罪答辩以及被告人与被害人的刑事和解.我国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事实上将“认罪”作为程序繁简分流的唯一关键要素,而未区分程序面向的认罪认罚从宽和实体面向的认罪认罚从宽.这导致立法、理论与实践出现了不同维度的混同.实践表明,程序面向的认罪认罚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实体面向的认罪认罚作为程序机制意义不大,协商性司法是重要的繁简分流程序机制,但并非唯一,可考虑设立更多类型的特殊程序,提高诉讼效率,节约司法资源.
其他文献
福建南音与北方弦索——两个地理位置相距千里之远的乐种,《松青夜游》与《八面金钱经》——两首互不交集的传统乐曲,工尺谱与工乂谱——两种不同形式的记谱方式.如果仅从乐种的分类、乐谱的曲名、乐谱的记录方式(谱字)等物质形式的可视状态出发,很难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研究.恰恰是演奏家的耳朵捕捉到的音响信息启动了这个题目的研究.本文以三弦及三弦演奏艺术为切入点,试图通过弦索古曲《松青夜游》与南音古谱《八面金钱经》的对话,来解析与证明这两首传统乐曲从外显的音乐形态到内部的演奏艺术所具有的高度契合之处,探究演奏艺术的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南阳汉画像石的面世引起鲁迅的极大关注.他在朋友的帮助下收藏了大量汉画像石拓片并准备进一步研究,却因病未能实现.近年来,鲁迅所藏汉画像石拓片陆续出版,为研究南阳汉画像石初期面貌及鲁迅的文化思想提供了新材料.本文对鲁迅收藏的这批汉画像石拓片的音乐图像略做分析,指出其研究背景、目的和所藏汉画像石拓片的特点.
20世纪40年代,“国立礼乐馆”先后创办《礼乐》(1945)、《礼乐半月刊》(1947)、《礼乐》(1948)等,旨在贯彻、推行“儒化三民主义”,面向社会,倡导“尊孔复礼”“宣扬礼教”.《礼乐》系列刊物从创办到停刊,历时三年,共发行28期,刊文94篇,由当时的教育部门主导发行,文化、教育基层均需订购,影响广泛.刊文作者多为当时在经学、礼学、传统音乐理论方面的专家,相当一部分文章代表了当时礼乐理论研究水平.《礼乐》系列刊物在宣扬“尊孔复礼”的同时,客观上推动了当时礼乐文化以及传统音乐理论的研究,为今天的近代
通过赋予信息主体以个人信息权,可以消除信息利用的“丛林法则”和“公地悲剧”,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增强信息主体对个人信息的管治,在为信息主体提供更加周延的法律保障的同时,促进信息的利用和融合,实现信息之为信息的本质.我国民法典确立了个人信息权的基本框架,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进一步细化了个人信息权的主体、客体、效力、行使条件、救济手段,从而形成了以个人信息的知情同意权、获取权、异议更正权、拒绝权、删除权等为权能的个人信息权利体系,成为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基础和核心.
龙华民的《灵魂道体说》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第一篇关于中西哲学比较的专论.该文通过比较,认定:西方“灵魂”与中国“道体”不可同日而语.它所提出的观点,形成了此后西方思想界对中国哲学的一种定型共识.紧扣《灵魂道体说》原文及其相关文献和知识点,从灵魂与道体的起源、同异、形而上学的误区及其矛头所向,揭示龙华民这篇比较研究短文所凸显的中西哲学的根本不同和各自义理,这对今日重新认识中西两大哲学系统之间的相互格义及彼此交流具有启示价值.
个人信息的私法保护路径对于有效保障民事主体的个人信息权益十分重要;《个人信息保护法》本身包含大量的私法规范、制度和原则,因此需要从体系化的角度与《民法典》作关联解读与适用.由此,需要充分认识到《民法典》与《个人信息保护法》之间的内在密切关联,正确看待二者的关系.《民法典》与《个人信息保护法》中的私法规范构成普通法与特别法的关系,在后者有明确规定的时候应优先适用,而在其没有规定的时候应适用《民法典》的规则.在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适用中将二者割裂甚至对立起来的观点或者对《民法典》采取排斥封闭的态度,都会破坏法律
《社会主义文化论》是20世纪上半叶德国哲学家、法学家、政治思想家拉德布鲁赫的一部政论文集,是他站在社会主义世界观立场,对社会主义若干基本问题所作的思考和探讨.其中,有些问题是今天正在中国发生、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20世纪以来,在西方社会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而我们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诞生之后的进一步发展,更是所知甚微.该著作被认为是德国20世纪颇具代表性的社会主义理论著作.对于奉社会主义为信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来说,它无疑具有非常积极和现实的意义.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8条第1款中敏感个人信息的“敏感”是指法律规制的高反应度,其以信息处理的权益侵害风险为法律基准,风险内容指向除个人信息权益之外的人格尊严和人身、财产权利,风险程度则以达到“一般权益侵害程度+更高风险兑现概率”为必要.敏感个人信息的界定应采取场景抽离和场景融入双重路径.场景抽离关注作为内因的信息内容,内容具有强工具性和唯一识别性的个人信息为敏感个人信息;场景融入关注作为外因的场景要素,信息处理者的认知能力、信息应用能力及信息存在状态是改变信息内容属性的主要场景要素,可以促成敏感个人信息
我国民事立法历经百余年后,准合同作为一个重要法律术语始现于我国民法典合同编中.缺乏民法学理论研究和民法典总则编的体系铺垫,形成了准合同解释的先天缺陷.但准合同存续历史悠久,罗马法赋予其生命,法典化国家的民法学理论和立法实践赋予其持续活力.我国民法典对准合同的引入,使法学理论承担起解释使命.罗马法因素是我国民法典准合同解释的重要基础,其债法体系思维、意思表示与行为效果间的关系、给付行为在判断准合同与债的其他渊源关系中的核心价值等理论是厘清准合同解释定位的重要坐标,现代法典化国家的立法经验是准合同解释的重要参
我国公司法对董事范畴的界定奉行形式主义,仅承认经过选任所产生的形式董事.该种形式主义的董事界定路径存在明显短板:无法涵盖存在选任瑕疵的董事、失格董事、逾期董事乃至于非为董事但为董事行为者,支配或影响公司行为的幕后主体更是在董事责任的射程之外.在我国公司股权集中的公司治理实践中,形式董事易于受到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不当影响而失却其固有价值,进而沦为公司治理中的花瓶.相较于形式主义的董事范畴,实质主义的董事范畴能够全面覆盖各类董事的外延类型,锚定我国公司治理中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不当影响及其责任边界,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