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校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我们对高校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经济学课程作为普通高等院校中的基础性课程,其对于培养高质量的经济学人才以及有效的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就针对当前高校经济学教学而言,其教学课程活动的开展与教育制度改革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直接影响了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将案例教学法穿插在高校经济学的课堂讲授中,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关键词】高校教学 经济学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006-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经济学课程中相关理论的教学和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经济学课程较其他课程不同的是:其不仅理论性较强,而且学习内容中还包含较多的图表以及许多数学分析等问题,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经济学的学习难度。要让学生能够学好经济学这一门课程,除了正常的课堂理论教学之外,还必须能够有针对性的给学生分析一些经典的案例,做一下练习。而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就可将复杂的理论知识以例子或者现象的方式直观的呈现给学生,这样就能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学习知识。因此,我们就应不断的在高校经济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以此来为经济的发展输送更多的高质量人才。本文就针对高校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
1.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和特征
通过对案例教学法内涵和特征的分析与了解,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帮助我们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在高校的经济学课堂活动开展中,这样就能活跃整个课堂的教学氛围,从而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就针对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和特征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
1.1 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自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首倡案例法教学以来,案例法教学在经济学、法学、工程学等学科应用较为常见。目前案例教学法主要就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相应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作为个案分析教材,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在课堂中创造相应的教学情境,来促进学生能够深入到情境中,以此用来训练学生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判断与决策能力,从而增加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1.2 案例教学法的特征
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对案例教学法的使用,总结出了如下几个特征:
1.2.1 主动性
主动性是案例教学法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责任是传授学生知识,学生的主要责任是接受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理论知识,而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都是控制着教学的主动权,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案例教学法的使用打破了这种主动与被动的对立,平衡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即:通过老师对经济学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与设计来将其呈现到课堂中,在此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通过课堂讨论对经济学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使得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从被动性转变为主动性。课程教学案例法的使用从而引发学生和学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相互的启发,这种知识的双向流动性甚至是多向流动性,将使得学生和老师共同受益。
1.2.2 目的性
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课堂中的应用,主要就是围绕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而展开的,案例教学法在授课之前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目的性。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必须转变教育的思维模式,首先,我们要让学生能够掌握和理解最基本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在此过程中要避免一开始就教授一些比较复杂的理论推导和数学推导,这会让学生产生比较大的抵触心理。其次,老师要把重点放在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经济学思想,然后让学生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和分析方法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的经济学理论。最后,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开始教授一些比较复杂的理论推导和数学推导,整个教学过程是目标确定并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
1.2.3 兴趣性
经济学教学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由于学习内容较多且较为复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觉得枯燥无味。而案例教学法不仅具有主动性、目的性,而且还具备一定的兴趣性。其中,案例教学法的使用主要就是运用社会真实的经济生活案例,来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经济学的本质,这样就能快速的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以此来提高经济学课堂的气氛。因此,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法就可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样就能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1.2.4 实践性
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学科。因此,在课堂中进行单纯理论的知识灌输,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微不足道的。而案例教学法主要就是通过一定的具体经济现象来让学生理解复杂的理论知识。因此,案例教学法的实践性,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相关复杂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样就能高效的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经济理论、经济学分析方法、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
2.传统的经济学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2.1重理论的填鸭式灌输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开展相应的经济学教学活动时,老师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这样不仅会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且还会影响学生对相关学习内容的理解。此外,在课堂中只是单纯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就会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而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只能被动的接受,这样就会限制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提高。因此,重理论的填鸭式灌输是影响经济学课堂教学质量有效提高的重要因素。
2.2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学生无法学以致用,对理论的学习仅是纸上谈兵
就传统的经济学教学而言,其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不关注实时发生的国内外经济学热点,这樣就使得经济学课程活动的开展与实际经济活动的发展相脱节。此外,老师在课堂中如果不能及时的向学生传递身边的经济信息,就会影响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进而也就无法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策略
3.1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是课堂活动开展的主要策划者和组织者。因此,只有老师及时的转变相应的教学观念,才能促进相关教学活动的及时创新和开展,这样就能提高整个课堂活动的开展质量。此外,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因此,老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就不能再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否则就会影响案例教学法优势的有效发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不断的秉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断的尝试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以此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案例教学法还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其主要就是通过老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讨论相应的经济学案例的方法,来达到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目的。因此,老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就能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案例教学法还是一种发散式教学。其中,每一个经济学案例的解决方法都不是由一个固定的模式来解决的,而是由多种方法从多方面进行解决。因此,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思维的启发,积极的促进学生进行自主独立思考,以此就能有效的促进对相关经济学案例的解决。
3.2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在高校经济学课堂中的应用,还可以根据教学实施方法的不同分为:引导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以及专题辩论教学等多种子教学方法。其中,经济学较其他课程不同的是:其理论知识较多且较为复杂,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老师在课程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就应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来合理的安排适当的教學案例,这样才能更加的突出案例教学法在高校经济学课堂中的应用优势。譬如:针对于较为抽象的课程内容,老师就应首先对相关经济学内容进行讲解,进而再引入相应的教学案例,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际案例结合起来。而当教学内容较为具体时,老师就可采用课堂谈论的方法,让学生在谈论的过程中领会到经济学的本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还能促进学生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
3.3合理选择案例
案例的合理选择决定了整个案例教学法的使用效果。因此,在选择案例时,老师就应不断的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深思熟虑的选择合适的案例,这样才能提高整个课堂活动的开展效率。其中,在选择案例时,老师应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经济学教学案例的选择应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当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时,就可选择有点难度的教学案例,以此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当学生没有充分理解所学内容时,就尽量选择简单的教学案例,这样就能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的内涵。第二,经济学教学案例的选择应以国内为主。虽然我国现在所学的理论知识大多都是西方经济学理论知识,但是学习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学问题。因此,老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就应选择国内的教学案例,这样才能切实的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经济学案例的选择应该与时俱进。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大部分为“90后”大学生,他们的思想观念具有个性张扬、信仰自由、思想叛逆、人生追求物化、心理问题突出等新变化。老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应该选择目前比较新颖的、学生比较关注并且比较感兴趣的案例用于课堂教学。
3.4布置课外案例
学生能独立的对经济学案例进行课外思考对学习经济学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课后可以适当的给学生布置一些案例,学生通过对课外案例的课后讨论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搜索案例并利用所学的经济学的知识对案例进行解释和总结将增强学生的经济学观念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将能够更好地为经济学课程教学做补充。
4.总结
不断的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在高校的经济学课堂中,对于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以及不断的为经济的发展输送更多的高质量人才都将具有重大的作用。在此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调查能力、收集资料的整合能力,以此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和更新观念。在此教学过程中老师将认识到传统的经济学教学方法所存在的问题,以此来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合理选择案例以及布置课外案例这四个方面来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在高校的经济学课堂中,从而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来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明媛,李芊,袁永博等.高校工程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1):83-87.
[2]张静.案例教学的应用研究——以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为例[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1):98-100.
[3]范小敏.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16(18):151-152,171.
作者简介:
吴莎(1984-),女,安徽合肥人,汉族,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贵州大学人民武装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理论经济学。
【关键词】高校教学 经济学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006-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经济学课程中相关理论的教学和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经济学课程较其他课程不同的是:其不仅理论性较强,而且学习内容中还包含较多的图表以及许多数学分析等问题,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经济学的学习难度。要让学生能够学好经济学这一门课程,除了正常的课堂理论教学之外,还必须能够有针对性的给学生分析一些经典的案例,做一下练习。而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就可将复杂的理论知识以例子或者现象的方式直观的呈现给学生,这样就能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学习知识。因此,我们就应不断的在高校经济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以此来为经济的发展输送更多的高质量人才。本文就针对高校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
1.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和特征
通过对案例教学法内涵和特征的分析与了解,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帮助我们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在高校的经济学课堂活动开展中,这样就能活跃整个课堂的教学氛围,从而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就针对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和特征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
1.1 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自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首倡案例法教学以来,案例法教学在经济学、法学、工程学等学科应用较为常见。目前案例教学法主要就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相应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作为个案分析教材,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在课堂中创造相应的教学情境,来促进学生能够深入到情境中,以此用来训练学生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判断与决策能力,从而增加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1.2 案例教学法的特征
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对案例教学法的使用,总结出了如下几个特征:
1.2.1 主动性
主动性是案例教学法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责任是传授学生知识,学生的主要责任是接受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理论知识,而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都是控制着教学的主动权,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案例教学法的使用打破了这种主动与被动的对立,平衡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即:通过老师对经济学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与设计来将其呈现到课堂中,在此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通过课堂讨论对经济学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使得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从被动性转变为主动性。课程教学案例法的使用从而引发学生和学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相互的启发,这种知识的双向流动性甚至是多向流动性,将使得学生和老师共同受益。
1.2.2 目的性
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课堂中的应用,主要就是围绕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而展开的,案例教学法在授课之前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目的性。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必须转变教育的思维模式,首先,我们要让学生能够掌握和理解最基本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在此过程中要避免一开始就教授一些比较复杂的理论推导和数学推导,这会让学生产生比较大的抵触心理。其次,老师要把重点放在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经济学思想,然后让学生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和分析方法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的经济学理论。最后,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开始教授一些比较复杂的理论推导和数学推导,整个教学过程是目标确定并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
1.2.3 兴趣性
经济学教学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由于学习内容较多且较为复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觉得枯燥无味。而案例教学法不仅具有主动性、目的性,而且还具备一定的兴趣性。其中,案例教学法的使用主要就是运用社会真实的经济生活案例,来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经济学的本质,这样就能快速的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以此来提高经济学课堂的气氛。因此,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法就可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样就能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1.2.4 实践性
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学科。因此,在课堂中进行单纯理论的知识灌输,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微不足道的。而案例教学法主要就是通过一定的具体经济现象来让学生理解复杂的理论知识。因此,案例教学法的实践性,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相关复杂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样就能高效的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经济理论、经济学分析方法、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
2.传统的经济学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2.1重理论的填鸭式灌输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开展相应的经济学教学活动时,老师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这样不仅会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且还会影响学生对相关学习内容的理解。此外,在课堂中只是单纯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就会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而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只能被动的接受,这样就会限制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提高。因此,重理论的填鸭式灌输是影响经济学课堂教学质量有效提高的重要因素。
2.2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学生无法学以致用,对理论的学习仅是纸上谈兵
就传统的经济学教学而言,其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不关注实时发生的国内外经济学热点,这樣就使得经济学课程活动的开展与实际经济活动的发展相脱节。此外,老师在课堂中如果不能及时的向学生传递身边的经济信息,就会影响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进而也就无法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策略
3.1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是课堂活动开展的主要策划者和组织者。因此,只有老师及时的转变相应的教学观念,才能促进相关教学活动的及时创新和开展,这样就能提高整个课堂活动的开展质量。此外,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因此,老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就不能再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否则就会影响案例教学法优势的有效发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不断的秉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断的尝试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以此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案例教学法还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其主要就是通过老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讨论相应的经济学案例的方法,来达到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目的。因此,老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就能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案例教学法还是一种发散式教学。其中,每一个经济学案例的解决方法都不是由一个固定的模式来解决的,而是由多种方法从多方面进行解决。因此,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思维的启发,积极的促进学生进行自主独立思考,以此就能有效的促进对相关经济学案例的解决。
3.2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在高校经济学课堂中的应用,还可以根据教学实施方法的不同分为:引导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以及专题辩论教学等多种子教学方法。其中,经济学较其他课程不同的是:其理论知识较多且较为复杂,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老师在课程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就应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来合理的安排适当的教學案例,这样才能更加的突出案例教学法在高校经济学课堂中的应用优势。譬如:针对于较为抽象的课程内容,老师就应首先对相关经济学内容进行讲解,进而再引入相应的教学案例,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际案例结合起来。而当教学内容较为具体时,老师就可采用课堂谈论的方法,让学生在谈论的过程中领会到经济学的本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还能促进学生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
3.3合理选择案例
案例的合理选择决定了整个案例教学法的使用效果。因此,在选择案例时,老师就应不断的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深思熟虑的选择合适的案例,这样才能提高整个课堂活动的开展效率。其中,在选择案例时,老师应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经济学教学案例的选择应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当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时,就可选择有点难度的教学案例,以此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当学生没有充分理解所学内容时,就尽量选择简单的教学案例,这样就能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的内涵。第二,经济学教学案例的选择应以国内为主。虽然我国现在所学的理论知识大多都是西方经济学理论知识,但是学习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学问题。因此,老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就应选择国内的教学案例,这样才能切实的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经济学案例的选择应该与时俱进。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大部分为“90后”大学生,他们的思想观念具有个性张扬、信仰自由、思想叛逆、人生追求物化、心理问题突出等新变化。老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应该选择目前比较新颖的、学生比较关注并且比较感兴趣的案例用于课堂教学。
3.4布置课外案例
学生能独立的对经济学案例进行课外思考对学习经济学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课后可以适当的给学生布置一些案例,学生通过对课外案例的课后讨论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搜索案例并利用所学的经济学的知识对案例进行解释和总结将增强学生的经济学观念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将能够更好地为经济学课程教学做补充。
4.总结
不断的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在高校的经济学课堂中,对于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以及不断的为经济的发展输送更多的高质量人才都将具有重大的作用。在此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调查能力、收集资料的整合能力,以此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和更新观念。在此教学过程中老师将认识到传统的经济学教学方法所存在的问题,以此来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合理选择案例以及布置课外案例这四个方面来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在高校的经济学课堂中,从而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来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明媛,李芊,袁永博等.高校工程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1):83-87.
[2]张静.案例教学的应用研究——以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为例[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1):98-100.
[3]范小敏.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16(18):151-152,171.
作者简介:
吴莎(1984-),女,安徽合肥人,汉族,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贵州大学人民武装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理论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