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凸显,对残疾人关爱的重视,无障碍设计的观念已被人们接受并逐步运用到各类设计中。博物馆通过收藏实物资料的展示,成为信息和文化交流的中心,担负起引导人、教育人和塑造人的社会责任。如何将无障碍设计理念运用于博物馆展示空间中,使各类人群都能有效地接受信息,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文章以南京博物院、六朝博物馆为例,无障碍设计原则为指导,通过对其无障碍设计的剖析,总结相关的设计体系,希望对博物馆展示空间中的无障碍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无障碍设计;博物馆;展示设计
一、无障碍设计标志着社会的进步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设计需要满足各类人群的要求,无障碍设计因此而产生。它强调运用现代技术建设和改造环境,为广大弱势群体提供行动方便和安全的空间,创造一个“平等、参与”的环境。国际上对于无障碍设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在无障碍设计观念的普及、教育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例如美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既有全方位的布局,又与建筑艺术协调统一,堪称世界一流水平。而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起,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不仅在公共环境中实现了无障碍化,还在住宅建设中推行无障碍化,以满足老年人和残疾人的要求。1974年,联合国正式提出无障碍设计概念名称,强调在现代文明社会,公共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都必须考虑残疾人和老人的使用需求,配备能够应答的服务功能与装置,营造一个充满关爱、保障人类安全、方便、舒适的现代生活。
相比之下,我国无障碍建设事业起步较晚,发展不完善。1985年我国发出了“为残疾人提供便利的生活环境”的倡议,开始呼吁无障碍设施建设。1989年4月1日正式实施《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随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对一些公共设施进行改造。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才正式成立了所有残疾人的组织:残疾人联合会。1999年在一些建筑规范中,又明确提出居住环境中的无障碍設计,但由于各种因素,执行情况较差,直到2009年,我国才完成无障碍设计国家标准体系构建,最新的是2012年颁布的《无障碍设计规范》。国家标准和地方规范中涉及到的无障碍设计范围主要包括城市道路、广场、桥隧、居住区、公共停车场等外部环境和城市公共厕所、养老建筑方面,很多其他人流量大、服务面广的公共建筑,如办公、文化、娱乐类公共建筑没有制定无障碍设计的具体细则,造成我国城市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同残疾人的需求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情况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二、博物馆展示空间中引入无障碍设计
(一)博物馆展示空间中引入无障碍设计的意义
当今社会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类信息。博物馆展示空间作为人类传承文明的信息载体之一,承载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信息,具有涵盖信息量大、传播信息广等特点。我国是世界上残疾人和老年人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要让这些弱势群体,在博物馆展示空间中像常人一样安全、舒适地参观并有效地获取信息,无障碍设计的引入尤为重要。博物馆展示空间中引入无障碍设计实质上体现了人道主义的精神、人文主义的关怀,也是和谐社会的体现。
(二)我国博物馆无障碍设计现状简介
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博物馆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各省市都建有本地的博物馆。截至2018年底,全国博物馆已增长至5354家,“博物馆热”成为中国社会文化的新时尚。虽然博物馆数量上急剧增长,但博物馆无障碍设计未能达到国家标准,难以给社会公众特别是弱势群体,提供良好的参观体验环境。具体问题表现为:一为无障碍设备不健全。大部分博物馆只考虑行动不便者,设置了坡道、配置了轮椅等设备,但对于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者,缺少盲文、语音导览等导视系统。二为无障碍服务跟不上。大部分博物馆缺乏为残疾人士讲解的讲解员,平时开展的活动中,很少针对残障人士开展文物知识普及活动。
(三)博物馆展示设计中无障碍设计的原则
1995年,以Ron Mace 教授为首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设计研究中心针对无障碍设计提出了七大原则,此后一直作为设计者参照的标准。七大原则为:平等的使用方式、具有通融性的灵活使用方式、简单易懂的操作设计、能够被快速理解的资讯信息、具有容错性的设计考虑、轻松有效的操作方式、规划合理的空间尺度。以上七条原则,可以看出无障碍设计不局限于使用功能上的无障碍,同时更注重使用者心理上的无障碍,是一种全方位、人性化的设计。根据博物馆展示空间的特性,这七条原则可以概况为:一是操作的便捷性。博物馆的无障碍设计要考虑到弱势群体,由于自身条件的制约,操作设备的能力不及普通观众。因此,博物馆所提供的无障碍设备需易操作,保证设备使用的便捷性。二是易识别性。博物馆内对无障碍设施标识和提示要做到简单明了易于识别,确保弱势群体在众多信息中,能准确做出辨识与选择。三是信息易接受性。博物馆无障碍设计中,除了考虑行为上的无障碍以外,更重要的是信息接收的无障碍。博物馆设计中,要考虑到受众的多样性,特别关注弱势群体,通过多种方式打破视听系统信息接受障碍,从而有效地接受信息。
三、博物馆展示空间无障碍设计剖析
(一)行动无障碍设计
博物馆展示空间环境行动无障碍设计,主要要求展示空间建筑物应考虑出入口、地面、电梯、扶手、卫生间等设置残疾人可使用的相应设施和方便残疾人通行的通道等。六朝博物馆全馆实行通行无障碍。进入入口后,左侧设有两部电梯间从负一楼直通至三楼,电梯间宽度足够容纳下轮椅,方便行动不便人群进行参观。内部每层展厅空间中的地面都采用防滑材料,有高低差之处均设有较缓的坡道进行连接,坡度均小于1/10,坡道起始处均留有轮椅回旋面积,保证行动不便者通行无障碍。除此之外,展馆中连接各层的交通要道的楼梯两侧均设有钢化玻璃遮挡,从而确保安全性,扶手为圆管状不锈钢双层扶手,平整圆滑,高度分别为900mm、1150mm,便于儿童与成人抓扶。每层卫生间中均设有无障碍厕所,配备专门的无障碍设施:方便开启的门、专用的洁具、与洁具配套的安全扶手等,给残障者、老人或妇幼入厕提供便利。南京博物院游客服务中心,提供轮椅租赁服务,方便游客通达各个展厅,同时,无障碍电梯、地面坡道、无障碍厕所也一应俱全。 (二)感官无障碍设计
博物馆展示设计中感官无障碍设计,主要指通过相关的设备和技术手段,帮助观众能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甚至味觉等感觉器官,获取展品所传达的有效信息。特别要求利用技术手段,使听力、语言和视力残疾者能够无障碍地获得信息与交流信息,如视频中的字幕和解说、电视手语、盲人有声读物等。例如,在南京博物院内的博爱馆中,复原了南博数件精选文物放置于文物复制品触摸展台上,供视障人士触摸体验,触摸历史。墙面上挂有字画作品,供弱视群体远距离观看,当参观者贴近字画作品时,还配有声音讲解,讲述字画作品背后的故事,让参观者获得听觉体验,聆听历史。
(三)信息接受无障碍设计
由于博物馆受众类型众多,在博物馆信息接受的无障碍设计中,除考虑到残障人士接受信息的渠道外,还应针对博物馆其他不同的受众,采用适合的方式去传达信息,让其无障碍地接受展品所传达的信息。例如,在六朝博物馆中,手机扫描自助语音讲解的二维码就提供两种选择:一种是针对成人收听的内容,包括金牌讲解员、专家讲述、考古故事等。另一种是针对青少年儿童收听的内容,專门请青少年博物馆教育专家录制相关讲解内容,在普及知识的同时,故事性、趣味性更浓。对于观展大众,六朝博物馆也采用了多种方式从视觉与听觉上传递有效信息。例如在展品南朝的青瓷莲花尊附近,放置了多媒体触摸屏。观众可以通过触摸三维建模的文物立体模型,将其进行放大、缩小、旋转,以便更直观地看清楚展品的结构和细节,从而增强了观展的互动性。
(四)导视无障碍设计
博物馆导视无障碍设计指在博物馆设计中,可以通过图文、符号标识、声音、盲道等导视,加以引导人流。六朝博物馆中,进门处就有博物馆各层平面图的简介,服务台有博物馆宣传小册,若扫描墙上的二维码,用手机可以选择以图文的方式或语音的方式进行导览,以便观众进行参观。在展厅地面的转折节点边缘处,还有箭头贴纸标识,以明确参观的路径方向,避免参观高峰时,出现人群倒流现象。南京博物院内设游客导览系统并无线网全覆盖,在入口处可领语音讲解机,游客携带设备后,每走到一件文物面前时,讲解机自动进行语音讲解。
(五)心理无障碍设计
心理无障碍设计拓展了无障碍设计理念的外延,突破了无障碍设计物质技术层面的规范,真正从精神层面心理角度去落实此理念,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关怀。心理无障碍设计主要体现为志愿者的服务无障碍。南京博物院和六朝博物馆的服务志愿者中,有退休教师、媒体人、大学生、医院护士等,其中高校的学生居多,上岗前都需审核面试和多次专门培训,考核通过后,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讲解员。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讲解内容,利用自己业余时间,义务为观众提供咨询引导服务和文物讲解,让文物信息更有效地传递给观众。但博物馆中能为残障人士提供讲解服务的人员甚少,望能改进,让无障碍服务到位。
四、结语
无障碍环境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博物馆展示空间的无障碍设计是保障弱势群体平等地参与到社会公共空间,共享人类物质文明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多数博物馆展示设计中考虑到无障碍设计因素,但并未做到全面与到位。笔者希望博物馆展示空间的无障碍设计能从行动无障碍、感官无障碍、信息接受无障碍、导视系统无障碍、心理无障碍等五个方面进行剖析,让无障碍的设计不仅落实在硬件上,更落实在精神上,让弱势群体从内心中真正感到无障碍。
作者简介:
徐晶,金陵科技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室内设计。
朱瑶,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无障碍设计;博物馆;展示设计
一、无障碍设计标志着社会的进步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设计需要满足各类人群的要求,无障碍设计因此而产生。它强调运用现代技术建设和改造环境,为广大弱势群体提供行动方便和安全的空间,创造一个“平等、参与”的环境。国际上对于无障碍设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在无障碍设计观念的普及、教育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例如美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既有全方位的布局,又与建筑艺术协调统一,堪称世界一流水平。而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起,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不仅在公共环境中实现了无障碍化,还在住宅建设中推行无障碍化,以满足老年人和残疾人的要求。1974年,联合国正式提出无障碍设计概念名称,强调在现代文明社会,公共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都必须考虑残疾人和老人的使用需求,配备能够应答的服务功能与装置,营造一个充满关爱、保障人类安全、方便、舒适的现代生活。
相比之下,我国无障碍建设事业起步较晚,发展不完善。1985年我国发出了“为残疾人提供便利的生活环境”的倡议,开始呼吁无障碍设施建设。1989年4月1日正式实施《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随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对一些公共设施进行改造。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才正式成立了所有残疾人的组织:残疾人联合会。1999年在一些建筑规范中,又明确提出居住环境中的无障碍設计,但由于各种因素,执行情况较差,直到2009年,我国才完成无障碍设计国家标准体系构建,最新的是2012年颁布的《无障碍设计规范》。国家标准和地方规范中涉及到的无障碍设计范围主要包括城市道路、广场、桥隧、居住区、公共停车场等外部环境和城市公共厕所、养老建筑方面,很多其他人流量大、服务面广的公共建筑,如办公、文化、娱乐类公共建筑没有制定无障碍设计的具体细则,造成我国城市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同残疾人的需求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情况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二、博物馆展示空间中引入无障碍设计
(一)博物馆展示空间中引入无障碍设计的意义
当今社会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类信息。博物馆展示空间作为人类传承文明的信息载体之一,承载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信息,具有涵盖信息量大、传播信息广等特点。我国是世界上残疾人和老年人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要让这些弱势群体,在博物馆展示空间中像常人一样安全、舒适地参观并有效地获取信息,无障碍设计的引入尤为重要。博物馆展示空间中引入无障碍设计实质上体现了人道主义的精神、人文主义的关怀,也是和谐社会的体现。
(二)我国博物馆无障碍设计现状简介
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博物馆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各省市都建有本地的博物馆。截至2018年底,全国博物馆已增长至5354家,“博物馆热”成为中国社会文化的新时尚。虽然博物馆数量上急剧增长,但博物馆无障碍设计未能达到国家标准,难以给社会公众特别是弱势群体,提供良好的参观体验环境。具体问题表现为:一为无障碍设备不健全。大部分博物馆只考虑行动不便者,设置了坡道、配置了轮椅等设备,但对于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者,缺少盲文、语音导览等导视系统。二为无障碍服务跟不上。大部分博物馆缺乏为残疾人士讲解的讲解员,平时开展的活动中,很少针对残障人士开展文物知识普及活动。
(三)博物馆展示设计中无障碍设计的原则
1995年,以Ron Mace 教授为首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设计研究中心针对无障碍设计提出了七大原则,此后一直作为设计者参照的标准。七大原则为:平等的使用方式、具有通融性的灵活使用方式、简单易懂的操作设计、能够被快速理解的资讯信息、具有容错性的设计考虑、轻松有效的操作方式、规划合理的空间尺度。以上七条原则,可以看出无障碍设计不局限于使用功能上的无障碍,同时更注重使用者心理上的无障碍,是一种全方位、人性化的设计。根据博物馆展示空间的特性,这七条原则可以概况为:一是操作的便捷性。博物馆的无障碍设计要考虑到弱势群体,由于自身条件的制约,操作设备的能力不及普通观众。因此,博物馆所提供的无障碍设备需易操作,保证设备使用的便捷性。二是易识别性。博物馆内对无障碍设施标识和提示要做到简单明了易于识别,确保弱势群体在众多信息中,能准确做出辨识与选择。三是信息易接受性。博物馆无障碍设计中,除了考虑行为上的无障碍以外,更重要的是信息接收的无障碍。博物馆设计中,要考虑到受众的多样性,特别关注弱势群体,通过多种方式打破视听系统信息接受障碍,从而有效地接受信息。
三、博物馆展示空间无障碍设计剖析
(一)行动无障碍设计
博物馆展示空间环境行动无障碍设计,主要要求展示空间建筑物应考虑出入口、地面、电梯、扶手、卫生间等设置残疾人可使用的相应设施和方便残疾人通行的通道等。六朝博物馆全馆实行通行无障碍。进入入口后,左侧设有两部电梯间从负一楼直通至三楼,电梯间宽度足够容纳下轮椅,方便行动不便人群进行参观。内部每层展厅空间中的地面都采用防滑材料,有高低差之处均设有较缓的坡道进行连接,坡度均小于1/10,坡道起始处均留有轮椅回旋面积,保证行动不便者通行无障碍。除此之外,展馆中连接各层的交通要道的楼梯两侧均设有钢化玻璃遮挡,从而确保安全性,扶手为圆管状不锈钢双层扶手,平整圆滑,高度分别为900mm、1150mm,便于儿童与成人抓扶。每层卫生间中均设有无障碍厕所,配备专门的无障碍设施:方便开启的门、专用的洁具、与洁具配套的安全扶手等,给残障者、老人或妇幼入厕提供便利。南京博物院游客服务中心,提供轮椅租赁服务,方便游客通达各个展厅,同时,无障碍电梯、地面坡道、无障碍厕所也一应俱全。 (二)感官无障碍设计
博物馆展示设计中感官无障碍设计,主要指通过相关的设备和技术手段,帮助观众能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甚至味觉等感觉器官,获取展品所传达的有效信息。特别要求利用技术手段,使听力、语言和视力残疾者能够无障碍地获得信息与交流信息,如视频中的字幕和解说、电视手语、盲人有声读物等。例如,在南京博物院内的博爱馆中,复原了南博数件精选文物放置于文物复制品触摸展台上,供视障人士触摸体验,触摸历史。墙面上挂有字画作品,供弱视群体远距离观看,当参观者贴近字画作品时,还配有声音讲解,讲述字画作品背后的故事,让参观者获得听觉体验,聆听历史。
(三)信息接受无障碍设计
由于博物馆受众类型众多,在博物馆信息接受的无障碍设计中,除考虑到残障人士接受信息的渠道外,还应针对博物馆其他不同的受众,采用适合的方式去传达信息,让其无障碍地接受展品所传达的信息。例如,在六朝博物馆中,手机扫描自助语音讲解的二维码就提供两种选择:一种是针对成人收听的内容,包括金牌讲解员、专家讲述、考古故事等。另一种是针对青少年儿童收听的内容,專门请青少年博物馆教育专家录制相关讲解内容,在普及知识的同时,故事性、趣味性更浓。对于观展大众,六朝博物馆也采用了多种方式从视觉与听觉上传递有效信息。例如在展品南朝的青瓷莲花尊附近,放置了多媒体触摸屏。观众可以通过触摸三维建模的文物立体模型,将其进行放大、缩小、旋转,以便更直观地看清楚展品的结构和细节,从而增强了观展的互动性。
(四)导视无障碍设计
博物馆导视无障碍设计指在博物馆设计中,可以通过图文、符号标识、声音、盲道等导视,加以引导人流。六朝博物馆中,进门处就有博物馆各层平面图的简介,服务台有博物馆宣传小册,若扫描墙上的二维码,用手机可以选择以图文的方式或语音的方式进行导览,以便观众进行参观。在展厅地面的转折节点边缘处,还有箭头贴纸标识,以明确参观的路径方向,避免参观高峰时,出现人群倒流现象。南京博物院内设游客导览系统并无线网全覆盖,在入口处可领语音讲解机,游客携带设备后,每走到一件文物面前时,讲解机自动进行语音讲解。
(五)心理无障碍设计
心理无障碍设计拓展了无障碍设计理念的外延,突破了无障碍设计物质技术层面的规范,真正从精神层面心理角度去落实此理念,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关怀。心理无障碍设计主要体现为志愿者的服务无障碍。南京博物院和六朝博物馆的服务志愿者中,有退休教师、媒体人、大学生、医院护士等,其中高校的学生居多,上岗前都需审核面试和多次专门培训,考核通过后,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讲解员。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讲解内容,利用自己业余时间,义务为观众提供咨询引导服务和文物讲解,让文物信息更有效地传递给观众。但博物馆中能为残障人士提供讲解服务的人员甚少,望能改进,让无障碍服务到位。
四、结语
无障碍环境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博物馆展示空间的无障碍设计是保障弱势群体平等地参与到社会公共空间,共享人类物质文明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多数博物馆展示设计中考虑到无障碍设计因素,但并未做到全面与到位。笔者希望博物馆展示空间的无障碍设计能从行动无障碍、感官无障碍、信息接受无障碍、导视系统无障碍、心理无障碍等五个方面进行剖析,让无障碍的设计不仅落实在硬件上,更落实在精神上,让弱势群体从内心中真正感到无障碍。
作者简介:
徐晶,金陵科技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室内设计。
朱瑶,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