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有利工具。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显得格外重要。我就结合自己的学习与实践来谈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
一、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正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感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欲望。因此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投影、录像、幻灯、计算机软件、电子白板等信息媒体,能再现或创设课文情境,使抽象的课文内容形象化,激发起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三年级的《槐乡五月》,这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作者以优美形象的语言,生动描绘了槐乡五月的迷人景色和槐乡孩子的美好品格。全文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景色美、人情美、文字美。表达了作者对美丽迷人的槐乡五月,对勤劳能干、热情好客、淳朴可爱的槐乡孩子的喜爱。对于虽然吃过槐花但是却没有真正见过槐乡的城市学生来说,很难体会到槐乡的美,在教学伊始,先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成片的槐花和各种姿态的槐花的美丽画面,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朗读,将无声的文字描写转为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一种浓厚的学习气氛。
二、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识字写字教学
汉字是十分有趣的。一个汉字,包括音、形、义三个方面的信息。如果能直接观察汉字的起源、意义等能提高识字效率,一种可行的办法是追溯字源,并引进多媒体技术。例如,“日月山水 羊牛犬刀”等字,从字源来说都是象形字,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显示这些字所代表的形象,并给出甲骨,金文,隶书,楷书的演变轨迹。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每一个字的笔画或间架结构上的特点以及笔顺的先后次序鲜明地动态表现出来,会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再比如,在教学“丹”这个字时,追溯字源会发现丹指的是朱砂,在古时候朱砂是从井里提取的,所以可用多媒体演示一口井,里面出来一点朱砂,继而井和朱砂变化为“丹”这个字。这样学生识字、写字就变得更有趣,教学效果会更好!
三、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计算机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计算机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如教《微笑着承受一切》一课,课文的重点是要使学生了解桑兰在遭受重挫之后是如何微笑着承受一切的,从而体会桑兰坚强不屈的精神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学生由于对桑兰的事迹不太了解,所以很难理解,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气氛,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桑兰受伤及与病痛抗争的视频,让学生真切地体会桑兰坚强不屈的形象。
四、运用信息技术,模拟课文内容,启迪学生思维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儿童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并不说明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只停留在形象阶段,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材料,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进思维向深层次发展。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用信息技术对课文进行背景资料的介绍,帮助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了解,对课文的理解。因为小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不丰富,对于有些课文所涉及的背景资料如果缺乏基本的储备,对课文的理解则可能出现障碍,而教师适时的背景介绍就是有效的解决途径。如教学《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类课文时就需要借助多媒体再现课文内容,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五、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
网上丰富详实的声像图文资料,是小语教学取之不竭的源泉。如在学习《庐山的云雾》之后,学生对庐山的美丽风光赞叹不已,恨不得马上能到庐山游览一番。我见学生意犹未尽,便适时从网上调出相关资料,做知识拓展。让学生一边欣赏庐山的录像,一边听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苏轼的《题西林壁》等古诗的朗诵,使学生在录像和古诗中对庐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激发他们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六、运用信息技术,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得到充足发展
在各种整合课和项目作业的完成过程中,由于操作的平台是电脑网络,教师只能起到一个指导的作用。每个学生直接面对的是电脑,不再缩手缩脚,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在学习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在信息的收集、处理、运用方面,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这样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七、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乐于写作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而又难以攻破的堡垒,虽耗费了教师多少的心血,但往往收效甚微,因而学生望而生畏。《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习作中的语言文字给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而现代信息技术则能帮助学生积极理解文字内容,感悟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真实地再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学习情景、活动情景的优势,以声动心,以像传情,积极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得到深刻的印象,真切的感受,激发学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对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加以整合,学生就能借助计算机提供的动画、照片、文字、音乐等媒体,抒发自己的感情,写出精彩的文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生在写活动类的作文时,往往写成流水账,内容不充实。后来我想,可能孩子在搞活动时光顾着高兴和活动了,忽略了观察,没有细致的观察,要想让孩子写出生动的习作确实难为孩子。于是在举行钉扣子比赛时,我提前准备好摄像机,拍摄下了整个比赛过程,然后让学生反复观看,这样一篇篇生动的习作便产生了。可见,生动的画面、动听的声音能唤起学生真切的内心体验,引导学生自由地感悟,自由地倾吐,自由地抒发。再加上在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再播放些抒情性的乐曲,为学生提供一个触发灵感的写作环境,这样学生就会文如泉涌,一气呵成了。
綜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融合,必将对语文教学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其教学效果将是无法估量的。
一、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正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感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欲望。因此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投影、录像、幻灯、计算机软件、电子白板等信息媒体,能再现或创设课文情境,使抽象的课文内容形象化,激发起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三年级的《槐乡五月》,这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作者以优美形象的语言,生动描绘了槐乡五月的迷人景色和槐乡孩子的美好品格。全文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景色美、人情美、文字美。表达了作者对美丽迷人的槐乡五月,对勤劳能干、热情好客、淳朴可爱的槐乡孩子的喜爱。对于虽然吃过槐花但是却没有真正见过槐乡的城市学生来说,很难体会到槐乡的美,在教学伊始,先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成片的槐花和各种姿态的槐花的美丽画面,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朗读,将无声的文字描写转为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一种浓厚的学习气氛。
二、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识字写字教学
汉字是十分有趣的。一个汉字,包括音、形、义三个方面的信息。如果能直接观察汉字的起源、意义等能提高识字效率,一种可行的办法是追溯字源,并引进多媒体技术。例如,“日月山水 羊牛犬刀”等字,从字源来说都是象形字,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显示这些字所代表的形象,并给出甲骨,金文,隶书,楷书的演变轨迹。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每一个字的笔画或间架结构上的特点以及笔顺的先后次序鲜明地动态表现出来,会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再比如,在教学“丹”这个字时,追溯字源会发现丹指的是朱砂,在古时候朱砂是从井里提取的,所以可用多媒体演示一口井,里面出来一点朱砂,继而井和朱砂变化为“丹”这个字。这样学生识字、写字就变得更有趣,教学效果会更好!
三、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计算机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计算机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如教《微笑着承受一切》一课,课文的重点是要使学生了解桑兰在遭受重挫之后是如何微笑着承受一切的,从而体会桑兰坚强不屈的精神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学生由于对桑兰的事迹不太了解,所以很难理解,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气氛,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桑兰受伤及与病痛抗争的视频,让学生真切地体会桑兰坚强不屈的形象。
四、运用信息技术,模拟课文内容,启迪学生思维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儿童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并不说明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只停留在形象阶段,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材料,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进思维向深层次发展。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用信息技术对课文进行背景资料的介绍,帮助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了解,对课文的理解。因为小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不丰富,对于有些课文所涉及的背景资料如果缺乏基本的储备,对课文的理解则可能出现障碍,而教师适时的背景介绍就是有效的解决途径。如教学《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类课文时就需要借助多媒体再现课文内容,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五、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
网上丰富详实的声像图文资料,是小语教学取之不竭的源泉。如在学习《庐山的云雾》之后,学生对庐山的美丽风光赞叹不已,恨不得马上能到庐山游览一番。我见学生意犹未尽,便适时从网上调出相关资料,做知识拓展。让学生一边欣赏庐山的录像,一边听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苏轼的《题西林壁》等古诗的朗诵,使学生在录像和古诗中对庐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激发他们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六、运用信息技术,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得到充足发展
在各种整合课和项目作业的完成过程中,由于操作的平台是电脑网络,教师只能起到一个指导的作用。每个学生直接面对的是电脑,不再缩手缩脚,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在学习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在信息的收集、处理、运用方面,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这样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七、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乐于写作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而又难以攻破的堡垒,虽耗费了教师多少的心血,但往往收效甚微,因而学生望而生畏。《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习作中的语言文字给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而现代信息技术则能帮助学生积极理解文字内容,感悟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真实地再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学习情景、活动情景的优势,以声动心,以像传情,积极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得到深刻的印象,真切的感受,激发学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对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加以整合,学生就能借助计算机提供的动画、照片、文字、音乐等媒体,抒发自己的感情,写出精彩的文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生在写活动类的作文时,往往写成流水账,内容不充实。后来我想,可能孩子在搞活动时光顾着高兴和活动了,忽略了观察,没有细致的观察,要想让孩子写出生动的习作确实难为孩子。于是在举行钉扣子比赛时,我提前准备好摄像机,拍摄下了整个比赛过程,然后让学生反复观看,这样一篇篇生动的习作便产生了。可见,生动的画面、动听的声音能唤起学生真切的内心体验,引导学生自由地感悟,自由地倾吐,自由地抒发。再加上在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再播放些抒情性的乐曲,为学生提供一个触发灵感的写作环境,这样学生就会文如泉涌,一气呵成了。
綜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融合,必将对语文教学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其教学效果将是无法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