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沙:一位舍命传扬鲁迅的画家

来源 :文史博览·文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vga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鲁迅”


  我与裘沙首次见面并推心置腹促膝长谈,是在1995年秋沈阳的《萧军纪念集》首发式座谈会上。在发言中,裘沙深情回顾了在“文革”后期第一次登门拜访萧军,一直到萧军逝世前20多年的岁月里,萧军对他美术创作《鲁迅之世界》的真诚支持和全力帮助。当年裘沙已是65岁的人了,情动之处竟然声泪俱下。对这位有思想重感情的画家,我们有许多共同的语言和感受,由此结下了“忘年交”。
  时隔12年的2007年7月3日,在萧军的故乡辽宁凌海市(锦县)举办的“纪念萧军诞辰100周年”活动中,我又与专程从北京来的裘沙再次相遇。这次,我们住在宾馆相邻的房间。裘沙有着浓重的浙江口音,头发粗黑,胡子疏白,面容清癯,神态沉静。伴他同行的夫人王伟君, 满头银发,面目清秀,举止轻盈,话语温柔,她与裘沙总是形影不离。这次重逢我们更加亲近,谈起话来更是倾心见胆。
  裘沙在萧军故居专注地看着挂在墙上的一幅幅照片,对我讲起1976年10月一天夜里发生的事——这天晚上,萧军刚刚准确得悉“四人帮”被捕的消息,当即叫女儿萧耘骑着自行车到裘沙家里告知,共同分享这全民与共的特大喜悦!10月19日鲁迅逝世纪念日那天,裘沙特意画了一幅鲁迅素描头像送给萧军。萧军看了十分高兴,认为是他所见到的鲁迅头像中在神情表现上最精湛的一幅,当天请人复印了几十份赠送给在京的好友,并书写了七律诗《鲁迅先生逝世四十周年有感二律》赠给裘沙,其中写道:“待到黄泉拜见日,敢将赤胆奉尊前!”
  对萧军的追溯和怀念,我们自然而然地再次谈到鲁迅先生。当代中國是否还像以往那样需要鲁迅?对此裘沙独有卓识地对我说:“20世纪40年代,我上初一时就开始崇拜鲁迅先生。解放后,我想鲁迅先生已经故去,又是新社会了,是不是那一页翻过去了。可是到了现在我才发现,鲁迅的书是需要有一定阅历才能读懂的,而当代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鲁迅!”

受到胡耀邦的提醒和劝告


  裘沙不善言辞,但字字句句说出来都抵人肺腑,感人至深。他1930年4月出生在浙江嵊县崇仁镇,1951年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提前毕业,被分配到《中国青年报》当美术记者、编辑。“文革”开始后不久,就被下放到河南潢川县——团中央“五七干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干校里他啥活都要干,甚至从茅厕中挑蛆洗净喂鸭子。他有10多次机会回北京工作,但都以“修正主义党委拉进来的党员”为由而被压制。他在夜里独自捧读《彷徨》与《呐喊》,读着读着眼泪就涔涔流下来。那时他在家中开始画《阿Q的故事》,画了一幅又一幅。未曾想被人诬陷说“丑化革命群众”,被“造反派”打得爬不起来。有人对他说:“你画的鲁迅应该得什么奖?”他说:“这是我自愿的事情,我还是自己奖自己吧!”有人讥讽他:“你画阿Q,你自己也是个阿Q!”他听了只是一笑。
  裘沙在团中央“五七干校”,曾与胡耀邦有过一段交往。一天,“五七干校”的“校友”胡耀邦碰到多日不见的王伟君,问:“裘沙最近在干什么?”王伟君说:“按两报一刊社论的精神,画林彪与毛主席离开遵义,向胜利进军。”胡耀邦惊奇地说:“怎么画林彪?”
  之后,裘沙夫妇去看胡耀邦,胡耀邦很高兴地拿出饭盒里仅有的3个凉饺子招待。裘沙说:“那天听了你的招呼,那张画没有再画下去。”胡耀邦笑着说:“什么叫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按历史的本来面目解释历史。你们应该多画画鲁迅先生……”
  1971年发生“九一三”林彪事件,毛泽东大病一场再次想到了鲁迅,在11月曾对人讲:“鲁迅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中国的第一等圣人不是孔夫子,也不是我,我是圣人的学生。” 正是此时,裘沙感到自己和社会上的许多人,多年都被一种蒙着神圣光环的东西欺骗,没有自己的思想和头脑,他埋头读了很多鲁迅的书,常常感动得泪流满面。
  他心中突然生出一种从未有过的勇气:从今之后一定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把民族的苦难和希望,通过画鲁迅像、画鲁迅的作品表现出来。把感悟到的鲁迅思想和精神真谛全部画出来,让中国更多的人尽快醒悟过来,不要再做现代的阿Q了!于是,他重新拿起画笔为鲁迅画像,心中充满了为传扬鲁迅思想奉献终身的激情。

不畏遭受磨难 全力宣传鲁迅


  裘沙最先开始画鲁迅肖像,构思了许多画面,最后决定画鲁迅参加杨杏佛追悼会,发出“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呐喊——“又为斯民哭健儿”。画面是:风雨天,鲁迅参加杨杏佛追悼会,做好了踏上不归路的准备。鲁迅的挚友许寿裳为其撑伞同行,表现的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他希望表现出鲁迅不畏一切、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斗士精神和英雄气概。
正在作画的裘沙夫妇

  虽然一连画了几幅,都流于时行的模式,裘沙自己很不满意。他醒悟到:失败在于自己还没有真正认识和了解真实的鲁迅。
  “文革”后期,裘沙拿着老院长刘开渠的一封亲笔信,来到北京北海边鸦儿胡同6号老作家萧军的家。当时,萧军还在被“造反派”专政,处境十分险恶,但仍破例在家中接待了他,两人整整谈了一个下午。临走时萧军还介绍他找许广平、周海婴、冯雪峰、曹靖华、周建人、茅盾、戈宝权、巴金、黄源等人,以了解更多的具体情况。从此,裘沙开始自费穿梭于北京、上海、四川、浙江、内蒙古等地,拜访知情人,并搜集到100多张鲁迅生前不同时期的照片,这个数量比当时周海婴家和鲁迅博物馆保存的照片还多。
  之后裘沙开始展开构思:在一个阴晦的天气,鲁迅在家门口将钥匙交给夫人许广平,扔掉烟头,扭身,昂首,义无反顾,满腔怒火地走向杨杏佛追悼会……这幅画完成后,萧军、周海婴以及许多熟悉鲁迅的人看了纷纷表示:“画活了,鲁迅先生当时就是这个样子!”
  裘沙立刻进入激奋的创作状态,一连3个星期,画了106幅画。鲁迅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和杂文的思想,都陆续呈现在他的画里。
  更使裘沙难忘的是1975年秋天,在周海婴的努力下,文物出版社决定出版他整理的《鲁迅照片集》,作为鲁迅逝世40周年的一份献礼。萧军知道后很高兴,替他草拟了一个工作方案,并告诫说:这是一部文献性的相集,千万不能个人在家里搞,每天都要记编辑日记,以备日后有案可查。说不定今天说你作出贡献,明天就会变成你的一条罪状。
  果然,裘沙编辑《鲁迅照片集》的事,惹恼了掌权的极“左”派,他们趁全国掀起反击“右倾翻案风”之机,恶毒污蔑横加干涉,对所有支持裘沙的朋友和单位都提出警告。裘沙对此并没有丝毫后悔,他感谢萧军的提醒,对鲁迅的研究更加深入和专注。
  裘沙坚信鲁迅的箴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裘沙不但先后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讲鲁迅,还到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宁波大学给青年学生讲鲁迅,鲁迅的思想和精神使学生们受到极大的震撼!
  经过艰辛的创作,裘沙和王伟君夫妇完成了“鲁迅之世界”“世界之鲁迅”两大系列画集。他们不但拿画笔传扬鲁迅的思想和精神,还用文字详细诠释鲁迅早期用文言文写成的《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至今,裘沙夫妇已完成了《鲁迅之世界画集》等近2000幅作品,并在国内外举办纪念鲁迅专题个人画展28次,
  裘沙曾一度被误诊为绝症,因此那时的他就为自己写下了墓志铭:“这是一个用自己的一生,真正认识到鲁迅的意义,将自己毕生精力献给鲁迅事业的人。”
其他文献
对高校档案进行综合管理,便于从档案的收集、整理、管理及提供服务开发利用等各方面规范化、标准化,能充分地发挥馆藏档案的资源价值,更好地为学校发展建设服务.
一、正义及分配正义  1.正义概念的提出  在经济伦理视野中,“公正”首先是一个社会价值或效用的公平分配问题。当代政治哲学和社会伦理学家罗尔斯认为:“正义的基本主题就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或者说得更准确些,就是主要的社会体制分配基本权利与义务,以及确定社会合作所产生的利益分配方式。”他把“正义”视为“社会制度的第一美德”。  2.分配正义的内涵  社会公正分配实质是一个由市场(经济)的原初分配、社会制
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进程的有序推进,新形势下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加强劳动工资统计管理,有助于全面地搜集与事业单位相关的各类劳动关系情况,进而及时排查相关的问题,减少人
6月中旬,司法部党组书记、部长吴爱英主持召开部党组会议和部机关处以上干部大会,传达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省区市和中央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保证商品的真实性,检验检测机构逐渐涌入市场,由于检验检测工作涉及范围较为广泛,有着较强的技术型,如果在检测工
一对原本相处得如母女般的婆媳,因遗产纠纷突然反目。原来,儿媳先是与婆婆签了份在婆婆看来显失公平的“协议”,后又凭虚假手续开具了一份婆婆已“死亡”的公证证明,继而引发
本文从法律制度、监管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等方面全面分析美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再结合我国在该体系建设中存在的法律制度不完善、监管部门混乱、农产品生产分散以及欠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显现。污染源主要表现为生活和农业生产垃圾以及外源污染;针对农村环境问题表现为立法及公众关注少,环境执法难以及地方政府在污染防治
高校中的基建项目涉及到的范围广、资金数额大、施工时间长.对项目施工前做好规划以及投资等审计工作利于工程的顺利建设.本文简单分析了审计重点前移的意义,对在工程建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