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母看到了事情的表面,却不一定知道孩子内心所经历的煎熬。但是,这早年的心痛经验,却成了孩子宝贵的功课。
你曾经有过“心痛如刀割”的经验吗?
你第一次如此心痛的感觉,是几岁时发生的?现在想起来,还心痛吗?
我的第一次心痛是刻骨铭心的。话说童年的我,比起邻居的小孩来说,是较得天独厚的,虽然左邻右舍经济情况都差不多,孩子们玩的东西都是废物利用,但是我却有两个洋娃娃,是爸爸的朋友送的,都是他女儿玩过的。
小娃娃是软橡胶做的,约15厘米高;大娃娃是硬橡胶做的,约30厘米高,眼睛会眨。两个洋娃娃都是金发。那年头,在小镇的商店里很少看到舶来品,如此稀奇的玩物,在同伴间自然备受瞩目,我很宝贝它们,从来没想过我会垂涎其他的洋娃娃。
7岁那一年,爸妈带我去高雄玩。爸爸有位同乡好友住在高雄,为尽地主之谊,便带着我们去逛当时才开业不久的百货公司。我第一次看到如此大的商店,很多东西都是从未看过的,自是兴奋不已。
逛着逛着,来到了玩具柜台,在最显眼的地方摆着几个华丽之极的洋娃娃。店家大概是怕孩子伸手去摸,所以摆得正好“可以看得清楚,却踮脚尖都摸不到”的高度。平日在我小小的社交圈中,家里那两个洋娃娃就已经够玩了,如今见到如此漂亮的洋娃娃,忽然觉得原有的娃娃实在很寒酸。
我心里虽然明白,那么贵的玩具爸妈是买不起的,两脚却像钉在地上一样,以瞻仰铜像的角度,露出既羡慕又贪婪的眼神。爸妈有些尴尬,催着我离去。
大概是我在那几个洋娃娃前逗留不肯走,想看个够,那位叔叔看我那么喜欢洋娃娃,就说:“那你就挑一个吧!叔叔买给你。”
我惊讶地看着他,他真的掏出皮夹。我再看看父母,他们直说:“这么贵的东西,小孩子哪里需要!”
妈妈拉起我的手,想往别处移动,我却仍不肯走。叔叔又说:“没关系啦,你们难得来一次高雄。你要哪一个都可以!”
偏偏我爸妈都不是会惹孩子在公开场合大哭大闹的人,这下可好,他们只是口里不停地说“不好、不行、不必”,却没有强制执行的动作,我就赖皮地站在那几个洋娃娃下面,试着决定到底要哪一个!
这真是困难的抉择,每个娃娃都很漂亮,头发、眼睛、衣服,各有特色,价钱也不同。我最喜欢的,当然也就是最贵的那一个;但是一挑就挑最贵的,好像很不厚道,恐怕这位叔叔以后再也不会如此疼我了。价钱较低的其实也够美的了,但是难得有这个机会,为什么不挑好一点的呢?
顺着标价往上看,我喜欢这个娃娃的棕发,却喜欢旁边那个娃娃的粉黄衣服,可是它是金发的,我家里已经有两个金发娃娃了……
不记得在那些石榴裙下苦思了多久,我忽然觉得空前地烦恼,好像不管我选了哪一个,回去后必定会后悔不是选另外的那个。妈妈看我迟迟不说话,也不知道我在想什么,她就说:“看看就好啦!我们走啦!你看得这么清楚,回去可以跟小朋友说好几天了!”
我忽然对自己这般的狼狈感到很厌烦,就说:“走就走啦,反正我都不想要!”
叔叔手上仍拿着皮夹,怏怏地看着我,这回轮到我拉着妈妈的手,急急地往别处移动。他只好收起皮夹,一脸的不解。
回到小镇后,这趟高雄之旅就成了我的锥心之痛了,除了那几个洋娃娃,其他的所见所闻都记不清楚。而要谈那些“缘薄”的娃娃,真是情何以堪。我那么地想要拥有,也有机会圆梦,居然因思虑过多而失之交臂。高雄的爱河就是给我这种人跳的吧?
爸爸倒是津津乐道,他对我的怪异行为的诠释是“清廉可风”。他认为我不愧为清官的女儿,不负他平日的身教,不贪非分之物,勇于拒绝诱惑,有气节,有操守,长大后当法官最合适了。因此有很长一段时间,他都鼓励我往学法律的路上走,直到多年后他发现,我连一些重要的法律条文都背不起来,分明不是当法官的料子。
而妈妈呢?妈妈平日知我甚深,但对于这次事件中我所经历的内心煎熬,却有所不知。她认为我是听话的孩子,虽然我的表现相当反常,但是听到父母说不可以,却能顺从,没有激烈的反抗,乖乖地看够了就走了,也没让父母觉得没面子。她对如此家教的成果感到相当的自豪与欣慰,可是从一些弦外之音,仍可听出她为我的客气感到有些可惜。
其实,我也说不上来那种复杂的情绪。我倒不觉得我做错了什么,可是如果我做得对,为什么一点都没有做对事的喜悦?模模糊糊的,我体会出一点哲理:有时候,做对的事是要付出代价的,而那代价可能会令你痛苦一阵子,但不致要你的命!
成年后,刚好有个工作机会也来敲了门,又转身而去,我居然有了那种似曾相识的心痛的感觉——忽然想起那几个“有缘无份”的洋娃娃,一股“没有也不会死”的骨气从内心深处涌出,我居然能豁达地为“差一点拥有”而感恩。我自知这不是因为修养,而是早年的心痛经验的治疗功效。
让孩子如愿地获得一些他喜欢的东西,固然可以满足他,但是当孩子在亲情上的安全感不够时,那种满足不但短暂,甚至会让想获得或拥有的胃口更大,也容易常感到不满足。我的父母给了我充分的关爱,使我在物质的失落感中,虽然痛心疾首,却学到更宝贵的功课。
如今我们与那位慷慨的叔叔仍有联系。你读到此文后,如果正好去某百货公司的玩具部,见到一中年妇女拉着一慈蔼老伯在买洋娃娃,你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责任编辑/徐凡
你曾经有过“心痛如刀割”的经验吗?
你第一次如此心痛的感觉,是几岁时发生的?现在想起来,还心痛吗?
我的第一次心痛是刻骨铭心的。话说童年的我,比起邻居的小孩来说,是较得天独厚的,虽然左邻右舍经济情况都差不多,孩子们玩的东西都是废物利用,但是我却有两个洋娃娃,是爸爸的朋友送的,都是他女儿玩过的。
小娃娃是软橡胶做的,约15厘米高;大娃娃是硬橡胶做的,约30厘米高,眼睛会眨。两个洋娃娃都是金发。那年头,在小镇的商店里很少看到舶来品,如此稀奇的玩物,在同伴间自然备受瞩目,我很宝贝它们,从来没想过我会垂涎其他的洋娃娃。
7岁那一年,爸妈带我去高雄玩。爸爸有位同乡好友住在高雄,为尽地主之谊,便带着我们去逛当时才开业不久的百货公司。我第一次看到如此大的商店,很多东西都是从未看过的,自是兴奋不已。
逛着逛着,来到了玩具柜台,在最显眼的地方摆着几个华丽之极的洋娃娃。店家大概是怕孩子伸手去摸,所以摆得正好“可以看得清楚,却踮脚尖都摸不到”的高度。平日在我小小的社交圈中,家里那两个洋娃娃就已经够玩了,如今见到如此漂亮的洋娃娃,忽然觉得原有的娃娃实在很寒酸。
我心里虽然明白,那么贵的玩具爸妈是买不起的,两脚却像钉在地上一样,以瞻仰铜像的角度,露出既羡慕又贪婪的眼神。爸妈有些尴尬,催着我离去。
大概是我在那几个洋娃娃前逗留不肯走,想看个够,那位叔叔看我那么喜欢洋娃娃,就说:“那你就挑一个吧!叔叔买给你。”
我惊讶地看着他,他真的掏出皮夹。我再看看父母,他们直说:“这么贵的东西,小孩子哪里需要!”
妈妈拉起我的手,想往别处移动,我却仍不肯走。叔叔又说:“没关系啦,你们难得来一次高雄。你要哪一个都可以!”
偏偏我爸妈都不是会惹孩子在公开场合大哭大闹的人,这下可好,他们只是口里不停地说“不好、不行、不必”,却没有强制执行的动作,我就赖皮地站在那几个洋娃娃下面,试着决定到底要哪一个!
这真是困难的抉择,每个娃娃都很漂亮,头发、眼睛、衣服,各有特色,价钱也不同。我最喜欢的,当然也就是最贵的那一个;但是一挑就挑最贵的,好像很不厚道,恐怕这位叔叔以后再也不会如此疼我了。价钱较低的其实也够美的了,但是难得有这个机会,为什么不挑好一点的呢?
顺着标价往上看,我喜欢这个娃娃的棕发,却喜欢旁边那个娃娃的粉黄衣服,可是它是金发的,我家里已经有两个金发娃娃了……
不记得在那些石榴裙下苦思了多久,我忽然觉得空前地烦恼,好像不管我选了哪一个,回去后必定会后悔不是选另外的那个。妈妈看我迟迟不说话,也不知道我在想什么,她就说:“看看就好啦!我们走啦!你看得这么清楚,回去可以跟小朋友说好几天了!”
我忽然对自己这般的狼狈感到很厌烦,就说:“走就走啦,反正我都不想要!”
叔叔手上仍拿着皮夹,怏怏地看着我,这回轮到我拉着妈妈的手,急急地往别处移动。他只好收起皮夹,一脸的不解。
回到小镇后,这趟高雄之旅就成了我的锥心之痛了,除了那几个洋娃娃,其他的所见所闻都记不清楚。而要谈那些“缘薄”的娃娃,真是情何以堪。我那么地想要拥有,也有机会圆梦,居然因思虑过多而失之交臂。高雄的爱河就是给我这种人跳的吧?
爸爸倒是津津乐道,他对我的怪异行为的诠释是“清廉可风”。他认为我不愧为清官的女儿,不负他平日的身教,不贪非分之物,勇于拒绝诱惑,有气节,有操守,长大后当法官最合适了。因此有很长一段时间,他都鼓励我往学法律的路上走,直到多年后他发现,我连一些重要的法律条文都背不起来,分明不是当法官的料子。
而妈妈呢?妈妈平日知我甚深,但对于这次事件中我所经历的内心煎熬,却有所不知。她认为我是听话的孩子,虽然我的表现相当反常,但是听到父母说不可以,却能顺从,没有激烈的反抗,乖乖地看够了就走了,也没让父母觉得没面子。她对如此家教的成果感到相当的自豪与欣慰,可是从一些弦外之音,仍可听出她为我的客气感到有些可惜。
其实,我也说不上来那种复杂的情绪。我倒不觉得我做错了什么,可是如果我做得对,为什么一点都没有做对事的喜悦?模模糊糊的,我体会出一点哲理:有时候,做对的事是要付出代价的,而那代价可能会令你痛苦一阵子,但不致要你的命!
成年后,刚好有个工作机会也来敲了门,又转身而去,我居然有了那种似曾相识的心痛的感觉——忽然想起那几个“有缘无份”的洋娃娃,一股“没有也不会死”的骨气从内心深处涌出,我居然能豁达地为“差一点拥有”而感恩。我自知这不是因为修养,而是早年的心痛经验的治疗功效。
让孩子如愿地获得一些他喜欢的东西,固然可以满足他,但是当孩子在亲情上的安全感不够时,那种满足不但短暂,甚至会让想获得或拥有的胃口更大,也容易常感到不满足。我的父母给了我充分的关爱,使我在物质的失落感中,虽然痛心疾首,却学到更宝贵的功课。
如今我们与那位慷慨的叔叔仍有联系。你读到此文后,如果正好去某百货公司的玩具部,见到一中年妇女拉着一慈蔼老伯在买洋娃娃,你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责任编辑/徐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