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娃娃的抉择

来源 :父母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gdi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母看到了事情的表面,却不一定知道孩子内心所经历的煎熬。但是,这早年的心痛经验,却成了孩子宝贵的功课。
  你曾经有过“心痛如刀割”的经验吗?
  你第一次如此心痛的感觉,是几岁时发生的?现在想起来,还心痛吗?
  我的第一次心痛是刻骨铭心的。话说童年的我,比起邻居的小孩来说,是较得天独厚的,虽然左邻右舍经济情况都差不多,孩子们玩的东西都是废物利用,但是我却有两个洋娃娃,是爸爸的朋友送的,都是他女儿玩过的。
  小娃娃是软橡胶做的,约15厘米高;大娃娃是硬橡胶做的,约30厘米高,眼睛会眨。两个洋娃娃都是金发。那年头,在小镇的商店里很少看到舶来品,如此稀奇的玩物,在同伴间自然备受瞩目,我很宝贝它们,从来没想过我会垂涎其他的洋娃娃。
  7岁那一年,爸妈带我去高雄玩。爸爸有位同乡好友住在高雄,为尽地主之谊,便带着我们去逛当时才开业不久的百货公司。我第一次看到如此大的商店,很多东西都是从未看过的,自是兴奋不已。
  逛着逛着,来到了玩具柜台,在最显眼的地方摆着几个华丽之极的洋娃娃。店家大概是怕孩子伸手去摸,所以摆得正好“可以看得清楚,却踮脚尖都摸不到”的高度。平日在我小小的社交圈中,家里那两个洋娃娃就已经够玩了,如今见到如此漂亮的洋娃娃,忽然觉得原有的娃娃实在很寒酸。
  我心里虽然明白,那么贵的玩具爸妈是买不起的,两脚却像钉在地上一样,以瞻仰铜像的角度,露出既羡慕又贪婪的眼神。爸妈有些尴尬,催着我离去。
  大概是我在那几个洋娃娃前逗留不肯走,想看个够,那位叔叔看我那么喜欢洋娃娃,就说:“那你就挑一个吧!叔叔买给你。”
  我惊讶地看着他,他真的掏出皮夹。我再看看父母,他们直说:“这么贵的东西,小孩子哪里需要!”
  妈妈拉起我的手,想往别处移动,我却仍不肯走。叔叔又说:“没关系啦,你们难得来一次高雄。你要哪一个都可以!”
  偏偏我爸妈都不是会惹孩子在公开场合大哭大闹的人,这下可好,他们只是口里不停地说“不好、不行、不必”,却没有强制执行的动作,我就赖皮地站在那几个洋娃娃下面,试着决定到底要哪一个!
  这真是困难的抉择,每个娃娃都很漂亮,头发、眼睛、衣服,各有特色,价钱也不同。我最喜欢的,当然也就是最贵的那一个;但是一挑就挑最贵的,好像很不厚道,恐怕这位叔叔以后再也不会如此疼我了。价钱较低的其实也够美的了,但是难得有这个机会,为什么不挑好一点的呢?
  顺着标价往上看,我喜欢这个娃娃的棕发,却喜欢旁边那个娃娃的粉黄衣服,可是它是金发的,我家里已经有两个金发娃娃了……
  不记得在那些石榴裙下苦思了多久,我忽然觉得空前地烦恼,好像不管我选了哪一个,回去后必定会后悔不是选另外的那个。妈妈看我迟迟不说话,也不知道我在想什么,她就说:“看看就好啦!我们走啦!你看得这么清楚,回去可以跟小朋友说好几天了!”
  我忽然对自己这般的狼狈感到很厌烦,就说:“走就走啦,反正我都不想要!”
  叔叔手上仍拿着皮夹,怏怏地看着我,这回轮到我拉着妈妈的手,急急地往别处移动。他只好收起皮夹,一脸的不解。
  回到小镇后,这趟高雄之旅就成了我的锥心之痛了,除了那几个洋娃娃,其他的所见所闻都记不清楚。而要谈那些“缘薄”的娃娃,真是情何以堪。我那么地想要拥有,也有机会圆梦,居然因思虑过多而失之交臂。高雄的爱河就是给我这种人跳的吧?
  爸爸倒是津津乐道,他对我的怪异行为的诠释是“清廉可风”。他认为我不愧为清官的女儿,不负他平日的身教,不贪非分之物,勇于拒绝诱惑,有气节,有操守,长大后当法官最合适了。因此有很长一段时间,他都鼓励我往学法律的路上走,直到多年后他发现,我连一些重要的法律条文都背不起来,分明不是当法官的料子。
  而妈妈呢?妈妈平日知我甚深,但对于这次事件中我所经历的内心煎熬,却有所不知。她认为我是听话的孩子,虽然我的表现相当反常,但是听到父母说不可以,却能顺从,没有激烈的反抗,乖乖地看够了就走了,也没让父母觉得没面子。她对如此家教的成果感到相当的自豪与欣慰,可是从一些弦外之音,仍可听出她为我的客气感到有些可惜。
  其实,我也说不上来那种复杂的情绪。我倒不觉得我做错了什么,可是如果我做得对,为什么一点都没有做对事的喜悦?模模糊糊的,我体会出一点哲理:有时候,做对的事是要付出代价的,而那代价可能会令你痛苦一阵子,但不致要你的命!
  成年后,刚好有个工作机会也来敲了门,又转身而去,我居然有了那种似曾相识的心痛的感觉——忽然想起那几个“有缘无份”的洋娃娃,一股“没有也不会死”的骨气从内心深处涌出,我居然能豁达地为“差一点拥有”而感恩。我自知这不是因为修养,而是早年的心痛经验的治疗功效。
  让孩子如愿地获得一些他喜欢的东西,固然可以满足他,但是当孩子在亲情上的安全感不够时,那种满足不但短暂,甚至会让想获得或拥有的胃口更大,也容易常感到不满足。我的父母给了我充分的关爱,使我在物质的失落感中,虽然痛心疾首,却学到更宝贵的功课。
  如今我们与那位慷慨的叔叔仍有联系。你读到此文后,如果正好去某百货公司的玩具部,见到一中年妇女拉着一慈蔼老伯在买洋娃娃,你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责任编辑/徐凡
  
其他文献
当孩子学会爬行后,就会引起父母更多的担忧。他们不断地用手去抓东西看看、摸摸,有时甚至放到嘴里尝尝,只要他看上的东西都要抓来"研究"一番。  仔细观察一下孩子的动作,人们就会发现孩子是在运用他的各种感觉器官,感知他周围的事物。通过亲身体验,发展他的智力。因此,感官教育与智力教育是不可分割的,认知的发展完全依赖感觉,感觉的发展是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3~6岁是感觉的形成期,也是概念的形成期。在这
期刊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些特别难忘的事,有的人对食物印象深刻,有的人对朋友特别怀念,我则对自己的一些"伟大发现"尤其偏爱。  小时候,由我家走到菜市场需经一条小巷子,那年头摩托车很少,每条巷子都是"游戏巷",任何小孩都被允许在巷中玩耍、逗留。偶尔有个脚踏车经过,总会远远地按两下清脆的车铃,我们就机灵地站到一旁,让脚踏车过。  我那爱看书的母亲,常常一有书看就忘了柴米油盐。那年头没有冰箱,不像当今可以多贮
期刊
最初认识乒乓球,我还小,正上幼儿园,那时妈妈教我左手握拍,右手抛球,一个两个地托球。妈妈说这样可以锻炼我的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但不管妈妈教得多耐心,我始终进步不快,最多能托5个球。  第一次在球案上打球,是1997年春节,在省体育馆。那儿的案子真多,数数,15副。那时我上小学二年级,个子很矮,接短线必须跨到球网前。那个春节过得太有意思了,爸爸妈妈陪我打了好几场球。大概就从那时起,我爱上了乒乓球。 
期刊
脑性瘫痪的病因是脑神经细胞受损伤而引起的中枢性瘫痪,而大脑神经细胞的损伤难以复生。因此,过去常常把小儿脑瘫划为不治之症。小儿脑瘫真的无法康复吗?  脑瘫的病因在大脑,瘫痪表现在肢体,综合性治疗就是从整体出发,治脑、治瘫同时并举,再辅以功能训练。治疗是基础,训练是关键,二者缺一不可。  对脑细胞损伤,目前医学的发展水平还不能使其复生,许多人把希望寄托在脑移植上,但这是将来的事。我们目前探索的是大脑的
期刊
这是一件区区小事,在孩子身上常有发生,但我总觉得应该把它写下来,让大人们读一读。  我的小孩是一个不到10岁的小男孩,叫毛毛。平时,在家长、老师眼中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可是,有一次他突然成了大人眼中的"坏孩子"。  那天晚上,毛毛已睡着了,邻居小朋友小毅告状说毛毛打烂了他家一个价值300多元的杯子。怎么?打烂一个300多元的杯子回来说都不说一声?我火了,一把揪起毛毛,严厉审问,儿子边揉着眼睛边反复
期刊
每一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然而,当这话真的从孩子的口中说出时,我依然感受到了一种震撼  这是今天早晨女儿发自内心的一句话。  学校上科技课要用气球,昨天晚上8点半她才想起来,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还赔了不少眼泪。今天早上起床后,她又想找,但一来时间不允许,二来昨天已经找过了,家里确实没有,我们制止了她的无谓行动。女儿又开始眼泪汪汪了。  对于刚上学不久的女儿来说,老师的话就是“圣旨”,
期刊
包茎在小儿中并不少见,但没有引起家长的重视。有的年轻妈妈带孩子来医院,医生检查后告诉她:"您的儿子有包茎。"她问医生:"什么是包茎?"经解释后才理解。  包茎是因为小儿包皮口狭小,紧紧地包住阴茎头,以致不能将包皮向后翻,使阴茎头显露在外。如果生下来就存在这种现象,就称为生理性或先天性包茎。随着年龄的增长,阴茎及阴茎头也在增大,包皮与阴茎头之间的粘连逐渐吸收,小儿也会出现阴茎的勃起(相当于人工把阴茎
期刊
庄严肃穆的葬礼允许人们用最彻底的方式——失声恸哭,来表达哀伤。孩子可以从这恸哭声中知道,表达哀伤是非常自然的。在这样的场景中孩子很容易理解:死,就是不再活着。  走出阴影(二)    让孩子参加葬礼  在一般情况下,家人在亲人亡故不久都要参加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葬礼。是否允许孩子们参加葬礼,一直是成年人举棋不定的事情,因为他们担心,孩子会被葬礼的场面吓坏。然而,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希望参加葬礼,希望
期刊
儿子总想进妈妈的被窝  问:我儿子6岁。有时他醒得早了就跑到我的房间,钻进我的被窝想再躺一会儿,要我跟他说一会儿话。如果我撵他走,他就去找奶奶,钻进奶奶的被窝,求奶奶和他说一会儿话。我担心,这种习惯对他的性发展会不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答:小男孩想和妈妈挨着躺一会儿,说一会儿话,这怎么是危险和病态的事呢?你的儿子也许希望心理上与你接近点,希望舒服一点,希望受到保护,希望有人关注他和喜欢他,而他可能
期刊
近些年来,“英才教育”广告频繁出现。从“胎教音乐”、“0岁方案”、“早期智力开发”、日本“英才教育战略”、美国“100所高校准许早慧儿童提前入学计划”,到“让神童走进千家万户”的家教方案,纷纷通过广告进入了我们的家庭。  我们也看到了针对学生的“助记器”(用于记忆公式、定理、外语、史地等知识)、“助听机”(用于英语听力)、“智力增长器”、“语言电脑复读机”以及“清脑助学器”等广告,且大部分是邮购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