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才广告能帮你“成才”吗?

来源 :父母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ong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英才教育”广告频繁出现。从“胎教音乐”、“0岁方案”、“早期智力开发”、日本“英才教育战略”、美国“100所高校准许早慧儿童提前入学计划”,到“让神童走进千家万户”的家教方案,纷纷通过广告进入了我们的家庭。
  我们也看到了针对学生的“助记器”(用于记忆公式、定理、外语、史地等知识)、“助听机”(用于英语听力)、“智力增长器”、“语言电脑复读机”以及“清脑助学器”等广告,且大部分是邮购广告。
  多数广告都把自己的产品说得很神。学了某种英语教材“中级本”,就“从此可自由驰骋于英语世界的广袤天地”;购买某种教学录像带,就“没有学不好的孩子”;请某某老师来教作文,“写作文会变得像说话一样容易”;使用了某种“英才教育计划”,“您就再也不用为孩子考学担心了”。
  很多广告都以一句蛊惑人心的口号开路:千万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且,向高考冲刺的起跑线原来在高中,现在在初中和小学,甚至已移到了幼儿园。一个小学四年级的男孩向媒介呼救:“我就要累死在起跑线上了!”
  有些报社专门请专家谈了他们对英才教育广告的看法。这些资深教育专家至少提出了三点质疑:
  
  1.早期教育能决定一切吗?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赵忠心教授指出:这些广告宣传反映了“早期教育决定论”的观点,这个观点过分夸大了早期教育的作用,是不科学的。目前的早期儿童教育和智力开发,“大都是一种‘掠夺性’教育,基本上超出了孩子们这个年龄的承受能力,是通过增加孩子们的负担来进行的,这些只能迎合部分家长不切实际的期望,而对孩子本身的教育和发
  展并没有多大作用……”
  
  2.教育就等于传授知识吗?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庞丽娟说:“现在这些方案都有一个偏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有的方案讲,参加我这个训练的孩子8天就会叫爸爸,似乎在证明参加方案训练好,而且越早越好;还有的方案在宣传小孩在1岁、2岁、3岁时分别能认多少字,会说外语,会四则运算等,实际上在客观上强化了部分家长过分重视儿童智力教育的倾向。”庞丽娟认为:从儿童发展规律来看,儿童的教育应该是全面的,不能只对儿童进行知识教育,还要进行人格、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这类教育比知识教育更能影响儿童将来的生活和事业。
  
  3.英才教育适合所有的孩子吗?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劳凯生说:“教育面对的是具有千差万别的个体。如果把一个人的发展看成是一个方面的教育就能完成,以一个方案包打天下,而不论什么背景下的孩子,都能变成神童、天才、社会的优秀分子,这种宣传本身就不是科学的。”对于“只要通过我这个方案就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的说法,劳教授指出:“这种预言设计的培养模式,我敢肯定它是伪科学的。实际上,对于个体的成长来说,没有任何一个现成的方案。”
  那么,早期教育、英才教育是不是就是错的呢?这些专家都说,教育计划或方案本身不是错的,在出台前,是有一定科学性的,有相当的理性成分。但是,经过某种“包装”和“广告的渲染”,就带上了神奇的色彩。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
  师董奇指出:“这些方案在宣传中过多地考虑了其商业利益。每一个方案的有效性是多少,标准又是什么,负效应是什么,这些都应该一并告诉读者,而现在媒体在信息传递中只宣传了方案起作用的那部分实例,结果弄得不少读者以为这些方案对谁家的孩子都适用,对什么样的毛病都适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副教授丛立新说:“我认为媒介应老老实实地告诉家长,父母对子女的责任不是什么方案能代替的,即使今天试一个方案,明天试一个方案,也不可能把孩子成长中所有的问题全部解决。”
  对英才教育广告,我们需要作出四个基本的判断:
  第一,仅仅依靠一个智力发展的方案或计划不能解决孩子成长中遇到的所有问题。或许健康人格的发展比智力发展更重要。
  第二,英才教育广告所表述的各种方案,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孩子。孩子的年龄、个性、理解力以及对方案的适应性因人而异,并不是用了某种方案就一定比不用好。
  第三,学习辅助机的确能帮助学生学习,但不用这些辅助工具并不等于学不好。我们要成长为什么人,要在什么方面有所专长,最终要靠自己的努力。没有任何一种工具能代替我们的努力。方案不是机器,我们也不是被这个机器批量生产的产品。我们需要更自然地成长。我们没必要都成为广告中所描述的那一种“英才”或“神童”,只愿成为最好的自己。
  责任编辑/晏然
  
其他文献
儿子9岁,上小学四年级。业余爱好:打乒乓球。当然,儿子的业余时间不仅仅用来打乒乓球,比如,他得弹钢琴,还要学英语。但儿子说,那些都是他的业余工作,不能算爱好,打乒乓球才是他的真正爱好。为此,儿子一度想进少年体校,梦想有朝一日成为邓亚萍或者刘国梁。但是后来儿子打消了这个念头。为什么呢?据儿子说:爸爸带他去过一次体校,体校的生活跟他现在的生活差不多-每天上课下课,语文数学。不同的是,打球要由专门的老师
期刊
当孩子学会爬行后,就会引起父母更多的担忧。他们不断地用手去抓东西看看、摸摸,有时甚至放到嘴里尝尝,只要他看上的东西都要抓来"研究"一番。  仔细观察一下孩子的动作,人们就会发现孩子是在运用他的各种感觉器官,感知他周围的事物。通过亲身体验,发展他的智力。因此,感官教育与智力教育是不可分割的,认知的发展完全依赖感觉,感觉的发展是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3~6岁是感觉的形成期,也是概念的形成期。在这
期刊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些特别难忘的事,有的人对食物印象深刻,有的人对朋友特别怀念,我则对自己的一些"伟大发现"尤其偏爱。  小时候,由我家走到菜市场需经一条小巷子,那年头摩托车很少,每条巷子都是"游戏巷",任何小孩都被允许在巷中玩耍、逗留。偶尔有个脚踏车经过,总会远远地按两下清脆的车铃,我们就机灵地站到一旁,让脚踏车过。  我那爱看书的母亲,常常一有书看就忘了柴米油盐。那年头没有冰箱,不像当今可以多贮
期刊
最初认识乒乓球,我还小,正上幼儿园,那时妈妈教我左手握拍,右手抛球,一个两个地托球。妈妈说这样可以锻炼我的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但不管妈妈教得多耐心,我始终进步不快,最多能托5个球。  第一次在球案上打球,是1997年春节,在省体育馆。那儿的案子真多,数数,15副。那时我上小学二年级,个子很矮,接短线必须跨到球网前。那个春节过得太有意思了,爸爸妈妈陪我打了好几场球。大概就从那时起,我爱上了乒乓球。 
期刊
脑性瘫痪的病因是脑神经细胞受损伤而引起的中枢性瘫痪,而大脑神经细胞的损伤难以复生。因此,过去常常把小儿脑瘫划为不治之症。小儿脑瘫真的无法康复吗?  脑瘫的病因在大脑,瘫痪表现在肢体,综合性治疗就是从整体出发,治脑、治瘫同时并举,再辅以功能训练。治疗是基础,训练是关键,二者缺一不可。  对脑细胞损伤,目前医学的发展水平还不能使其复生,许多人把希望寄托在脑移植上,但这是将来的事。我们目前探索的是大脑的
期刊
这是一件区区小事,在孩子身上常有发生,但我总觉得应该把它写下来,让大人们读一读。  我的小孩是一个不到10岁的小男孩,叫毛毛。平时,在家长、老师眼中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可是,有一次他突然成了大人眼中的"坏孩子"。  那天晚上,毛毛已睡着了,邻居小朋友小毅告状说毛毛打烂了他家一个价值300多元的杯子。怎么?打烂一个300多元的杯子回来说都不说一声?我火了,一把揪起毛毛,严厉审问,儿子边揉着眼睛边反复
期刊
每一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然而,当这话真的从孩子的口中说出时,我依然感受到了一种震撼  这是今天早晨女儿发自内心的一句话。  学校上科技课要用气球,昨天晚上8点半她才想起来,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还赔了不少眼泪。今天早上起床后,她又想找,但一来时间不允许,二来昨天已经找过了,家里确实没有,我们制止了她的无谓行动。女儿又开始眼泪汪汪了。  对于刚上学不久的女儿来说,老师的话就是“圣旨”,
期刊
包茎在小儿中并不少见,但没有引起家长的重视。有的年轻妈妈带孩子来医院,医生检查后告诉她:"您的儿子有包茎。"她问医生:"什么是包茎?"经解释后才理解。  包茎是因为小儿包皮口狭小,紧紧地包住阴茎头,以致不能将包皮向后翻,使阴茎头显露在外。如果生下来就存在这种现象,就称为生理性或先天性包茎。随着年龄的增长,阴茎及阴茎头也在增大,包皮与阴茎头之间的粘连逐渐吸收,小儿也会出现阴茎的勃起(相当于人工把阴茎
期刊
庄严肃穆的葬礼允许人们用最彻底的方式——失声恸哭,来表达哀伤。孩子可以从这恸哭声中知道,表达哀伤是非常自然的。在这样的场景中孩子很容易理解:死,就是不再活着。  走出阴影(二)    让孩子参加葬礼  在一般情况下,家人在亲人亡故不久都要参加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葬礼。是否允许孩子们参加葬礼,一直是成年人举棋不定的事情,因为他们担心,孩子会被葬礼的场面吓坏。然而,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希望参加葬礼,希望
期刊
儿子总想进妈妈的被窝  问:我儿子6岁。有时他醒得早了就跑到我的房间,钻进我的被窝想再躺一会儿,要我跟他说一会儿话。如果我撵他走,他就去找奶奶,钻进奶奶的被窝,求奶奶和他说一会儿话。我担心,这种习惯对他的性发展会不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答:小男孩想和妈妈挨着躺一会儿,说一会儿话,这怎么是危险和病态的事呢?你的儿子也许希望心理上与你接近点,希望舒服一点,希望受到保护,希望有人关注他和喜欢他,而他可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