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考试题中,诗歌鉴赏往往是难题。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复习中,要培养当时意识、文本意识、考点意识、规范意识、得分意识,那么在高考中,学生拿高分的胜算就多一些。
【关键词】高考;诗歌鉴赏;培养;意识
一张高考语文试卷最后的得分率总在65%左右,并不高。尤其是诗歌鉴赏题,得分率更低,甚至不足50%。但高三学生经过一年的复习,对相关的诗歌鉴赏知识应当有所掌握,对各种鉴赏题型也很熟悉,按理不会出现大的偏差。那么,原因在哪里呢?
笔者通过观察分析,发现有几个问题制约了学生的成绩。第一,诗歌语言凝练浓缩,跳跃性大,含义丰富而含蓄。第二,诗歌中表现的当时社会生活、自然状况、情感世界与现代社会、自然、心理有很大差距。第三,为了押韵的需要,诗歌语言的语序还常作不合语法的调整,这影响学生正确品读诗歌。那么,考生该如何才能解决上述问题,平稳发挥,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呢?
我觉得,汝果欲解诗,功夫在平时。在高三一年时光里,在诗歌鉴赏指导和训练中,需要着力帮助学生培养五个意识,这样才能有助于他们解决难啃的骨头。
一、当时意识
每一首诗歌的创作都有一定的背景,与诗人所处的特定的时局、个人的命运遭际等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时尽量还原当时的情境。一个时代有它特定的特征,而这些都会在他的诗歌里有所体现。这就是诗歌鉴赏方法里的论世。比如鉴赏杜甫的《石壕吏》应联系到唐朝的安史之乱时期,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背景材料;读到岳飞的《满江红》就应联系到北宋末年南宋初期,国土不完整,朝廷偏安一隅,有识之士想北渡等背景材料。当然,有的诗人也有着与众不同的身世经历,或怀才不遇、或颠沛流离、或征战疆场、或身陷囹圄等,于是他们的诗歌里就有了壮志未酬、思乡怀人、踌躇满志、胸中块垒等。比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这就是知人。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诗人的往来漂泊,靠得就是一叶孤舟。此时的当时意识就是要懂友人的离别青山万里,不是为了写景色之美,而是要想到路途遥远,旅途艰难之类,流露的是对友人的担忧。
二、文本意识
想要做好题目,理解诗歌是关键,我们要做到“读诗从题始,披文而入情;解诗从字始,有注莫放过。”题目往往就告诉我们诗歌的题材,比如《送魏二》,只要研读一下标题,就会明确这是送别诗,情感内容相对就很好把握了。而诗歌内容本身也需要我们去认真、仔细研读,不放过一个字。当然,诗歌语言比较精炼,想要读懂读透不容易。具体讲,先抓关键词,其次转换成现代汉语。关键词往往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转换成现代汉语则便于学生深入理解意蕴。毕竟,看文言词语远没有看现代汉语轻松。在此基础上,学生要设身处地的站在诗人角度,去推敲探求。最后要结合相关注解,对自己的理解进行完善。往往有学生由于忽视了注解而导致自己的理解与诗人原意大相径庭。
三、考点意识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理解作品的内涵,探索作品的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等等。基于这一要求,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做了这样的考点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江苏卷设题主要涉及形象语言解读、内容理解、情感分析、表达技巧赏析等几个基本方面。学生在做题时,要揣摩命题者设题意图,暗合哪个考点,然后再去考虑解答。比如蒋捷词《浪淘沙-重九》:明露浴疏桐,秋满帘栊。掩琴无语意忡忡。掐破东窗窥皓月,早上芙蓉。前事渺茫中,烟水孤鸿。一尊重九又成空。不解吹愁吹帽落,恨杀西风。有题这样:“不解吹愁吹帽落,恨杀西风”富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有学生面对此题,就无从下手。其实,此题还是着眼于表现手法和情感设题的,学生在解答时就不能跳出这个范畴。
四、规范意识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诗歌鉴赏题目万千,可哪种类型的题目也有答题思路可循。一般来讲,诗歌鉴赏题目有几种类型:感知意境类、分析技巧类、鉴赏语言类、炼字类等。每种题型的答案形式往往是有格式的。比如分析意境类的答题范式是:描图景(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情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做题时,就要尽量关注题型要求。当然,有时的题目没有这么明显,这时,学生就要紧扣题目作答。比如苏轼的《八声甘州·寄参寥子》后有题:词中记述了诗人与参寥的哪些交游活动,请加以概括。学生就要注意,答案必须要是交游活动。比如问到意象,那就必须是名词或名词短语等等不一而足。
五、得分意识
诗歌鉴赏一般3道题10分,每道题3分或者4分。学生在揣摩答案的时候,完全可以根据提问判断该道题有几个得分点或者该题分值如何分配。学生有了这一思考后,下笔作答就会显得比较从容,不会因为考虑不周或者分点不全而扣分。另外书写工整表达清楚也是有效得分的保障,同样值得学生注意。
当然,诗歌鉴赏是个难题,仅靠笔者的叙述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和训练中多积累,牢牢掌握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增强自己的知识储备,方能以不变应万变;在考场上,学生有意增强以上五个意识,灵活运用所学,我相信取得理想的成绩应该不是难事。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丰利中学)
【关键词】高考;诗歌鉴赏;培养;意识
一张高考语文试卷最后的得分率总在65%左右,并不高。尤其是诗歌鉴赏题,得分率更低,甚至不足50%。但高三学生经过一年的复习,对相关的诗歌鉴赏知识应当有所掌握,对各种鉴赏题型也很熟悉,按理不会出现大的偏差。那么,原因在哪里呢?
笔者通过观察分析,发现有几个问题制约了学生的成绩。第一,诗歌语言凝练浓缩,跳跃性大,含义丰富而含蓄。第二,诗歌中表现的当时社会生活、自然状况、情感世界与现代社会、自然、心理有很大差距。第三,为了押韵的需要,诗歌语言的语序还常作不合语法的调整,这影响学生正确品读诗歌。那么,考生该如何才能解决上述问题,平稳发挥,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呢?
我觉得,汝果欲解诗,功夫在平时。在高三一年时光里,在诗歌鉴赏指导和训练中,需要着力帮助学生培养五个意识,这样才能有助于他们解决难啃的骨头。
一、当时意识
每一首诗歌的创作都有一定的背景,与诗人所处的特定的时局、个人的命运遭际等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时尽量还原当时的情境。一个时代有它特定的特征,而这些都会在他的诗歌里有所体现。这就是诗歌鉴赏方法里的论世。比如鉴赏杜甫的《石壕吏》应联系到唐朝的安史之乱时期,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背景材料;读到岳飞的《满江红》就应联系到北宋末年南宋初期,国土不完整,朝廷偏安一隅,有识之士想北渡等背景材料。当然,有的诗人也有着与众不同的身世经历,或怀才不遇、或颠沛流离、或征战疆场、或身陷囹圄等,于是他们的诗歌里就有了壮志未酬、思乡怀人、踌躇满志、胸中块垒等。比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这就是知人。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诗人的往来漂泊,靠得就是一叶孤舟。此时的当时意识就是要懂友人的离别青山万里,不是为了写景色之美,而是要想到路途遥远,旅途艰难之类,流露的是对友人的担忧。
二、文本意识
想要做好题目,理解诗歌是关键,我们要做到“读诗从题始,披文而入情;解诗从字始,有注莫放过。”题目往往就告诉我们诗歌的题材,比如《送魏二》,只要研读一下标题,就会明确这是送别诗,情感内容相对就很好把握了。而诗歌内容本身也需要我们去认真、仔细研读,不放过一个字。当然,诗歌语言比较精炼,想要读懂读透不容易。具体讲,先抓关键词,其次转换成现代汉语。关键词往往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转换成现代汉语则便于学生深入理解意蕴。毕竟,看文言词语远没有看现代汉语轻松。在此基础上,学生要设身处地的站在诗人角度,去推敲探求。最后要结合相关注解,对自己的理解进行完善。往往有学生由于忽视了注解而导致自己的理解与诗人原意大相径庭。
三、考点意识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理解作品的内涵,探索作品的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等等。基于这一要求,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做了这样的考点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江苏卷设题主要涉及形象语言解读、内容理解、情感分析、表达技巧赏析等几个基本方面。学生在做题时,要揣摩命题者设题意图,暗合哪个考点,然后再去考虑解答。比如蒋捷词《浪淘沙-重九》:明露浴疏桐,秋满帘栊。掩琴无语意忡忡。掐破东窗窥皓月,早上芙蓉。前事渺茫中,烟水孤鸿。一尊重九又成空。不解吹愁吹帽落,恨杀西风。有题这样:“不解吹愁吹帽落,恨杀西风”富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有学生面对此题,就无从下手。其实,此题还是着眼于表现手法和情感设题的,学生在解答时就不能跳出这个范畴。
四、规范意识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诗歌鉴赏题目万千,可哪种类型的题目也有答题思路可循。一般来讲,诗歌鉴赏题目有几种类型:感知意境类、分析技巧类、鉴赏语言类、炼字类等。每种题型的答案形式往往是有格式的。比如分析意境类的答题范式是:描图景(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情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做题时,就要尽量关注题型要求。当然,有时的题目没有这么明显,这时,学生就要紧扣题目作答。比如苏轼的《八声甘州·寄参寥子》后有题:词中记述了诗人与参寥的哪些交游活动,请加以概括。学生就要注意,答案必须要是交游活动。比如问到意象,那就必须是名词或名词短语等等不一而足。
五、得分意识
诗歌鉴赏一般3道题10分,每道题3分或者4分。学生在揣摩答案的时候,完全可以根据提问判断该道题有几个得分点或者该题分值如何分配。学生有了这一思考后,下笔作答就会显得比较从容,不会因为考虑不周或者分点不全而扣分。另外书写工整表达清楚也是有效得分的保障,同样值得学生注意。
当然,诗歌鉴赏是个难题,仅靠笔者的叙述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和训练中多积累,牢牢掌握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增强自己的知识储备,方能以不变应万变;在考场上,学生有意增强以上五个意识,灵活运用所学,我相信取得理想的成绩应该不是难事。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丰利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