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特别是江苏省教育厅出台了减轻学生负担,规范教学行为的“五严”规定和高考命题风格的大转型,原来靠“背书”“默写”“过关”的陈旧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教学现状,现在更多的是要思考如何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问题。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各学校在摸索中开辟了一些卓有成效的高效课堂模式。我校根据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并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推出了“152010”高效课堂模式。本人有幸成为“152010”高效课堂模式的第一批推广者,开设了一节市级公开课,课题——发达的古代农业,现把本人肤浅的想法叙述如下,供各同仁相互交流。
所谓“152010”课堂教学模式,即把课堂分为三个阶段,即预习、知新、巩固。15分钟预习,就是根据学案预习本节内容中的知识点,做到初步掌握相关史实。20分钟知新,就是学生讨论反思和教师点拨。10分钟巩固,即对本堂课进行及时检测,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三个阶段有机联系,相辅相成。
一、充分预习是课堂高效的前提条件
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温故知新”。古人揭示了复习预习这一环节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预习这个环节也是“152010”课堂模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决定了整个课堂能否顺利实施。作为教师应重视这一环节,认真研读教材,紧扣教学大纲,考试说明,精心编制预习案,尽可能做到“精”、“简”、“易”,使学生能熟悉教材,掌握基本史实。
学生在预习案下发后,认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预习案上的知识框架。有兴趣的学生可上网或到图书馆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在当今信息化社会异常重要。
本人在开课之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通过上网等多种渠道收集了大量的图片、文字材料,编制了简而全的预习案,引导学生从农业生产的工具、耕作方式、耕作技术、灌溉工具、水利工程、古代农业的基本模式等方面预习,成为顺利推行这一模式的关键因素。
二、热烈讨论、精要点拨是最大限度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历史思维。与现代高考的命题思想背道而驰。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大胆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方式,历史课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起到桥梁作用。
讨论法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要能宏观调控这一环节,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分组,大力推行竞争机制
教师在认真分析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把班级分成若干讨论小组,一般以4人一组为宜,每组由性格外向,善于言辞的学生担任组长,带领本组成员进行讨论。加强组内及组际之间的竞争考核,形成班级管理台账资料,教师定期检查,并尽量作出鼓励性的评价,提高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2.精心设计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讨论问题的质量是关系到能否最大限度启发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也是体现教师把握教学大纲与业务能力的最好表现。本人认为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符合:“问题设计的合理性”、“讨论的价值性”、“知识的联系性”、“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四原则。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运用教材文字、注释、图片资料和文献史料,做到论从史出。对于较为复杂的问题,教师要在设计问题时作简单的点拨。对于同类的事件,教师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与迁移。对于历史解题方法、规律,教师更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发现。
3.大胆放权,教师引领
讨论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活动的直接创与者和受益者,而教师是引领者。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大胆放权,深入到学生群体,了解学生讨论情况与参与程度,并及时对讨论的结果进行评价,不论结果对与错都应该以赞扬的态度聆听学生的讨论。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利用较短的时间进行点拨,但必须做到“核心问题精讲”、“方法规律精讲”、“疑点难点精讲”,学生能解决的坚决不讲。通过这个过程,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如发达的古代农业一课,本人设计了如下讨论问题:
(1)通过历史图片资料,从生产工具演进角度思考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进过程以及耕作方式演进的根本原因?演进过程学生基本都能得出答案。通过教师点拨学生得出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的结论,最终得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史观。
(2)以历史史料引领设置了小农经济特点这一讨论问题?培养学生处理材料和运用材料的能力。
(3)结合历史图片及相关史料,要求学生得出中国古代农业的总特征?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可以从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农业生产结构、基本模式、农业的地位以及古代农业的局限性讨论。
本堂课教师改变了传统的讲解方式,内容新颖,学生积极性较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当堂检测,及时掌握学情
当堂检测是教师评估学情的有效手段。通过检测教师可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以便于在下一课时作出及时调整。教师应精编检测题,题型一般以小题为主,同时考虑试题考查的功能和方向以及试题的知识覆盖面。检测的方式可多样化,可以请学生上黑板完成或可使用投影仪,并当堂讲评,也可在下一课讲评。通过检测教师及时记录本堂课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历史教学追求质量,但质量的生命线在于提高课堂效率。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者,本人深深感到任重道远,对高效课堂的探索永无止境。上述内容仅是本人的一点教学感想与心得,与各位同仁共勉。本人更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前辈的批评指正!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江海中学)
所谓“152010”课堂教学模式,即把课堂分为三个阶段,即预习、知新、巩固。15分钟预习,就是根据学案预习本节内容中的知识点,做到初步掌握相关史实。20分钟知新,就是学生讨论反思和教师点拨。10分钟巩固,即对本堂课进行及时检测,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三个阶段有机联系,相辅相成。
一、充分预习是课堂高效的前提条件
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温故知新”。古人揭示了复习预习这一环节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预习这个环节也是“152010”课堂模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决定了整个课堂能否顺利实施。作为教师应重视这一环节,认真研读教材,紧扣教学大纲,考试说明,精心编制预习案,尽可能做到“精”、“简”、“易”,使学生能熟悉教材,掌握基本史实。
学生在预习案下发后,认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预习案上的知识框架。有兴趣的学生可上网或到图书馆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在当今信息化社会异常重要。
本人在开课之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通过上网等多种渠道收集了大量的图片、文字材料,编制了简而全的预习案,引导学生从农业生产的工具、耕作方式、耕作技术、灌溉工具、水利工程、古代农业的基本模式等方面预习,成为顺利推行这一模式的关键因素。
二、热烈讨论、精要点拨是最大限度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历史思维。与现代高考的命题思想背道而驰。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大胆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方式,历史课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起到桥梁作用。
讨论法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要能宏观调控这一环节,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分组,大力推行竞争机制
教师在认真分析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把班级分成若干讨论小组,一般以4人一组为宜,每组由性格外向,善于言辞的学生担任组长,带领本组成员进行讨论。加强组内及组际之间的竞争考核,形成班级管理台账资料,教师定期检查,并尽量作出鼓励性的评价,提高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2.精心设计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讨论问题的质量是关系到能否最大限度启发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也是体现教师把握教学大纲与业务能力的最好表现。本人认为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符合:“问题设计的合理性”、“讨论的价值性”、“知识的联系性”、“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四原则。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运用教材文字、注释、图片资料和文献史料,做到论从史出。对于较为复杂的问题,教师要在设计问题时作简单的点拨。对于同类的事件,教师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与迁移。对于历史解题方法、规律,教师更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发现。
3.大胆放权,教师引领
讨论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活动的直接创与者和受益者,而教师是引领者。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大胆放权,深入到学生群体,了解学生讨论情况与参与程度,并及时对讨论的结果进行评价,不论结果对与错都应该以赞扬的态度聆听学生的讨论。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利用较短的时间进行点拨,但必须做到“核心问题精讲”、“方法规律精讲”、“疑点难点精讲”,学生能解决的坚决不讲。通过这个过程,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如发达的古代农业一课,本人设计了如下讨论问题:
(1)通过历史图片资料,从生产工具演进角度思考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进过程以及耕作方式演进的根本原因?演进过程学生基本都能得出答案。通过教师点拨学生得出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的结论,最终得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史观。
(2)以历史史料引领设置了小农经济特点这一讨论问题?培养学生处理材料和运用材料的能力。
(3)结合历史图片及相关史料,要求学生得出中国古代农业的总特征?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可以从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农业生产结构、基本模式、农业的地位以及古代农业的局限性讨论。
本堂课教师改变了传统的讲解方式,内容新颖,学生积极性较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当堂检测,及时掌握学情
当堂检测是教师评估学情的有效手段。通过检测教师可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以便于在下一课时作出及时调整。教师应精编检测题,题型一般以小题为主,同时考虑试题考查的功能和方向以及试题的知识覆盖面。检测的方式可多样化,可以请学生上黑板完成或可使用投影仪,并当堂讲评,也可在下一课讲评。通过检测教师及时记录本堂课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历史教学追求质量,但质量的生命线在于提高课堂效率。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者,本人深深感到任重道远,对高效课堂的探索永无止境。上述内容仅是本人的一点教学感想与心得,与各位同仁共勉。本人更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前辈的批评指正!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江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