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说:“教学是做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这句话对写作教学的革新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陶行知先生强调“做”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要加强“做”的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写文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学会写作。
一、共看“一轮明月”——双板共学共创
1.善于用多媒体立体化展现语文故事
涂老师讲授《青蛙看海》中,竟然在课堂中让学生起立,一起喊着口令跳台阶,这着实让我吃了一惊。这么大胆放手可是我最恐惧的,放手容易,收手难啊,能否在大跳之后,还能维持原有的纪律,保持散而不乱的课堂秩序,达到预设的效果,成为问题进入脑海。再看涂老师的课堂,孩子们已经随着口令到了“九级十级跳跳跳”,喘气声中孩子们脱口而出:“好累,好渴!”。“小青蛙吗,那怎么办呢?难吗?要不要坚持下去啊,要不回去吧!”随着一个个问题循序渐进地提出,课文的难点和重点在一层层地被孩子们自己剥落.整堂课像是那么无意地顺其自然,又是那么地用心设计,一条线随着老师有意无意地引导顺势而下,最终完成了孩子们的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和总结。
2.善于用双板给学生铺展思维路径
衡老师在讲授《小稻秧脱险记》时,读课题时就用了两种解读方式,根据读的重点分析出主要讲的主人公是谁,讲了主人公的什么事情。虽是简单点拨,却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正如其后在复习词语的环节中,有意地将描写杂草和小稻秧的不同词语分成两组,并提出“这都是写谁的呀”,深刻的问题再加上对词语的反复阅读,使課文中的词语深入孩子们的心。以此方式,再引导学生去自读第二小节,学生已经完全领会了衡老师的“良苦用心”,此时,衡老师才一语点破:“看你都学会抓关键词了啊!” 衡老师的一课又将我的思绪拉入了另一个未曾多思的境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如此,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会举一反三,听、说、读、写同步训练,真正提高了自己的素质,进入了“乐学”的理想境界。
二、打开“一片心田”——双板共思共写
教学习作4,细看写作要求:抓住秋天的一处景色,从颜色形态等方面去细致地描写,并做到动静结合。思索良久,如何让孩子们再写秋天是更多的喜悦而非枯燥呢?
1.善于用双板打造生活经验与写作的桥梁。
缘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还是得从图片入手,从直观的感官入手。于是收集关于秋天的大量图片,枫叶、菊花、天空、大雁、山坡上、小河边……恨不得整个秋天都搬到我的课件中来。同时兼附恰当的诗句和优美的语句,或copy或creat。试图将秋的美景带进课堂,将秋的诗情画意,秋的气氛引入课堂。从感官、嗅觉、听觉等去方面去激发孩子的内心。并起到带领他们学会仔细观察世界万物的方法,和用自己的文字、语言去将内心的感受外化的能力。
2.善于用双板打开内心想象的黑洞
优美的音乐响起,我试图用美的教学语言引入,不知不觉,从第一片落叶开始,伴随图片,我开始提问:“谁来夸夸这些枫叶,说说此时它带给你的感觉?”几十双手争先恐后地举起来:“火红的枫叶像一把把火”“多漂亮的火,整个山就像葬送在这一片火海里,谁还可以将刚才同学的句子说得更生动?”“火红的枫叶像一把把火把整座山都给点燃了。”哇,多美的火,多幸福的山,你们不仅点燃了整座山,也点燃了老师的心,老师也好想奔跑在这一山的火红中。太棒了,老师不得不把你们说的写下来了。还有别的感受吗?“一片片枫叶在枫林中绽开了笑脸,有的昂首挺胸,有的交头接耳,甚至有的都笑破了肚皮。”“小枫叶,你在笑什么呢,那么欢乐?”“笑秋姑娘的魔力把我变得如此美丽。”多欢快的景象,多生动的画面,让大家一起跟老师写一写吧!瞧,不知不觉,这漂亮的枫林已经呈现在我们笔下啦,经过同学们一遍遍的修改,枫林的美呈现得那么淋漓尽致,而且还有顺序呢!
3.善于用双板凸显差异、共享差异
可以说,此次教学中,我没有用一句理论性的话去指导孩子怎么说话怎么写作,只是就事论事,就一处景,不断地延伸开去,在无形的顺序牵引中,用激励和有效评议,让他们一次次地修订,最后体验到了成就感。让他们自己在具体景物的描写中,去明白原来写作是这样的,远比一次次的说教效果更好。比如在之后指导学生描写大雁时,我不断问他们,你心目中大雁是什么样子的,活泼,自由,矫健,此类形容词从学生们口中迸发出来,再通过问如何活泼,如何自由,如何矫健,去催促他们更加仔细观察发挥想象,训练学生掌握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方法。
多媒体以及双板教学,翻转课堂有力地促成了孩子的学习从表象走向了深入,学习真正成了思维的培养,写作有了可遵循的路径。课堂真正成了学生向阳而生的土壤!
一、共看“一轮明月”——双板共学共创
1.善于用多媒体立体化展现语文故事
涂老师讲授《青蛙看海》中,竟然在课堂中让学生起立,一起喊着口令跳台阶,这着实让我吃了一惊。这么大胆放手可是我最恐惧的,放手容易,收手难啊,能否在大跳之后,还能维持原有的纪律,保持散而不乱的课堂秩序,达到预设的效果,成为问题进入脑海。再看涂老师的课堂,孩子们已经随着口令到了“九级十级跳跳跳”,喘气声中孩子们脱口而出:“好累,好渴!”。“小青蛙吗,那怎么办呢?难吗?要不要坚持下去啊,要不回去吧!”随着一个个问题循序渐进地提出,课文的难点和重点在一层层地被孩子们自己剥落.整堂课像是那么无意地顺其自然,又是那么地用心设计,一条线随着老师有意无意地引导顺势而下,最终完成了孩子们的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和总结。
2.善于用双板给学生铺展思维路径
衡老师在讲授《小稻秧脱险记》时,读课题时就用了两种解读方式,根据读的重点分析出主要讲的主人公是谁,讲了主人公的什么事情。虽是简单点拨,却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正如其后在复习词语的环节中,有意地将描写杂草和小稻秧的不同词语分成两组,并提出“这都是写谁的呀”,深刻的问题再加上对词语的反复阅读,使課文中的词语深入孩子们的心。以此方式,再引导学生去自读第二小节,学生已经完全领会了衡老师的“良苦用心”,此时,衡老师才一语点破:“看你都学会抓关键词了啊!” 衡老师的一课又将我的思绪拉入了另一个未曾多思的境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如此,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会举一反三,听、说、读、写同步训练,真正提高了自己的素质,进入了“乐学”的理想境界。
二、打开“一片心田”——双板共思共写
教学习作4,细看写作要求:抓住秋天的一处景色,从颜色形态等方面去细致地描写,并做到动静结合。思索良久,如何让孩子们再写秋天是更多的喜悦而非枯燥呢?
1.善于用双板打造生活经验与写作的桥梁。
缘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还是得从图片入手,从直观的感官入手。于是收集关于秋天的大量图片,枫叶、菊花、天空、大雁、山坡上、小河边……恨不得整个秋天都搬到我的课件中来。同时兼附恰当的诗句和优美的语句,或copy或creat。试图将秋的美景带进课堂,将秋的诗情画意,秋的气氛引入课堂。从感官、嗅觉、听觉等去方面去激发孩子的内心。并起到带领他们学会仔细观察世界万物的方法,和用自己的文字、语言去将内心的感受外化的能力。
2.善于用双板打开内心想象的黑洞
优美的音乐响起,我试图用美的教学语言引入,不知不觉,从第一片落叶开始,伴随图片,我开始提问:“谁来夸夸这些枫叶,说说此时它带给你的感觉?”几十双手争先恐后地举起来:“火红的枫叶像一把把火”“多漂亮的火,整个山就像葬送在这一片火海里,谁还可以将刚才同学的句子说得更生动?”“火红的枫叶像一把把火把整座山都给点燃了。”哇,多美的火,多幸福的山,你们不仅点燃了整座山,也点燃了老师的心,老师也好想奔跑在这一山的火红中。太棒了,老师不得不把你们说的写下来了。还有别的感受吗?“一片片枫叶在枫林中绽开了笑脸,有的昂首挺胸,有的交头接耳,甚至有的都笑破了肚皮。”“小枫叶,你在笑什么呢,那么欢乐?”“笑秋姑娘的魔力把我变得如此美丽。”多欢快的景象,多生动的画面,让大家一起跟老师写一写吧!瞧,不知不觉,这漂亮的枫林已经呈现在我们笔下啦,经过同学们一遍遍的修改,枫林的美呈现得那么淋漓尽致,而且还有顺序呢!
3.善于用双板凸显差异、共享差异
可以说,此次教学中,我没有用一句理论性的话去指导孩子怎么说话怎么写作,只是就事论事,就一处景,不断地延伸开去,在无形的顺序牵引中,用激励和有效评议,让他们一次次地修订,最后体验到了成就感。让他们自己在具体景物的描写中,去明白原来写作是这样的,远比一次次的说教效果更好。比如在之后指导学生描写大雁时,我不断问他们,你心目中大雁是什么样子的,活泼,自由,矫健,此类形容词从学生们口中迸发出来,再通过问如何活泼,如何自由,如何矫健,去催促他们更加仔细观察发挥想象,训练学生掌握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方法。
多媒体以及双板教学,翻转课堂有力地促成了孩子的学习从表象走向了深入,学习真正成了思维的培养,写作有了可遵循的路径。课堂真正成了学生向阳而生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