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论你是痴迷《鬼吹灯》里一系列离奇诡异的盗墓故事,还是对《古墓丽影》中追寻“潘多拉魔盒”的劳拉情有独钟,或是你也曾幻想过自己有一天能成为《夺宝奇兵》中琼斯那样的夺宝博士……那么我不得不说,大多数人了解的还只是“非主流考古”。惊险、刺激、掘墓、寻宝等等,这些名词从来都不是考古学的主要内容。这个带着蒙娜丽莎般微笑的学科正等待着我们去走近、去了解。
尽管有人会把考古工作者与盗墓者等同看待,但是当你看到一片片瓦、一件件陶器、一幅幅壁画、一粒粒碳化的粮食时,你的脑海中就会出现古代人类生活与劳作的场景以及人类文明的各个阶段,从而对历史的敬畏感也油然而生,这些就足以让你毫无怨言、默默无闻地爱上考古。多年来,吉林大学的考古学子们始终跋涉在“独立天地证青史”的路上,用自己的一腔热血书写着考古人的使命与担当。
前路虽漫长,吾亦心向往之
考古教我严谨,开我眼界,行知结合,助我全面成长。前路虽漫长,吾亦心向往之。
从对考古神秘、冒险、浪漫的生活向往到严格遵循考古学严谨的研究理论和过程,再去思考遗迹、遗物的考古学意义,我在慢慢接近考古圣殿的大门。
我坚信,在大学里,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在面对一个问题或者现象时有自我的认识,能够提出为什么,并找到解决方法。所以,我不满足于光靠背书、抄笔记来获得一个不错的成绩,而是想在同样的成绩下比别人多一些筹码,这些筹码就是我从专业书籍中汲取的理论精华,从《考古学的大众传播》这一创新性课题研究中得到的厚重思考,以及在发表的一些专业文章中记录的考古心路历程。
在大多数时候,学习本就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而研究古人和史料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但我总能在繁琐的学习中发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在破解某些难题时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既然选择了,为什么不踏踏实实地走下去呢?即使学习再单调,专业再辛苦,与其想太多,还不如做好当下。
说起田野考古,我在内蒙古魏家窝铺留下了人生最火红的一段记忆。大三那年,我在北国的初夏离开了繁华的城市,来到了有着红山文化遗址(包括魏家窝铺遗址)的考古胜地——内蒙古赤峰市。在这里,没有自习室的灯火通明,没有书本的案牍劳形,只有白天面朝黄土背朝天,拿着手铲挥汗如雨,夜晚在满天星斗的映衬下,师生围坐一圈吹着山风侃大山。正如电影《夺宝奇兵》中主人公所说的:“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考古学家,就要走出图书馆。”是的,我走出来了,那段风一般的日子柔柔地吹拂着我的考古情怀。
在热情的农民家中,灶台、土炕、大锅都是我最真实的记忆。我为纯朴的农妇能把家常菜做出那么多花样而惊奇,也为老农斜阳下拿着烟斗,遥想远方打工的儿子而感动。在这个太阳一落就黑得吓人、静得出奇的小村庄里,我真正体会到了靠天吃饭的沉重。“赤峰人民宁愿赶着驴车,也要把遗址留下来。”这样的情怀激发了我的历史使命感,我突然感觉到自己以前所谓的追求是那么的世故和狭隘。将文物遗产保护进行到底,让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被人们所了解,这才是考古人的幸福。
在辽宁阜新做田野调查时,我每天漫山遍野地走,采集地表的陶片。其中的艰苦不必多说,但我依旧相信,成功不必在我,功力必不唐捐。不用做每件事都非得想着功成名就,世事难料,机遇难求,但只要知道自己的努力不会白费,不断坚持下去就好。
(赵宇超)
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喧嚣
席慕容说过:“在我们的世界里,时间是经,空间是纬,细细密密地织出了一连串的悲欢离合,织出了极有规律的阴差阳错。”而在我这里,阴差阳错不再是“痛苦和忧伤的来处”,反而织就了我生命中的美好。
我曾经想学金融专业,想在未来求职时多一份行业优势,但是偶然地被调剂到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阴差阳错使我感受到了考古学的魅力,并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文物保护和公众考古的天地中。
在大学的这几年里,“忙碌”是我学习、生活的代名词,“丰收”则是我坚持与付出的结果。挫折和困难并没有熄灭我对考古的热情,我更加懂得自己喜欢什么、想要做什么。
我的课余生活过得风生水起,有滋有味。大学四年我学会了打乒乓球、篮球和网球,还学习了快板、武术、交谊舞和摄影。每期必看《今日看世界》《亚洲周刊》《国家地理》等电视节目和杂志,错过了还会到网上看。似乎懂得越多越觉得自己浅薄,我不断汲取知识的养分,拓展自己的人文底蕴,为热爱的考古学蓄势。
我还忙着专业活动,虽然耗费精力,但喜获成长。我组织的“魅力哈民·揭开科尔沁史前文明的神秘面纱”图片展给了大众一个走近考古学的机会,而由我牵头的“北辰”考古文博学术沙龙更为广大考古学子提供了一个交流经验的学术平台。这两次大型活动更为我的大学生活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选择这样一种忙碌的生活,需要勇气与定力,而我也就是从大学开始成为了一个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喧嚣的人。
从学术到做人,我的导师无疑给了我最好的教导。从不将不成熟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发表,不急于彰显自己的辛劳付出,这是我的导师给我最深刻的影响。经常与导师一起打乒乓球,亦师亦友的关系更让我学到了恩师做人的精髓——低调内敛,蓄势待发。同时,我也懂得了一个团队对于考古的重要性,我相信,只要大家一起将该做的都做了,把事做成了才有成就可言。
在经常性的野外考古中,我开始看淡生存环境的恶劣、生活设施的落后以及难与家人团聚的辛苦和不便。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考古经历是2008年在扎鲁特旗昆都岭的一次发掘,每天不少于8小时的野外工作量,喝的是碱水,一个多月只洗了一次澡,这些都不是在校园里的同学们能想象到的。有两天晚上,为了防止发掘出的玉器被盗,我和另一名同学留下来守墓,遇上了电闪雷鸣、狂风大作的天气,在简易帐篷中我们依旧被沙土蒙面。而第二夜又出奇的树静风止,我们本以为可以睡个好觉,却被小虫子叮得两条腿完全肿了起来,一个多月才消下去。那次野外的艰险经历让我更加从容淡定,经过那两夜,我可是什么苦都不怕了。
青史昭昭,岁月留痕,相信有着“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勇气,有着“独立天地证青史”的担当,有着“积跬步,至千里”的信念,考古学子们终会扛起中国考古的大旗,共同推动中国考古更伟大时代的到来。
(董文斌)
尽管有人会把考古工作者与盗墓者等同看待,但是当你看到一片片瓦、一件件陶器、一幅幅壁画、一粒粒碳化的粮食时,你的脑海中就会出现古代人类生活与劳作的场景以及人类文明的各个阶段,从而对历史的敬畏感也油然而生,这些就足以让你毫无怨言、默默无闻地爱上考古。多年来,吉林大学的考古学子们始终跋涉在“独立天地证青史”的路上,用自己的一腔热血书写着考古人的使命与担当。
前路虽漫长,吾亦心向往之
考古教我严谨,开我眼界,行知结合,助我全面成长。前路虽漫长,吾亦心向往之。
从对考古神秘、冒险、浪漫的生活向往到严格遵循考古学严谨的研究理论和过程,再去思考遗迹、遗物的考古学意义,我在慢慢接近考古圣殿的大门。
我坚信,在大学里,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在面对一个问题或者现象时有自我的认识,能够提出为什么,并找到解决方法。所以,我不满足于光靠背书、抄笔记来获得一个不错的成绩,而是想在同样的成绩下比别人多一些筹码,这些筹码就是我从专业书籍中汲取的理论精华,从《考古学的大众传播》这一创新性课题研究中得到的厚重思考,以及在发表的一些专业文章中记录的考古心路历程。
在大多数时候,学习本就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而研究古人和史料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但我总能在繁琐的学习中发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在破解某些难题时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既然选择了,为什么不踏踏实实地走下去呢?即使学习再单调,专业再辛苦,与其想太多,还不如做好当下。
说起田野考古,我在内蒙古魏家窝铺留下了人生最火红的一段记忆。大三那年,我在北国的初夏离开了繁华的城市,来到了有着红山文化遗址(包括魏家窝铺遗址)的考古胜地——内蒙古赤峰市。在这里,没有自习室的灯火通明,没有书本的案牍劳形,只有白天面朝黄土背朝天,拿着手铲挥汗如雨,夜晚在满天星斗的映衬下,师生围坐一圈吹着山风侃大山。正如电影《夺宝奇兵》中主人公所说的:“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考古学家,就要走出图书馆。”是的,我走出来了,那段风一般的日子柔柔地吹拂着我的考古情怀。
在热情的农民家中,灶台、土炕、大锅都是我最真实的记忆。我为纯朴的农妇能把家常菜做出那么多花样而惊奇,也为老农斜阳下拿着烟斗,遥想远方打工的儿子而感动。在这个太阳一落就黑得吓人、静得出奇的小村庄里,我真正体会到了靠天吃饭的沉重。“赤峰人民宁愿赶着驴车,也要把遗址留下来。”这样的情怀激发了我的历史使命感,我突然感觉到自己以前所谓的追求是那么的世故和狭隘。将文物遗产保护进行到底,让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被人们所了解,这才是考古人的幸福。
在辽宁阜新做田野调查时,我每天漫山遍野地走,采集地表的陶片。其中的艰苦不必多说,但我依旧相信,成功不必在我,功力必不唐捐。不用做每件事都非得想着功成名就,世事难料,机遇难求,但只要知道自己的努力不会白费,不断坚持下去就好。
(赵宇超)
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喧嚣
席慕容说过:“在我们的世界里,时间是经,空间是纬,细细密密地织出了一连串的悲欢离合,织出了极有规律的阴差阳错。”而在我这里,阴差阳错不再是“痛苦和忧伤的来处”,反而织就了我生命中的美好。
我曾经想学金融专业,想在未来求职时多一份行业优势,但是偶然地被调剂到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阴差阳错使我感受到了考古学的魅力,并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文物保护和公众考古的天地中。
在大学的这几年里,“忙碌”是我学习、生活的代名词,“丰收”则是我坚持与付出的结果。挫折和困难并没有熄灭我对考古的热情,我更加懂得自己喜欢什么、想要做什么。
我的课余生活过得风生水起,有滋有味。大学四年我学会了打乒乓球、篮球和网球,还学习了快板、武术、交谊舞和摄影。每期必看《今日看世界》《亚洲周刊》《国家地理》等电视节目和杂志,错过了还会到网上看。似乎懂得越多越觉得自己浅薄,我不断汲取知识的养分,拓展自己的人文底蕴,为热爱的考古学蓄势。
我还忙着专业活动,虽然耗费精力,但喜获成长。我组织的“魅力哈民·揭开科尔沁史前文明的神秘面纱”图片展给了大众一个走近考古学的机会,而由我牵头的“北辰”考古文博学术沙龙更为广大考古学子提供了一个交流经验的学术平台。这两次大型活动更为我的大学生活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选择这样一种忙碌的生活,需要勇气与定力,而我也就是从大学开始成为了一个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喧嚣的人。
从学术到做人,我的导师无疑给了我最好的教导。从不将不成熟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发表,不急于彰显自己的辛劳付出,这是我的导师给我最深刻的影响。经常与导师一起打乒乓球,亦师亦友的关系更让我学到了恩师做人的精髓——低调内敛,蓄势待发。同时,我也懂得了一个团队对于考古的重要性,我相信,只要大家一起将该做的都做了,把事做成了才有成就可言。
在经常性的野外考古中,我开始看淡生存环境的恶劣、生活设施的落后以及难与家人团聚的辛苦和不便。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考古经历是2008年在扎鲁特旗昆都岭的一次发掘,每天不少于8小时的野外工作量,喝的是碱水,一个多月只洗了一次澡,这些都不是在校园里的同学们能想象到的。有两天晚上,为了防止发掘出的玉器被盗,我和另一名同学留下来守墓,遇上了电闪雷鸣、狂风大作的天气,在简易帐篷中我们依旧被沙土蒙面。而第二夜又出奇的树静风止,我们本以为可以睡个好觉,却被小虫子叮得两条腿完全肿了起来,一个多月才消下去。那次野外的艰险经历让我更加从容淡定,经过那两夜,我可是什么苦都不怕了。
青史昭昭,岁月留痕,相信有着“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勇气,有着“独立天地证青史”的担当,有着“积跬步,至千里”的信念,考古学子们终会扛起中国考古的大旗,共同推动中国考古更伟大时代的到来。
(董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