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是一群“有钱”人家的孩子,家境富裕,花钱如流水。
一天,老师问大冬同学:“这一周,你带了多少零花钱?”大冬轻描淡写地说:“不多,三百块。”老师睁大了眼睛,又问:“一周下来有节余吗?”大冬说:“还不够呢,到周六就花光光了。”老师差点晕倒,他说非常“佩服”同学们花钱的速度,非常感谢大冬为人民币的快速流通做出了杰出贡献。
同学们一下课就泡学校的超市,五花八门的零食一大包一大包地买,买回的东西吃不了就随手丢进教室后边的垃圾桶里,一点也不心疼;班里有人过生日,就买上好几个七八十元的大蛋糕,然后互相用手抓了往脸上和身上涂,同样不心疼……我们是一群不知钱为血汗的结晶,更不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富家子弟。我们的老师面对这种情况眉头紧锁,他要想办法改变我们——据说,他已经有了办法,但我们不信。
周末,一辆客车载着我们驶向乡下。离开了城市的繁华,见到异样的风光,我们很兴奋,不约而同地在车里唱起了欢快的歌。
客车驶进一个小山村,大家走下车,好奇地打量着眼前的低墙矮屋,边看边笑。老师推开一扇破旧的门,我们的笑声戛然而止——出来迎接我们的是一个又黑又瘦、衣服破旧的男孩。
“他是谁?怎么会是这个样子?”李小明问。
老师拉着那个瘦弱孩子的手,对大家说:“他就是我们今天访问的对象。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因为他妈妈去世了,因为他妈妈治病欠下了许多债务,因为他爸爸外出打工还债去了。”
“难道在这个家里,就剩他一个人?”孙维维问。
“对,就只有他自己。”老师肯定地说。
“哇,好孤单呀。”大家轻轻地惊叫。
“同学们,他不但孤单,而且还无助。来,到他家的屋子里看看吧。”老师引着我们进了堂屋——真正的家徒四壁。一种压抑的气氛在大家心中滋长。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的年龄吗?”老师问。
“看看他还不到我们的胸口,可能只有十岁吧。”有的同学猜测。
老师说:“不,他是你们的同龄人,也是十四岁。也许有同学会问,他为什么这么矮?那我告诉你们,这是因为他吃不好,吃不饱。”
“没得吃?不可能吧。”许多同学表示怀疑。
老师对瘦弱的男孩说:“告诉他们,你每天都吃些什么?”
男孩从床上的一个塑料袋里拿出一块已经干透了的煎饼,用手指在一个黑黑的油罐里沾了一下油,抹在干煎饼上,再撒一点盐,然后给大家看……
“你就吃这个?”许多人惊呆了,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种简易食品。
“嗯。”男孩只回应了一个字。
老师接着说:“就是这样的饭,他一天也只能吃两顿,所以他没有长得和大家一样高。”
低矮的堂屋里充满了一种悲伤的氛围,没有人说话,大家一直这样沉默着,男孩的干煎饼也一直举着。大家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这样的困苦,我们无论如何也想像不出,今天却亲眼见到了。
“你有什么愿望吗?”赵珊珊同学打破了沉默。
“我想,我想让妈妈活过来,我想让爸爸回家,我想上学,想吃饱……”男孩边说边哭了。大家也觉得心里堵堵的。
我们把男孩围在中间,各自从身上掏出平时的零用钱送给他,给他唱歌。——这一天,应该是这个瘦小的男孩过得最快乐的一天吧,也是我们十几年来经历的最沉重的一天。
车还是那辆车,但是已经调转了方向;我们还是我们,但在返城的路上已经没有了欢声笑语和歌声,惟有一张张陷入沉思的面孔。
去乡下,我们看到了什么叫困苦。那儿贫困的景象让我们第一次知道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那个小男孩用枯瘦的手高举煎饼的身影,让我们懂得了怎样才是节约,也让我们明白节省下来的钱,应该去做哪些有意义的事。去乡下,是一次流泪的旅程,我们的心灵受到了洗礼,回来后我们变得懂事多了……
(编辑 文 墨)
一天,老师问大冬同学:“这一周,你带了多少零花钱?”大冬轻描淡写地说:“不多,三百块。”老师睁大了眼睛,又问:“一周下来有节余吗?”大冬说:“还不够呢,到周六就花光光了。”老师差点晕倒,他说非常“佩服”同学们花钱的速度,非常感谢大冬为人民币的快速流通做出了杰出贡献。
同学们一下课就泡学校的超市,五花八门的零食一大包一大包地买,买回的东西吃不了就随手丢进教室后边的垃圾桶里,一点也不心疼;班里有人过生日,就买上好几个七八十元的大蛋糕,然后互相用手抓了往脸上和身上涂,同样不心疼……我们是一群不知钱为血汗的结晶,更不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富家子弟。我们的老师面对这种情况眉头紧锁,他要想办法改变我们——据说,他已经有了办法,但我们不信。
周末,一辆客车载着我们驶向乡下。离开了城市的繁华,见到异样的风光,我们很兴奋,不约而同地在车里唱起了欢快的歌。
客车驶进一个小山村,大家走下车,好奇地打量着眼前的低墙矮屋,边看边笑。老师推开一扇破旧的门,我们的笑声戛然而止——出来迎接我们的是一个又黑又瘦、衣服破旧的男孩。
“他是谁?怎么会是这个样子?”李小明问。
老师拉着那个瘦弱孩子的手,对大家说:“他就是我们今天访问的对象。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因为他妈妈去世了,因为他妈妈治病欠下了许多债务,因为他爸爸外出打工还债去了。”
“难道在这个家里,就剩他一个人?”孙维维问。
“对,就只有他自己。”老师肯定地说。
“哇,好孤单呀。”大家轻轻地惊叫。
“同学们,他不但孤单,而且还无助。来,到他家的屋子里看看吧。”老师引着我们进了堂屋——真正的家徒四壁。一种压抑的气氛在大家心中滋长。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的年龄吗?”老师问。
“看看他还不到我们的胸口,可能只有十岁吧。”有的同学猜测。
老师说:“不,他是你们的同龄人,也是十四岁。也许有同学会问,他为什么这么矮?那我告诉你们,这是因为他吃不好,吃不饱。”
“没得吃?不可能吧。”许多同学表示怀疑。
老师对瘦弱的男孩说:“告诉他们,你每天都吃些什么?”
男孩从床上的一个塑料袋里拿出一块已经干透了的煎饼,用手指在一个黑黑的油罐里沾了一下油,抹在干煎饼上,再撒一点盐,然后给大家看……
“你就吃这个?”许多人惊呆了,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种简易食品。
“嗯。”男孩只回应了一个字。
老师接着说:“就是这样的饭,他一天也只能吃两顿,所以他没有长得和大家一样高。”
低矮的堂屋里充满了一种悲伤的氛围,没有人说话,大家一直这样沉默着,男孩的干煎饼也一直举着。大家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这样的困苦,我们无论如何也想像不出,今天却亲眼见到了。
“你有什么愿望吗?”赵珊珊同学打破了沉默。
“我想,我想让妈妈活过来,我想让爸爸回家,我想上学,想吃饱……”男孩边说边哭了。大家也觉得心里堵堵的。
我们把男孩围在中间,各自从身上掏出平时的零用钱送给他,给他唱歌。——这一天,应该是这个瘦小的男孩过得最快乐的一天吧,也是我们十几年来经历的最沉重的一天。
车还是那辆车,但是已经调转了方向;我们还是我们,但在返城的路上已经没有了欢声笑语和歌声,惟有一张张陷入沉思的面孔。
去乡下,我们看到了什么叫困苦。那儿贫困的景象让我们第一次知道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那个小男孩用枯瘦的手高举煎饼的身影,让我们懂得了怎样才是节约,也让我们明白节省下来的钱,应该去做哪些有意义的事。去乡下,是一次流泪的旅程,我们的心灵受到了洗礼,回来后我们变得懂事多了……
(编辑 文 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