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能从身边的例子中学习到对我们有用的地理知识。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合理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教学内容,用来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体会地理学的价值。
一、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环境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影响深远,可以说,自然地理中的每一个因素都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作用,每一种日常生活又都会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
我们的服饰、饮食、民居、出行、旅游等相关素材都成为学生认识地理环境与日常生活联系的载体。例如:生活在东西伯利亚的亚库特人,居住木屋,身着毛皮服装,运输工具是狗拉雪橇。这与当地寒冷的天气、终年的积雪和大量的森林有关;我国藏族牧民往往穿一件胳膊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长袍,这是由于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穿着。上课时,我也曾经问学生:假如你是商人,你会不会把羽绒服贩卖到广东或海南?学生大笑。我想他们一定已经领会到其中的含义了。
至于食、住方面,学生们可以从生活在恒河三角洲的孟加拉人以船为家,以捕鱼为生的例子中感知。在学习“气候与民居”时,学生们则把自己收藏的“民居”邮票在教室里进行展览:如陕北的窑洞、云南的吊脚竹楼等,并能讲出民居与当地气候的关系。我抓住时机提问:我们这的民居屋顶有何特点?学生们纷纷发言:有平顶房,有斜顶房。我又问:我们这儿降水也较多,平顶房行吗?过了一会儿,有位学生回答:“平顶房有排水管。”大家恍然大悟,真切地感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地理知识。
二、从生产中学习地理知识
生产中地理知识无处不在。例如,我们这地处沿海地区,很多学生的家长都从事海洋养殖业和海洋捕捞业。自己家有育苗场,有捕鱼船。如果我们不是在沿海地区怎么可能靠捕鱼或养殖来发家致富呢。这都离不开地理知识的运用。比如在我们连云港地区:地处暖温带,气候及地形决定这儿可以发展稻麦两熟,还有花生、大豆、棉花等农作物。关于连云港地区的旅游区规划及旅游线路的设计问题,我曾经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撰写题为《我为家乡旅游献计献策》的小论文。虽然难了点,但学生们兴致勃勃,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入,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把乡土教材知识融入社会实践的大课堂里,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生活离不开地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从而消除学生学习地理的畏难情绪。
三、从生活知识中获取地理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我们地理学科具有浓厚的兴趣,学好何愁呢?如何让学生对我们地理感兴趣呢?从日常生活的现象或从身边的生活知识入手,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材七年级(上)59页中有一段阅读材料“冬季,北京人与大白菜”,教师可将这段材料引入到“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学习当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我们现在冬天是不是只吃大白菜?在自然条件下,什么蔬菜可以在冬天吃到?而现在我们的餐桌上又为什么可以吃到各种各样的蔬菜?这些蔬菜是从哪里生产出来的?这说明了什么?”通过我们自己每天吃的蔬菜,学生就有了求知的兴趣。通过思考讨论这几个问题,学生不仅可以深刻体会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还可以理解人类是如何通过改变局部的小气候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的。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如在地图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中学会正确使用旅游交通图。给出一幅去花果山的旅游交通的地图,让学生进行如下活动:①在地图上找到花果山和我们学校的位置。花果山在我们学校的什么方向?②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算一算花果山到我们学校大致的距离。③从我们学校到花果山的最佳路线是哪一条?请说明理由。如上设计可以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掌握地图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四、从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中学习地理知识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及地理新教材注重人文地理的特点,及时将社会热点事件引入课堂,也可以激发学生关注国家和国际时事的兴趣,为地理教学增添活力。如学习《发展与合作》一章时,课前我让学生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收集近期的社会热点问题及其发展动态;从住房、交通状况、衣者、饮食等方面,调查30年来家乡的巨大变化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此外,野外考察和实践也是学生们最喜欢的,我们还根据需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把学生带到我们的新城区、青口河边、小塔山水库去体验身边的地理知识,从体验中去领会、探索、学习,这样学生觉得有兴趣,学习效果就显而易见了。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从生活中来,把生活与地理教学联系起来,将学生的感受利用到地理的教学中去。
(责任编辑 袁 妮)
一、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环境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影响深远,可以说,自然地理中的每一个因素都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作用,每一种日常生活又都会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
我们的服饰、饮食、民居、出行、旅游等相关素材都成为学生认识地理环境与日常生活联系的载体。例如:生活在东西伯利亚的亚库特人,居住木屋,身着毛皮服装,运输工具是狗拉雪橇。这与当地寒冷的天气、终年的积雪和大量的森林有关;我国藏族牧民往往穿一件胳膊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长袍,这是由于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穿着。上课时,我也曾经问学生:假如你是商人,你会不会把羽绒服贩卖到广东或海南?学生大笑。我想他们一定已经领会到其中的含义了。
至于食、住方面,学生们可以从生活在恒河三角洲的孟加拉人以船为家,以捕鱼为生的例子中感知。在学习“气候与民居”时,学生们则把自己收藏的“民居”邮票在教室里进行展览:如陕北的窑洞、云南的吊脚竹楼等,并能讲出民居与当地气候的关系。我抓住时机提问:我们这的民居屋顶有何特点?学生们纷纷发言:有平顶房,有斜顶房。我又问:我们这儿降水也较多,平顶房行吗?过了一会儿,有位学生回答:“平顶房有排水管。”大家恍然大悟,真切地感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地理知识。
二、从生产中学习地理知识
生产中地理知识无处不在。例如,我们这地处沿海地区,很多学生的家长都从事海洋养殖业和海洋捕捞业。自己家有育苗场,有捕鱼船。如果我们不是在沿海地区怎么可能靠捕鱼或养殖来发家致富呢。这都离不开地理知识的运用。比如在我们连云港地区:地处暖温带,气候及地形决定这儿可以发展稻麦两熟,还有花生、大豆、棉花等农作物。关于连云港地区的旅游区规划及旅游线路的设计问题,我曾经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撰写题为《我为家乡旅游献计献策》的小论文。虽然难了点,但学生们兴致勃勃,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入,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把乡土教材知识融入社会实践的大课堂里,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生活离不开地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从而消除学生学习地理的畏难情绪。
三、从生活知识中获取地理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我们地理学科具有浓厚的兴趣,学好何愁呢?如何让学生对我们地理感兴趣呢?从日常生活的现象或从身边的生活知识入手,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材七年级(上)59页中有一段阅读材料“冬季,北京人与大白菜”,教师可将这段材料引入到“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学习当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我们现在冬天是不是只吃大白菜?在自然条件下,什么蔬菜可以在冬天吃到?而现在我们的餐桌上又为什么可以吃到各种各样的蔬菜?这些蔬菜是从哪里生产出来的?这说明了什么?”通过我们自己每天吃的蔬菜,学生就有了求知的兴趣。通过思考讨论这几个问题,学生不仅可以深刻体会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还可以理解人类是如何通过改变局部的小气候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的。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如在地图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中学会正确使用旅游交通图。给出一幅去花果山的旅游交通的地图,让学生进行如下活动:①在地图上找到花果山和我们学校的位置。花果山在我们学校的什么方向?②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算一算花果山到我们学校大致的距离。③从我们学校到花果山的最佳路线是哪一条?请说明理由。如上设计可以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掌握地图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四、从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中学习地理知识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及地理新教材注重人文地理的特点,及时将社会热点事件引入课堂,也可以激发学生关注国家和国际时事的兴趣,为地理教学增添活力。如学习《发展与合作》一章时,课前我让学生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收集近期的社会热点问题及其发展动态;从住房、交通状况、衣者、饮食等方面,调查30年来家乡的巨大变化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此外,野外考察和实践也是学生们最喜欢的,我们还根据需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把学生带到我们的新城区、青口河边、小塔山水库去体验身边的地理知识,从体验中去领会、探索、学习,这样学生觉得有兴趣,学习效果就显而易见了。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从生活中来,把生活与地理教学联系起来,将学生的感受利用到地理的教学中去。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