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来 到学习中去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FM_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能从身边的例子中学习到对我们有用的地理知识。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合理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教学内容,用来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体会地理学的价值。
  
  一、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环境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影响深远,可以说,自然地理中的每一个因素都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作用,每一种日常生活又都会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
  我们的服饰、饮食、民居、出行、旅游等相关素材都成为学生认识地理环境与日常生活联系的载体。例如:生活在东西伯利亚的亚库特人,居住木屋,身着毛皮服装,运输工具是狗拉雪橇。这与当地寒冷的天气、终年的积雪和大量的森林有关;我国藏族牧民往往穿一件胳膊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长袍,这是由于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穿着。上课时,我也曾经问学生:假如你是商人,你会不会把羽绒服贩卖到广东或海南?学生大笑。我想他们一定已经领会到其中的含义了。
  至于食、住方面,学生们可以从生活在恒河三角洲的孟加拉人以船为家,以捕鱼为生的例子中感知。在学习“气候与民居”时,学生们则把自己收藏的“民居”邮票在教室里进行展览:如陕北的窑洞、云南的吊脚竹楼等,并能讲出民居与当地气候的关系。我抓住时机提问:我们这的民居屋顶有何特点?学生们纷纷发言:有平顶房,有斜顶房。我又问:我们这儿降水也较多,平顶房行吗?过了一会儿,有位学生回答:“平顶房有排水管。”大家恍然大悟,真切地感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地理知识。
  
  二、从生产中学习地理知识
  
  生产中地理知识无处不在。例如,我们这地处沿海地区,很多学生的家长都从事海洋养殖业和海洋捕捞业。自己家有育苗场,有捕鱼船。如果我们不是在沿海地区怎么可能靠捕鱼或养殖来发家致富呢。这都离不开地理知识的运用。比如在我们连云港地区:地处暖温带,气候及地形决定这儿可以发展稻麦两熟,还有花生、大豆、棉花等农作物。关于连云港地区的旅游区规划及旅游线路的设计问题,我曾经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撰写题为《我为家乡旅游献计献策》的小论文。虽然难了点,但学生们兴致勃勃,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入,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把乡土教材知识融入社会实践的大课堂里,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生活离不开地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从而消除学生学习地理的畏难情绪。
  
  三、从生活知识中获取地理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我们地理学科具有浓厚的兴趣,学好何愁呢?如何让学生对我们地理感兴趣呢?从日常生活的现象或从身边的生活知识入手,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材七年级(上)59页中有一段阅读材料“冬季,北京人与大白菜”,教师可将这段材料引入到“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学习当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我们现在冬天是不是只吃大白菜?在自然条件下,什么蔬菜可以在冬天吃到?而现在我们的餐桌上又为什么可以吃到各种各样的蔬菜?这些蔬菜是从哪里生产出来的?这说明了什么?”通过我们自己每天吃的蔬菜,学生就有了求知的兴趣。通过思考讨论这几个问题,学生不仅可以深刻体会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还可以理解人类是如何通过改变局部的小气候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的。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如在地图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中学会正确使用旅游交通图。给出一幅去花果山的旅游交通的地图,让学生进行如下活动:①在地图上找到花果山和我们学校的位置。花果山在我们学校的什么方向?②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算一算花果山到我们学校大致的距离。③从我们学校到花果山的最佳路线是哪一条?请说明理由。如上设计可以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掌握地图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四、从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中学习地理知识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及地理新教材注重人文地理的特点,及时将社会热点事件引入课堂,也可以激发学生关注国家和国际时事的兴趣,为地理教学增添活力。如学习《发展与合作》一章时,课前我让学生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收集近期的社会热点问题及其发展动态;从住房、交通状况、衣者、饮食等方面,调查30年来家乡的巨大变化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此外,野外考察和实践也是学生们最喜欢的,我们还根据需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把学生带到我们的新城区、青口河边、小塔山水库去体验身边的地理知识,从体验中去领会、探索、学习,这样学生觉得有兴趣,学习效果就显而易见了。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从生活中来,把生活与地理教学联系起来,将学生的感受利用到地理的教学中去。
  (责任编辑 袁 妮)
其他文献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要应对急剧变化的社会,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不断学习,“使终身学习成为每个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要求今后的教育必须以“为每个高中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价值取向,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本领。“人生有限而知识无穷”,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面对时代的
在传统的教学课程中,《EXCEL电子表格》往往归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中的某章学习,由于教学时间短,内容少,要求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通常只是停留在简单地制作表格、输入、输出数据和简单计算的层面。这种以“知识为本”的教学目标不再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师应因地制宜地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以“能力立意”、“就业导向”为教学目标,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对于计算机专业文秘方向
“民以食为天”,这是流传了很久的一句话,对中国人来说,“吃”自古就是一件大事。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我们的餐桌日益丰盛,鸡鸭鱼肉已不再是只有过年才能尝到的稀罕物。但是,生活并不像我们预期的那样美好,每当站在菜市场,看着琳琅满目的蔬菜、水果和肉类,总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和焦虑:吃鸡蛋吧,蛋黄不红的不像是土鸡蛋,蛋黄特别红很可能含有苏丹红;吃馍馍吧,特别白的又担心用吊白块熏蒸而成;大米雪白晶莹
作为班主任,我们常会遇到那么几个不尽如人意的比较难教的学生,他们由于种种心理、生理的障碍或外界环境的影响,形成了许多不良习惯或有不少不良行为,我们称之为“问题学生”。对于“问题学生”最简单的肯定、赞扬和赏识之言往往能激发起他们自我教育和奋发向上的动力,能增强其自尊感和自信心,从而能促其改掉一些不良习惯,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2009年秋季,我担任七(10)班的班主任,在这个班中有个K学生,在老师和
多年来,我国的传统教学将课程和教学分离成两个领域,“课程”是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关注的事,研究被认为是专家的“专利”。这样课程就成了专制的一方,而“教学”则成为被控制的一方,教学的过程就成为忠实而有效地执行课程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忠实于教材。在这种背景下,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在教学中不可能真正得到发挥。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不是现成的教科书,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经
怎样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是每个教师一直研究的问题,下面以《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为例,来谈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深入教材,浅出课堂    面对众多版本的教材,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以大量的知识作为后盾,重新整合教材,总结规律与技巧,让课本真正成为知识的载体,让教师成为真正的教者。我们更应在准确把握地理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去挖掘有价值的因素,结合学生的实
上网、抽烟、谈恋爱是中学生的三大顽疾。上网更是触目惊心,它严重地摧残了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新华社电发布的2009年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被调查的中学生上网现象普遍,比例高达85.3%,每天都上网的占总人数的13.0%。据新华社电最新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总数已达3.76亿,位居世界第一,青少年约占网民总量的三分之一。又据《中国青少年网络数据报告
笔者在教学岳麓书社2008年第3版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以下简称“第13课”)时,对几处内容有些困惑,现提出来与大家探讨。  第一处,第13课第59页:“到1911年,全国铁路虽然总长9292千米,但其中半数以上由外国修筑并控制,清政府自主所修铁路仅5574千米。”而相对应的内容在岳麓书社必修Ⅱ2006年第2版第67页则表述为:“到1911年,虽然全国铁路总长约4800千米,但其中90%由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也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这些理论为我们阐明了生活和教育的关系。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最终归宿。这就给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指明了一个方向:思想品德课教育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贯穿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让学生觉得思想品德课的教育不是单纯的说课,而
时下教育界最为火热的事情莫过于课改了,“理念”、“课标”成了人们谈论时挂在嘴边的高频词,可见课改工作已深得人心。然而,作为在中学工作的一线音乐教师,当我全身心投入到这场革新运动中去的时候,却发现我们的音乐课改似乎又自觉不自觉地走入了种种误区。    误区一:以审美为核心,忽视了“双基”    新课标明确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于是,不少人认为“以音乐审美为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