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出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力求在启动学生思维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在尝试探究的过程中自我发现、自我提高,这样,才能很好地实现思品课课程目标。本文对新课改背景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体验进行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学方法
《思想品德》的课程标准要求加强教学的过程性、学生学习的体验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育方式上,更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摆正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思想品德的综合知识和学生的亲身体验为载体,不断地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动机。结合《思想品德》的课程标准,我来简要谈一谈新课改背景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地位,构建师生互动型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国现代教学论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在教学中应有积极性、主动性,认为学生是教学环境的主人,创造良好教学环境的一切工作几乎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支持和合作。师生互动型教学就是此种教学论的现实表现,它的实质是在教學中解放学生,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获得主体性的发展。我结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摸索,把课堂中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深有体会地浅谈几点认识:
1.构建师生互动,创设和谐氛围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可以说,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而应该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师生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通过一堂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孩子们在一种和谐、宽和、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他们才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争论;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特点有了张扬的空间并得以实现。在这个短短的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之间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了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了教学相长。
2.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成为主人
本次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探求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其中以活动性为主。新教材有许多章节都需要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果没有活动,这项目标就落实不了。由于思想品德课程贴近学生生活,因此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的作用,开展与此有关的活动课是学生主体地位发挥的有效方式。在教学中,我把活动课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如编写调查报告、现身说法、辩论会、演讲比赛、撰写学生小论文等。另外,思想品德课程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强调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探究性、体验性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开动脑筋,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把更多的精力花在设计问题、设计活动上。在课改实践中对此我也有不少心得。比如在设计做人要自尊、成功要自信时,可以提前让学生调查自己或身边同学的事关自尊、自信的事例,搜集资料,课堂上展示成果。有的学生用表格进行归纳,有的学生编歌谣演唱,有的学生写心得体会等。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学习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思维、学习方法、各种能力及其学习的主体地位相并体现出来,进而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创造力,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成功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轻松和愉悦。
21世纪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当成为学生走进社会、自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必须站在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的高度,努力改进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和强化主体意识、实践意识,一切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确实占据主体地位,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是思品课的一大特点。初一初二的内容基本都是围绕学生的成长来设置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来进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授《我爱我师》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说自己最喜欢的老师是哪一位?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等实际性的问题。如果有一部分学生说自己不喜欢的老师,则要马上帮助学生要换位思考,多从自身找原因,以后主动和教师有效沟通,并分组探讨沟通的有效方法。鼓励学生尝试去实践。由于结合了班级的实际,学生心悦诚服。此外,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有时会自动“扮演”起班主任的角色。在上《创建新集体》时,假如在1班上课,就可以说“要想使我们7、1班成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应该怎么做?在其它班也如此。“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直白的说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但这种依托教学内容,顺势而为的教育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关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活动很少,有时也能让学生讨论一下,但那基本是教师提问题,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想一想,学生被动式学习没有太大改观。针对这个问题,新课改提出了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是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合作探究理论的指导下构建的一种能使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学习方式。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也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四、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把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传授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方式,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出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五、重视教法的转变,倡导新的学习方式
我们在教学中要着眼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学会欣赏每一个学生,开发他们自身的潜能,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在教法上要转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放下架子,善于并乐于和学生沟通,学会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学生质疑求新。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思品教学中要明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教给学生“点金术”,让其一生受用,而不是给他一块金子,使其享乐一时。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既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辅以恰当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智能,从而真正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济南市教学研究室编.《思想品德教学案例分析》,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2]刘文川主编.《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韩震主编.《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学方法
《思想品德》的课程标准要求加强教学的过程性、学生学习的体验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育方式上,更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摆正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思想品德的综合知识和学生的亲身体验为载体,不断地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动机。结合《思想品德》的课程标准,我来简要谈一谈新课改背景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地位,构建师生互动型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国现代教学论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在教学中应有积极性、主动性,认为学生是教学环境的主人,创造良好教学环境的一切工作几乎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支持和合作。师生互动型教学就是此种教学论的现实表现,它的实质是在教學中解放学生,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获得主体性的发展。我结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摸索,把课堂中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深有体会地浅谈几点认识:
1.构建师生互动,创设和谐氛围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可以说,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而应该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师生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通过一堂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孩子们在一种和谐、宽和、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他们才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争论;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特点有了张扬的空间并得以实现。在这个短短的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之间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了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了教学相长。
2.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成为主人
本次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探求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其中以活动性为主。新教材有许多章节都需要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果没有活动,这项目标就落实不了。由于思想品德课程贴近学生生活,因此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的作用,开展与此有关的活动课是学生主体地位发挥的有效方式。在教学中,我把活动课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如编写调查报告、现身说法、辩论会、演讲比赛、撰写学生小论文等。另外,思想品德课程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强调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探究性、体验性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开动脑筋,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把更多的精力花在设计问题、设计活动上。在课改实践中对此我也有不少心得。比如在设计做人要自尊、成功要自信时,可以提前让学生调查自己或身边同学的事关自尊、自信的事例,搜集资料,课堂上展示成果。有的学生用表格进行归纳,有的学生编歌谣演唱,有的学生写心得体会等。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学习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思维、学习方法、各种能力及其学习的主体地位相并体现出来,进而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创造力,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成功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轻松和愉悦。
21世纪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当成为学生走进社会、自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必须站在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的高度,努力改进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和强化主体意识、实践意识,一切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确实占据主体地位,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是思品课的一大特点。初一初二的内容基本都是围绕学生的成长来设置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来进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授《我爱我师》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说自己最喜欢的老师是哪一位?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等实际性的问题。如果有一部分学生说自己不喜欢的老师,则要马上帮助学生要换位思考,多从自身找原因,以后主动和教师有效沟通,并分组探讨沟通的有效方法。鼓励学生尝试去实践。由于结合了班级的实际,学生心悦诚服。此外,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有时会自动“扮演”起班主任的角色。在上《创建新集体》时,假如在1班上课,就可以说“要想使我们7、1班成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应该怎么做?在其它班也如此。“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直白的说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但这种依托教学内容,顺势而为的教育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关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活动很少,有时也能让学生讨论一下,但那基本是教师提问题,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想一想,学生被动式学习没有太大改观。针对这个问题,新课改提出了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是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合作探究理论的指导下构建的一种能使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学习方式。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也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四、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把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传授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方式,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出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五、重视教法的转变,倡导新的学习方式
我们在教学中要着眼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学会欣赏每一个学生,开发他们自身的潜能,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在教法上要转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放下架子,善于并乐于和学生沟通,学会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学生质疑求新。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思品教学中要明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教给学生“点金术”,让其一生受用,而不是给他一块金子,使其享乐一时。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既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辅以恰当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智能,从而真正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济南市教学研究室编.《思想品德教学案例分析》,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2]刘文川主编.《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韩震主编.《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