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生互动是指师生间因教学关系而产生相互影响的社会交往活动。师生互动的基础是有效开展师生互动的前提和保障。笔者认为师生互动的条件包括以下几点。
一、转变观念,树立师生互动意识
无师生互动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它大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挖掘和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就像徐世贵老师所说:“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体性渐渐丧失,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
为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意识、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为了使师生互动得到有效实现,教师们有必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的理念,树立师生互动的意识。
二、熟悉教材,了解师生互动的内容
教材是课堂上实现师生互动最基本的纽带,是师生互动的内容。如果在进行师生互动之前,学生没有了解教材内容,那么在教学中、学生就会像盲人走路,失去方向感。在进行师生互动之前,教师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感知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课文的知识结构、重点、难点,把握课文的精髓。
三、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丰富师生互动的内容
历史课程资源包括文字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和人力资源。历史课程资源也是师生互动的重要纽带,合理利用它、有利于丰富师生互动的内容。如讲授《甲午中日战争》时,我们可以结合黄海海战内容,放映电影《甲午风云》片段,把学习引入到黄海海战的激烈的战争场景中。这样,可以使学生对黄海海战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加深对此知识点的印象。
既然历史课程资源能够丰富师生互动的内容,那么我们可以结合学校和当地的实际,去挖掘、利用历史课程资源,广泛收集、了解有利于历史教学的信息,研究历史课程资源和师生互动的最佳切入点。
四、融洽师生关系,营造积极互动的氛围
现象学哲学的代表人物胡塞尔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主体,都是意义、智慧和价值的源泉,人与人的关系不是传统哲学所阐释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人,因此他们之间也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平等的关系。
现代师生关系是在传统师生关系的基础上不断超越和创新而形成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在现代社会民主化思想和人文教育理念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真正平等的身份、民主的心态与学生进行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的引路人。只有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才敢于“说话”、“做事”,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自由充分地发现自己,体验自己作为学习主人翁那种尊严感、幸福感以及责任感,从而营造积极互动的教学氛围。
五、调控课堂,为师生互动提供时间保障
合理分配课堂时间。上课时对重点知识要多花时间讲解,对次要知识少花时间讲解,对浅显易懂、没有必要讨论和探究的问题就可以不进行讨论和探究。在课堂上合理分配时间,课堂上时间就会比较宽松,开展师生互动就会有时间保障。
教师精讲、学生精练。首先,因为教师总是担心学生没有听清楚或不理解;在课堂上总是喜欢重复讲解;其次,教师语言罗嗦,本来用一句话就可以表达完的知识,用几句话才能表达好;最后,布置给学生的习题繁、杂、乱。以上因素都会影响课堂时间的利用率,所以教师在课前对上课的语言有必要进行锤炼,对习题也要进行精选,习题要少而精。这样,既能节约课堂时间,也能为师生互动留出一定的时间。
板书言简意赅。板书如果潦草、文字过多,那么学生花在记笔记上的时间就多,就会使师生互动无时间保障。
六、合理设计问题,提高师生互动技巧
在师生互动中,我们教师经常会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去分析、探讨、解决。问题设计的是否合理,关系到学生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的成败,关系到师生互动能否顺利推进。如果问题设计的不合理,那么在师生互动中就会出现“卡壳”现象,学生对问题就会束手无策。笔者认为问题“合理”体现在四个方面。
1.准确
使学生知道老师问的是什么问题。
2.启发性
问题提出来以后,不是由教师越俎代庖,而是诱导学生的思维,按着问题的思路,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结论。
3.开放性
每个历史问题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有的问题会有几种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大胆探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4.梯度
人们认识问题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的过程。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这样才能使问题一步一步地得到解决。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为新课改下的中学历史教师,应该不断地从实践中探索师生互动实现的基础,为有效开展师生互动提供前提条件,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山西省武乡县职业中学)
一、转变观念,树立师生互动意识
无师生互动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它大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挖掘和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就像徐世贵老师所说:“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体性渐渐丧失,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
为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意识、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为了使师生互动得到有效实现,教师们有必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的理念,树立师生互动的意识。
二、熟悉教材,了解师生互动的内容
教材是课堂上实现师生互动最基本的纽带,是师生互动的内容。如果在进行师生互动之前,学生没有了解教材内容,那么在教学中、学生就会像盲人走路,失去方向感。在进行师生互动之前,教师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感知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课文的知识结构、重点、难点,把握课文的精髓。
三、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丰富师生互动的内容
历史课程资源包括文字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和人力资源。历史课程资源也是师生互动的重要纽带,合理利用它、有利于丰富师生互动的内容。如讲授《甲午中日战争》时,我们可以结合黄海海战内容,放映电影《甲午风云》片段,把学习引入到黄海海战的激烈的战争场景中。这样,可以使学生对黄海海战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加深对此知识点的印象。
既然历史课程资源能够丰富师生互动的内容,那么我们可以结合学校和当地的实际,去挖掘、利用历史课程资源,广泛收集、了解有利于历史教学的信息,研究历史课程资源和师生互动的最佳切入点。
四、融洽师生关系,营造积极互动的氛围
现象学哲学的代表人物胡塞尔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主体,都是意义、智慧和价值的源泉,人与人的关系不是传统哲学所阐释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人,因此他们之间也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平等的关系。
现代师生关系是在传统师生关系的基础上不断超越和创新而形成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在现代社会民主化思想和人文教育理念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真正平等的身份、民主的心态与学生进行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的引路人。只有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才敢于“说话”、“做事”,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自由充分地发现自己,体验自己作为学习主人翁那种尊严感、幸福感以及责任感,从而营造积极互动的教学氛围。
五、调控课堂,为师生互动提供时间保障
合理分配课堂时间。上课时对重点知识要多花时间讲解,对次要知识少花时间讲解,对浅显易懂、没有必要讨论和探究的问题就可以不进行讨论和探究。在课堂上合理分配时间,课堂上时间就会比较宽松,开展师生互动就会有时间保障。
教师精讲、学生精练。首先,因为教师总是担心学生没有听清楚或不理解;在课堂上总是喜欢重复讲解;其次,教师语言罗嗦,本来用一句话就可以表达完的知识,用几句话才能表达好;最后,布置给学生的习题繁、杂、乱。以上因素都会影响课堂时间的利用率,所以教师在课前对上课的语言有必要进行锤炼,对习题也要进行精选,习题要少而精。这样,既能节约课堂时间,也能为师生互动留出一定的时间。
板书言简意赅。板书如果潦草、文字过多,那么学生花在记笔记上的时间就多,就会使师生互动无时间保障。
六、合理设计问题,提高师生互动技巧
在师生互动中,我们教师经常会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去分析、探讨、解决。问题设计的是否合理,关系到学生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的成败,关系到师生互动能否顺利推进。如果问题设计的不合理,那么在师生互动中就会出现“卡壳”现象,学生对问题就会束手无策。笔者认为问题“合理”体现在四个方面。
1.准确
使学生知道老师问的是什么问题。
2.启发性
问题提出来以后,不是由教师越俎代庖,而是诱导学生的思维,按着问题的思路,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结论。
3.开放性
每个历史问题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有的问题会有几种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大胆探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4.梯度
人们认识问题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的过程。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这样才能使问题一步一步地得到解决。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为新课改下的中学历史教师,应该不断地从实践中探索师生互动实现的基础,为有效开展师生互动提供前提条件,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山西省武乡县职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