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王维山水田园诗和陶潜田园诗都在当时的诗坛上居于显著的代表性地位,但由于二者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诗歌的表现手法不同,因此二者所表现出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以及影响就各有千秋。
关键词:王维;陶潜;田园诗;差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52-301
引言
田园诗作为一支独立的诗歌流派,引起世人的瞩目,是在晋代才正式出现的。陶潜田园诗和王维山水田园诗分别在东晋和盛唐时期的诗坛上树起了一面旗帜。但是,由于二人所处的社会背景、生活经历、诗歌内容及其表现手法之异,因此其诗歌的艺术价值、思想价值亦有不同的表现。本文着重就此进行粗略的比较。
一、生活经历和时代环境对二者诗歌的影响差异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任何一位作家或诗人,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时代环境都深刻地影响着他的作品。
陶潜生活在东晋时代,政治腐败,门阀制度发展到了极致,门阀势力占据了高官要职,寒门庶族的人才遭到了排挤和压抑。当时,司马道子、元显等人专权,王国宝乱政,王恭、殷仲堪起兵,桓玄夺位,刘裕势力兴起,社会陷入一片混乱之中。陶潜的曾祖父陶侃虽曾因功取得高官,但本身并非门阀士族;到了陶潜一代,家世已经败落。他自幼生活在农村,家乡浔阳的田园山水把他养大,到了二十九岁才出仕,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镇军、县令等卑官微职,使他无法施展“大济苍生”的壮志;而人在官场,又身不由己,还要强装欢颜,迎进送出,与那些庸官俗吏周旋,“志意多所耻”,他对官场感到彻底失望。在仕途上不得志,深受老庄思想影响的陶潜继而怀念和向往未仕以前的田园生活,“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遂决心归隐,在田园间生活二十余年,直到终老。
王维的经历与陶潜相比,就大为不同。他二十一岁及进士第,做大乐丞,因伶人舞黄狮遭贬,后回长安,得到提拔,任右拾遗,累迁监察御史、吏部郎中、给事中等朝廷命官;在“安史之乱”中,被安禄山所获逼为伪官;肃宗回京,他又一度被贬,最后还是升至尚书右丞,直到终生。尽管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那样的社会动荡,在宦海里几度沉浮,但基本上是一生为官。
从二者的生活经历可以看出,陶潜无法施展抱负的愤懑不平与王维相比,尤为强烈,即使归隐田园,也时刻不忘忧国忧民。王维因佛老思想崇尚“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非有非无,有即是无”,加上坎坷仕途,参破红尘,求心静、求超脱的思想有甚于陶潜;他追求顿悟,向往空灵,从某种程度上说,近于消极颓废。陶潜和王维的一切生活经历在他们的田园诗中折射出来,因此,他们的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情绪也就出现明显的差异。
二、从诗歌描摹的内容、表现手法和形式看陶诗和王诗的差异
王维田园诗和陶潜田园诗所反映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农村田园山水、农村生活,但也略有差异。在陶潜约三十首田园诗中,多半是作者躬耕生活的所见所闻,田园之美,人民之艰辛,生活之艰辛,观察非常仔细。他从平凡的景物中和日常生活中抓住最具特征的事物予以描绘,并且饱蘸浓厚的思想感情,自己的影子始终行走在自己的诗行里。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与陶潜田园诗相比,在内容上有明显的大幅度地扩充。他从田园中跳出来,放眼山水。尽管如此,但是在他的二十余首山水田园诗中,除了在极少的一二首诗里可以寻到作者的影子外(如《酬诸士见过》中写道:“晨往东皋,草露未稀,暮看烟火,负担来归……”),在其余的多数诗作中,只能发现他是一个庄园主式的旁观者,欣赏田园环境之美,描写农民自由恬静平安的生活以及人们繁忙的劳动场景。与陶诗恰恰相反,在他的山水田园诗里,“我、余、吾”之類的字眼十分罕见,没有自我形象、自我行为、主观意图及情感表现。比如《渭川田家》:
三、从诗歌塑造的意境、表现的思想内容看陶诗和王诗的差异
陶潜和王维的生活经历对于各自田园诗的影响完全不同。纵观二者的每一首田园诗,其中所塑造的意境、所表现出的思想内容大不相同,思想价值也相去甚远。
先看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他的大多数山水田园诗创作于中年之后,或因张九龄罢相而被贬之后,或因安禄山逼迫作伪官之后,或隐居辋川之时,他已笃信于禅宗,因此,他的山水田园诗充满了禅意,甚至可以说,是他对佛教的实践体验。他在《饭覆釜山僧》中明确地说:“一生寂为乐,此身闲有余”。可见,他是有意将自己一生的烦恼痛苦消除泯灭在佛教这个精神世界和幽静的山水田园之中。胡应麟说王维的辋川诸作“字字入禅”,读后使人“名言两忘,色相俱泯”。
王维所描摹的山水田园,应该说,就是一种最佳的参禅诵经的环境。在他的山水田园诗中,任用自然的态度不仅表现为一种基本的情调,而且常有明确的自觉追求,如《偶然作六首》(其四)即对“陶潜任天真”、“酣歌归五柳”的生活态度赞美和羡慕;《田园乐》中更是以“桃花源里人家”、“五柳先生对门”自况。仕途的坎坷和信佛的执著,王维面对生活似乎并不是积极地应对,而是借“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信念消极地回避,这从他的诗中诸多的“关门”的意象中可以得到佐证。《山居即事》:“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归嵩山作》:“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归辋川作》:“东皋春草色,惆怅闭柴扉”等。他的“闭门”不仅在“归来”、“落晖”之时,而且也有白天,可见“闭门”意在避世。就是王维自己也在《酬张少府》中承认:“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他“绝尘绝世”的思想和态度,决定了他的山水田园诗中的田园,虽然有意显示与官场不同,但只能寄托自己幽独情怀,很难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疾苦。有学者甚至认为“他的诗歌是一个亦官亦隐的佛教徒的忏悔和独语”。
结束语
陶潜和王维的田园诗都具有颇高的审美价值,丰富了当时的诗坛,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然而,两者的思想价值不尽相同,这在于陶潜和王维思想上的差异,而他们思想上的差异又源于他们的生活经历、生活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差异。相比较而言,陶诗的思想价值要比王诗的思想价值高得多。
参考文献
【1】李华著,《陶渊明新论》,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2】钟优民著,《陶渊明论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吴云著,《陶渊明论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关键词:王维;陶潜;田园诗;差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52-301
引言
田园诗作为一支独立的诗歌流派,引起世人的瞩目,是在晋代才正式出现的。陶潜田园诗和王维山水田园诗分别在东晋和盛唐时期的诗坛上树起了一面旗帜。但是,由于二人所处的社会背景、生活经历、诗歌内容及其表现手法之异,因此其诗歌的艺术价值、思想价值亦有不同的表现。本文着重就此进行粗略的比较。
一、生活经历和时代环境对二者诗歌的影响差异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任何一位作家或诗人,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时代环境都深刻地影响着他的作品。
陶潜生活在东晋时代,政治腐败,门阀制度发展到了极致,门阀势力占据了高官要职,寒门庶族的人才遭到了排挤和压抑。当时,司马道子、元显等人专权,王国宝乱政,王恭、殷仲堪起兵,桓玄夺位,刘裕势力兴起,社会陷入一片混乱之中。陶潜的曾祖父陶侃虽曾因功取得高官,但本身并非门阀士族;到了陶潜一代,家世已经败落。他自幼生活在农村,家乡浔阳的田园山水把他养大,到了二十九岁才出仕,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镇军、县令等卑官微职,使他无法施展“大济苍生”的壮志;而人在官场,又身不由己,还要强装欢颜,迎进送出,与那些庸官俗吏周旋,“志意多所耻”,他对官场感到彻底失望。在仕途上不得志,深受老庄思想影响的陶潜继而怀念和向往未仕以前的田园生活,“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遂决心归隐,在田园间生活二十余年,直到终老。
王维的经历与陶潜相比,就大为不同。他二十一岁及进士第,做大乐丞,因伶人舞黄狮遭贬,后回长安,得到提拔,任右拾遗,累迁监察御史、吏部郎中、给事中等朝廷命官;在“安史之乱”中,被安禄山所获逼为伪官;肃宗回京,他又一度被贬,最后还是升至尚书右丞,直到终生。尽管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那样的社会动荡,在宦海里几度沉浮,但基本上是一生为官。
从二者的生活经历可以看出,陶潜无法施展抱负的愤懑不平与王维相比,尤为强烈,即使归隐田园,也时刻不忘忧国忧民。王维因佛老思想崇尚“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非有非无,有即是无”,加上坎坷仕途,参破红尘,求心静、求超脱的思想有甚于陶潜;他追求顿悟,向往空灵,从某种程度上说,近于消极颓废。陶潜和王维的一切生活经历在他们的田园诗中折射出来,因此,他们的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情绪也就出现明显的差异。
二、从诗歌描摹的内容、表现手法和形式看陶诗和王诗的差异
王维田园诗和陶潜田园诗所反映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农村田园山水、农村生活,但也略有差异。在陶潜约三十首田园诗中,多半是作者躬耕生活的所见所闻,田园之美,人民之艰辛,生活之艰辛,观察非常仔细。他从平凡的景物中和日常生活中抓住最具特征的事物予以描绘,并且饱蘸浓厚的思想感情,自己的影子始终行走在自己的诗行里。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与陶潜田园诗相比,在内容上有明显的大幅度地扩充。他从田园中跳出来,放眼山水。尽管如此,但是在他的二十余首山水田园诗中,除了在极少的一二首诗里可以寻到作者的影子外(如《酬诸士见过》中写道:“晨往东皋,草露未稀,暮看烟火,负担来归……”),在其余的多数诗作中,只能发现他是一个庄园主式的旁观者,欣赏田园环境之美,描写农民自由恬静平安的生活以及人们繁忙的劳动场景。与陶诗恰恰相反,在他的山水田园诗里,“我、余、吾”之類的字眼十分罕见,没有自我形象、自我行为、主观意图及情感表现。比如《渭川田家》:
三、从诗歌塑造的意境、表现的思想内容看陶诗和王诗的差异
陶潜和王维的生活经历对于各自田园诗的影响完全不同。纵观二者的每一首田园诗,其中所塑造的意境、所表现出的思想内容大不相同,思想价值也相去甚远。
先看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他的大多数山水田园诗创作于中年之后,或因张九龄罢相而被贬之后,或因安禄山逼迫作伪官之后,或隐居辋川之时,他已笃信于禅宗,因此,他的山水田园诗充满了禅意,甚至可以说,是他对佛教的实践体验。他在《饭覆釜山僧》中明确地说:“一生寂为乐,此身闲有余”。可见,他是有意将自己一生的烦恼痛苦消除泯灭在佛教这个精神世界和幽静的山水田园之中。胡应麟说王维的辋川诸作“字字入禅”,读后使人“名言两忘,色相俱泯”。
王维所描摹的山水田园,应该说,就是一种最佳的参禅诵经的环境。在他的山水田园诗中,任用自然的态度不仅表现为一种基本的情调,而且常有明确的自觉追求,如《偶然作六首》(其四)即对“陶潜任天真”、“酣歌归五柳”的生活态度赞美和羡慕;《田园乐》中更是以“桃花源里人家”、“五柳先生对门”自况。仕途的坎坷和信佛的执著,王维面对生活似乎并不是积极地应对,而是借“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信念消极地回避,这从他的诗中诸多的“关门”的意象中可以得到佐证。《山居即事》:“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归嵩山作》:“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归辋川作》:“东皋春草色,惆怅闭柴扉”等。他的“闭门”不仅在“归来”、“落晖”之时,而且也有白天,可见“闭门”意在避世。就是王维自己也在《酬张少府》中承认:“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他“绝尘绝世”的思想和态度,决定了他的山水田园诗中的田园,虽然有意显示与官场不同,但只能寄托自己幽独情怀,很难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疾苦。有学者甚至认为“他的诗歌是一个亦官亦隐的佛教徒的忏悔和独语”。
结束语
陶潜和王维的田园诗都具有颇高的审美价值,丰富了当时的诗坛,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然而,两者的思想价值不尽相同,这在于陶潜和王维思想上的差异,而他们思想上的差异又源于他们的生活经历、生活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差异。相比较而言,陶诗的思想价值要比王诗的思想价值高得多。
参考文献
【1】李华著,《陶渊明新论》,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2】钟优民著,《陶渊明论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吴云著,《陶渊明论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