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山西面食走向世界
山西素有“面食之乡”的美誉。台湾张起钧教授在《烹饪原理》一书中赞誉山西是个“面食王国”。日本明星株式会社社长八源昌元先生1983年在太原看了面食表演后惊称:“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太原。”今年9月1日,中国首届国际面食节又在太原隆重开幕,引起了国际烹饪界热烈反响,意大利、日本、新加坡等国内外数十家知名餐饮企业纷纷报名设台参展。到底山西面食具有何等魅力得以让世界如此垂青呢﹖笔者认为,山西面食大致有以下五大特点:
一、历史悠久 传承渊源
山西,地处中国古文化发源之一的黄河中游,拥有15万平方公里之山川,历数千年传统文化之熏陶,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均在境内。春秋时,韩赵魏三家分晋,又称“三晋”。在山西侯马出土的春秋时期陪葬品中,就有磨和箩的实物,可以证明,山西人吃面的历史已有2 500多年了。
水煮无馅面食,古代又称“汤饼”、“水引饼”、“ 饣乇”。据汉代刘熙《释名》一书中的解释,凡水和面作成煮着吃的食物都谓之“汤饼”。南北朝成书的《齐民要术》中,关于“ 饣乇”的做法、形状和口味的叙述,与现代山西面食中的猫耳朵几无二致。
太原是唐朝的发祥地。建朝后,把山西民间的面食带入宫中,冬日造“汤饼”,夏季做“冷淘”过水面已成定习。诗人刘禹锡曾有“举筋食汤饼”的名句,宋朝诗人陆游亦有“老夫汤饼亦时需”的感叹。明代蒋一葵在《长安客话》所述“汤饼”中罗列的“水滑面、托掌面、切面、 、拨鱼、冷淘、温淘、秃秃麻失”等品种 ,也只有在山西面食中才能找到它们的传承。
二、制作独特 形状各异
山西面食,既不以各种浇头取胜如排骨面、虾仁面,亦不以不同配料争奇如翡翠面、全蛋面,而是运用削、拨、剔、拉、推、搓、擦、抿、揪、压等手法制作成形。操作有各种专用工具或不同手法,长短大小、形状各异;软硬粗细,迥然有别。其名称亦很别致:一种是以操作方法命名,如刀削面、刀拨面、拉面、揪片等;一种是以成品形状称谓,如拨鱼、猫耳朵、抿圪斗、搓鱼鱼等。吃起来也口感不一,风味别具。
三、配料广泛 繁简均宜
吃面,不能没有浇头。山西烹制的浇头,上至山珍海味,鸡鸭鱼肉,下至瓜果菜蔬、酱醋葱蒜,无所不能入馔。至于丁、块、丝、末各种形状,炸、炒、炖、烧各种技法,亦无不可制作浇头。冷热由君调制,荤素任君挑选,干稀随君烹作,繁简凭君择取。讲究的一桌面食,起码有肉炸酱、生煎猪肉、打卤、番茄鸡蛋等三四种浇头和黄瓜丝、掐豆芽、莴笋丝、葱段、蒜瓣等菜码以及陈醋、腐乳汁、韭花、辣油等小料不下十余种。简单的浇头,只需葱、姜、醋、酱油、辣椒等入油锅一炒,或用花椒油一炝即可浇面而食。真可谓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南北皆适,贫富不弃。
四、加工多样 品种繁多
食面,大多趁热捞入碗内,调拌浇头而食。山西面食除此而外还有多种加工方法:冷可调、拌、浸、卤,热能炝、炒、焖、烩,可分别加工成几十个品种应市。冷拌者如麻酱面,冷调者如各种凉面;至于热加工,是将面煮至八九成熟,过水沥干,再用肉、蛋、菜不同配料,以不同烹制方法烹制而成。如肉丝炝锅面、鸡蛋炒面、豆角焖面、牛羊肉烩面等,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在这次国际面食节上,太原知名餐饮企业江南餐饮集团有限公司,运用现代餐饮理念和传统面食相结合,推出一席现代高档面宴详见本刊插页为山西面食走向世界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颇受来宾的欢迎。
五、营养丰富 食用方便
山西面食,由于采用多种加工烹制方法,荤素调配,营养不致遗弃;主副兼备,适口亦能耐饥,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山西村民,一碗在手,或田间看秋,或饭场聚谈, 前树下,海阔天空。面尽而事商定,话毕而箸已停,悠悠而返,不亦乐乎。
正由于山西面食具有上述特点,千百年来,流传至今,是三晋人民,不分老幼、无论贵贱所共同喜爱的一种饭食。尤其是夏夜城乡,街头巷尾,摊贩林立,无不以琳琅满目的各种面食招揽顾客,正如西晋人束皙在《饼赋》中所描述的:“柔若春绵,白似秋纟柬,气勃郁以扬布,香飞散而远偏,行人垂涎于下风,童 空噍而斜眄,擎碗者舐唇,立侍者干咽。”辞虽夸饰,然亦可窥知山西面食精美可口之一斑。
孔繁策撰稿
山西素有“面食之乡”的美誉。台湾张起钧教授在《烹饪原理》一书中赞誉山西是个“面食王国”。日本明星株式会社社长八源昌元先生1983年在太原看了面食表演后惊称:“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太原。”今年9月1日,中国首届国际面食节又在太原隆重开幕,引起了国际烹饪界热烈反响,意大利、日本、新加坡等国内外数十家知名餐饮企业纷纷报名设台参展。到底山西面食具有何等魅力得以让世界如此垂青呢﹖笔者认为,山西面食大致有以下五大特点:
一、历史悠久 传承渊源
山西,地处中国古文化发源之一的黄河中游,拥有15万平方公里之山川,历数千年传统文化之熏陶,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均在境内。春秋时,韩赵魏三家分晋,又称“三晋”。在山西侯马出土的春秋时期陪葬品中,就有磨和箩的实物,可以证明,山西人吃面的历史已有2 500多年了。
水煮无馅面食,古代又称“汤饼”、“水引饼”、“ 饣乇”。据汉代刘熙《释名》一书中的解释,凡水和面作成煮着吃的食物都谓之“汤饼”。南北朝成书的《齐民要术》中,关于“ 饣乇”的做法、形状和口味的叙述,与现代山西面食中的猫耳朵几无二致。
太原是唐朝的发祥地。建朝后,把山西民间的面食带入宫中,冬日造“汤饼”,夏季做“冷淘”过水面已成定习。诗人刘禹锡曾有“举筋食汤饼”的名句,宋朝诗人陆游亦有“老夫汤饼亦时需”的感叹。明代蒋一葵在《长安客话》所述“汤饼”中罗列的“水滑面、托掌面、切面、 、拨鱼、冷淘、温淘、秃秃麻失”等品种 ,也只有在山西面食中才能找到它们的传承。
二、制作独特 形状各异
山西面食,既不以各种浇头取胜如排骨面、虾仁面,亦不以不同配料争奇如翡翠面、全蛋面,而是运用削、拨、剔、拉、推、搓、擦、抿、揪、压等手法制作成形。操作有各种专用工具或不同手法,长短大小、形状各异;软硬粗细,迥然有别。其名称亦很别致:一种是以操作方法命名,如刀削面、刀拨面、拉面、揪片等;一种是以成品形状称谓,如拨鱼、猫耳朵、抿圪斗、搓鱼鱼等。吃起来也口感不一,风味别具。
三、配料广泛 繁简均宜
吃面,不能没有浇头。山西烹制的浇头,上至山珍海味,鸡鸭鱼肉,下至瓜果菜蔬、酱醋葱蒜,无所不能入馔。至于丁、块、丝、末各种形状,炸、炒、炖、烧各种技法,亦无不可制作浇头。冷热由君调制,荤素任君挑选,干稀随君烹作,繁简凭君择取。讲究的一桌面食,起码有肉炸酱、生煎猪肉、打卤、番茄鸡蛋等三四种浇头和黄瓜丝、掐豆芽、莴笋丝、葱段、蒜瓣等菜码以及陈醋、腐乳汁、韭花、辣油等小料不下十余种。简单的浇头,只需葱、姜、醋、酱油、辣椒等入油锅一炒,或用花椒油一炝即可浇面而食。真可谓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南北皆适,贫富不弃。
四、加工多样 品种繁多
食面,大多趁热捞入碗内,调拌浇头而食。山西面食除此而外还有多种加工方法:冷可调、拌、浸、卤,热能炝、炒、焖、烩,可分别加工成几十个品种应市。冷拌者如麻酱面,冷调者如各种凉面;至于热加工,是将面煮至八九成熟,过水沥干,再用肉、蛋、菜不同配料,以不同烹制方法烹制而成。如肉丝炝锅面、鸡蛋炒面、豆角焖面、牛羊肉烩面等,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在这次国际面食节上,太原知名餐饮企业江南餐饮集团有限公司,运用现代餐饮理念和传统面食相结合,推出一席现代高档面宴详见本刊插页为山西面食走向世界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颇受来宾的欢迎。
五、营养丰富 食用方便
山西面食,由于采用多种加工烹制方法,荤素调配,营养不致遗弃;主副兼备,适口亦能耐饥,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山西村民,一碗在手,或田间看秋,或饭场聚谈, 前树下,海阔天空。面尽而事商定,话毕而箸已停,悠悠而返,不亦乐乎。
正由于山西面食具有上述特点,千百年来,流传至今,是三晋人民,不分老幼、无论贵贱所共同喜爱的一种饭食。尤其是夏夜城乡,街头巷尾,摊贩林立,无不以琳琅满目的各种面食招揽顾客,正如西晋人束皙在《饼赋》中所描述的:“柔若春绵,白似秋纟柬,气勃郁以扬布,香飞散而远偏,行人垂涎于下风,童 空噍而斜眄,擎碗者舐唇,立侍者干咽。”辞虽夸饰,然亦可窥知山西面食精美可口之一斑。
孔繁策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