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许多误区,直接导致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动摇和削弱,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
一是教学目标偏离,即忽视、轻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地位,削弱甚至不尊重这种主体性;二是教学过程简化,即教师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程序式分析代替学生的个体化认知过程;三是教学教法单一,即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文,局限于课堂,偏重于考试,未能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鉴于以上误区,再结合对“探究性阅读教学法”的探索,谈一谈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一些看法。
一、强化学生的阅读主体意识
在阅读教学中,一是要有效利用学生已有的主体意识,二是要不断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高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已渐趋成熟,他们对自己的思维方式、爱好和兴趣已有了合理的认识,他们对于自己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已经有了明确展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學生的阅读兴趣肯定有所不同,教师在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指导外,更要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阅读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不同的阅读内容完全可以达到一致的学习效果。首先,要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提供独立阅读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以真正的阅读权力,在一定的范围内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阅读教学应该满足学生不同的个性要求,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博览群书、思想自由驰骋的环境。其次,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我感受和自我需求,把教师善教与学生乐学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就必须具备民主思想,和学生多商讨,而不是完全按照教材、教参和教师所熟悉的内容和程序进行。
二、个性化阅读与教师指导探究性阅读相结合
个性化阅读适用于高一学年,主要侧重阅读个性。也就是说,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少干涉,甚至不干涉,即由着学生“性子”选择阅读对象。这种个性化的探究性阅读,目的是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其日后深入地、自觉地学习语文锤炼基本功。在这一阶段,特别需要教师有一定的魄力,即要敢于“放手”,敢于放开。当然,说是由着学生“性子”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阅读进度,专题选定,材料收集,等等,都要由教师精心策划,最终要求学生形成阅读专题论文或总结(字数大约为2500字)。否则,阅读会成为“放羊式”的阅读,高兴而起,无果而终。
高中生面对的是高考,所以其阅读就不免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化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的层次序列。教师要借助第一学年个性化阅读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和方法,促成学生的自觉阅读。要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老师指示的范围内,并要求他们把阅读的经验自觉地加以运用。要培养学生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尽量使学生阅读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向教学的要求。
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自主阅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结合起来。
三、加强应考探究性阅读
第三学年直接为高考服务,要求学生把已锤炼到手的探究性阅读本领,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探究性阅读训练。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并且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尤其是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尤为重要,可以使学生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规范阅读和规范答题可以说是高三学年的主要任务。当然,后两学年也并不排除个性化的兴趣阅读,最好是能把两者有机合理地结合在一起。
四、交流评价,反馈阅读质量
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人补充、反驳、完善,教师评价。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会很多,师生回答不能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应该是平等协商的讨论。所以,学生正确的提问方式应该是:先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再询问老师的看法并与之讨论;如不同意教师的意见,要进一步质疑,再讨论。
当然,这些程序和方法的实施对老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仓库、权威和真理的裁判官,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并且教师应有很强的驾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同时学生也应该主动积极,乐于探索;潜心研读,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互动合作;善于发现,注重总结。
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自我发展机会,教育正在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在实施《新课标》所倡导的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思想的过程中,教师应更新观念,找到更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
一是教学目标偏离,即忽视、轻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地位,削弱甚至不尊重这种主体性;二是教学过程简化,即教师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程序式分析代替学生的个体化认知过程;三是教学教法单一,即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文,局限于课堂,偏重于考试,未能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鉴于以上误区,再结合对“探究性阅读教学法”的探索,谈一谈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一些看法。
一、强化学生的阅读主体意识
在阅读教学中,一是要有效利用学生已有的主体意识,二是要不断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高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已渐趋成熟,他们对自己的思维方式、爱好和兴趣已有了合理的认识,他们对于自己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已经有了明确展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學生的阅读兴趣肯定有所不同,教师在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指导外,更要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阅读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不同的阅读内容完全可以达到一致的学习效果。首先,要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提供独立阅读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以真正的阅读权力,在一定的范围内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阅读教学应该满足学生不同的个性要求,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博览群书、思想自由驰骋的环境。其次,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我感受和自我需求,把教师善教与学生乐学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就必须具备民主思想,和学生多商讨,而不是完全按照教材、教参和教师所熟悉的内容和程序进行。
二、个性化阅读与教师指导探究性阅读相结合
个性化阅读适用于高一学年,主要侧重阅读个性。也就是说,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少干涉,甚至不干涉,即由着学生“性子”选择阅读对象。这种个性化的探究性阅读,目的是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其日后深入地、自觉地学习语文锤炼基本功。在这一阶段,特别需要教师有一定的魄力,即要敢于“放手”,敢于放开。当然,说是由着学生“性子”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阅读进度,专题选定,材料收集,等等,都要由教师精心策划,最终要求学生形成阅读专题论文或总结(字数大约为2500字)。否则,阅读会成为“放羊式”的阅读,高兴而起,无果而终。
高中生面对的是高考,所以其阅读就不免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化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的层次序列。教师要借助第一学年个性化阅读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和方法,促成学生的自觉阅读。要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老师指示的范围内,并要求他们把阅读的经验自觉地加以运用。要培养学生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尽量使学生阅读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向教学的要求。
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自主阅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结合起来。
三、加强应考探究性阅读
第三学年直接为高考服务,要求学生把已锤炼到手的探究性阅读本领,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探究性阅读训练。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并且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尤其是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尤为重要,可以使学生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规范阅读和规范答题可以说是高三学年的主要任务。当然,后两学年也并不排除个性化的兴趣阅读,最好是能把两者有机合理地结合在一起。
四、交流评价,反馈阅读质量
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人补充、反驳、完善,教师评价。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会很多,师生回答不能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应该是平等协商的讨论。所以,学生正确的提问方式应该是:先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再询问老师的看法并与之讨论;如不同意教师的意见,要进一步质疑,再讨论。
当然,这些程序和方法的实施对老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仓库、权威和真理的裁判官,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并且教师应有很强的驾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同时学生也应该主动积极,乐于探索;潜心研读,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互动合作;善于发现,注重总结。
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自我发展机会,教育正在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在实施《新课标》所倡导的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思想的过程中,教师应更新观念,找到更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