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状物“形神”相伴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y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景物托于世,皆有其形;而若感于心,则赖其神。历来,文章家和文学家都推崇写景物要写出其形与神。郑振铎写于1927年的《海燕》,便是一个神形兼具的范例。
  形者入眼,不靠五花八门面面俱到,而靠准确把握住景物的特征。“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劲俊轻快的翅膀”,“凑成”了一只小燕子。作者未写燕头、燕肚、燕爪,但这并不妨碍读者联想到熟悉的、展翅的小燕子,因为作者已抓住了燕子的形体特征,以粗简之笔勾勒出了燕子的形象。
  形能入眼,却难铭心,若要铭心,就需要在景物的“神”上做文章。“小燕子带了它的双剪似的尾,在微风细雨中,或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唧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有幾只却隽逸地在粼粼如觳纹的湖面横掠着,小燕子的剪尾或翼尖,偶沾了水面一下,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这里的小燕子或“斜飞”,或“唧叫”,或“横掠”,这不是灵巧、神速而又有些顽皮的小燕子吗?郑先生笔下的小燕子有声有色,活灵活现,叫人读之难忘。这只神韵毕现的故乡的小燕子,走进了郑振铎的心里,也走进了千千万万个读者的心里。
  老舍在《景物的描写》中这样说过:“把任何景物都能恰当地、简要地、准确地写成一景,使人读后马上能似身入其境,就不大容易了。这也就是我们所应当注意的地方。”显然,恰当、简要、准确地写成一景,就非得抓住景物的特征了,即抓住景物形与神的特征。而这形与神的特征,须拥有一双慧眼才能识得。
  景物的倩影,常在瞬间闪现,有经验的作者能及时将其捕捉而以享读者。郑先生笔下那只故乡的小燕子,便以瞬间的美态感动了读者。你看,它喜欢“斜”着身子飞,时常会“唧”的一声叫,有时会在平静的水面上点一个小圆晕。正是这一个个瞬间的倩影,叫读者深深地爱上了小燕子。或许当你白发苍苍时,你都还记得孩提时所学的小燕子。海燕即将登场,作者也捕捉到了那美丽的背景:“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白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作者善于观察,又善于表达;蓝天飘淡云,这是多好的天象,作者将之比成蓝衣美女佩戴白纱巾,比喻形象、贴切而又新鲜。就这样,作者将美好的瞬间美景摄下,呈献给读者,于是读者被美得不能自已。陆放翁遇上好景,不禁吟道:“天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中,天教称放翁。”好景,总被慧眼识得。
  描绘景物之时,郑振铎先生喜欢“情附物上”。海燕登场,作者一眼看中那“斜飞”、“掠过”、“圆晕”,这不是故乡的小燕子么?难怪北宋晏殊遇燕同感“似曾相似燕归来”,眼前的海燕让作者惦念起故乡了。海面上鱼儿“飞窜着,水面起了一条条的长痕,正如我们当孩子时之用瓦片打水漂在水面所划起的长痕”,连这瞬间的景象也带上了他湿漉漉的思乡之情。《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发为心声,形诸笔端。”景语,亦情语也。
其他文献
议论文是应试作文中选用频率很高的一种文体,在议论文写作中,学生会常常用到结合事例分析说理这种论证方法。在日常批改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常常发现此类作文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就是在提出论点之后,紧接着就是举例子,而且事例罗列了一大堆,既不注意事例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不对引用事例加以有针对性的分析,更何谈结合事例充分分析说理。结果写出的议论文成了“论点+论据”的松散格局,说白了就是一种“不讲道理”的议论文。 
期刊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要探究就要提问。无问不成课堂,但是滥问亦是成功语文课的硬伤,故语文课堂要问真正有价值的、能增强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问题。因此设计合适合理的问题至关重要,笔者认为语文问题的设计应当崇尚一句广告词“简约而不简单”。  语文教育专家张庆先生在《改革语文教学要用减法思维》一文中说:“语文的教学时间是一个常数,语文老师的精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故要摒弃事倍功半的教学活动,删除华
期刊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语文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已成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新课标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一、正确理解学生语文素养的内涵,转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能预先设计好话题,不能让课堂教学按自己设计好的思路走下去,否则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传统的教学,往往强调教学
期刊
互文是指在连贯的语句中,某些词语根据上下文互相补充,合在一起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或者说,上文里省略了下文出现的词语,下文省略了上文的词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例如,睡在旷野,吃在山巅;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等。这些句子的意思分别是:吃、睡在旷野山巅;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不因环境的顺逆或个人的得失而改变自己的思想感情。  诗词由于文字上精练的需要,运用互文是很常见
期刊
儿童说话没有去学习语言规律,说的话很讨人喜欢,这是生活中的事实。语文学习,不是先学语言规律再去学说话、作文,而是通过接触大量典范的语言形象,自己去悟出语言的规律和法则。《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对此,谈三方面的认识。  一、开放的阅读  古人说:“操千曲而后晓音,观千剑而后识器。” “为文三多,多读、多作、多商量。”鲁迅先生也说:“文章怎样作,我说不出来,因
期刊
河南教育时报大篇幅刊登了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大名校长、江苏中学特级教师蔡林森老师的教学革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仔细品读,感受颇深,启发很大。在全国推行新课改以来,许多教育机构,各级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研究、探索。怎样组织高效的课堂,怎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满足21世纪新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呢。蔡老师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无疑是一条光明之路,是一条成功之路。江苏的洋思中学、永威中学,在
期刊
接受美学理论家尧斯说过:“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没有它的接受者的主动参与是不堪设想的,只有通过读者的裁决过程,作品才能进入一种变化着的经验视界的连续性中。”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就要求教学不要像一潭死水,让教学“立”起来,“活”起来,即深层挖掘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构建人文精神的教育平台,让学生在写作及健康成长等方面都受到教益。  一、沟通文本与现实的联系  曹丕有“文章,经国之大
期刊
《荆轲刺秦王》围绕着一个“刺”字展開,波澜起伏,惊心动魂。课文通过人物对话、神态、动作和场面的描写,表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刺客”形象。同时,作者也展现了一个群体形象,并巧妙地运用这些形象来多侧面、多角度地衬托荆轲,使其更加丰满、鲜活。本文试从衬托这个角度,作一些深入分析。  一、樊於期自刎正衬荆轲之义  樊於期与秦有不共戴天之仇,“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提起家仇,就“仰天太息流涕”,只是面对强秦,
期刊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规定:“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诵读。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口、耳、脑整体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种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的真谛,在不经意间对文章中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和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了深切的体验。  在此,主要就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和文言文
期刊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这是2009月11月第一版中等职业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第六单元《荀子》《劝学》中的文字,“蟮”出现在小字部分, 而“ 鳝” 出现在正文中,同一篇文章中,同一处却使用了2个截然不同的字。到底是“鳝”还是“蟮”?这一问题值得商榷。  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中,“鳝”的释义,为“鳝鱼,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