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谷物联合收割机在麦稻生产中成功的推广应用,不仅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从业农民的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技术发展。20世纪90年代兴起并发展的跨区作业模式,更加彰显了中国特色农机化事业时代特征。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力度不断加大、扶持资金的进一步增加,在宿州市,联合收割机保有量迅速提升,截止2010年底,全市联合收割机保有量14006台,联合收割机快速增加,一方面促进了我市农机化事业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小麦跨区作业市场竞争,直接影响了“麦客”经济收入,挫伤了农民购机积极性。
一、制约联合收割机收益的原因
1.主观原因
(1)操作技术不熟。联合收割机是农业机械中结构相对复杂、技术条件要求较高一种机械,操作手技术好坏直接决定着收割机的收益,我市目前许多机手,文化程度偏低,参训时间不长,有的甚至根本没有经过正规培训,操作技术大打折扣,尤其是新机手,在驾驶技能不熟,工作经验不足的情况下跨区作业,一味追求效益,往往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后果。
(2)安全意识不强。2009年6月6日,河南许南公路上发生一起正在行走的收割机失控翻车事故,坐在小麦储仓内的一对母子被困,生命垂危,最后消防官兵调用大型吊车才解救了这对母子的人身安危,但翻车给机主造成的损失是显而易见的。随着收割机数量的快速增长,一些机手外出作业时只顾抢活,不注意安全,乱干一气,结果大的方面造成重大责任事故,损失惨重,小而言之则直接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减少了收益。
(3)作业信息不准。获取准确、及时、有价值的作业信息是机手获得效益的关键,一些机手盲目外出,不注意获取当地小麦的长势、作业地块的大小,当地作业机械的多少、作业面积的多少、作业期间天气情况等,而是光凭运气,认为别人能去的地方自己也能去,结果到了地方一看,不但其他外地机械已大量涌入,而且他们的收费低,再加上当地天气连阴雨,地块较小,最后只能抢一块算一块,既耽误了时间,又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等的浪费。
(4)作业信誉不高。现在收割机多了,农民不像以前那样,不管作业好坏,疯抢机械,同时一些机手受利益驱动,私自改装滚筒、提高割茬高度,或作业不彻底,从而造成不好的影响。这样缺乏信誉的做法直接导致来年的作业面积减少,从而降低了收益。
2.客观原因
(1)收割机保有量迅速增加。以2009年“三夏”期间为例,全国共投入联合收割机44万台,跨区作业联合收割机28万台,投入量最高达33.5万台,日收获作业面积最高达2114万亩。
(2)作业成本翻倍。以前聘请一名联合收割机驾驶员日平均工资100元,2009年为200元;2009年5月6日跨区作业才开始6天,柴油价格就从5元/公升,涨到5.34元/公升。
3.加上跨区作业机械的无序流动和竞争驱使收割价格上不去,三管齐下,造成了联合收割机手的效益偏低。
二、对策和方法
为确保收割机跨区作业正常进行,在短时期内取得最大效益,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1.及时参加培训,了解相关信息
每年农机部门在午收前都举办不同形式的跨区作业培训班,机手要积极参加,新机手学习驾驶技能、机具特点、易出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操作要点等。老机手做到熟练掌握,相互交流上一年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2.加入农机专业跨区作业组织,避免单机盲目外出
现在跨区作业队不外乎是以下三种组织形式:农机部门组织的跨区作业队,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的跨区作业队和农机手自发组织的跨区作业队。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是近年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又一新的产物,可以说农机专业合作社架起了作业机具和作业市场的桥梁。农机专业合作社具有一定的市场经济头脑,他们按照合作社法和合作社章程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严格的培训制度、和作业市场管理制度,具备有必要的机务常识和跨区作业管理常识,他们在协调机具,联系作业市场方面都是以组织形式或签订作业合同,或通过严谨的方式与作业方进行联系合作,而不是单兵单练,这样当机手的利益一旦受到侵害时,就能及时受到法律的维护和帮助,从而降低了运行损耗、交易成本和风险,提高跨区作业的收益。
3.做好收割机作业前的维护、保养
在午收前,要对自己的机械进行一次全面的维护、保养,做到不带病出征,要认真检查收割机部分的切割器技术状态、脱粒间隙的均匀性,各部件转动的灵活性、轴承的牢固性、链条皮带的张紧度等,以免到外地作业时,出现歇、停机现象,尽量避免耽误农时,影响作业收入的情况发生。
4.合理规划跨区作业行程
一般情况下,百公里以内的作物成熟度天数相差不大。因此,跨区作业机手要合理规划好作业路线,合理选择分配作业时间。按照作物成熟早晚,循序推进,极力延长作业时间;同时合理分配作业时间,决不能做无用功,搞疲劳战术,致使人、机超负荷作业。
5.预防为主,安全第一
机手在作业期间,不要为了抢时间,多干活而不注意安全,收割期间,人、机疲惫,要保持头脑冷静,正确处理好人、机关系,既要使人安全,又要使机子不出差错。在作业、转移途中,速度不可过快,过度提高工作效率,要正确操作,小心驾驶,真正做到安全第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力度不断加大、扶持资金的进一步增加,在宿州市,联合收割机保有量迅速提升,截止2010年底,全市联合收割机保有量14006台,联合收割机快速增加,一方面促进了我市农机化事业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小麦跨区作业市场竞争,直接影响了“麦客”经济收入,挫伤了农民购机积极性。
一、制约联合收割机收益的原因
1.主观原因
(1)操作技术不熟。联合收割机是农业机械中结构相对复杂、技术条件要求较高一种机械,操作手技术好坏直接决定着收割机的收益,我市目前许多机手,文化程度偏低,参训时间不长,有的甚至根本没有经过正规培训,操作技术大打折扣,尤其是新机手,在驾驶技能不熟,工作经验不足的情况下跨区作业,一味追求效益,往往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后果。
(2)安全意识不强。2009年6月6日,河南许南公路上发生一起正在行走的收割机失控翻车事故,坐在小麦储仓内的一对母子被困,生命垂危,最后消防官兵调用大型吊车才解救了这对母子的人身安危,但翻车给机主造成的损失是显而易见的。随着收割机数量的快速增长,一些机手外出作业时只顾抢活,不注意安全,乱干一气,结果大的方面造成重大责任事故,损失惨重,小而言之则直接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减少了收益。
(3)作业信息不准。获取准确、及时、有价值的作业信息是机手获得效益的关键,一些机手盲目外出,不注意获取当地小麦的长势、作业地块的大小,当地作业机械的多少、作业面积的多少、作业期间天气情况等,而是光凭运气,认为别人能去的地方自己也能去,结果到了地方一看,不但其他外地机械已大量涌入,而且他们的收费低,再加上当地天气连阴雨,地块较小,最后只能抢一块算一块,既耽误了时间,又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等的浪费。
(4)作业信誉不高。现在收割机多了,农民不像以前那样,不管作业好坏,疯抢机械,同时一些机手受利益驱动,私自改装滚筒、提高割茬高度,或作业不彻底,从而造成不好的影响。这样缺乏信誉的做法直接导致来年的作业面积减少,从而降低了收益。
2.客观原因
(1)收割机保有量迅速增加。以2009年“三夏”期间为例,全国共投入联合收割机44万台,跨区作业联合收割机28万台,投入量最高达33.5万台,日收获作业面积最高达2114万亩。
(2)作业成本翻倍。以前聘请一名联合收割机驾驶员日平均工资100元,2009年为200元;2009年5月6日跨区作业才开始6天,柴油价格就从5元/公升,涨到5.34元/公升。
3.加上跨区作业机械的无序流动和竞争驱使收割价格上不去,三管齐下,造成了联合收割机手的效益偏低。
二、对策和方法
为确保收割机跨区作业正常进行,在短时期内取得最大效益,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1.及时参加培训,了解相关信息
每年农机部门在午收前都举办不同形式的跨区作业培训班,机手要积极参加,新机手学习驾驶技能、机具特点、易出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操作要点等。老机手做到熟练掌握,相互交流上一年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2.加入农机专业跨区作业组织,避免单机盲目外出
现在跨区作业队不外乎是以下三种组织形式:农机部门组织的跨区作业队,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的跨区作业队和农机手自发组织的跨区作业队。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是近年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又一新的产物,可以说农机专业合作社架起了作业机具和作业市场的桥梁。农机专业合作社具有一定的市场经济头脑,他们按照合作社法和合作社章程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严格的培训制度、和作业市场管理制度,具备有必要的机务常识和跨区作业管理常识,他们在协调机具,联系作业市场方面都是以组织形式或签订作业合同,或通过严谨的方式与作业方进行联系合作,而不是单兵单练,这样当机手的利益一旦受到侵害时,就能及时受到法律的维护和帮助,从而降低了运行损耗、交易成本和风险,提高跨区作业的收益。
3.做好收割机作业前的维护、保养
在午收前,要对自己的机械进行一次全面的维护、保养,做到不带病出征,要认真检查收割机部分的切割器技术状态、脱粒间隙的均匀性,各部件转动的灵活性、轴承的牢固性、链条皮带的张紧度等,以免到外地作业时,出现歇、停机现象,尽量避免耽误农时,影响作业收入的情况发生。
4.合理规划跨区作业行程
一般情况下,百公里以内的作物成熟度天数相差不大。因此,跨区作业机手要合理规划好作业路线,合理选择分配作业时间。按照作物成熟早晚,循序推进,极力延长作业时间;同时合理分配作业时间,决不能做无用功,搞疲劳战术,致使人、机超负荷作业。
5.预防为主,安全第一
机手在作业期间,不要为了抢时间,多干活而不注意安全,收割期间,人、机疲惫,要保持头脑冷静,正确处理好人、机关系,既要使人安全,又要使机子不出差错。在作业、转移途中,速度不可过快,过度提高工作效率,要正确操作,小心驾驶,真正做到安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