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卧龙大桥——第四级橡胶坝段位于白河湿地公园中西部四级橡胶坝拦水区内。南临白河大道,北靠滨河路,东接卧龙大桥,其中河面宽800m,两侧台地宽均为30m,东西长2000m。该区段的建设是白河治理的延续和湿地公园景观的拓展,它对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市容市貌,提高我市三大绿化指标,发挥极其重大的作用。为此,在绿化设计方面,力求高标准、高档次,力争为湿地公园再添两道亮丽的风景线。考虑到台地地形狭长,在规划设计上,采用连续不断的构图方式,形成一个随河道走向而变化的,蜿蜒曲折而又延绵不断的绿色走廊,漫步其中,一处处美妙的景色如同一幅幅展开的长轴画卷,呈现在眼前。
一、规划设计原则
1.以绿为主,突出植物造景
在整个规划设计中突出植物造园,适当点缀园林小品,尽可能减少构筑物;在植物配置上,既要考虑植物的观赏特性,又要考虑植物的生态学特性和生物学特性,创造高效、和谐的人居环境中的植物景观。
2.以人为核心,创造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
满足居民“人性回归”的渴望,力求创造环境宜人、景色引人、亲切近人,达到人景交融的亲情环境,营造一个可游、可赏、可憩、可玩的室外空间,以满足不同层次市民的需求。
3.以美化彩化为重点,突出植物的季相变化及群体效应
根据植物的叶、花、果的不同,成丛成片地构筑图案,形成大色块,创造一个生机勃勃而又色彩斑澜的动感画卷。
4.百年大计,防洪放在首位
白河台地位于白河两岸,按照防洪要求,不能设计大型建筑,不易种植高大乔木。
二、规划布局
按绿色长廊形式进行布置,采用简洁明快的手法,以自然式布局为主,局部采用规则式。
根据地段,结合实用功能,适当设置小型活动场地、坐凳及一些小巧别致的园林小品,以满足游人活动、休憩、观赏的需要。
全段设计景观共由6个景区构成,采用园路及植物材料的自然分隔形成各自相对独立的位置空间,景观与空间巧妙结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两岸景观设计以自然为主,追求和谐统一,活泼大方,野趣横生,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
三、植物配置原则
1.草坪铺底,黄土不露天
草坪作为基调品种,贯穿整个景区,除道路、广场、花坛外,全部用草坪铺种,无黄土裸露,草种选用耐旱、耐践踏,且适宜观赏的马尼拉,个别地段选种白三叶。
2.花卉是景区的主旋律,季季鲜花不断
在景区的花卉配置上,重点突出花卉的群体效应,成片成丛种植,形成大色块大色调。并根据季节变化选种不同的花卉品种,如春天的金钟梅、碧桃、樱花,夏季的鸢尾、美人蕉、百日红;秋季的菊花、一串红;冬季的蜡梅等,花期连贯,色彩丰富,使景区整年有景可观。
3.适当配置植物造型、图案等,丰富景区景观
在大面积草坪上选配金叶女贞、红叶小檗、黄杨绿篱、金丝梅等拼凑一定的图案,以增添游览区的景观,提高景区的观赏价值。
4.在乔、灌、草搭配上,注重体现高低错落疏密有致
并使常青与落叶树合理配置,使整个景区三季有不败之花、四季有常青之树,终年有景可观。
【南岸台地景区设计说明】
一、二、三号景区位于白河南岸台地,全长1700m,总面积11.55hm2。环境清静幽雅,整体布局以自然式为主,结合现代抽象式的大色块、大图案,为人们创造一个风格独特、清新、优美的游憩场所。
一、二号景区长1300m,宽30m,占地面积39000m2。该景区按自然式与规则式相结合的设计手法。共设有四个景点。在第一景点处,配置一石刻,上刻碧草绿茵,并设计一小型活动场地供人晨炼、集会;在第二景点处,以哺育雕塑为主题,使人们在游赏之余,感受到白河哺育之恩;在第三景点处,设置一美人鱼汉白玉雕塑,来提高游人的雅兴;第四个景点是一愚公移山寓言雕塑,以夹竹桃作为其背景,红花草、迎春和百日红来衬托,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这四个景点之间以曲折自然的小路相连接,并在沿路适当设置坐凳,方便游客。在植物配置上,以夹竹桃为基调,草坪铺底,乡土树种垂柳贯穿整个景区,适当配置杨树林、水杉林、广玉兰等高大乔木,起到遮荫作用,点缀红叶李、碧桃、迎春、金钟梅、桂花等花灌木。在该景区的东头和西头各种植一组大型的图案造型,使之首尾呼应,互为对景。
三号景区长600m,宽30~170m,面积76500m2,呈不规则形状。采用自然式布局,局部活动广场规则布局。整个景区以大色块植物造型布置,体现色彩缤纷,宏伟壮观的场面,其间布置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景点。进入景区,迎面布置“月亮湾石雕”景点,石质细腻,色泽乳白;再往前走为全区的主景,采用枯山水式的布置手法,在白色石子的衬托下,其间巨型景石巍然屹立,周边配置几株白皮松,铺地柏,石灯笼小桥,点式景石等,主景点周围布置三个规则的活动空间,设置有嫦娥奔月,立体模纹花坛等;整个景区设置一条主干道,两侧布置植物造型,贯穿全园;园东部为水杉林,与纺织乐园相邻,起到隔离作用;沿河3m园路种植一排垂柳;沿河堤种1.5—2m宽金丝梅花带。
【北岸景区设计说明】
四、五、六、七号景区位于白河北岸台地,全长1980m,宽30m,平均每一景区长500m。北岸紧邻市区,是市民重要的休憩、娱乐场地。根据环境特点,本着“重点地段,重点处理,分段设景,各具特色”的设计原则,将该段台地分为四个景区。整个台地以植物造景为主,分别突出春、夏、秋、冬四季景色,每个景区都设有主题中心,或为跳跃的喷泉,或为成组的园林小品,或为通透的花架、花墙,或为高低错落的花坛、花池,或为雕塑、动植物造型,使其形成一个个独立的空间组合,突出景区的特点。建筑小品的设置分散而有序,两景点之间,以长长的绿带相连,空间豁达而有层次,连系绿带或是疏林草地或是大片流线型的图案,简洁雅致又颇具气势。景点和连系绿带首尾相连,如乐曲之主旋律与烘托,又如画面的重点与陪衬,从而使整个园林组景系列,富有节奏感与韵律感,使其成为一幅连续的、运动的透视构图。力争达到步移景异,变化万千的观赏效果。
四号景区主要突出夏季景观。平面布局流畅自然,景观变化有序。其绿化种植以夏花的夹竹桃、百日红、木槿等为主。以乡土树种垂柳来贯穿整个台地,另外种植了很多常青的花木,并用红继木、红叶小檗、金叶女贞、黄杨等组成不同的图案,使其富有现代气息。在工业路大桥西侧(下转第153页)种植大型图案,用雪松、海桐作为背景,从桥上俯视,颇为壮观。整个景区以喷泉、广场为其主景,人游至此,可观其形,听其声。在景区东西两边点缀新颖,轻快而有特色的花坛、景墙、景门等园林小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号景区主要突出春季景观。采用富有自然情趣的布局。平面曲折迂回,构成数个景观各异的小型空间。本景区主要以植物来造景,利用植物的自然特性。及孤植、丛植、群植等不同的种植手法来创造不同的意境。其绿化种植以春花的樱花、贴梗海棠、金钟梅、迎春、红绿梅等为主。以常青的雪松、夹竹桃为基调,以色彩鲜艳的红叶小檗、金叶女贞及四季草花组成图案来渲染。乔、灌、花、草高低错落,相映成趣。其间点缀雕塑、花架、花坛、使其更赋诗情画意。
六号景区主要突出秋季景观。采用规整与自然相结合的布局手法。东边三个大小不一的圆形广场用弯曲的小路相连,韵律节奏感油然而生。西侧亦是一长圆形的绿地、广场,两侧遥相呼应,各富情趣。三个圆形广场周边置花钵、造型柱和装饰架,颇具现代气息。三里河桥两侧亦是两组大型图案,衬托着烘托主题的两个雕塑。其绿化种植以秋季观叶、观花、观果植物为主,有秋花的桂花,红叶的红枫、南天竹等,有果实宿存的海棠果、海桐等。
七号景区主要突出冬季景观。采用较为规整的布局手法。各景点的布置错落有致,使之虽规整,但不呆板,其绿化种植以常青的雪松,白皮松、洒金柏、海桐、夹竹桃、黄杨、竹子、珊瑚树、桂花、棕榈等为主,亦有冬观果的火棘,春花的红叶碧桃、紫荆;夏花的百日红、合欢、木槿;秋花的桂花点缀其间,做到“四季常青,三季有花”。在广场的周边设造型柱并摆放花钵。在南环桥的东侧种植同工业路西侧台地相同的大型图案,作为其对景,使整个景区前后呼应,整体性强。
综上所述,该方案在设计过程中很好的运用了多种造园手法,做到了动、静结合,以静为主;陆水结合,将白河之美景纳入到总体之中;在绿化植物的选择上,绿化美化相结合,两者并重,花卉及色块图案的比例较大;在景点的布置及风格上,两岸呼应,互为对、借景;总之,本设计所设想的效果是:以绿化为基调,因地制宜,两岸呼应,分段处理,各具特色,绿美并重,形成沿河两岸风景优美的绿色长廊,成为白河游览区又一耀眼的明珠。
一、规划设计原则
1.以绿为主,突出植物造景
在整个规划设计中突出植物造园,适当点缀园林小品,尽可能减少构筑物;在植物配置上,既要考虑植物的观赏特性,又要考虑植物的生态学特性和生物学特性,创造高效、和谐的人居环境中的植物景观。
2.以人为核心,创造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
满足居民“人性回归”的渴望,力求创造环境宜人、景色引人、亲切近人,达到人景交融的亲情环境,营造一个可游、可赏、可憩、可玩的室外空间,以满足不同层次市民的需求。
3.以美化彩化为重点,突出植物的季相变化及群体效应
根据植物的叶、花、果的不同,成丛成片地构筑图案,形成大色块,创造一个生机勃勃而又色彩斑澜的动感画卷。
4.百年大计,防洪放在首位
白河台地位于白河两岸,按照防洪要求,不能设计大型建筑,不易种植高大乔木。
二、规划布局
按绿色长廊形式进行布置,采用简洁明快的手法,以自然式布局为主,局部采用规则式。
根据地段,结合实用功能,适当设置小型活动场地、坐凳及一些小巧别致的园林小品,以满足游人活动、休憩、观赏的需要。
全段设计景观共由6个景区构成,采用园路及植物材料的自然分隔形成各自相对独立的位置空间,景观与空间巧妙结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两岸景观设计以自然为主,追求和谐统一,活泼大方,野趣横生,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
三、植物配置原则
1.草坪铺底,黄土不露天
草坪作为基调品种,贯穿整个景区,除道路、广场、花坛外,全部用草坪铺种,无黄土裸露,草种选用耐旱、耐践踏,且适宜观赏的马尼拉,个别地段选种白三叶。
2.花卉是景区的主旋律,季季鲜花不断
在景区的花卉配置上,重点突出花卉的群体效应,成片成丛种植,形成大色块大色调。并根据季节变化选种不同的花卉品种,如春天的金钟梅、碧桃、樱花,夏季的鸢尾、美人蕉、百日红;秋季的菊花、一串红;冬季的蜡梅等,花期连贯,色彩丰富,使景区整年有景可观。
3.适当配置植物造型、图案等,丰富景区景观
在大面积草坪上选配金叶女贞、红叶小檗、黄杨绿篱、金丝梅等拼凑一定的图案,以增添游览区的景观,提高景区的观赏价值。
4.在乔、灌、草搭配上,注重体现高低错落疏密有致
并使常青与落叶树合理配置,使整个景区三季有不败之花、四季有常青之树,终年有景可观。
【南岸台地景区设计说明】
一、二、三号景区位于白河南岸台地,全长1700m,总面积11.55hm2。环境清静幽雅,整体布局以自然式为主,结合现代抽象式的大色块、大图案,为人们创造一个风格独特、清新、优美的游憩场所。
一、二号景区长1300m,宽30m,占地面积39000m2。该景区按自然式与规则式相结合的设计手法。共设有四个景点。在第一景点处,配置一石刻,上刻碧草绿茵,并设计一小型活动场地供人晨炼、集会;在第二景点处,以哺育雕塑为主题,使人们在游赏之余,感受到白河哺育之恩;在第三景点处,设置一美人鱼汉白玉雕塑,来提高游人的雅兴;第四个景点是一愚公移山寓言雕塑,以夹竹桃作为其背景,红花草、迎春和百日红来衬托,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这四个景点之间以曲折自然的小路相连接,并在沿路适当设置坐凳,方便游客。在植物配置上,以夹竹桃为基调,草坪铺底,乡土树种垂柳贯穿整个景区,适当配置杨树林、水杉林、广玉兰等高大乔木,起到遮荫作用,点缀红叶李、碧桃、迎春、金钟梅、桂花等花灌木。在该景区的东头和西头各种植一组大型的图案造型,使之首尾呼应,互为对景。
三号景区长600m,宽30~170m,面积76500m2,呈不规则形状。采用自然式布局,局部活动广场规则布局。整个景区以大色块植物造型布置,体现色彩缤纷,宏伟壮观的场面,其间布置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景点。进入景区,迎面布置“月亮湾石雕”景点,石质细腻,色泽乳白;再往前走为全区的主景,采用枯山水式的布置手法,在白色石子的衬托下,其间巨型景石巍然屹立,周边配置几株白皮松,铺地柏,石灯笼小桥,点式景石等,主景点周围布置三个规则的活动空间,设置有嫦娥奔月,立体模纹花坛等;整个景区设置一条主干道,两侧布置植物造型,贯穿全园;园东部为水杉林,与纺织乐园相邻,起到隔离作用;沿河3m园路种植一排垂柳;沿河堤种1.5—2m宽金丝梅花带。
【北岸景区设计说明】
四、五、六、七号景区位于白河北岸台地,全长1980m,宽30m,平均每一景区长500m。北岸紧邻市区,是市民重要的休憩、娱乐场地。根据环境特点,本着“重点地段,重点处理,分段设景,各具特色”的设计原则,将该段台地分为四个景区。整个台地以植物造景为主,分别突出春、夏、秋、冬四季景色,每个景区都设有主题中心,或为跳跃的喷泉,或为成组的园林小品,或为通透的花架、花墙,或为高低错落的花坛、花池,或为雕塑、动植物造型,使其形成一个个独立的空间组合,突出景区的特点。建筑小品的设置分散而有序,两景点之间,以长长的绿带相连,空间豁达而有层次,连系绿带或是疏林草地或是大片流线型的图案,简洁雅致又颇具气势。景点和连系绿带首尾相连,如乐曲之主旋律与烘托,又如画面的重点与陪衬,从而使整个园林组景系列,富有节奏感与韵律感,使其成为一幅连续的、运动的透视构图。力争达到步移景异,变化万千的观赏效果。
四号景区主要突出夏季景观。平面布局流畅自然,景观变化有序。其绿化种植以夏花的夹竹桃、百日红、木槿等为主。以乡土树种垂柳来贯穿整个台地,另外种植了很多常青的花木,并用红继木、红叶小檗、金叶女贞、黄杨等组成不同的图案,使其富有现代气息。在工业路大桥西侧(下转第153页)种植大型图案,用雪松、海桐作为背景,从桥上俯视,颇为壮观。整个景区以喷泉、广场为其主景,人游至此,可观其形,听其声。在景区东西两边点缀新颖,轻快而有特色的花坛、景墙、景门等园林小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号景区主要突出春季景观。采用富有自然情趣的布局。平面曲折迂回,构成数个景观各异的小型空间。本景区主要以植物来造景,利用植物的自然特性。及孤植、丛植、群植等不同的种植手法来创造不同的意境。其绿化种植以春花的樱花、贴梗海棠、金钟梅、迎春、红绿梅等为主。以常青的雪松、夹竹桃为基调,以色彩鲜艳的红叶小檗、金叶女贞及四季草花组成图案来渲染。乔、灌、花、草高低错落,相映成趣。其间点缀雕塑、花架、花坛、使其更赋诗情画意。
六号景区主要突出秋季景观。采用规整与自然相结合的布局手法。东边三个大小不一的圆形广场用弯曲的小路相连,韵律节奏感油然而生。西侧亦是一长圆形的绿地、广场,两侧遥相呼应,各富情趣。三个圆形广场周边置花钵、造型柱和装饰架,颇具现代气息。三里河桥两侧亦是两组大型图案,衬托着烘托主题的两个雕塑。其绿化种植以秋季观叶、观花、观果植物为主,有秋花的桂花,红叶的红枫、南天竹等,有果实宿存的海棠果、海桐等。
七号景区主要突出冬季景观。采用较为规整的布局手法。各景点的布置错落有致,使之虽规整,但不呆板,其绿化种植以常青的雪松,白皮松、洒金柏、海桐、夹竹桃、黄杨、竹子、珊瑚树、桂花、棕榈等为主,亦有冬观果的火棘,春花的红叶碧桃、紫荆;夏花的百日红、合欢、木槿;秋花的桂花点缀其间,做到“四季常青,三季有花”。在广场的周边设造型柱并摆放花钵。在南环桥的东侧种植同工业路西侧台地相同的大型图案,作为其对景,使整个景区前后呼应,整体性强。
综上所述,该方案在设计过程中很好的运用了多种造园手法,做到了动、静结合,以静为主;陆水结合,将白河之美景纳入到总体之中;在绿化植物的选择上,绿化美化相结合,两者并重,花卉及色块图案的比例较大;在景点的布置及风格上,两岸呼应,互为对、借景;总之,本设计所设想的效果是:以绿化为基调,因地制宜,两岸呼应,分段处理,各具特色,绿美并重,形成沿河两岸风景优美的绿色长廊,成为白河游览区又一耀眼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