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HFR 677C/T基因检测室间调查品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来源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gw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构建体外质粒DNA作为质控样本开展MTHFR677基因检测室间质量评价计划(简称室间质评),评估参评实验室检测能力及存在的问题,提高临床实验室MTHFR基因检测质量。

方法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体外构建含有MTHFR677位点野生型(C)上下游序列的重组质粒,并采用定点突变技术得到该位点的突变型(T),分别作为野生型和突变型样本,两者等比例混合后作为杂合突变型样本,并制备质控样本盘开展室间质量评价。2016年和2017年室间质评计划为一年两次,样本盘包含5支样本,覆盖MTHFR 677位点各种基因型别。要求参评实验室收到样本后在规定时间内检测样本并网上上报位点基因型检测结果。4次室间质评分别收到26份、28份、52份和56份有效汇报结果。依据回报结果计算各实验室成绩,使用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汇总各样本的总体符合率,并分析不同检测方法的符合率和检测错误类型。

结果

体外构建的重组质粒经Sanger测序验证分别含有MTHFR 677位点野生型(C)和突变型(T)序列,作为质控品在4次室间质评中并无出现检测失败的样本。2016年和2017年4次室间质评中成绩满分的实验室分别为96.15%(25/26),100%(28/28),96.15%(50/52)和98.21%(55/56)。4次室间质评中,样本检测的总体符合率分别为99.23%(129/130),100%(140/140),96.92%(252/260)和98.93%(277/280)。荧光分子杂交和芯片杂交法检测的样本符合率均为100%;荧光PCR法检测的样本符合率为97.5%(39/40),100%(45/45),94.29%(66/70)和100%(95/95);Sanger测序法样本符合率为100%(20/20),100%(15/15),90%(36/40)和92.5%(37/40)。

结论

本研究所制备的质控样本能够有效监测试剂检测性能,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各实验室在MTHFR 677基因位点检测总体准确率很高,但个别实验室检测能力有待提高。临床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对于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8, 41:749-754)

其他文献
炎症性肠病(IBD)是病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可能与环境、遗传和免疫等因素有关。IBD个体化或精准诊疗是目前IBD临床管理发展的新方向。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在IBD的诊疗和临床管理中显得十分重要,除了传统生物标志物外,基于遗传学、miRNA及代谢组学等新型标志物在IB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疾病活动性、严重程度及并发症的判定;治疗方案选择和治疗效果的预测等方面的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并将有助于临床IBD
伴随诊断(CD)与特定的治疗产品(包括药品和生物制品)密切关联,它可以确定可能从这一治疗中获益的患者以及哪些患者针对这一治疗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明显增加等。随着2014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体外伴随诊断设备》指南的发布,伴随诊断的概念、范围及使用规范等愈发清晰,而随着精准医学及个体化治疗快速发展的需求,伴随诊断也正从传统的肿瘤治疗,不断向其他疾病的治疗和预防领域发展;同时伴随诊断的
目的识别不同地区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道菌群生物标志物,建立预测模型,并探索其菌群功能变化特征。方法收集中国、美国(RISK)、美国(PRISM)、德国、印度和立陶宛6个队列1 510例IBD患者和496名健康对照(HC)16 srRNA基因序列。使用微生物组分析软件QIIME(v1.9.1)分析肠道菌群组成和多样性指标,使用微生物多样性分析软件LEfSe比较IBD患者与健康对照有统计学差异的
近期我国新版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共识意见发布,其中ASCA、ANCA等血清学标志物检测对鉴别诊断的价值没有达成共识,不推荐作为常规检查项目。但在一些特殊病例,因症状和临床过程的不典型性,或不宜进行有创内镜检查,使具有较高特异性的血清学检测在鉴别诊断中仍具有临床意义。大部分国外研究支持ASCA、ANCA等血清学检测对预测IBD的发生、判定疾病生物学行为,预判生物制剂的疗效和手术后复发等都具有一定的意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通常起病隐匿,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目前仍缺乏有效的干预策略。白介素22(IL-22)是近年来发现的IL-10细胞因子家族中的一员,最初被称为IL-10相关的T细胞分化诱导因子(IL-TIF)。研究发现IL-22在多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高表达,且IL-22表达增加与肿瘤进展及患者不良预后相关。机制研究初步表明,IL-22主要通过作用于IL-22受体启动一系列下游信号如JAK/STA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目前尚缺乏诊断的金标准,两者的鉴别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和放射学检查、内镜及病理学检查等。实验室检查具有方便、无创、快速、廉价等优点,尤其是抗微生物相关成分抗体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IBD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8, 41:778-780)
目的通过采用RNA恒温扩增(SAT)技术,对肺炎患儿的肺泡灌洗液标本进行检测,并结合体外培养实验,评估该技术检测活菌的能力,为SAT技术在肺炎支原体(MP)肺炎诊疗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收集天津市儿童医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临床确诊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572例患儿的肺泡灌洗液,利用MP核酸定量和SAT技术检测MP感染情况,并对161份肺泡灌洗液进行分离培养,培养阳性菌液中持续加入高
目的探讨动脉血和静脉血之间电解质、总蛋白和尿素等生化项目的检测结果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采用自身配对设计,对不同标本类型的生化结果进行比对研究。收集2017年6至9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同时进行了动脉血气分析和静脉血生化项目检测的患者标本70例,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34例。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同步检测动静脉血浆中的电解质等18项生化项目。采用SPSS 18.00进行统计分析。使用国家卫生行业标
期刊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为累及结直肠的特发性炎症。近年来,IBD在我国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影响我国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尽管传统诊断方法可对IBD患者进行肠道炎症评估,但存在检查创伤性、结果解释有赖于主观临床经验等局限;因此,临床亟待需要非侵入性、准确客观、更具实践性方法对IBD患者进行诊断、监测或预测复发。随着科学技术提高以及对IBD发病机制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