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第一代Bloomfield核心Core i7的继任者,Sandy Bridge-E处理器尚且犹抱琵琶半遮面,Intel永不停歇的Tick-Tock钟声便再度敲响。新一代内核架构Ivy Bridge在9月的IDF上已经公开露面,更多相关技术特性也得以解析。
根据目前得到的消息,Ivy Bridge将会被称为第3代酷睿处理器,这意味着其将继续使用一直延续的Core i系列的命名方式。相比于SNB-E处理器高高在上的旗舰定位,作为SNB接班人的Ivy Bridge显然更值得主流消费者们去关心和了解。
再度升级的制程工艺
目前已知Ivy Bridge在内核微架构上相比SNB并不会有革命性的变化,只在细节上进行一定的优化和增强。其最大的变革来源于制程工艺的再度升级─由32nm进化至22nm,并引入划时代的3D Tri-Gate立体晶体管堆叠技术。两种新工艺的结合,将使得Ivy Bridge在芯片效能上得到大幅提升,而在同等性能下,芯片功耗则仅为32nm平面晶体管工艺芯片的一半左右。
仅考虑32nm工艺到22nm工艺的成比例进步,那么同等晶体管规模下,芯片面积可缩小47.3%。但由于Ivy Bridge在晶体管数量上的提升,因此其芯片面积将不会缩小如此高的比例。据Intel官方表示,Ivy Bridge的晶体管数量将会增加至大约14亿个,相比SNB的11.6亿个提升约20%。
图形模块性能变化不大
SNB处理器首次将GPU模块引入了CPU芯片内部,同时规格和性能相比Intel以往的集成显示核心有了数倍的提升,并得到了大量消费者的认可。Ivy Bridge无疑将继续这一路线,并对再度完善图形模块的设计。
Ivy Bridge的图形模块仍然延续SNB的整体架构,且同样划分为高低两档。但其中定位较高的型号将会具有16个执行单元(SNB最多12个)。不过在具体的性能提升上可能幅度不大,Intel内部人士透露约在5%左右。重要的是,新的GPU将对DirectX 11提供完善的支持,其附带的诸如DirectCompute等特性颇有价值,并且未来还会进一步引入OpenCL,从而对并行加速计算提供更好的支持。
可配置TDP
可配置TDP(热设计功耗)是Ivy Bridge引入的新特性。该特性将允许同一颗处理器拥有多个不同的TDP,并可根据运行触发器进行动态转换,从而提供给用户更大的性能/功耗适用空间。
以移动平台的Ivy Bridge处理器为例:ULV超低压版本的正常TDP是17W,最高可扩展至35W、向下可降低至13W;XE高端版本的正常TDP是55W,扩展/降低范围则为65W/45W。这意味着厂商可以简化CPU采购的方案,同一型号的处理器,如果散热条件允许则可以调高TDP以达到更强性能。而如果想放置到更紧凑的设备中,则可以调低TDP。因此未来消费者在选购产品的时候,仅仅了解处理器型号已经不够,还需要清楚地知道处理器的TDP等级,以免买到了散热受限的产品,而在性能上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
芯片组与超频
Ivy Bridge已经确定将继续沿用LGA1155接口,并理论上提供对6系列芯片组的兼容,但若想完全体验新平台的所有特性,7系列芯片组依然是不二的选择。
抛开配合SNB-E的X79,面向Ivy Bridge的7系列芯片组包括Z77、Z75、H77等型号。依然沿用6系列芯片组的PCH单芯片设计。7系列芯片组将原生支持USB 3.0接口,每款都是最多4个;SRT固态硬盘加速支持覆盖到H77。而SATA接口、芯片组PCI-E总线、处理器PCI-E总线、RAID等均维持与6系列芯片组相同的水平。备受期待的PCI-E 3.0总线目前尚无确切消息。
微架构的承袭注定了Ivy Bridge恐怕很难开放基准频率,但倍频上限从57x提升到了63x,也算是给超频玩家一些安慰。值得期待的是,Intel表示在Ivy Bridge平台上,倍频的调节无需重启即可生效。
依照惯例,微架构的小幅优化将很难带来性能的跨越式提升,更多的是带来功耗和发热量方面的明显进步。从目前透露的消息来看,Ivy Bridge也依然遵循了这一传统。同SNB一样,Ivy Bridge也同样会划分为面向主流的IVB与面向高端市场的IVB-E。后者作为SNB-E的继任者,将于2013年才会正式登场。而Ivy Bridge的主流型号,也要在2012年的3、4月份才会正式发售。
根据目前得到的消息,Ivy Bridge将会被称为第3代酷睿处理器,这意味着其将继续使用一直延续的Core i系列的命名方式。相比于SNB-E处理器高高在上的旗舰定位,作为SNB接班人的Ivy Bridge显然更值得主流消费者们去关心和了解。
再度升级的制程工艺
目前已知Ivy Bridge在内核微架构上相比SNB并不会有革命性的变化,只在细节上进行一定的优化和增强。其最大的变革来源于制程工艺的再度升级─由32nm进化至22nm,并引入划时代的3D Tri-Gate立体晶体管堆叠技术。两种新工艺的结合,将使得Ivy Bridge在芯片效能上得到大幅提升,而在同等性能下,芯片功耗则仅为32nm平面晶体管工艺芯片的一半左右。
仅考虑32nm工艺到22nm工艺的成比例进步,那么同等晶体管规模下,芯片面积可缩小47.3%。但由于Ivy Bridge在晶体管数量上的提升,因此其芯片面积将不会缩小如此高的比例。据Intel官方表示,Ivy Bridge的晶体管数量将会增加至大约14亿个,相比SNB的11.6亿个提升约20%。
图形模块性能变化不大
SNB处理器首次将GPU模块引入了CPU芯片内部,同时规格和性能相比Intel以往的集成显示核心有了数倍的提升,并得到了大量消费者的认可。Ivy Bridge无疑将继续这一路线,并对再度完善图形模块的设计。
Ivy Bridge的图形模块仍然延续SNB的整体架构,且同样划分为高低两档。但其中定位较高的型号将会具有16个执行单元(SNB最多12个)。不过在具体的性能提升上可能幅度不大,Intel内部人士透露约在5%左右。重要的是,新的GPU将对DirectX 11提供完善的支持,其附带的诸如DirectCompute等特性颇有价值,并且未来还会进一步引入OpenCL,从而对并行加速计算提供更好的支持。
可配置TDP
可配置TDP(热设计功耗)是Ivy Bridge引入的新特性。该特性将允许同一颗处理器拥有多个不同的TDP,并可根据运行触发器进行动态转换,从而提供给用户更大的性能/功耗适用空间。
以移动平台的Ivy Bridge处理器为例:ULV超低压版本的正常TDP是17W,最高可扩展至35W、向下可降低至13W;XE高端版本的正常TDP是55W,扩展/降低范围则为65W/45W。这意味着厂商可以简化CPU采购的方案,同一型号的处理器,如果散热条件允许则可以调高TDP以达到更强性能。而如果想放置到更紧凑的设备中,则可以调低TDP。因此未来消费者在选购产品的时候,仅仅了解处理器型号已经不够,还需要清楚地知道处理器的TDP等级,以免买到了散热受限的产品,而在性能上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
芯片组与超频
Ivy Bridge已经确定将继续沿用LGA1155接口,并理论上提供对6系列芯片组的兼容,但若想完全体验新平台的所有特性,7系列芯片组依然是不二的选择。
抛开配合SNB-E的X79,面向Ivy Bridge的7系列芯片组包括Z77、Z75、H77等型号。依然沿用6系列芯片组的PCH单芯片设计。7系列芯片组将原生支持USB 3.0接口,每款都是最多4个;SRT固态硬盘加速支持覆盖到H77。而SATA接口、芯片组PCI-E总线、处理器PCI-E总线、RAID等均维持与6系列芯片组相同的水平。备受期待的PCI-E 3.0总线目前尚无确切消息。
微架构的承袭注定了Ivy Bridge恐怕很难开放基准频率,但倍频上限从57x提升到了63x,也算是给超频玩家一些安慰。值得期待的是,Intel表示在Ivy Bridge平台上,倍频的调节无需重启即可生效。
依照惯例,微架构的小幅优化将很难带来性能的跨越式提升,更多的是带来功耗和发热量方面的明显进步。从目前透露的消息来看,Ivy Bridge也依然遵循了这一传统。同SNB一样,Ivy Bridge也同样会划分为面向主流的IVB与面向高端市场的IVB-E。后者作为SNB-E的继任者,将于2013年才会正式登场。而Ivy Bridge的主流型号,也要在2012年的3、4月份才会正式发售。